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龙象不能共舞?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dire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务周刊》:今年是中国和印度建交60周年,印度总统帕蒂尔5月26日来到中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访问,这也是印度总统10年来首次访华。您怎么看她的这次访华以及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
  苏杰生:如果我们仔细回顾过去的这10年,将会有重大的发现。举个例子,10年前纳拉亚南总统来华访问的时候,中印之间的贸易额只有30亿美元。现在,我们之间的年贸易额是500亿美元,并有望在今年实现600亿美元的目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印在过去的10年中,在经济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合作。
  实际上,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比如在政治方面,中国和印度在G20里关系紧密,而且我们都是东亚峰会的成员;经济方面,我们还在“金砖四国”中结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也拥有相同的基本立场。面对目前全球都在关注的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同样也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
  今年是印中建交60周年,让我们回想60年前,当时的印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成立不久,而那时大部分的亚洲国家以及几乎所有非洲国家都还处在殖民阶段。我们早在60年前就试图创造一种崭新的国际秩序,允许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国家获得独立。现在,我们在更高层面携手合作重塑世界,因为我们对世界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
  中国的年轻人中很少有人知道,即使到了1960年代,只有19个国家向中国派了驻华大使。所以,当中国了解世界的时候,这里的年轻人应该知道,尽管现在有很多国家和中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大多没有中印关系历史久远。
  
  《商务周刊》:中印两国建交历史久远,且又是邻邦,但到目前为止,两国人民之间对彼此的了解并不深刻。我们应该如何改善这一现象?
  苏杰生:首先,我认为应该增进两国之间的商务往来,这也是增进两国之间相互了解的最好方法,因为一旦中国企业和印度企业成为商贸伙伴,了解对方就成了必需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今年我们计划在中国进行许多项活动以促进两国之间的商务往来。目前,很多中国企业还不知道印度市场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另外,他们也不清楚印度企业在全世界都在做什么,所以我们必须向他们展示,印度市场可以带给中国企业价值。
  目前,我们已经为印度企业在中国举办了很多场产品推介会,到访了17-20个城市。每到一个城市,我们都把中国企业和印度企业安排到同一个房间里,让他们了解彼此的情况,鼓励结成更多的商业合作。此外,两国的年轻人都对商务很感兴趣,他们可以通过商务往来了解对方国家。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其他领域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比如在教育方面,10年前,印度到中国留学的学生不到1000人,而现在大约有8000到9000名印度学生在中国。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增加两国之间大学交换生的人数,具体工作已经在进行中,大概会在1年内完成。此外,印度每年有50万人到中国旅游,而10年前可能连5万人都不到。两国青年人的兴趣点极其相似,他们都渴望更好的教育、更高的生活质量等。
  所以,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不是停滞不前的,很多事情都在朝着好的一面前进,且两国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紧密。
  
  《商务周刊》:作为促进两国之间相互了解的主要渠道,中印商贸往来的现状如何?
  苏杰生:中国和印度的企业确实正在了解对方市场,不过恕我直言,我认为印度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探索要多于中国企业对印度市场的探索。举个例子,目前印度需要增加大量的发电量,我们发现可以从中国找到合适的电站建造企业,而后中国电力企业就在印度承包了很多大型发电站工程。同样的,印度的电信业发展的非常快,其中印度企业使用了很多中国合作者的设备。这样大型工程的例子我还能说出很多,比如钢铁、公路建设等。另外在消费品方面,印度很多的空调、冰箱都是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以保证较高的性价比。
  但是我不认为中国企业和印度企业一样,真正了解对方的价值。以IT产业为例,印度的IT产业和世界的联系非常紧密,但是当我们和中国企业聊起印度的IT产业时,他们认为印度企业只是给其他国家做外包。但实际上外包服务只是印度IT产业极小的一部分,我们给世界带来的价值远比这高很多。比如,我们可以给中国企业提供世界级的IT解决方案。现在,当一个中国IT企业想要成为世界级的企业,会发现和印度IT企业成为合作伙伴将会获得很高的价值。
  总的来说,两国之间增进投资的趋势是明朗的,但是我认为,要想让印度企业增加在华投资,还必须让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在中国获得同等的合理市场准入条件。
  
  《商务周刊》:印度的IT产业非常发达,并在积极发展本国的制造业,而中国的强势产业是制造业,并希望向包括IT服务业在内的服务行业进行转型。两国之间是否可以相互取经?
