浅谈不同文化背景下服装性格的发展表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服装性格是服装与人的交流过程中内外特质的体现。本文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装性格发展表现进行剖析,提出了人们忽略了的服装性格在服装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服装性格的发展体现。
  关键词:地域文化 服装性格 表现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审美需求不同,导致服装与人之间的内外空间关系时而紧密、时而宽松,仅从外观造型上来看,就有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服装性格在不同背景下的具体表现。
  一 服装静态性格的体现
  1 在西方文化中的体现
  西方文化中,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以个体的自我体现为中心。18世纪的欧洲,以法国的宫廷文化为代表,巴罗克时期和洛可可式服装,其服装的空间按构成所体现的文化背景,正是当时欧洲服装的代表和典范。巴罗克时期的女装,为拉夫领型或敞领,紧身的胸衣,庞大而层数较多的裙子,构成了重叠的服装内空间。裙子上部合体、富有的曲线的造型,表现出女性特有的性别魅力,下部夸张的裙摆,丰腴的造型则体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派。这种服装的感觉,一直影响到现代的设计师,使他们仍热衷于在此类服装流派中挖掘、寻找美的灵感,现代的婚礼服形制即源于此。
  为了使服装的外形空间达到很好的视觉效果,西方以铜质或铁质制作胸衣,穿起来使人体上半部形成“V”造型,显得精神而漂亮。裙子则以前扁后平、左右宽大的裙撑撑起,构成下摆宽大的空间。它们所体现的正是18世纪法国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人们的思想文化在服装上得以反映。在巴罗克时期,法国是欧洲的中心,法国的君主政体很发达,国力殷实,政治经济文化可谓到达了一个巅峰,人们的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受其影响,如新兴资产阶级更加追求奢华、感官的刺激,强调的是自我享受感觉、视觉与空间的刺激。因此出现了上述的服装视觉传达。
  2 在东方文化中体现
  在东方文化中,讲求的是精神上的豁达,是对形体的表现,自然而随意或将形体隐含其(服装)中,不张扬。人立于天地之中,融于天地之间。因此服装空隙的塑造,以精神为主。整体服装结构以平面、宽松为主,整体服装褒衣博带,以T字造型为主。
  其一、把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反映到可观的表面上,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意愿。在服装上,不注重形的塑造而注重的是精神世界。龙凤呈祥、吉祥如意等释意经常在服装中以图案的形式表达出来。
  其二、从形制上来讲,以体现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利益的冕服为例,能够说明古代的服装制度的寓意。古代的冕服,是帝王诸侯的朝服,包括冕冠、冕服、赤舄(鞋)。冕服的形制为上衣下裳,服色为上玄(黑色)下薰(赤黄色)。上玄衣,表示未明之天;下薰裳,表示黄昏之地,衣服上绘有十二章文代表世间万物,寓意为帝王诸侯掌握天下之意。
  其三、服装色彩的选用,与古代哲学思想很有关联。中国传统哲学认为:自然万物源于5种元素,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包括色彩。其对应的色彩依次为白、青、黑、赤、黄。朝代的更迭与5色的轮回相连,并将这5种颜色视为正色,尤其是古代帝王的着装颜色更为严谨,因为帝王服饰的色彩象征着皇权、宗教和政治。如周代尚白色,秦朝尚黑色。汉初以黑红为主色,而黄色从汉代中期起,逐渐成为封建皇家的专用颜色。此外,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在服装上也体现得较为突出。如士族与庶族互不交往,不能通婚,亦不能穿相同质料的服饰。
  二 服装动态性格的体现与发展
  1 服装动态性格特征
  服装的文化背景与寓意是服装性格的静态体现,服装造型的变化则是服装性格中的动态表现。服装造型给人的视觉冲击往往是震撼的、直观的,并直接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欲,从而体现商业价值。
  在西方,传统服装造型以立体裁剪为主。服装在制作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直接调整,既能掩饰人体形态上的一些不足,又能充分表现人体曲线的完美,是服装性格的外在表象,体现外敛、直白。东方传统服装造型是以平面造型设计为主,只是服装包裹着人,而不是直接、具象的显示人体美,服装性格体现着含蓄委婉。
  2 服装动态性格的发展
