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杀机

来源 :科普童话·神秘大侦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七十年前的日记,透露了一桩惊天秘密,三个年轻人被这秘密深深吸引,全力以赴开始探索……疑点此起彼伏,真相扑朔迷离,三个年轻人将如何应对?他们能成功吗?秘密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一本日记
  廖辉大学刚毕业,在古林镇文化站当站长。最近文化站接到县里通知,要求尽快上报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抗战文物,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展览。廖辉立刻行动,挨家挨户走访,可忙了好久却没征集到一件文物,正当他急得团团转时,西山村的王木匠主动找上门来了。
  王木匠长期从事古董家具收购生意,上个月他去县城旧货市场捡漏,低价淘到一张民国时期的花梨木书桌。在修补书桌时,王木匠发现了一个十分隐蔽的暗抽屉,打开暗抽屉,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发黄的旧本子。他翻开一瞧,原来是一本七十年前的私人日记。王木匠很失望,随手将日记本丢到了角落里。这几天听说廖辉在征集抗战史料,王木匠想起了那个日记本,便拿着它来找廖辉。
  廖辉接过日记本翻了翻,发现这些日记写于抗战胜利前夕,便对王木匠说:“本子我先研究一下,如果里面的内容跟抗日战争有关,就拿到县里去展览,如果跟抗战没关系,明天我把本子还给你。”
  吃过晚饭,廖辉打开那本日记仔细读了起来。
  日记的作者叫邱伟达,当年在汪伪政府供职,担任财政部警卫队副队长。这本日记从1944年元旦写起,截止于第二年3月4日,主要记述作者的日常活动。廖辉从头读到尾,没发现多少与抗战有关的史料,就在他兴味索然时,最后的几篇日记让他眼前突然一亮。
  在1945年2月18日到3月4日的日记中,邱伟达断断续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随着日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南京汪伪政权的首脑们预感到末日将至,决定把中央储备银行四百公斤金条秘密转移,埋藏到浙江宁波。汉奸头子们私藏这笔财富,是为了将来逃往国外后使用。财政部长周佛海负责此事,具体由财政部警卫队队长杨叔丹和副队长邱伟达经办。3月1日,杨、邱二人将四百公斤金条悄悄装入三十个酒坛。3月4日,他们以慰劳浙东日军为名,乘坐“勇胜号”军舰,押着这批酒坛前往宁波。邱伟达最后一篇日记是在军舰上写的,只有短短一句话——一切都很顺利,明天早上将抵达目的地。
  读到此处,廖辉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他很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但日记写到这儿就断了,后面的事无从知晓。
  神秘宝藏
  藏着日记的书桌是从县城旧货市场买来的,这说明书桌的主人很可能住在本地,他会不会就是邱伟达呢?廖辉决定明天去县档案局查一下。
  查询的结果与廖辉的猜测吻合。邱伟达正是本县人,1941年到1945年期间,他担任南京伪财政部警卫队副队长。抗战胜利后,邱伟达以汉奸罪被捕,1948年初病死于狱中。
  几经周折,廖辉找到了邱伟达的孙子,证实那张书桌是他卖掉的,但他不知道书桌里有暗抽屉,也不晓得抽屉里有祖父的日记,对那批金条的下落更是一无所知。
  这条线索刚露头就中断了,廖辉只好想别的办法。藏宝地点在宁波,所以要探究金条的下落,还得从那儿入手。廖辉想起大学同学徐晓峰住在宁波,便打电话向他询问相关情况。
  徐晓峰告诉廖辉:宁波确实有一种传闻,说日伪军投降前,在某处秘密埋藏了一批数量可观的金条。但传闻仅仅是传闻,既缺乏可靠的证据,又没有事件的亲历者,所以很少有人相信那批金条真的存在。
  这个传闻与邱伟达的日记相互印证,廖辉寻找汪伪宝藏的愿望更强烈了。如果能弄清那批金条的下落,将获得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是对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最好的献礼。廖辉决定先独自追踪宝藏的线索,等有了明确结果再向上级部门汇报。而要揭开尘封的历史迷雾,必定要去宁波实地查访。
  第二天一早,廖辉揣着日记本,开车前往宁波。抵达宁波后,廖辉首先去了徐晓峰家,他把邱伟达的日记拿给徐晓峰看,俩人共同研究汪伪宝藏的下落。
  以前徐晓峰不太相信藏宝之说,看完邱伟达的日记,他认为那批金条确实存在。但日记只说明金条曾运往宁波,随后的情况如何,要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怎样进一步寻找宝藏的线索呢?
