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桐乡老城区方言疑问句语气词系统的构建

来源 :现代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r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桐乡老城区方言中疑问语气词颇为丰富,适用于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等疑问句中,且有疑问语气词合音(甚至疑问语气词与句末表征时态的助词合音)现象。疑问语气词本身还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可以反映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本文在方言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11个疑问语气词,并进行了描写、解释,旨在构建起桐乡老城区疑问语气词系统,并在与普通话进行对比中探索对应规律,为吴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桐乡老城区方言 疑问语气词 合音现象 对比分析
  一、引言
  桐乡老城區方言(下文简称“桐乡话”)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是嘉兴方言的重要一支,尽管目前对吴方言的研究颇为丰富,但对嘉兴方言,特别是桐乡方言的研究十分有限。
  本文以是非问、特指问和含正反问的选择问为进路,展开对桐乡话中疑问语气词的分析,并试图对一些特殊情况,如“合音现象”进行阐释。其中,不同种类的问句交叉涉及共同的提问目的和所表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在基本确定了桐乡话的11个疑问语气词之后,本文按照三大类疑问句,结合“问询”“征询”“质疑”和“自疑”四类“提问目的”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初步构建了桐乡话疑问语气词(的功能)系统,并把既得的疑问语气词系统同普通话的疑问语气词系统进行了相应的对比分析,初步绘制出两套疑问语气词系统的对应表,余论部分总结了本次调研的一些问题和值得继续探索的议题,旨在为桐城周边地区方言中的疑问语气词考察中进行类型学研究提供参考。
  在正式讨论疑问语气词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桐乡方言的声调系统。依据古代声调调类“平、上、去、入”和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基本对应关系,结合桐乡方言发音的实际情况,将声调列成声调表。概括起来,可以称桐乡方言有“四声八调”。
  在表1中,部分普通话去声字归入古声调“上声”中,且发作“阴上”,同清声上声字归为一类。
  古平声字中的阳平在构拟调值时遵循“平声”的概念,即不扬不陡,音高不升不降,可是在实际单发字音时略扬,可构拟作[23]或[24]。
  上表亦基本体现了普通话声调与桐乡方言声调的主要对应关系。
  说明:本文例句主要为调研收集到的语料,均采用宽式国际音标注音。内前一句为方言的近似汉字记录,后面小括号内为普通话转写后的句子;由于只考虑疑问语气词的功用,本文在标调方面均采用原调,疑问语气词及轻声(助词)均不标调,特此说明。
  二、是非问句中的疑问语气词
  (一)“啊”
  桐乡话一般需要使用疑问语气词构成是非问句,“啊”通常置于句尾,表示单纯的疑问(即有疑而问,需要听者回答、印证)。例如:
  (1)n??42 ??i324 z?213 h?53 a? ——你去上海呀?
  (2)z?42 i53 a? ——是伊呀?(是他呀?)
  (3)i53 k?53 hu44 a?——伊讲呼啊?(他讲的呀?)
  普通话中用疑问语调而不用疑问语气词表示不相信、疑惑的是非疑问句在桐乡话中常常也在句末加上“啊”。
  (4)i53 zo?2 ?i22 ??i324 z?213 h?53 hu44 a? ——伊昨日去上海呼啊?(他昨天去上海了?)
  “啊”还可以表示商量、征询的口气。例如:
  (5)k??5 m?22,i?2 d?22 ??i324 a? ——个么,一道去啊?(那么,一起去吧?)
  “啊”自身的用法比较简单,但是往往可以和句中的时体助词连用发生合音现象(详见下文),因此它在桐乡话疑问语气词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啦”
  “啦”一般表示询问的语气。例如:
  (6)k??5 da22 ??u44 ts?44 t?324 z?213 h?53 la? ——个达车子到上海啦?(这趟车到上海吗?)
  (7)?i?44 ?u44 ??i324 k?β324 hu44 d? la?——乡屋去过呼的啦?(乡下去过了吗?)
  “啦”也可以表示“征求听者意见”,带有商量口气。例如:
  (8)z?213 h?53,n??42 ??i324 la?——上海,你去啦?(上海,你去吗?)
