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笔者所在校推行“律动课堂”教学改革进入第三个年头,其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版块,已成为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个环节,教师在备课中对课堂问题的预设尤为重要。怎样预设出有效的课堂问题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激发兴趣点,培养求知欲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打造魅力有效的课堂,让学生爱学、乐学,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师在预设问题时,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课堂上。而后层层递进,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探究、去理解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比如,笔者在教授《沁园春·雪》这一课时,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没有直接从这首词的内容提问,如“你在这首词中读出了哪些景”之类的问题,一开始就提这种问题,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提不起精神。所以笔者换了一个问题,问他们《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或电视剧你们有没有看过,你佩服这位能文能武的伟人吗?请具体说说你佩服的原因,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全班孩子都拉拢过来了,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同学了解这个故事,有话可说,感兴趣,都想表现一下自己,所以,课堂一下子热情高涨起来。
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设疑解惑,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所以教师在问题的预设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引导,让学生逐步领会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知识的新高度,最终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目的。
比如,笔者在执教沈从文《端午日》这篇文章时,如果想要问学生“这篇课文中场面描写的作用?”若开课伊始,就提这个问题,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就比较唐突,因为有些学生连什么叫场面描写、哪些部位是场面描写都不理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这个问题前,先设置了两个問题:“课文写了茶峒人在端午节那天做了哪些事?”“哪两个场景最热烈,最有趣呢?”当学生找到后,你就可以告诉他们,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这就叫场面描写。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追问“课文中场面描写的作用?”这个问题时,就会水到渠成,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问而不滥,突出重点
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巧妙施问。正如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恰当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内容。同时能引领学生向更深层次的思考,逐渐彰显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冲出云雾见日出的快感”。但在同一层面上的问题也不易过多,太多必滥,学生就觉得啰嗦、重复,难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不能进一步激励学生向更深更难迈进,当然也不能提一些脱离教学目标,节外生枝又偏又怪的问题,把学生问得云里雾里,抓不到本文的重点难点也是不行的。
在一次区公开课上,笔者执教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一课时,预设的第五个问题是“作者抒写‘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景色以后为什么会有‘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感觉,他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比较难,只有在学生对富春江的山水特点和文章的结构已经很清楚的基础上,再适时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心独特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追问,学生才能走向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拓展思路,延伸课堂
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迈向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拓展延伸的范围比较广,能在文章的内容、主题上拓展,也可以在语言、情感上拓展,还可以向社会大环境方面拓展,使课内知识与实际生活缩短距离,让学生的思维从固有的鸟笼中解放出来,进一步体验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人琴俱亡》这篇文言文讲的是子猷与子敬之间手足情深的故事。笔者在讲这篇课文时,在拓展延伸部分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诗文也表达兄弟关系的?请大家举举例子”,有学生回答:三国时期曹植的一首《七步诗》表达了兄弟之间为了权力、地位反目成仇,互相残杀的。还有同学举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表达兄弟之间真挚感情的,还有个同学举了莫泊桑笔下的于勒与菲利普夫妇之间在金钱面前,毫无亲情可言。简单的一个提问,马上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领学生由课内联到课外,由国内想到国外,知识点的拓展延伸引发学生对人性问题的思索,对人生观、价值观再次考量。
巧妙预设课堂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立足课程内容,预设合理有效的课堂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备注: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生命化理念下“律动课堂”建构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杨港初级中学)
激发兴趣点,培养求知欲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打造魅力有效的课堂,让学生爱学、乐学,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师在预设问题时,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课堂上。而后层层递进,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探究、去理解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比如,笔者在教授《沁园春·雪》这一课时,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没有直接从这首词的内容提问,如“你在这首词中读出了哪些景”之类的问题,一开始就提这种问题,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提不起精神。所以笔者换了一个问题,问他们《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或电视剧你们有没有看过,你佩服这位能文能武的伟人吗?请具体说说你佩服的原因,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全班孩子都拉拢过来了,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同学了解这个故事,有话可说,感兴趣,都想表现一下自己,所以,课堂一下子热情高涨起来。
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设疑解惑,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所以教师在问题的预设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引导,让学生逐步领会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知识的新高度,最终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目的。
比如,笔者在执教沈从文《端午日》这篇文章时,如果想要问学生“这篇课文中场面描写的作用?”若开课伊始,就提这个问题,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就比较唐突,因为有些学生连什么叫场面描写、哪些部位是场面描写都不理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这个问题前,先设置了两个問题:“课文写了茶峒人在端午节那天做了哪些事?”“哪两个场景最热烈,最有趣呢?”当学生找到后,你就可以告诉他们,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这就叫场面描写。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追问“课文中场面描写的作用?”这个问题时,就会水到渠成,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问而不滥,突出重点
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巧妙施问。正如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恰当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内容。同时能引领学生向更深层次的思考,逐渐彰显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冲出云雾见日出的快感”。但在同一层面上的问题也不易过多,太多必滥,学生就觉得啰嗦、重复,难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不能进一步激励学生向更深更难迈进,当然也不能提一些脱离教学目标,节外生枝又偏又怪的问题,把学生问得云里雾里,抓不到本文的重点难点也是不行的。
在一次区公开课上,笔者执教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一课时,预设的第五个问题是“作者抒写‘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景色以后为什么会有‘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感觉,他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比较难,只有在学生对富春江的山水特点和文章的结构已经很清楚的基础上,再适时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心独特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追问,学生才能走向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拓展思路,延伸课堂
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迈向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拓展延伸的范围比较广,能在文章的内容、主题上拓展,也可以在语言、情感上拓展,还可以向社会大环境方面拓展,使课内知识与实际生活缩短距离,让学生的思维从固有的鸟笼中解放出来,进一步体验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人琴俱亡》这篇文言文讲的是子猷与子敬之间手足情深的故事。笔者在讲这篇课文时,在拓展延伸部分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诗文也表达兄弟关系的?请大家举举例子”,有学生回答:三国时期曹植的一首《七步诗》表达了兄弟之间为了权力、地位反目成仇,互相残杀的。还有同学举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表达兄弟之间真挚感情的,还有个同学举了莫泊桑笔下的于勒与菲利普夫妇之间在金钱面前,毫无亲情可言。简单的一个提问,马上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领学生由课内联到课外,由国内想到国外,知识点的拓展延伸引发学生对人性问题的思索,对人生观、价值观再次考量。
巧妙预设课堂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立足课程内容,预设合理有效的课堂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备注: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生命化理念下“律动课堂”建构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杨港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