  徐晓峰和廖辉同时想到了档案馆。宁波档案馆里有民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在那儿应该能查到邱伟达等人到宁波后的活动,从这些活动中或许可以窥见汪伪宝藏的蛛丝马迹。
  寻找报纸
  来到档案馆,廖辉和徐晓峰查遍了相关资料,没发现杨叔丹和邱伟达在宁波的活动。资料员告诉他们:档案馆里保存的都是比较重要的史料,像劳军这样的小事,不大可能留下记录,如果要获取这类信息,最好查阅《时事公报》。《时事公报》是汪伪时期宁波的一份地方性报纸,每周出一期,那上面应该有劳军的新闻报道。
  刚才,廖辉和徐晓峰看到过十几张《时事公报》,但都是1945年3月以前的,没发现那以后的报纸,于是他对资料员说:“我们没找到1945年3月以后的《时事公报》,那些报纸在哪里呀?”
  资料员说:“《时事公报》发行量很小,抗战胜利后就停刊了,我们档案馆只收集到一小部分,1945年3月以后出版的报纸,你们得自己想办法去找。”
  琢磨再三,廖辉想到了网络。当晚,宁波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上同时出现了一个求助帖,题为《跪求1945年3月4日以后的〈时事公报〉》。廖辉在帖子里声明,报纸看完后立刻奉还,并有重谢。没想到当晚,就有一个叫白可馨的女大学生打来电话,说她家里有一张1945年3月10日出版的《时事公报》。
  不过白可馨说报纸只能看不能借,因为自己的曾祖母把它当成心肝宝贝。这话让廖辉和徐晓峰更来了兴趣,他们立刻开车赶往白可馨家。白可馨家位于宁波郊区,是一座青砖灰瓦的小院落。院落看上去又老又旧,但白可馨却是个充满朝气的靓妹。
  相互作过自我介绍,白可馨把廖辉和徐晓峰领进了书房。书房的写字台上摊着一张发黄的《时事公报》,报纸的周边已经破损,但文字部分保存完好。廖辉看了看出版时间,正是1945年3月10日,他小心翼翼地捧起报纸,仔细读了起来。   翻到报纸的第二版时,廖辉激动得双手直颤——那儿赫然登着杨叔丹和邱伟达率队慰劳日伪军的报道!报道中说,国民政府慰问团于3月5日抵达宁波,带来了大量牛、羊肉和美酒,驻宁波日军对此表示热烈欢迎。报道的末尾还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并排站着五个身着军装的男子,左边两个是中国军官,右边三个是日本军官。根据照片下端的注释,那两个中国军官分别是杨叔丹和邱伟达。
  这则报道充分证明,邱伟达的日记内容真实可信,再加上坊间有关汪伪宝藏的传闻,可以断定那批金条确实埋藏在宁波。但金条究竟埋在哪里呢?这当儿,廖辉忽然想起,白可馨在电话里说曾祖母把《时事公报》看成心肝宝贝。老太太为何这么重视一张旧报纸呢?廖辉觉得奇怪,便向白可馨问道:“你曾祖母为啥把《时事公报》看得那么重要?”
  白可馨指着《时事公报》上的照片,说:“答案就在这儿。”
  廖辉和徐晓峰这才注意到,最右边那个日本军官的脑袋被红笔画了个圆圈。隔了半个多世纪,红圈已经暗淡,不留神很容易忽略。廖辉试探着问白可馨:“你的曾祖母看重这张报纸,是跟这个日本人有关吗?”