  本文称基于以上两种用法的“啦”为“非合音‘啦’”。其本身是一个凝固的词,不是“了+啊”合音而成(与合音“啦”的区别详下)。
  (三)“咯”与“消”
  “咯”(钱乃荣《北部吴语研究》中作“咾”,这里是“咾”的语气词用法)表示“猜测”,有测度语气。表示说话人心中往往已经有了主意,需要通过提问来确认。通常句中可以有“k??5 m?22(个么,那么)”“ts?53 kuei44(总归)”等这样的词出现。如:
  (9)k??5 m?22,n??42 z?42 z?213 h?53 ?in23 l??——个么,你是上海宁咯?——那么,(这么说来)你是上海人吧?
  (10)na213 n??42 ts?53 ?i?44 ?in44 d? l??——那你总相信的咯?——(都到这份儿上了),那你总相信了吧?
  “消”也含有测度语气,但通常有“自疑”的意味,且不如带“咯”的疑问句来得肯定,常表达“该不会是……吧”这样的语义。例如:
  (11)k??5 m?22,i53 z?42 z?213 h?53 ?in23 ?i??——个么,伊是上海宁消?(那么,他是上海人吧?)
  (四)合音“啦”
  在“n??42 ??io?5 la?(你吃啦?,你吃吗?)”和“n??42 ??io?5 l?-a (la)?(你吃了啊?)”两个例句中,前者句尾是用以征求意见的非合音“啦”,后者主要是对听者本人的动作是否完成予以提问的合音“啦”。在论述合音“啦”之前,需要先解释一下桐乡话中的助词“了”的问题。事实上,桐乡话中的“d?”的用法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例如:   (12)??io?5 d?.——吃的。(吃了。)
  “l?”这个发音,代表的语素只能与句末疑问语气词连用,本身不能像“d?”那样在句中独立运用(除非在回答中强读为“l?”,兹不赘述),表“已然”除了上文列举的“n??42 ??io?5 l?-a(la)?(你吃了啊?)”,“l?”还可以黏附在非合音“la”前,通过非合音“la”对动作行为或性状的已然情况进行提问。例如:
  (13)??io?5 h?53 l? la?——吃好了啦?(吃好了吗?)
  “l? la”着眼于动作的完成情况(了解动作是否仍在继续或业已完成),而合音“啦”用于说话人对事实已经有了一定判断,但仍对听者动作或行为的完成或持续情况进行提问以进一步确认信息。例如:
  (14)tso?5 ?i??2 ts?β324 h?53 l? la?——作业做好了啦?(作业做好了吗?)
  tso?5 ?i??2 ts?β324 h?53 l?-a(la)?——作业做好啦?(作业做好了啊?)
  前者表明说话人不知道听者作业的完成情况,后者表明说话人意识到听者已经完成作业,追加这样的问题以进行确认,如:孩子从房间出来,坐在电视机前开始看电视,家长就会问“tso?5 ?i??2 ts?β324 h?53 l?-a(la)?”
  由于桐乡话中的语助词“d?”表示过去、已然,而“le”不能独立运用,因此“d?”和“l?”可以在问句中共现。如:
  (15)n??42 ??io?5 d? la? | n??42 ??io?5 l? la? | n??42 ??io?5 d? l? la?(你吃了吗?)
  (16)n??42 k?u?n324 d? la? | n??42 k?u?n324 l? la? | n??42 k?u?n324 d? l? la? (你睡了吗?)
  之所以“l?”不加在合音“la”之前,是因为合音“la”本身是“[l?]+[a]”结构,“l?-l?-a”是矛盾的,而非合音“la”与“l?”组合为“l?-la”才是适切的,但不能认为“l? la”是一个句末疑问语气词,“l?”只是不能独立运用而不得不与“la”靠拢,而至于“l?”为什么不与句中谓词靠拢,是因为可以说“n??42 k?u?n324 d? l? la?(你睡了吗?)”,谓词“k?u?n324(困(睡))”和“l?”之间可以有“d?”存在,即“l?”与谓词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紧密,加上桐乡话中“l?”不能在肯定句中出现,所以在分析时,宜把“l?”和“la”放在一起。
  合音“啦”还可以表示“惊诧、难以置信”的语气。例如:
  (17)n??42 ??io?5 ?u?22 la?(你吃完啦?)
