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此教者应重视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更多的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学到的将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关键词】创设情境;重组教材;还原生活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教学生活化,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學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此教者应重视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容是真实的、可学的、可用的,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以创设情境搭桥
学习数学,不少学生认为是一件神秘的事情,对于不少中下生更认为高不可攀,我认为: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多创设一些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将课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出示一道题:小明看见远处打闪以后,经过4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闪的地方离小明有多远?这样设计,通过雷雨时这个生活中妇孺皆知的自然科学现象引出小数乘法的教学,给学生以亲切感,使学生消除数学神秘感和陌生感。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后,设计了一堂活动课,我把教学活动的地点选择在学校的跳远沙坑旁,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们边议论,边动手,他们量的量、记的记、算的算,分工合作,数分钟后,学生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建成这个沙坑需挖去多少立方米土?这个沙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这个沙坑里的沙的体积是多少?学生们经过讨论,都自己一一作了解决。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生动的感知、深刻的体验和牢固的掌握,更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架起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2.以重组教材搭桥
数学寓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材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切不可死搬教材,要用好教材。因为在现行教材中,有不少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显然不能适应要求。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或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两列火车从两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很显然,这两列火车也太慢了,现在公路上的汽车大多远远超过这个速度,况且我们国家铁路部门已于2001年10月21日对火车进行了第四次提速。所以我们教者可利用这道习题的修改,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在不断进步,要从小立志学好科学知识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习习相关,感受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搭起他们学习数学和生活的桥梁,可谓“一举两得”。再如对于统计内容的学习,可以选取文具、玩具、食物、水果、校园里的事物作为统计对象。我在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六一儿童节班里准备开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你认为买哪种水果好?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要调查全班同学每人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再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合理决策。这些内容完全超越了教材的束缚,让学生能在生活的天空自由翱翔。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更应将其渗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知识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因而教学内容不仅要有现实感,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理想性,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感悟和追求时代性,来赋予教学内容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所以我们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线索,努力开发丰富多彩的、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各类课内外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无形中构建了一座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3.以还原生活搭桥
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不少生活中问题,如果用数学眼光来看,不仅很简便,而且有趣。教者如果能从中采撷一些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往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在学习完两位数乘一位的乘法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人的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警察叔叔在破案的时候,往往根据地上的脚印的大小来估计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现有一案犯现场留下一个26.5厘米的鞋印,请你帮警察叔叔估计一下犯罪嫌疑人大约有多高?”再如:学习“统计图”后,布置学生作社会调查,到南门山、高笋塘等主要交通路口非机动车辆违规情况,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制成涪陵市区主要路口非机动车辆违规行车情况统计图,让学生知道交通中也有数学问题,同时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文明的市民。从而让学生学会把课内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课外实践中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更多的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地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为学生学会生活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其“终身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国家教育部
[2] 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3] 钟启泉 张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1-05-31
【关键词】创设情境;重组教材;还原生活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教学生活化,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學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此教者应重视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容是真实的、可学的、可用的,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以创设情境搭桥
学习数学,不少学生认为是一件神秘的事情,对于不少中下生更认为高不可攀,我认为: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多创设一些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将课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出示一道题:小明看见远处打闪以后,经过4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闪的地方离小明有多远?这样设计,通过雷雨时这个生活中妇孺皆知的自然科学现象引出小数乘法的教学,给学生以亲切感,使学生消除数学神秘感和陌生感。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后,设计了一堂活动课,我把教学活动的地点选择在学校的跳远沙坑旁,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们边议论,边动手,他们量的量、记的记、算的算,分工合作,数分钟后,学生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建成这个沙坑需挖去多少立方米土?这个沙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这个沙坑里的沙的体积是多少?学生们经过讨论,都自己一一作了解决。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生动的感知、深刻的体验和牢固的掌握,更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架起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2.以重组教材搭桥
数学寓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材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切不可死搬教材,要用好教材。因为在现行教材中,有不少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显然不能适应要求。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或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两列火车从两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很显然,这两列火车也太慢了,现在公路上的汽车大多远远超过这个速度,况且我们国家铁路部门已于2001年10月21日对火车进行了第四次提速。所以我们教者可利用这道习题的修改,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在不断进步,要从小立志学好科学知识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习习相关,感受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搭起他们学习数学和生活的桥梁,可谓“一举两得”。再如对于统计内容的学习,可以选取文具、玩具、食物、水果、校园里的事物作为统计对象。我在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六一儿童节班里准备开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你认为买哪种水果好?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要调查全班同学每人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再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合理决策。这些内容完全超越了教材的束缚,让学生能在生活的天空自由翱翔。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更应将其渗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知识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因而教学内容不仅要有现实感,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理想性,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感悟和追求时代性,来赋予教学内容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所以我们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线索,努力开发丰富多彩的、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各类课内外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无形中构建了一座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3.以还原生活搭桥
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不少生活中问题,如果用数学眼光来看,不仅很简便,而且有趣。教者如果能从中采撷一些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往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在学习完两位数乘一位的乘法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人的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警察叔叔在破案的时候,往往根据地上的脚印的大小来估计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现有一案犯现场留下一个26.5厘米的鞋印,请你帮警察叔叔估计一下犯罪嫌疑人大约有多高?”再如:学习“统计图”后,布置学生作社会调查,到南门山、高笋塘等主要交通路口非机动车辆违规情况,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制成涪陵市区主要路口非机动车辆违规行车情况统计图,让学生知道交通中也有数学问题,同时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文明的市民。从而让学生学会把课内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课外实践中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更多的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地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为学生学会生活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其“终身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国家教育部
[2] 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3] 钟启泉 张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