  白可馨点点头,说:“确切地讲,是跟我曾祖父的离奇失踪有关。”接着,她讲起了七十年前的那段往事。
  杀人灭口
  白可馨的曾祖父白三是个泥瓦匠,手艺很精湛。1945年初,白三被鬼子抓去修工事,一连两个月没回家。日本军方经常强征中国劳工,但这回和以前不同,在哪里干活、干啥活都严格保密。3月7日,白可馨的曾祖母突然接到日军通知,说她的丈夫和另外二十七名泥瓦匠死于塌方事故,尸骨无存。
  听到噩耗,白可馨的曾祖母哭得死去活来。然而,两天后的一个深夜,乔装改扮的白三悄悄摸回了家。白可馨的曾祖母又惊又喜,弄不清丈夫到底是人还是鬼。白三说自己死里逃生,带回一个鬼子藏宝的秘密,接着,他讲起了过去这两个多月的经历。
  白三和另外二十七名泥瓦匠被蒙上眼睛,带到一个秘密地点,鬼子要他们挖掘一条幽深曲折的地下通道,并在通道尽头修建地下室。工程是在严密监视下进行的,所有泥瓦匠一律不准回家,也不能与外界联系。起初,白三搞不清自己在哪里干活,后来才渐渐明白所在的位置。
  3月7日早晨,工程竣工,白三看见日本兵将一批酒坛搬进了地下室。白三觉得奇怪,这时有个泥瓦匠悄悄向他透露,酒坛里装的是金条。白三从酒坛的数量和日本兵搬运时吃力的样子推算,这批金条至少有几百斤。当天傍晚,鬼子办了两桌丰盛的酒席,犒赏中国劳工。鬼子军官宣布,吃完饭就发工钱,然后泥瓦匠们可以回家。
  酒宴刚开始白三就闹起了肚子,他到屋外方便时无意中发现,几个日本兵正在远处挖一个大坑。白三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那个大坑是给中国泥瓦匠准备的,目的是杀人灭口。
  出于谨慎,回屋后白三没敢碰那些酒菜,混在同伴中假装吃喝。酒宴进行到一半时,泥瓦匠们一个个栽倒在桌上,白三明白酒菜里被下了药,也假装昏迷不醒。这时,鬼子军官和一个鬼子兵进了屋。鬼子军官冲鬼子兵说:“你在这儿看着点,我去瞧瞧坑挖好了没有。”说完,鬼子军官快步走了出去。
  白三明白接下来将发生什么,趁鬼子兵转身时,他悄悄操起一条板凳,用力朝对方后脑砸去……这一下又准又狠,鬼子兵哼都没哼就倒在了地上。白三迅速动手,把自己的衣服和鬼子兵的军装作了互换,又把鬼子兵抱到餐桌旁趴好。随后,白三悄悄躲到屋外,在一个隐蔽处藏了起来。
  不久,鬼子军官带着几个鬼子兵回到屋里,把二十八个泥瓦匠一一抬出,埋进了大坑。由于天黑,再加上麻痹大意,鬼子没发现白三被调了包。下半夜,白三趁鬼子不备,蹑手蹑脚逃走了。他没敢马上回家,而是在外面躲了两天,确认自己家没被鬼子监视,这才悄悄摸了回来……
  听丈夫讲完死里逃生的经过,白可馨的曾祖母喜极而泣。白三告诉妻子,自己知道那批金条的埋藏位置,打算尽快把它们挖出来,然后带着全家远走他乡。但开启地下室和搬运金条很费力,一个人干不了,得约弟弟一起下手。几天后,白三让妻子把弟弟悄悄叫到了家里。那晚,兄弟俩一边喝酒,一边商量行动方案。
  讲到这儿,白可馨收住了话头。
  哑谜蹊跷
  白可馨看了看腕上的手表,说:“三点多了,太奶奶应该睡醒了,我带你们去见她,接下来的事请她亲口给你们讲吧。”白可馨把他们领到朝南的一间屋子,屋子里坐着一位年过九旬的老太太,那就是白可馨的曾祖母。
  白可馨把廖辉和徐晓峰的来意告诉了曾祖母。听说眼前这两个小伙子想破解七十年前那桩藏宝秘密,老人很激动,她说:“如果能找到那个宝藏,或许就可查清我丈夫失踪的真相,这个谜困扰了我七十年,也让我痛苦了七十年,我希望临死前能揭开谜底。”
  廖辉和徐晓峰表示,一定尽全力破解汪伪宝藏之谜。随后,廖辉指着《时事公报》上的那个日本军官,向老人问道:“这个日本人和白爷爷的失踪有啥关系?”