  20世纪人类社会的科技、经济发展,要超过以往数千年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自然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世界不分民族,各部分地区日趋同化。从服饰方面来讲,人们对审美的取向,对服饰设计的要求,已经不再受任何因素的干扰。即便是一些较为保守的民族,妇女们在公众场合下也揭开了那罩在脸上近千年的神秘面纱。民族的,走向世界;世界的,溶于民族。我们可以从20世纪的服装造型发展演变看出,从西方“上空下不空”的礼服裙,到东方柳肩细腰的改良旗袍,从穿男式长裤到超短裙,直至几近三点式的“比基尼”,人们都做了从来未有过的大胆尝试。可以说,服装造型设计作为服装动态性格的的表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于穿着独特服装的求异心理,人们依旧充满着激情,充满了期待。所以,服装造型上的解构设计,便成为服装设计师对服装动态性格表现、表达创新的一个新思维空间和理论支撑点。服装的解构是对服装造型上的分析和分解,是对我们原本习惯的服装样式进行款式上的再造和结构上的重组,是将服装传统动态性格的颠覆体现。
  3 解构主义在服装动态性格中的价值
  服装解构主义也是服装设计领域一项新的研究思路。从造型角度来释义服装解构造型,就是将服装从空间到形式上的重组,把看似不大可能,不太合理的造型因素,通过理性设计,在结构上分析、分解,运用恰当的工艺手段,进行制作,使其外观效果达到视觉上的震撼与不可思议,而穿着起来又极为舒适。这种性能设计,在生活装上的开发应用所实现的商业价值,应该是最大的,因为日常的生活装,除了在较为庄严、正式的场合外,都可穿着。尤其是休闲类的服装,穿着的场合十分广泛,而且适用于着装人群的年龄、层次范围也最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随心所欲的穿着。如将服装解构设计元素应用在礼服或职业装上,则欣赏性大于实用性。而且不同场合、不同职业的种种限制,大大折扣了服装解构主义的设计生命力。
  4 解构主义的应用思维
  解构设计思维方法在服装上的应用,可以从几个步骤分解进行:主体定位、创意分析、解构分析。解构分析的过程很重要,是要把抽象的空间进行具体的实质分析,寻找与现实可能应用的有关联系,进行外部的服装廓型和内部的结构细节分析设计。还将衣身设计重组,将部位穿插的空间重组,与穿着方式和结构进行分别设计。将下装的前中心线与腰头做垂直设计,加以绊带、金属质感的扣子做点缀,巧妙地应用于胸部的斜向装饰设计,此类设计可以说是解构设计中的一个很好的尝试,时尚而前卫。裙子则是裤子与结构注意应用思维的完美结合,如从结构设计上分析,就不单纯是省得转换与分割的处理了。既要考虑服装与人体的关系,又要体现出服装将要表现的造型的效果,终而达到和谐之美。不仅独特,而且赏心悦目。此一例采用立体裁剪与平面相结合的结构设计手法较好。
  三 文化的融合对我国现代服装性格的影响
  服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由来已久的。然而关于服装的起源,也是人们最有争议的问题,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都使人们对服装存在的形式有了各种各样的需求。
  近现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让本来天各一方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了起来。人们空间距离的拉近,也使东西方文化像两股势不可挡的洪流一样猛烈撞击汇合在一起,各民族的文化娇柔并进,争奇斗艳。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服装上体现尤为突出,除了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服装有严格的要求外,世界各地日常服装基本趋于同化,由地区文化而引起的服装空间差异变得愈来愈小。
  对于服装性格的表达,则有愈来愈多的共识。从审美情趣到服装外在表现,对服装所表现的穿着理念,越来越鲜明。在鲜明的个性心理背后,存在着同样一个追求,那就是对服装的要求,既要时尚,又需要有自己的特征,同时更要舒适,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要求。所以在近些年来的东西方休闲文化中,休闲理念对服装的渗透最为明显。休闲装是现代服装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风格,休闲风格就是要强调舒适性与时尚型的结合。
  比如说休闲西服,就是在传统西服的基础上,加进了各种运动时所需的调节宽松度和功能性的一些辅助设施。商务休闲西装,则是在传统西服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更为突出男性的曲线,而且强调舒适性与时尚性的结合。