  苏杰生:印度的经济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倚靠IT产业的,但是我们的制造业在国民生产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现在,印度正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在制造业上有竞争优势的国家,当然,这其中也包括IT制造业。我们在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中,学到了很多,就比如我刚刚提到的电力设备的建造。不过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市场模式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有选择的学习。
  在IT领域,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和印度企业的合作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不过IT产业比较特殊,这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增进技能的,还需要脚踏实地的练习。所以只靠印度的企业来中国培训,教授这里的技术人员如何做是不够的,中国企业还需要亲手操作。
  中国IT企业在增强自己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通过和国际合作了解全球市场的需求,因为印度的IT产业和世界实现了完全对接,所以从这里连接世界是非常可行的。目前,我们把促进中印两国IT企业合作当做首要的商业推进领域。
  
  《商务周刊》:目前全球只有两个国家的人口超过了10亿人,即中国和印度,两国还同属发展中国家,且都是“金砖四国”的成员之一。因为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些学者也将中国和印度称作“竞争者”,您对此怎么看?
  苏杰生:我不认同这样一种说法,当把合作和竞争放在一起的时候,一方肯定是好的,另一方肯定是坏的。竞争并不代表纯粹的消极,我们可以通过竞争获得更加出色的竞争力。比如当我们看到中国取得了某方面成功的时候,就会自我激励:“邻国可以做到,我们也能”。竞争其实是生命的一部分,大家通过比较、竞争获得荣誉感。国家让国民具有荣誉感是好事。
  中印两国的人民都非常爱国,我们也确实有过关系紧张的时候,但两国也都曾经和世界其他国家有过紧张关系。现在我们正在逐步修复两国之间友好的关系。如果我们从全球体系里看600年、1000年前的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曾是世界的主要大国。
  现在我们在重拾大国地位的过程中,大家都需要发展国力,被再度认可,其实做的都是一样的,所以有时我们捆绑在一起,有时又被分开来看,这都是正常的。有人会说,中国的IT产业发展起来了,会不会影响印度的IT业。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应该把眼光困在眼下有限的两国本土市场,当我有生意做的时候你就没有了,而是要携手成长,通过拥有优势征服更大的全球市场。
  我不认为中国和印度之间存在“双输”的关系。当然,我们之间的紧密关系还要通过各自努力来推进。目前,印度人十分向往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这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实际上,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居住环境等问题,也正是中国人民在思考的问题。这些就是我们携手合作的基础,因为这些问题已经很少存在于欧美发达国家。
  让每个家庭都有和谐的生活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所以在多哈回合谈判上,我们共同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我们都为发展不受到限制而努力。如果我们能在这些国际事务中取得胜利,那么我们都是赢家。这就是我们互相帮助的原因。
其他文献
“在您心目中,横滨橡胶是什么样子的?”开场白之后,2010年7月上任的横演橡胶(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辛岛纪男非常有礼貌地问到访的《商务周刊》记者。  作为全球第七大轮胎橡胶生产企业,横滨橡胶主要有YOKOHAMA(优科豪马)轮胎和多元化橡胶制品(MB)两大业务。跟米其林、普利司通等轮胎巨头相比,横滨橡胶2001年在中国成立第一家轿车用子午线轮胎工厂,虽没有占到先机,但时机却把握得刚刚好。2009年
期刊
《商务周刊》:回头看这10年的中国互联网,您觉得主要发生了哪几点变化?  王志东:10年前,中国互联网面临的问题是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当时有这么三种道路,一是全国产化,譬如说靠当时各地方的信息港、新华社之类的官方背景,就是往体制化的道路上走,第二种是进口外国的,国内企业跟着跨国公司合资,中国很多产业都是这样,外资通过合资然后吞并几乎整个产业,第三条路就是今天的互联网,我们民间利用国外人才、技术、资本
