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络的普及,公民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的情形屡见不鲜,在社会上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对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经验,提出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完善举证责任分配、引进集团诉讼制度等措施,以期充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权益;保护
所谓“公民个人信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記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事件,这些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掀起悍然大波,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讨论。公民个人信息与公民合法权益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司法实践中,公民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的情形十分普遍。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影响公民的正常生活,甚至实施诈骗行为,使公民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受损。另外,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采取违法技术手段破解电子账号密码,盗取钱财。因此,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避免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掌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公民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遭到侵害。
(二)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公民个人信息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倒卖这些信息牟取暴利。实践中,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甚至已经形成了灰色产业链,在社会上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属于典型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部分经营者获得这些信息后,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状况,锁定目标群体,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较大的优势,这对于其他经营者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可见,充分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发展。
(三)促进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大力支持,只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购买商品,才能实现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然而,当前在实践中,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形屡见不鲜,甚至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对个人信息安全的考虑,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消费者选择放弃电子商务购物渠道,导致电子商务的消费者群体大量流失。由此可见,只有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处于安全的状态,使消费者免于个人信息被泄露的烦恼,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网购,进而促进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
二、完善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如前所述,公民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势必会对公民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
2018年9月10日,中国人大网公布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其中,《个人信息保护法》赫然在列,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立法者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对个人信息权的内容、不同信息处理主体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予以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是规范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立法,相比于其他仅在个别法条中规范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更加系统、全面,也更具有实践可操作性,能够为相关司法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地法律指引,因此,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另外,在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同时,还应对《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内容予以修正,避免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产生冲突,从而确保法律制度的统一性。
(二)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救济程序
1.完善举证责任分配
笔者建议,应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规定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适用举证责任倒置。也就是说,在庭审过程中,只要原告能够证明被告曾经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联系自己的这一事实,即完成了举证责任,被告需要提供其合法获得原告个人信息的证据,否则被告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2.引进集团诉讼制度
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采用登记授权模式。在统计诉讼当事人时,判决效力只及于在诉前进行登记的公民,未登记的公民只能另行起诉。登记授权模式不利于那些不方便进行登记的公民进行维权救济,故而该制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对此,笔者建议,可以参考、借鉴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采用默示授权模式,确保公民个人信息被侵害后能够获得充分地救济。司法实践中,很多当事人出于距离较远、通讯不发达等一系列原因不方便进行登记,若采取登记授权制度,这些人很可能会错过诉讼,也无法获取相应的诉讼利益,而默示授权模式可以加强对这部分人的法律保护,并进一步加大不法分子的犯罪成本。
三、结语
司法实践中,泄露、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形比比皆是,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不利于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公民个人信息予以充分保护。
参考文献:
[1]李谦.人格、隐私与数据:商业实践及其限度——兼评中国cookie隐私权纠纷第一案[J].中国法律评论,2017(02):127.
[2]许玉镇.网络治理中的行业自律机制嵌入价值与推进路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03):119.
[3]周学峰.解读美国电子监控制度的演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6):112.
[4]李明发,胡安琪.论互联网社会自治在规则层面的实现[J].电子政务,2018(03):97.
[5]周汉华.探索激励相容的个人数据治理之道——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方向[J].法学研究,2018,40(02):13.
作者简介:
宋春娇,女,汉族,天津人,天津乔满晟律师事务所律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权益;保护
所谓“公民个人信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記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事件,这些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掀起悍然大波,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讨论。公民个人信息与公民合法权益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司法实践中,公民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的情形十分普遍。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影响公民的正常生活,甚至实施诈骗行为,使公民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受损。另外,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采取违法技术手段破解电子账号密码,盗取钱财。因此,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避免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掌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公民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遭到侵害。
(二)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公民个人信息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倒卖这些信息牟取暴利。实践中,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甚至已经形成了灰色产业链,在社会上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属于典型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部分经营者获得这些信息后,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状况,锁定目标群体,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较大的优势,这对于其他经营者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可见,充分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发展。
(三)促进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大力支持,只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购买商品,才能实现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然而,当前在实践中,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形屡见不鲜,甚至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对个人信息安全的考虑,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消费者选择放弃电子商务购物渠道,导致电子商务的消费者群体大量流失。由此可见,只有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处于安全的状态,使消费者免于个人信息被泄露的烦恼,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网购,进而促进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
二、完善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如前所述,公民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势必会对公民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
2018年9月10日,中国人大网公布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其中,《个人信息保护法》赫然在列,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立法者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对个人信息权的内容、不同信息处理主体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予以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是规范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立法,相比于其他仅在个别法条中规范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更加系统、全面,也更具有实践可操作性,能够为相关司法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地法律指引,因此,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另外,在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同时,还应对《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内容予以修正,避免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产生冲突,从而确保法律制度的统一性。
(二)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救济程序
1.完善举证责任分配
笔者建议,应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规定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适用举证责任倒置。也就是说,在庭审过程中,只要原告能够证明被告曾经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联系自己的这一事实,即完成了举证责任,被告需要提供其合法获得原告个人信息的证据,否则被告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2.引进集团诉讼制度
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采用登记授权模式。在统计诉讼当事人时,判决效力只及于在诉前进行登记的公民,未登记的公民只能另行起诉。登记授权模式不利于那些不方便进行登记的公民进行维权救济,故而该制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对此,笔者建议,可以参考、借鉴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采用默示授权模式,确保公民个人信息被侵害后能够获得充分地救济。司法实践中,很多当事人出于距离较远、通讯不发达等一系列原因不方便进行登记,若采取登记授权制度,这些人很可能会错过诉讼,也无法获取相应的诉讼利益,而默示授权模式可以加强对这部分人的法律保护,并进一步加大不法分子的犯罪成本。
三、结语
司法实践中,泄露、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形比比皆是,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不利于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公民个人信息予以充分保护。
参考文献:
[1]李谦.人格、隐私与数据:商业实践及其限度——兼评中国cookie隐私权纠纷第一案[J].中国法律评论,2017(02):127.
[2]许玉镇.网络治理中的行业自律机制嵌入价值与推进路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03):119.
[3]周学峰.解读美国电子监控制度的演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6):112.
[4]李明发,胡安琪.论互联网社会自治在规则层面的实现[J].电子政务,2018(03):97.
[5]周汉华.探索激励相容的个人数据治理之道——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方向[J].法学研究,2018,40(02):13.
作者简介:
宋春娇,女,汉族,天津人,天津乔满晟律师事务所律师,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