  另外,像“n??42 l?23 la?(你来啦?)”这样表示客套、打招呼的“啦”的用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疑问语气词用法,虽然属合音“啦”,但除非必要,否则也就不予以讨论了。
  (五)合音“哒”与非合音“哒”
  合音“哒”由“d?-a”合成,上文述及,“d?”表示“已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因此,“哒”可以表示对动作行为是否完成(是否已然发生)进行提问,该用法与合音“啦”相当。如:
  (18)??io?5 h?53 d?-a(da)?——吃好的啊(哒)?(吃好了啊/吗?)
  “哒”还可以同合音“啦”一样,表示惊讶、怀疑的语气。例如:
  (19)n??42 ??io?5 ?u?22 d?-a(da)? ——你吃完的啊(哒)?(你吃完啦?)
  “哒”和“d? la”构成的疑问语气不同,这与合音“啦”同“l? la”的差别相似:
  (20)tso?5 ?i??2 ts?β324 h?53 d? la? ——作业做好的啦?(作业做好了吗?)
  tso?5 ?i??2 ts?β324 h?53 d?-a(da)?——作业做好哒?(作业做好了啊/啦?)
  两者的差别可参看上文对合音“啦”与“l? la”差别的论述。此外,“d? la”和“l? la”的差别在于“d?”在肯定句中可以独立存在,但“l?”不行,因此两者与“la”的关系也有细微的差异(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非合音“哒”可以表示“征询、商量”的口吻,主要用于包括说话人自己的情况之中,相当于“(让我们)……吧?”。例如:
  (21)k??5 m?,ts??53 da?——个么,走哒?(那么,(我们)走吧?)
  与用以“征询、商量”的非合音“啦”则稍有不同:非合音“啦”还可以用于对第一人称以外的其他人称进行提问,而“哒”不能。如:
  (22)?u??2 la23 ts??53 la?=?u??2 la23 ts??53 da?——我啦走啦/哒?(我们走吗/吧?)(“哒”相当于非合音“啦”)
  (23)n??42 ts??53 la?——你走啦?(你走吗?) ≠n??42 ts??53 da?——你走哒?(你走啦?)(“哒”相当于合音“啦”,是合音“哒”)
  (24)i53 ts??53 la?——伊走啦?(他走吗?)≠ i53 ts??53 da?——伊走哒?(他走啦?)(“哒”相当于合音“啦”,是合音“哒”)
  三、特指问句中的疑问语气词
  (一)“啊”
  “啊”可用于特指問句末尾,且有时可以发生音变(多为“ia”),一般表示单纯的疑问语气。
  (25)sa324 ?in23 k?53 a?——啥宁讲啊?(谁讲的呀?)
  (26)?i53 ti?53 ??i324 a (ia)?——几点去呀?(几点去呀?)   但音变“ia”有时带有“辩驳”“不满”等感情色彩,主要用于“无疑而问”的场合,不体现严格意义上的疑问语气。试体会:
  (27)sa324 ?in23 k?53 ia?!——啥宁讲呀?!(谁讲的呀?!)
  在对已发生的或过去的事件进行提问时,可用合音“哒”。如:
  (28)n??42 zo?2 ?i22 t?324 ?u??2 li44 ??i324 da? ——你昨日到窝里去哒?(你昨天到哪里去了啊?)
  (二)“啦”
  “啦”常用于特指疑问句句尾,表示单纯的疑问语气,与“啊”相近。例如:
  (29)??io?5 ti?53 sa324 la? (吃点啥啦?(吃点儿什么呀?))
  有时,“啦”带有“不耐烦”色彩,语气强烈。例如:
  (30)n??42(t?324 ti53)i?324 ??io?5 ti?53 sa324 la?——你(到底)要吃点啥啦?——你(到底)要吃点儿什么啊?
  有时又不表真正的疑问。例如:
  (31)ts?β324 sa324 la?! ——做啥啦?!(做什么呀?!)
  这里的“啦”是非合音“啦”。
  (三)“呐”
  “呐”常用于“单纯疑问”的特指问中。例如:
  (32)h??5 li44 pa53 ??i44 ti?53 sa324 t?44 ?i44 hu44 n??——何里摆起点啥东西呼呐?(那里摆放着点什么东西呢?)
  “呐”可以表示“自疑”,说话人发问时主要把自己当作听者,表示自己正在为某件事感到为难,有时只是自言自語,有时是倾诉现状,说话人不一定要求自己以外的听者回答问题,且常常重读。例如:
  (33)??i324 ?u??2 li44 b??2 ?i?324 n??——去窝里白相呢?(去哪里玩呢?)