期刊
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已成为数字化时代最伟大的成功之一。开源所指称的是开放源代码(source code),即程序员所编写的计算机指令组,而后才被转化成软件。因为软件首先以源代码形式存在,任何人发行软件都需要决定是否同时分发源代码,从而允许用户读到并修改它。  在1980年代以前,软件都是免费随计算机附赠的,并且多数都包含了源代码。然而随着软件销售变成独立的行当,经济
期刊
国际政治、世界和平这类大事,向来都是政治家要考虑的。可是最近不同了,我的一个朋友在央视做国际事务特约评论员,他除了上电视点评中美关系、阿富汗局势、国际能源政策这些高深问题,还经常被各种机构请去讲国际形势,而且其中的企业越来越多。  中国现在已经被全球的政治家和媒体忽悠起来了,世界第二强国,早晚要成为第一强国,所谓让中国承担更多责任,就是让中国多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多为所谓的世界未来考虑。  我朋友
期刊
三大优惠政策終止,北京“限车令”带来示范,以及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隐忧,这些不确定因素是否会导致中国汽车产业原有格局的变化?值此2011年中国车市开局之时,《商务周刊》遍访多家汽车机构,管窥他们眼中的2011。预言船会沉没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悲观主义者,而相信这个预言的人才是真正的悲观主义者    每逢岁末年初都是总结和展望的时机,合力让中国汽车市场在2010年继续稳坐世界第一的厂商们却少了往年的好心情
期刊
中国人正成长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消费者。他们在自认为价值高的产品门类上更舍得花钱,而对缺乏吸引力的商品,他们通常会削减消费开支    中国消费者的行为方式正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越来越相像。与过去相比,他们变得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实际,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超越了对产品功能的基本关注。此外,他们越来越愿意为更高的产品价值和质量而花钱,并且花费更多时间研究产品。以及探究产品之间的细微差别。麦肯锡的2010年中
期刊
《商务周刊》:10月28日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NEC扭亏为盈,当季实现了将近2亿美元的净利润。请问在这其中,大中华区的贡献如何?在NEC的整个业务版图中,大中华区占有多大的比重?  木户雅生:NEC(中国)2010年上半年度的订单量和利润率都达成了年初设定的目标,为集团公司的业绩做出了贡献。这应该是今年4月开始在大中华区实施的One NEC统一运营体制活动结出的果实。NEC集团在全球除日本外设
期刊
● 支撑中国新社会的第一大支柱是解放思想。改革不光是政府的事情,也必须得有人民的支持参与。要知道,解放思想是个缓慢发展的过程  ● 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第二大党。现在中国年轻网民的力量正在逐步增强。这也反过来要求增加政府的透明性  ● 环境问题不再是个趋势,而是个现实。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中国正成为西方的垃圾站。西方国家把他们的垃圾通过海运运到中国来,造成了很大的环
期刊
马化腾与周鸿祎的争斗胜负已分,但用户最关心的窥私问题却最终束之高阁    11月12日晚9点过后,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尚未下班,能容纳三四百人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不时有人前往食堂吃饭。“关键时期,我们一晚上就睡两三个小时。”一位公关部员工笑称,“我们是创业公司,但只要背后站着广大用户,我们什么都不怕”。他指的当然是近来与腾讯那场从电脑桌面展开的全天候战争。  腾讯(00700.HK)是中国互联网
期刊
2009年7月,胡锦涛在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2010年3月,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两会上说,公共外交是中国外交重要的开拓方向,“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大有可为”。 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加强公共外交,广泛开展民间友好交往,推动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