  服装的风格,已经随着历史的前进步伐,在不同的时期,刻上了历史的烙印。例如在上世纪50年代刚刚解放的中国大地,在思想上、政治上都欣欣向荣。受前苏联的影响,都市女性大多喜欢双排扣、大翻领的列宁装,此外中山装、军便装也广为流行,中式服则在农村继续为人们穿着。到了60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政治思想上的禁锢锁住了人们思想上的活跃发展,人们穿着的是老三色和老三式,色彩为黑蓝灰,款式为中山装、军便装、红卫装等。而此时的世界发展,则是日新月异。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生使得到了60年代这一代人正好已成长为青年,他们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在战争的废墟上辛苦的劳作,重建家园,而是具有了叛逆的性格,愤俗嫉世,爱幻想,容易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是迷茫的一代,因此嬉皮装成为那个时期的流行时尚。
  经济危机过后,人们开始重新努力工作。社会更加迅速的发展,工作环境、生存空间大为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工作的压力,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使得户外运动锻炼的时间大为减小。繁忙的工作,给人们的心身健康敲响了警钟,既要努力工作,又要缓解一下紧张的工作压力,放松心情,这样休闲观念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领域,所以就有了上世纪90年代后的休闲装扮得以流行,到了新世纪以来,更又扩大的趋势。
  四 服装性格的发展体现
  1 服装结构设计
  服装结构设计从地域上来讲,东西方是各有不同的。这种不同源于东西方文化思想上的差异。如包括哲学、美学、宗教信仰等在服饰文化上的反映。具体说来,在服装上,结构设计的方法是具体的东西方文化思想的体现。
  根据构成服装纸样来源的形式,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可以分为:平面结构设计、立体构成结构设计和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结构设计。西方发达国家的服装产业,应用的是以立体构成形式为主的服装结构设计。我国服装产业则以平面结构设计为主,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结构设计为辅。平面结构设计又包括一次出图法和间接出图法。一次出图法以比例分配法、基型法为代表,间接出图法以原型制图法为代表。
  在东方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思想文化中,受儒家、道教的影响很深,强调天人合一,无我、忘我的意识,强调的是自然融合人,不强调个体的人。另外“服装成为伦理政治的附庸,审美上偏重于伦理美中的‘善’。服装用来含蓄的表达某种‘善行’观念,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
  2 服装的造型以二维空间的平面结构设计为主
  在西方,以人为本,重视个体的存在,突出以人的个体为主,宇宙空间是附属于人的客体,这种意识使得西方人在服装上追求与人和谐之美。在形式上雕琢、塑造人的自然外形,并在形式上有所夸张。服装对空间的占有,作为自我的触觉范围内对空间的扩张占据。所以服装造型的发展方向,以三维的立体空间结构设计为主。
  在我国,随着上世纪初的西服东进、东西方文化的空间交流,服装的制作不再单一以平面结构为主,而是融入了西方的客观设计理念。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服装与人体的关系,研究服装性格在服装中的作用,总结经验,开发使用符合现代审美心理的造型设计方法,是服装发展的重要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小月:《服装内空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华梅:《中国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版。
   [3]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张文斌:《服装结构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韩耀红,女,1973—,河南邓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服装造型设计、服装文化,工作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山东威海剪纸艺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契机。创新,是剪纸艺术发展的灵魂。应在保持原有民间剪纸魅力的基础上,推动创新型现代剪纸的发展,引导剪纸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和人才培养战略,这是山东威海剪纸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保护 创新 产业化 品牌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蕴藏着威海人文、民俗文化的威海民间剪纸,有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