  含“呐”的特指问句中可以出现“t?324 ti53(到底)”等词,表示一种“不耐烦”的情感色彩,例如:
  (34)n??42 t?324 ti53 i?324 ??io?5 ti?53 sa324 n??——你到底要吃点啥呐?(你到底要吃点儿什么呢?)
  上文述及,“啦”在特指问句形式中也带有“不耐烦”色彩,但“呐”侧重因不耐烦而妥协,有“央求听者告知”的意味;“啦”则侧重忍无可忍,有“强迫听者立刻回应”的意味,语气较为强烈。“啊”的音变形式“呀”也有表示“不满”的含义,但有时不需要听者回答,只是抒发说话人的不满情绪;有时要求听者主动回答,但语气不如“啦”强烈。
  “呐”可以直接用在体词性词语后面表示着眼于不同内容的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例如:
  (35)l?53 ts?44 n??——老张呐?(老张呢?)(问处所)
  (36)i53 ?i??2 k??5 d?,n??42 n??——伊及格的,你呐?(他及格了,你呢?)(问状态)
  “呐”还可以用在“n??42 k?53 n??你讲呐?(你说呢?)”中,一方面表示征询听者意见,另一方面可以表示“你说呢?!(这还要问?!)”的涵义。
  四、选择问句(含正反问)中的疑问语气词
  (一)句中语气词“咯”与“啊”“啦”“呐”的连用形式
  桐乡话常见的选择问句格式为“A咯还是([a22 z?42])B+x”,“A”“B”表示两个选项,“x”表示句末疑问语气词变项(注意:“x”可以为零(记为“?”)。“咯”是句中语气词,不同于前面提到的疑问语气词用法,需要特别注意,“还是([a22 z?42])”是连词,与普通话基本相同。
  1.“A咯还是B+/啊(呀)/哒”
  (37)i?23 s?44 z?22 s?44 ?io?2 l?22 a22 z?42 lo?2 b?β22 s?44 ?io?2 ia?——洋山芋烧肉咯还是萝卜烧肉呀?(土豆烧肉还是萝卜烧肉啊?)
  (38)n??42 zo?2 ?i22 ??i324 ??23 ts??44 d? l?22 a22 z?42 ??i324 z?213 h?53 da?——你昨日去杭州的咯还是去上海哒?(你昨天去杭州了还是去上海了啊?)
  疑问语气词为空或“啊”时,选择问句只单纯表示疑问;音变“呀”带有选择疑难、迫切求证的情态意味;合音“哒”出现在对过去事件的提问中。
  2.“A咯还是B+啦”
  (39)i?23 s?44 z?22 s?44 ?io?2 l?22 a22 z?42 lo?2 b?β22 s?44 ?io?2 la?——洋山芋烧肉咯还是萝卜烧肉啦?(土豆烧肉还是萝卜烧肉啊?)
  语气词为“啦”时,一般与其为“啊”时相当,都是表示单纯的选择问,但从用频上看,“啦”更为常用。
  3.“A咯还是B+呐”
  (40)i?23 s?44 z?22 s?44 ?io?2 l?22 a22 z?42 lo?2 b?β22 s?44 ?io?2 n??——洋山芋烧肉咯还是萝卜烧肉呐?(土豆烧肉还是萝卜烧肉呢?)
  疑问语气词为“呐”时,通常表示说话人自疑或因为难以抉择而感到为难(但也可以表示对已然事件的问询。例如:
  (41)“n??42 ??i324 z?213 h?53 l?22 a22 z?42 ??i n?23 ?in44 hu44 ? n?——你去上海咯还是去南京呼呃呐?(你去上海还是去南京了呢?)
  此时只是“单纯疑问”),其用法详见2.3节。为了增强疑问意味且突出说话人因不能决断而感到十分纠结的情态,“A咯还是B+呐”可进一步转变成“A呐还是B+呐”,而前述的“啊”“啦”则无此功能。例如:   (42)(41)i?23 s?44 z?22 s?44 ?io?2 n? a22 z?42 lo?2 b?β22 s?44 ?io?2 n??——洋山芋烧肉呐还是萝卜烧肉呐?(土豆烧肉呢还是萝卜烧肉呢?)
