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是当前高校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从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三个方面阐明了新疆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成功经验,试图进一步与其他专家学者进行广泛交流;它将对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五观教育;四个认同;模块教学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是新疆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地方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对新疆各民族大学生进行“五观” 及“四个认同” 教育,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有力思想武器。特别是今天新疆思想意识形态的斗争极具激烈之势,其教学意义不可忽视。它关乎我们培养的人才未来的政治方向以及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千秋大业。因此,研究或探讨《教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明辨是非,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突出专题教学,打破“章节式”传统教学模式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理论研究所,经过多年教学探讨,我们推出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爱,并成为大学精品课程与省级精品课程。其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章节式”的授课方法,将课程10章内容组合成5个专题,并揉进最新的学术理论与时势动态,讲授给学生,教学效果明显改变,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
五个专题的教学模式分别以“学习新疆历史,反对民族分裂”、“民族与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剖析”、“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及保护”、“科学认识宗教及党的宗教政策”。通过五个专题的学习,我们以三个“自古”(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自古以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为核心,让各民族学生全面客观地认清新疆的民族、宗教发展、演化的历史事实,从而有力地反驳民族分裂分子在新疆历史上的各种质疑和歪理邪说,使学生认清事实,坚定政治立场,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坚强后盾。特别是对“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解读中,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宗教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联系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阐释现实中关于民族、宗教的各种疑惑,让学生科学认识民族、宗教的发展规律和本质,消除对民族、宗教的种种误解,坚定党和政府的方针与政策,积极和分裂分子作斗争。尤其新疆出现各种爆恐活动后,同学们对这些“恶行”给予有理有据的斥责及抨击,反映出学生正确的政治导向及理论素养。
二、开展实践“模块化”教学 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切實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教学效果,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主义学院在实施思政教育过程中也设计了实践教学的环境。“民族理论教研室”推出了“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即“读书心得”、“观后感”、“社会调查报告”三个“模块”为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从选课开始,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三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任务,成绩按比例记入总成绩。
通过“模块化”教学环节的实施,明显提升学生自身写作能力,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社会交际能力,并且让他们走出了校园,进入工厂、乡村、社区,了解到各民族百姓之疾苦,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写出了一篇篇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问题的优秀调查报告。这种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环境中走向了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前,得到了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并且学会了以后工作中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以及在媒体上发表“书评”、“影评”的本领。从而使学生认识新疆、了解新疆,并且爱上新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整体素质,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改革“单一性”考核,强调“多元化”考核
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教程》课的考核机制随着整个课程内容的改革而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往学生越到考试越忙碌,学生挑灯夜战,熬夜复习的现象在各个大学里司空见惯。这种“突击”式的学习不但没有学好专业,反而给学生留下许多坏毛病。为此,我们决定从开课就开始进行考核,且突出“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教程》总课时为48学时,3个学分,“理论课”为24学时,1.5个学分;“社会实践课”为24学时,1.5个学分。“理论课”考核由“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与“末考成绩”(40%)组成;“社会实践课”(40%)由“三个模块”组成,即“书评”、“影评”、“社会调查报告”的总成绩除以三,便构成实践成绩。这样,学生成绩考核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末考为主的考核方法,或者是考试“突击式”的机械模式,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多元化”考核方法。从考勤、发言,探讨、写作、调研等多个方面考核学生对新疆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及反分裂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一个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全面发展,如上课必须全勤,发言要积极争取,写作要认真努力,调研要深入实际,否则就很难通过考试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校的学风,也增强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实效性,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五观教育”的教学目的及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四、结语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是新疆高校特殊的一门地方课程。它的教学改革关乎新疆各民族大学生未来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对新疆的历史、民族、宗教要有客观的认识,摆脱歪理学说的影响及极端思想的侵害。