  白可馨的曾祖母叹了口气,开始回忆七十年前的那个傍晚:
  因为怕妻子不小心说漏嘴,白三没把宝藏的具体位置告诉她。白可馨的曾祖母是在添酒上菜时,从丈夫和小叔子的对话中听到了一些有关宝藏的内容。白三说那个藏金条的密室建在一座庙的下面,究竟是哪座庙,白可馨的曾祖母没听清,她只记得小叔子说了一句:“密室的入口,肯定在其中一座塔的底部。”
  白三摇摇头,正要说出答案时,忽然瞥见放在床头的《时事公报》,那上面有一张五个军官的合影。看见照片,白三即兴出了个谜语,他用红笔在其中一个鬼子军官的脑袋上画了个圆圈。然后,白三指着照片对弟弟说:“要问密室的入口在哪里,答案就在这张照片上。”
  白三的弟弟盯着照片琢磨了好一会,突然拍手笑道:“我知道了!”说着,他用筷子蘸着酒水在桌上写出了答案。白三看后点点头,一个劲儿夸弟弟聪明。这当儿,白可馨的曾祖母去厨房端菜,没听见哥俩后面的对话。晚上十点左右,白三和弟弟带着工具悄悄出了门。   直到第二天黄昏,兄弟俩仍没回来,白可馨的曾祖母知道出了事。她拿着那张《时事公报》,向许多猜谜高手请教,想弄清藏宝的地点,以便寻找丈夫和小叔子。但猜谜高手们都一头雾水,不明白画了圈的鬼子军官究竟代表什么。
  一晃七十年过去了,白可馨的曾祖母始终珍藏着丈夫留下的《时事公报》,希望有一天能破解这桩离奇的悬案……讲到这儿,白可馨的曾祖母已老泪纵横。
  廖辉也喜欢猜谜,听了这段故事,他拿起报纸重新审视。报纸上的照片已发黄,但五个军官的模样仍清晰可辨。被画了圈的日本军官约莫五十来岁,佩戴大佐军衔,照片下方的注解表明,他叫吉田康夫。廖辉思忖良久,没猜出这跟密室的入口有啥关系。
  无奈之下,廖辉试探着问白可馨的曾祖母:“奶奶,我想把报纸拿回去仔细研究,以便找出事情的真相,可以吗?”
  白可馨的曾祖母点了点头,说:“我留着这张报纸,是为了弄清丈夫的下落,如果你要研究,就拿去吧。”
  苦苦探寻
  当晚,廖辉和徐晓峰捧着《时事公报》,反复揣摩白三编的那个谜语。
  廖辉说:“白三在吉田康夫脑袋上画个红圈,地下密室的入口肯定跟他有关。”
  徐晓峰瞅着照片上的吉田康夫,猜测道:“吉田康夫长得圆溜溜胖乎乎,有点像弥勒佛,白三可能想暗示,密室的入口跟庙里的弥勒佛有关。”
  廖辉立刻否定了这种猜想,否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照片上的杨叔丹比吉田康夫更胖,更像弥勒佛。徐晓峰的思路虽然不对头,却提醒了廖辉,藏宝的密室在一座庙的下面,密室的入口很可能也在那儿,所以谜语的答案应该跟庙里的某样东西有关。廖辉琢磨到深夜,毫无结果。最后他决定,明天去宁波的各个庙宇走一遭,实地找一找灵感。
  在宁波,解放前留下来的寺庙一共有七座,廖辉和徐晓峰去了其中有塔的五座庙。为啥只去有塔的寺庙呢?因为白可馨的曾祖母提到过一个细节,当时白三的弟弟怀疑密室的入口在一座塔的底部,可见那座庙里是有塔的。
  廖辉和徐晓峰在那五座庙里仔细踅摸,想找出线索,但没有成功。徐晓峰垂头丧气,认为寻宝走进了死胡同。但廖辉并不气馁,他下定决心,尽一切可能收集吉田康夫的个人资料,从中找出解谜的线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后,廖辉在省抗日研究会找到了吉田康夫的详细档案。除了文字内容,档案里还有三张吉田康夫的照片,都是侵华期间拍摄的。
  当廖辉看到这些照片时,他惊呆了——眼前这个日本军官只有四十来岁,而且体形瘦削,与《时事公报》上的吉田康夫判若两人。震惊之余,廖辉觉得这个日本军官很面熟,他取出《时事公报》核对,发现站在吉田康夫左侧的石井太郎跟档案照片上的日本军官是同一人。很显然,《时事公报》中的注解有误,错把石井太郎写成了吉田康夫。白三兄弟俩是认识石井太郎的,不会被报纸上的注解误导,这就是说,当时白三是在石井太郎的脑袋上画圈……