  (二)正反问中的疑问格式与相应疑问语气词
  “正反问句”可以看作是“选择问句”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从语义上看,是对一种情况正反两个方面的选问;从句法上看,正反问句的部分格式与选择问句有对应之处。
  桐乡话中的正反问的基本格式有以下两种:“V(咯)弗(/f??5/)V+x”“VP/adjP+x”,其中“V”代表句中动词变项,“VP/adjP”代表谓词及谓词性短语,“弗”为否定副词,“X”代表可空(为零)的句末疑问语气词变项。
  1.“V(咯)弗V+X”
  该句式与选择问句的基本句式十分相近,只是后者的“A”“B”两个变项(选项)成为同一个“V”——动词变项,之前的“还是”替换为否定词“弗”(句中发/f??5/音,用汉字“弗”表示,下文中的“v?? la”写作“勿啦”),构成“V:?V”的正反对立关系。该句式中的语气词“咯”较上述选择问相比更常被省略,因为正反问句一般是就同一现象的正反两方面进行选择而提出疑问,从句法上看,一般是对句中某一个词(通常是谓词)进行正说、反说两种处理,其基本结构比较简短。因此“V弗V”比“V咯弗V”更常说,除非说话人为了强调某一方面,此时“咯”或被保留下来。例如:
  (43)n??42 ??i324 (l?) f??5 ??i324(a/ ia/ la/ n?)? ——你去(咯)弗去(啊/ 呀/ 啦/ 呐)?(你去不去呀?)
  2.“VP/ ADJP+X”
  該格式关键在于“X”,此时,正反问中的疑问语气词用“勿啦”。例如:
  (44)n??42 ??i324 v?? la?——你去勿啦?(你去不?)
  (45)k??5 t??44 k??53 s?324 ?i??2 k??5 d? v?? la?——个通考试及格的勿啦?(这次考试及格了没有?)
  此外,“VP/adjP+勿啦”如“对勿啦”“是勿啦”可以用在小句后面,表示疑问。如:
  (46)k??5 t??44 k??53 s?324 ?i??2 k??5 d?,ti324 v?? la/z?42 v?? la?——这通考试及格了,对勿啦/是勿啦?(这次考试及格了,对不对/是不是?)
  像“对勿啦”“是勿啦”也可以表示“无疑而问”,成为一种征得别人认可或自己认可自己的标志性惯用语,因而脱离了正反问。
  “弗啦”又可合音为“伐(/va/)”。试比较:
  (47)n??42 ??io?5 d? va?——你吃了伐?
  n??42 ??io?5 d? la?——你吃了啦?
  n??42 ??io?5 d? v?? la?——你吃了弗啦?
  第二句转写为普通话应该是“你吃了吗?”,而第一、三两句则应转写成“你吃了没?”,可见“伐”和“勿啦”性质相近。从语音角度看,“伐”与“啦”同韵([a]),与“勿”声母相同([v]),“勿”的声母与“啦”的韵母相拼合即得到“伐”,由是,“伐”为“勿啦”合音而来的推论是有理据的。
  “勿啦”“伐”还可用于征询听话人的意见建议。例如:
  (48)lo?2 zu22 ??io?5 va?——绿茶吃伐?(喝绿茶不?)
  上文述及桐乡话中表时的“l?”与“d?”“勿啦”和“伐”的组合表现出一定规律。
  当“d?”与“l?”“v?? la”结合时,“v?? la”可合音为“va”,形成“d?”+“l?-va”的格局,并进一步简化为“d?”+“la”。例如:
  (49)n??42 ??io?5 d? l? v?? la?——你吃的了勿啦?(你吃了没?)| n??42 ??io?5 d? l?-va?——你吃的了伐?(你吃了没?)| n??42 ??io?5 d? la?——你吃的啦?(你吃了吗?)
  当“d?”与“v??”“l? la”结合时,“l? la”一般合音为“la”(注意区别前述的“合音啦”),形成“d?”+“v??-la”的格局,并进一步简化为“d?”+“va”,比如:
  (50)?n??42 ??io?5 d? v?? le la? | n??42 ??io?5 d? v??-la?——你吃的勿啦?(你吃了没?)| n?? ??io?5 d? va?——你吃的伐?(你吃了没?)
  可见,“de+v?? l? la”的格式在桐乡话中一般不能被接受,在不出现“d?”的情况下,这一点更为明显。
  (51)n??42 ??io?5 l? v?? la?——你吃了勿啦?(你吃了没?)
  *n??42 ??io?5 v?? l? la?