本课程教学为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反对宗教极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思想武器;因此,探讨本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马海寿(1972--),男,青海西宁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学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民族理论研究及教学;黄美媛(1986—),女,新疆石河子市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四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关键词:五观教育;四个认同;模块教学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是新疆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地方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对新疆各民族大学生进行“五观” 及“四个认同” 教育,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有力思想武器。特别是今天新疆思想意识形态的斗争极具激烈之势,其教学意义不可忽视。它关乎我们培养的人才未来的政治方向以及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千秋大业。因此,研究或探讨《教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明辨是非,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突出专题教学,打破“章节式”传统教学模式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理论研究所,经过多年教学探讨,我们推出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爱,并成为大学精品课程与省级精品课程。其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章节式”的授课方法,将课程10章内容组合成5个专题,并揉进最新的学术理论与时势动态,讲授给学生,教学效果明显改变,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
五个专题的教学模式分别以“学习新疆历史,反对民族分裂”、“民族与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剖析”、“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及保护”、“科学认识宗教及党的宗教政策”。通过五个专题的学习,我们以三个“自古”(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自古以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为核心,让各民族学生全面客观地认清新疆的民族、宗教发展、演化的历史事实,从而有力地反驳民族分裂分子在新疆历史上的各种质疑和歪理邪说,使学生认清事实,坚定政治立场,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坚强后盾。特别是对“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解读中,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宗教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联系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阐释现实中关于民族、宗教的各种疑惑,让学生科学认识民族、宗教的发展规律和本质,消除对民族、宗教的种种误解,坚定党和政府的方针与政策,积极和分裂分子作斗争。尤其新疆出现各种爆恐活动后,同学们对这些“恶行”给予有理有据的斥责及抨击,反映出学生正确的政治导向及理论素养。
二、开展实践“模块化”教学 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切實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教学效果,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主义学院在实施思政教育过程中也设计了实践教学的环境。“民族理论教研室”推出了“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即“读书心得”、“观后感”、“社会调查报告”三个“模块”为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从选课开始,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三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任务,成绩按比例记入总成绩。
通过“模块化”教学环节的实施,明显提升学生自身写作能力,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社会交际能力,并且让他们走出了校园,进入工厂、乡村、社区,了解到各民族百姓之疾苦,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写出了一篇篇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问题的优秀调查报告。这种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环境中走向了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前,得到了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并且学会了以后工作中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以及在媒体上发表“书评”、“影评”的本领。从而使学生认识新疆、了解新疆,并且爱上新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整体素质,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改革“单一性”考核,强调“多元化”考核
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教程》课的考核机制随着整个课程内容的改革而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往学生越到考试越忙碌,学生挑灯夜战,熬夜复习的现象在各个大学里司空见惯。这种“突击”式的学习不但没有学好专业,反而给学生留下许多坏毛病。为此,我们决定从开课就开始进行考核,且突出“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教程》总课时为48学时,3个学分,“理论课”为24学时,1.5个学分;“社会实践课”为24学时,1.5个学分。“理论课”考核由“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与“末考成绩”(40%)组成;“社会实践课”(40%)由“三个模块”组成,即“书评”、“影评”、“社会调查报告”的总成绩除以三,便构成实践成绩。这样,学生成绩考核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末考为主的考核方法,或者是考试“突击式”的机械模式,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多元化”考核方法。从考勤、发言,探讨、写作、调研等多个方面考核学生对新疆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及反分裂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一个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全面发展,如上课必须全勤,发言要积极争取,写作要认真努力,调研要深入实际,否则就很难通过考试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校的学风,也增强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实效性,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五观教育”的教学目的及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四、结语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是新疆高校特殊的一门地方课程。它的教学改革关乎新疆各民族大学生未来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对新疆的历史、民族、宗教要有客观的认识,摆脱歪理学说的影响及极端思想的侵害。本课程教学为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反对宗教极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思想武器;因此,探讨本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马海寿(1972--),男,青海西宁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学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民族理论研究及教学;黄美媛(1986—),女,新疆石河子市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四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