  弄清这一点后,廖辉立刻猜出谜底是“石井”,密室的入口在石井里!没想到,白三即兴所编的谜语竟然这么简单:在石井太郎的头部画圈,暗指密室入口与这个人名字的开头部分有关,那就是石井。
  蹊跷的谜语终于被破解,廖辉激动不已,马上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徐晓峰和白可馨。三人商定,接下来重点检查庙里的石井。
  发现入口
  五座可能藏宝的庙宇中,只有观海庙和云岭寺各有一口石井,密室的入口应该在其中一口井里。如果密室的入口在井里,敲击井壁会听到空洞的回音。廖辉和徐晓峰沿着绳索分别下到两口井里,用榔头逐一敲打各处井壁,但始终没听到空洞的回音。这说明,井里并没有密室的入口。
  廖辉觉得奇怪,难道自己判断有误,密室的入口跟石井无关?晚上,廖辉辗转难眠,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琢磨到深夜,他忽然想到:在过去的七十年里,庙里的石井会不会被填平了呢?完全有这种可能,自己还得去另外三座有塔的寺院好好调查一番。
  第二天,廖辉、徐晓峰和白可馨挨个去那三座寺庙询问。前两座寺庙的僧人都说庙里从来没有石井,当问到七塔寺的老方丈时,他肯定地点了点头,朝南一指,说:“石井就在那边。”
  廖辉、徐晓峰和白可馨扭头看去,只见南面横着一堵高高的围墙。廖辉不解地问:“难道石井在围墙外?”
  老方丈点头说:“以前那边属于七塔寺,解放后被划给了铝制品厂,石井就在那儿。”
  廖辉、徐晓峰和白可馨这才恍然大悟,他们谢过老方丈,立刻赶往隔壁的铝制品厂。铝制品厂两年前已停产,旧厂房成了仓库。看仓库的是个秃顶的瘦老头,他把三个年轻人带到了石井旁,然后就走开了。
  石井的井圈呈六边形,由青石板砌成,上面刻满了繁复的花纹。历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渴望的目标,廖辉、徐晓峰和白可馨激动不已。三个年轻人迫不及待地拥到井圈旁,一齐探头往井里张望。这口明代石井特别深,井内的空间比普通水井大好多,井里黑黢黢的,除了井壁上厚厚的青苔,其他什么也瞧不出来。
  “密室入口就在这儿吗?”白可馨将信将疑地问。
  徐晓峰说:“有没有入口,下去检查一下就知道了。”说着,他从背包里取出绳索往自己的腰上系。不一会儿,徐晓峰收拾停当,拿着手电和榔头钻到了井里,廖辉和白可馨在井口观望。
  下到离地面三米深时,徐晓峰开始用榔头仔细敲打四周的井壁,敲了一圈没听见回音,他继续往下滑。四米、五米、六米……滑到离地面七米左右时,徐晓峰手中的榔头敲出了一阵清晰的回音。
  “这儿!这儿有回音!”廖辉和白可馨听见了回音,异口同声地喊。
  徐晓峰用榔头一寸一寸试探,发现有回音的井壁呈圆形,直径约一米。他把这部分井壁上的青苔全部刮去,一个圆形的封闭口露了出来,封闭口内的砖石与周边的井砖不同,显然是后来砌上去的。徐晓峰用榔头的尖端试了试,发现封闭口周边的填土可以挖开,他立刻将封闭口的填土全部凿开,然后对着上面的砖石用力敲了几下,只听“轰隆”一声,封闭口四分五裂,瞬间消失无踪,一个黑黢黢的圆洞露了出来。见到这一幕,井上井下三个年轻人同时欢呼起来:“找到了,密室的入口找到了!”   随后,徐晓峰把手电掖在腰间,小心翼翼钻进洞口,抓着铁梯的扶手一点点往下爬……约莫过了十分钟,徐晓峰从密室的入口钻了出来,抓着绳索气喘吁吁爬出了石井。廖辉和白可馨一左一右拉住他,急切地问:“怎么样,密室里有藏着金条的酒坛吗?”