  在“d?”出现时,“l?”尽管可以表时,但更多表现为跟后面的疑问语气词协同发音(合音);在“d?”不出现时,“l?”承担起表时功能。在“n??42 ??io?5 l? v?? la?”一句中,如果去掉“l?”就成了表征询对方是否要吃的“n??42 ??io?5 v?? la?”;在“*n??42 ??io?5 v?? l? la?”中,根据合音规律,句子变成“n??42 ??io?5 v??-la?”,显然也成了征询对方是否要实施“吃”这个事件的问句,不符合原来需要表达的意义。(此时的“l?”可以理解为“d?”的弱化音变的结果,但有待进一步探讨。)
  五、桐乡话疑问语气词的功能及与普通话的初步对比
  (一)桐乡话中疑问语气词的主要功能   从负载疑问信息角度看,桐乡话中一部分疑问语气词(或者某一疑问语气词的一部分功能)可以表示“单纯疑问”,另一部分表达“非单纯疑问”,常含有说话人某种情态或看法。而从提问目的来看,有问询、征询、质疑、自疑等功能,通常与说话人的情态相互作用。
  “问询”主要指说话人单纯就某人某事提出问题,需要听话人解答,通常是“单纯疑问”,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有时可以加入说话人的情态从而使问话变得富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征询”是指说话人为了向听话人征求意见而提出问题,主要表达商量的口吻与态度;“质疑”指说话人对某人某事持有疑虑而向听话人发问,常带有“怀疑、惊讶”的感情色彩;“自疑”主要指说话人因某人某事而向自己发问,通常表现其心理活动,反映说话人自己焦虑、拿捏不准的情感态度(但“自疑”的疑问程度显然较低)。
  当然,疑问语气词之间各自承担的功能是一个连续统,宜用典型性视角予以考察。现列得下表(表2),把桐乡方言中的疑问语气词(的功能)体系进行了梳理(其中,“合音‘啦’”的功能可以看作是“非合音‘啦’”功能集合的子集,因此合并为一个“啦”在表中呈现;对“合音‘哒’”与“非合音‘哒’”的处理亦如是)。
  由表2及调查中的语料来看,句末疑问语气词“啦”是使用频率最高(从其功能范围也可推知)的。它基本可以用于“有疑而问”的问句后面表达疑问语气,也可以用于“无疑而问”的句子后面表达相应的说话人的情感态度。
  (二)桐乡话中的疑问语气词与普通话疑问语气词的对比
  普通话中的疑问语气词主要是“啊”“吗”“呢”和“吧”四个(黄伯荣、廖旭东,1991),也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吗”“呢”和“半个‘吧’”(陆俭明,1984)。本文认为像“你去上海呀?”“他是老师啊?”之类的问句后都有“啊”,且考虑到其表达的疑问语义与“你去上海吗?”“他是老师吗?”的不尽相同,因此主张把普通话中的疑问语气词归结为“啊”“吗”“呢”和“吧”四个。以下分析中用“(方)”标记方言中的疑问语气词,用“(普)”标记普通话中的疑问语气词,以区分字形相同的疑问语气词字形。
  第一,“啊(方)(含“呀(方)”)”“合音‘啦’”“合音‘哒’”与普通话中疑问语气词的对应关系。“啊(方)”与“啊(普)”基本对应,但“啊(方)”的音变不如“啊(普)”自由,“呀(方)”可以独立具备表达“辩驳”“不满”“不耐烦”“难以抉择”等情态的功能,不受句末汉字音节的影响,而“啊(普)”则常常会发生音变。例如:
  (52)n??42 t?324 ti53 sa324 z?n22 ku?44 ??i324 n?23 ?in44 ia?——你到底啥晨光去南京呀?(你到底什么时候去南京啊?)
  普通话转写后,“啊”念作[?A]。例如:
  (53)n??42 ??i324 z?213 h?53 a?(你去上海呀?)
  普通话转写后,“啊”读作[iA]。
  “啊(方)”仍通常出現在普通话中只有疑问语调的句子的末尾,以表达疑问语气,“啊(普)”则不然。
  “合音啦”主要与“了+啊(普)”对应,是在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提问时出现的疑问语气词与时态助词的连用现象;“合音‘哒’”在“问询”方面的用法与“合音‘啦’”相似,也宜撰写为“了+啊(普)”。
  第二,“非合音‘啦’”“非合音‘哒’”与普通话中疑问语气词的对应关系。“非合音‘啦’”在是非问中主要对应于普通话中的“吗”,在特指问和广义的选择问中主要对应于“啊(普)”;“非合音‘哒’”主要对应于表征询意味的“吧”(“非合音‘啦’”在表征询时也可转写为“吧”,但一般转写为“吗”更为适切)。
  第三,“呐”与普通话中疑问语气词的对应关系。“呐”主要对应于普通话中的“呢”,其对应关系较为整齐。
  第四,“咯”和“消”与普通话中疑问语气词的对应关系。严格说来,“咯”和“消”均为表测度的疑问语气词,应对应于普通话中的“吧”,但在江浙沪地区所使用的普通话看,“咯”逐渐成为普通话中的一个重要语气词,而“消”的使用范围则有狭窄得多。
  第五,“勿啦/伐”与普通话中疑问语气词的对应关系。一般带“勿啦/伐”的句子的末尾会被转写为“……不/没”或者“V/ADJ不V/ADJ”,由是,普通话中基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疑问语气词,“勿啦/伐”可以说是太湖片吴语的一个典型的语言现象。
  综上所述,桐乡话中的疑问语气词与普通话大致存在着表3所呈现的对应关系。
  六、结语
  桐乡老城区方言主要有11个疑问语气词,其中“呀”是“啊”音变的结果,但由于它能独立承担表达相应情态的功能,因此单列为一个对象予以讨论。“啦”和“哒”都有合音与非合音的现象,“合音”是指句中时态标记(一般是时态助词)同疑问语气词拼合为一,合音后的“啦”和“哒”与“非合音”也不是通过助词与语气词相拼合而是本来就存在的“啦”和“哒”的疑问功能殊异,因此必须分开来逐一讨论。“勿啦”和“伐”基本相同(即本文认为“伐”为“勿啦”的合音),但鉴于两种说法均存在,在计算疑问语气词个数时也是分别论之。
  由于调研时间有限,目前得到的这11个疑问语气词所构建起的系统是否是完备的桐乡老城区方言的疑问语气词系统还有待进一步考量。另外,还有以下几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一,尽管本文区分了“合音”与“非合音”现象,但两者之间的联系究竟是什么仍有待考察。
  第二,关于“勿啦”和“伐”是否如本文所推论的那样(它们是合音关系)还是有其历史成因,仍需进一步探索。
  第三,桐乡方言的疑问语气词系统与普通话的疑问语气词系统仅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虽然得到了大致的对应关系表(表2),但两者之间的对比分析还需细化,其对应关系的差异也有待解释。
  第四,桐乡市老城区以外的其他乡镇街道所使用的疑问语气词不尽相同,如果要全面研究桐乡方言中的疑问语气词,还需要对市内其他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做好语料收集和分析的工作,并为进行类型学的分析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蔡华祥.江苏盐城话的疑问语气词[J].汉语学报,2008,(1):40-96.
  [2]陈泽平.北京话和福州话疑问语气词的对比分析[J].中国语文,2004,(5):452-480.
  [3]陈妹金.北京话疑问语气词的分布、功能及成因[J].中国语文,1995,(1):17-22.
  [4]方小燕.广州话里的疑问语气词[J].方言,1996,(1):56-60.
  [5]顾怀秋.湖州方言语气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4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江海燕.语气词“吧”和疑问语气的传达[J].语言文字应用,2008,(4):62-68.
  [8]聂鸿雁.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J].语文学刊,2009,(13):67-70.
  [9]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J].中国语文,1984,(5).
  [10]钱乃荣.北部吴语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1.
  [11]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12]徐越.浙北杭嘉湖方言語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
  [13]游汝杰,丁治民,葛爱萍.吴语研究[A].第六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14]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5]钟瀛洲.茅盾丰子恺故里乡音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9.
  Abstract:The old town dialect of Tongxiang,Jiaxing has abundant interrogative modal particles,which could be in service of composing the yes-no questions,specific questions,alternative questions and the positive-negative questions.Some of these interrogative modal particles could phonologically combine with each other or even with the tense auxiliaries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s.Moreover,these interrogative modal particles have special pragmatic functions reflecting the emotion and attitude of the speaker. Based on the dialect investigation,this article have summarized and interpreted 11 interrogative modal particles of the old town dialect of Tongxiang so as to primarily construct a system which was further compared with the interrogative modal particles of Mandarin Chinese,contributing to the future topological researches on the Wu Dialect.