  徐晓峰擦着额头的汗珠说:“铁梯的尽头有一扇紧闭的铁门,我使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打不开,铁门里是啥情形还不知道。”
  白可馨猜测道:“铁门内肯定是藏宝的密室!”
  徐晓峰抬头看看天色,建议道:“时间不早了,我们明天带了撬棍再来探宝吧。”
  廖辉赞同徐晓峰的意见,最后三人商定,明天早上八点在石井旁集合,继续勘查汪伪宝藏。
  陡生意外
  次日廖辉起了个大早,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后,他给徐晓峰打了个电话。电话铃响了很久没人接,连着拨打几次都是如此。廖辉觉得纳闷,又给白可馨打电话,问徐晓峰有没有跟他联系过,白可馨说没有。廖辉估计徐晓峰先去了铝制品厂仓库,便和白可馨相约赶往那儿。
  半小时后,两人来到了铝制品厂仓库。据看门的瘦老头说,开门到现在,没来过人。廖辉再次拨打徐晓峰的手机,仍无人接听。白可馨猜测道:“他可能临时有事来不了,咱们去石井旁等吧。”
  廖辉点点头,两人朝石井走去。只见井台上放着一个工具包,旁边还有两只空麻袋。那个工具包是徐晓峰的,廖辉怀疑徐晓峰已独自下井,便冲着井里大声喊他的名字。可是,喊了半天下面毫无反应。
  廖辉决定下去看个究竟,他钻入井中,抓着绳索一点点往下滑。滑到密室入口,廖辉打开手电,猫腰爬了进去。白可馨趴在井沿上,目不转睛地朝下望。过了很久,井下仍毫无动静。
  白可馨的心头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她冲井里大声喊:“廖辉,听到吗?”
  喊了好一会儿,井下始终没人回答。就在白可馨心急如焚时,手机铃声骤然响了起来,电话是廖辉打来的。白可馨迅速按下接听键,手机里传来一个气若游丝的声音:“救,救命……”
  白可馨心头一惊,忙问:“廖辉,出啥事了?”
  电话那头寂静无声,白可馨连续问了几遍,廖辉再也没有回答。白可馨意识到井下可能发生了意外,慌忙拨打110报警。没过多久,110巡逻车鸣着警笛赶到了。白可馨把刚刚发生的事作了简单描述。带队的杨警官初步判断井下可能有异常情况,他让一个姓孙的年轻警察戴上钢盔穿上防弹衣,下井察看。
  小孙身上的对讲机一直开着,他不断向杨警官报告自己在井下的活动:“我已爬进密室入口,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怪味,怪味越来越浓……”这时,对讲机里传来了小孙剧烈的咳嗽声,咳了好一阵,他才哑着嗓子继续说:“这气味闻着好难受,我现在喉咙又干又疼,眼睛也不停流泪,几乎睁不开……密室中央排放着许多酒坛,有几个坛子已被敲碎……啊,酒坛旁躺着两个人!哇,酒坛那边还有两具白森森的骷髅……”
  此刻,对讲机里传出了更剧烈的咳嗽声。
  深埋杀机
  杨警官感觉情况不妙,立刻用对讲机向公安局求援。与此同时,他让另一名警察找来一块湿毛巾,捂在自己嘴上下了井。大约过了一刻钟,杨警官背着昏迷的小孙,吃力地爬上了石井。这时,一批戴着防毒面具的特警也赶到了,跟特警一起来的还有一辆救护车。小孙中毒不深,经过简单救治便苏醒了。
  接着,几名戴着防毒面具的特警钻入了石井,没过多久,他们先后将廖辉和徐晓峰从井里背了出来。廖辉的情况还好,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徐晓峰身上的皮肤大面积灼伤,处于重度昏迷状态。医务人员把两名中毒患者抬上救护车,救护车风驰电掣般驶离了现场。
  随后,特警小心翼翼从井里拎出一个沉甸甸的酒坛。杨警官捧起酒坛摇了摇,感觉里面装满了液体。据特警反映,密室中刺鼻的怪味是从打碎的酒坛里发出的,杨警官怀疑酒坛里装着某种有毒物质,立刻派人将酒坛送往防疫部门检验。
  防疫部门判断,酒坛里装着的是芥子气。至此,“汪伪宝藏”的真相被揭开:石井密室里储藏的,是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留下的生化武器。
  白三等中国泥瓦匠以讹传讹,误认为酒坛里装着的是金条。七十年前的那个深夜,白三和弟弟悄悄摸进了储藏芥子气的密室,在打碎酒坛时芥子气外泄,兄弟俩中毒身亡。后来日军发现有人进入过井下密室,就把井壁上的入口重新砌死……
  1945年3月初,邱伟达等人以劳军为幌子,秘密押运四百公斤金条抵达宁波,巧得很,此时正赶上日军埋藏化学武器。七十年后,廖辉阴差阳错把这两桩事联系在了一起。至于汪伪宝藏下落究竟如何,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回头再说廖辉、徐晓峰。经过抢救,廖辉很快苏醒,不久便恢复了健康。徐晓峰的中毒时间超过十小时,抢救了三天才捡回一条命,但他的造血功能严重受损,余生得靠药物维持。
  事后,根据徐晓峰的交代,再加上现场勘查,警方还原了事件的经过:
  那天傍晚,徐晓峰进入密室后,看见了成排的酒坛,他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面对想象中数不胜数的金条,徐晓峰起了贪念,他决定瞒着廖辉和白可馨,将一部分金条偷偷占为己有。于是,回到井上后,徐晓峰谎称密室的拱门是关着的,建议第二天早晨带着撬棍再来开门。午夜时分,徐晓峰悄悄钻入了石井,便迫不及待地去敲碎酒坛……然而,从酒坛里露出来的并非金条,而是致命的芥子气……
  闹了半天,尘封七十年的不是宝藏,而是凶险的杀机。
其他文献
2001年,人类终于完成了游戏的终极形式——虚拟社会。一个由许多顶尖学者制作的世界场景模型架构在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RPG、ST、ACT、解谜类型游戏都在这个场景模型之上展开,其形式已达到了“真实”:一个有数千万NPC和玩家共存的世界。  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游戏的目的是为了累积分数,从而将生活的成就和失落感完全移植,成为对自身价值的又一种肯定。而且在累积了很多分后,游戏的制作商“世界游戏工厂”
实验器材  塑料瓶、玻璃杯、长橡皮(塑料)管、弯折吸管、剪刀、强力夹、透明胶(防水布)、食用色素、水实验步骤  1将塑料瓶从中上部剪开,保留底部一半以上,用剪刀在塑料瓶下方或侧方开洞,保证能让吸管穿入即可。  2将吸管长端从瓶中的孔洞穿出去,吸管弯折的短边留在瓶中,形成一个V字形,然后用防水胶布将孔洞边缘粘牢固,做到防水水平。  3在水中添加一定量的色素,保证液面接近但是不超过吸管的最高点,即弯折