  Keywords:the old town dialect of Tongxiang;interrogative modal particle;phonological combination; contrastive analysis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不断普及与深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泰国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已有的将儿歌作为教学辅助内容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实证性研究不多。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在泰国彭世洛府圣尼古拉斯学校从事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研究儿歌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少儿对外汉语课堂中运用儿歌进行辅助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但在汉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百喻经》《颜氏家训》和《洛阳伽蓝记》中的一类介词——方所类介词的描写分析,尝试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介宾短语前移现象。本文将三部著作中的方所类介词分为四个语义小类,并对四个语义小类介词的语法功能进行描述和分析,结合前人对介宾短语前移的分析,解释三部文献中的介词前移现象,并总结其主要原因。  关键词:语法功能 语义 介词前移  一、引言  在学习汉语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介宾短语结构呈
期刊
摘 要:新汉语水平考试中的口语测试(简称HSKK)是目前影响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汉语口语测试。汉语口语测试可以反映出被试的真实口语水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重点分析新汉语水平考试中的口语考试特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汉语水平考试 口语测试 HSK HSKK  汉语水平考试又称“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官方英文简称为HSK,是为测试母语为非汉语者(如外国人、华侨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挝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语音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留学生汉语的运用。如何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是衡量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砝码。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可以找到留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学习中的偏误来源,总结偏误产生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纠正偏误,从而使留学生尽快掌握汉语语音规律。  关键词:老挝留学生 语音 偏误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4级
期刊
摘 要:“V一下”是现代汉语中常見的表达,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至今学界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为此,笔者通过语料库对该结构中的动词进行研究,结合新HSK词汇大纲进行分析,以期能对“V一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V一下” 语料库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V一下”是现代汉语表达中的常用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表达逐渐成为书面语的一部分,但仍带有明显的口语特点。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关
期刊
《汉语拼音方案》中有6个单元音韵母,它们是:ɑ、o、e、i、u、ü。给学前班小朋友或小学一年级学生编写的学习汉语拼音的教材,为了教学的形象化,往往画一些插图。最常见的是“ɑ”韵母旁画一个医生为一个小朋友查看口腔,小朋友大声发“ɑ”,“o”的韵母旁画一只大公鸡,“e”的韵母旁画一只大白鹅……  “ɑ、e”的插图形象贴切,但“o”的插图为什么是一只大公鸡叫呢?我们看几部字典、词典对“喔”的读音标注和释
期刊
摘 要:《蛙》是一部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小说,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该作品葛浩文译文所有政策性语言,从中选取典型例子,考察译文是否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否创造了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如何做到将文本中的“空白点”具体化,归纳总结葛氏译文中所用直译、意译的翻译策略与转换、替代、增译、省译、正说反译等翻译技巧,期望能为小说中政策性语言的翻译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翻译 接受美学 政策性语言 《蛙》 视域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宁波市旅游景点为例,讨论旅游景点简介英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及其应对策略,发现导致旅游景点简介英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直接音译、对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解释不够、对汉英语言风格缺乏足够的重视。文章提出,在旅游景点汉语简介的英译中,应注意中国文化的恰当传递,并举例说明译文中尽量完整呈现中国文化因素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旅游 景点简介 翻译 文化缺失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
期刊
摘 要:《老残游记》的词汇面貌与现代汉语词汇差异较小。绝大多数的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可以查到,但语言毕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书中词汇发展至今,由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多方面原因,也有不少词汇淡出了历史舞台。本文就《老残游记》的词汇进行考察,对词汇的退隐情况进行描写和解释,希望对清末词汇的发展变化提供一些数据补充。  关键词:词汇 消隐 原因  《老残游记》作为清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有着很高
期刊
摘 要:沉浸式教学法通过讲授非语言学科内容,使学生自然进入情景,习得或无意识习得目的语,获得接受和产出性技能。近年来,沉浸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关注。法国中学的汉语国际班自2008年开设以来,一直采取沉浸式汉语教学法,用汉语教授数学。通过汉语的跨学科使用,提升学生的汉语能力、数学素养,并使学生熟悉中国文化。这样的教学是两个学科之间的衔接点,有助于增强学生这两门学科的能力。  关键词:沉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