好人恶报  朱民乐和华兰虽然结婚之后没有孩子,但他俩年轻时就是“模范夫妻”,凡事互相理解,同甘共苦,风风雨雨三十多年,更是一次架都没有吵过。外加老两口经常做善事,邻里都说他们是一对好人。  多年来,朱民乐有一个奇怪的习惯:每次出门,肯定将一个编织袋叠好揣进裤兜里。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老朱是公务员,吃喝不愁,出门老带着这么个东西干吗?有好事的人问起,朱民乐说:“编织袋折叠后揣进裤兜里也不怎么碍事,用
如果说哄抢是掺杂快意的疯狂,那么伦敦骚乱就形同不羁青春的盛大“节日”。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走上街头,哄抢商店,焚烧车辆和建筑。有些女孩子也加入了骚乱的行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店内搬走红酒,躲到安全之处慢慢品尝。青年人开心啊,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大家的脸上笑嘻嘻,紧紧拥抱在一起。”  50多年前,美国许多大城市也是浓烟滚滚,黑人群众走上街头,与警察展开英勇搏斗,同时还发生了大规模的打、砸、抢事件
上周最牵动人心的新闻,仍然是山西王家岭矿难和西南地区的大旱。  王家岭矿难的被困人员中,115人成功生还,数十人遇难,救援仍在继续。这起矿难有三个引人注目的地方。首先是被困矿工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其次,作为一起不折不扣的“人祸”,这次矿难普及了一个常识:国企还是民企不是关键,如果不遵守法律法规办事,国企一样也会发生矿难。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以“国进民退”作为解决矿难问题的思路。最后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地
【摘 要】 文章从科斯定理的推广定义入手,结合2011年我国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资料,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市场监管者以及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运用科斯定理的推广定义构建了一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系,以期利用云计算的优势,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信息的价值。  【关键词】 科斯定理; 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一、推广的科
前同事、好哥们、老师、邻居、学弟……当这些名字都出现在同一张“乘客名单”中,当这些消息从四面八方向你袭来,它给北京的朋友圈带来的震动是前所未有的,也包括我所在的“多活十年”微信群。  3月8日那天,我们原本正在群里讨论马航MH370航班为什么会失联。正如一位朋友所言:“探寻真相,也是关注生命的一种重要方式。”  16点25分,老高(化名)发了一段话,让所有人的心里都咯噔一下。“刚看到那个失事名单,
“喂!我们还要走多久啊?”几个被黑夜包围在森林中的少年,在狼叫声中惊恐万分。  这次的旅行是他们高中时代第一次旅行,目的地是以水乡而闻名的“海潮之岛”。李智楠、方晴、叶正一和秦航四人的旅行团乘车来到这里,游玩中却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旅店,只能凭借手电筒的光来照亮前进的道路。  然而,光的终点等待他们的将是一次真正的“黑暗”,也是对李智楠的第一次挑战。  迷路的旅人  在大家最前方的两人正在聊天
回想起来,我从没喜欢过樱花。  “真是的,你这样哪像日本人?”瓦斯炉上刚煮好一锅味噌汤,足羽藤子边分盛给大家边说:“都这把年纪了,还没赏过樱花,算是国宝级啦。俗话说,花就要当樱花,人就要当武士,热爱樱花才是日本人!”  “不像就不像,而且,我也情愿当个商人。春天时,从地面、从风取得能源,而绽放得五彩缤纷的樱花,我只觉得恶心,怎么可能热爱。”  我们聚在樱上水公园,里面有随兴砍下的树干做成的野外餐桌
1988年以后,美国中央情报局跟它原先的巴拿马雇员诺列加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中央情报局指责这位巴拿马的独裁者贪污国家财产,在国外的银行提取了2.5亿美元,存放到临近巴拿马的一个银行中,还抓到了诺列加跟南美毒品商共同贩卖毒品的证据。中央情报局还不惜工本,用1000万美元建立了一个针对巴拿马的电台,煽动巴拿马人民和下级军官推翻他们的暴君,扬言只要巴拿马人民打响第一枪,“为了运河区的安全”,美国就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