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审计署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审计组正式进驻并正式开展实施相关工作后不久,又启动了对铁道部及其所属铁路局的审计工作。后者也是审计署自1998年组织的对铁路全行业审计以来,针对铁路系统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审计。
“审计风暴”扑面而来
显然,新一轮“审计风暴”正扑面而来,这一次,风暴的中心俨然是饱受争议的垄断性行业。事实上,此次“风暴”早在去年底就已初见端倪。彼时,温家宝总理在听取国家审计署工作汇报时对企业审计做出了明确指示,要求不仅要对中央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还要开展经常性审计,尤其是对垄断性企业的审计。今年2月初,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2007年企业审计培训班结束后更是将这一指示进行了任务细分:2007年,国家审计署将组织9个特派办,对铁道部及其所属铁路局2006年度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开展对中石油、中国华电、哈电集团和华润集团4家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和财务收支审计。
该工作计划出台后不久,一些垄断性行业就纷纷“卖乖”:先是“铁老大”的“春节不涨价”,此后中国移动的8项承诺和石油企业的成品油降价也相继粉墨登台。同时,电网、通信、民航和旅游等四个行业的14家央企也联合发出倡议,纷纷表示要在今年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做秀”也好,“实干”也罢,这些动作全然没有影响到国家审计署的原定计划:审计署选择在全国“两会”结束前一天就开始了马不停蹄的“东征西讨”,当中透露的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
而此次垄断性行业之所以遭遇“审计风暴”,其原因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此前表示,一是因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二是社会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越来越关注,尤其对垄断性行业和企业;三是企业审计任务繁重,难度也很大,本身存在很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个原因更是契合了中国当下的民意所在:审计署审计更多具有行政审计性质,而行政审计主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因此,这一次的审计结果无疑将对公众负责。
收入分配不公引发“风暴”
应当承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GDP近年来更是连续以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的百分比递增。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却有两极分化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低于GDP增长幅度0.3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低于GDP增幅3.3个百分点。
与此相对应的是,根据此前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透露,2006年,中国入库税款增长21.9%,比GDP增幅高11.2个百分点;另据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7%,比GDP增幅高出9个百分点。
对应于政府和企业收入增幅远高于GDP,而居民收入却低于GDP增幅的态势,收入分配不公也成了高悬于政府头顶的利剑。究其根源,垄断性行业幕后的行政性垄断难辞其咎。
今年三月,中共中央党校第40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出台的一份题为《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的报告更是引起了全社会普遍反响,也为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分配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报告称,“十五”期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年递增14.4%,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的递增15.1%;2003-2005年,央企员工的年平均工资递增16.8%,是最快的。而所谓的央企,通常正是指国资委管理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或多或少都打着“垄断”的烙印。“我国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主要不是来自这个行业人力资本平均水平,也不是来自他们的努力,而是来自于垄断。”报告中更是这样写道。
收入分配不平衡引发社会对垄断企业的诟病,指责、怀疑垄断企业的舆论沸沸扬扬,这也许是审计风暴席卷垄断性企业的一大原因。
“审计风暴”充当《反垄断法》前锋
显然,国家审计署此次发起的“审计风暴”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尤其是,此次“风暴”或许能为《反垄断法》的出台扫出一片坦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的竞争政策”课题小组提交的课题报告就曾在立法上针对垄断性行业进行了探讨,报告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均将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制竞争的行为纳入反垄断法的调整范围;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行政性垄断比企业垄断更加严重,对竞争的危害更大,更应当通过立法加以限制。
实际上,在过去的12年里,中国一直试图起草《反垄断法》,却始终未能有所结果。直到去年6月24日,《反垄断法》草案被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议程,才正式进入中国最高权力机关的立法程序。随即,针对这部法律的博弈也全面展开,其间,称得上一波三折:6月29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表示,“对于这部法律的出台,我们现在没有时间表”;9月27日,副委员长成思危更是明确表态,该部法律短期内难以出台;年末,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郭京毅“2006’民营企业对话世界500强”论坛上终于透露,《反壟断法》有望在2007年七八月份正式出台。
郭京毅更是指出,此前《反垄断法》出台受阻的症结在于草案条款与现有产业部门的职权和相关行业法规之间难以协调。他表示,在传统公用事业中许多行业,如电力、石油、民航、铁路等均由相应的政府部门加以管理。这些部门本身既是行业监管者,又是垄断的维持者,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限制竞争,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毫无疑问,此次审计风暴从一定意义说,是《反垄断法》的前锋,拿垄断性行业“开刀”,为将来《反垄断法》的实施排雷清障。
垄断行业审计需要全新思路
此次针对垄断行业的“审计风暴”在正视上述因素的同时,或许也将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从垄断行业中的一些大型企业入手,从而扼制行政垄断。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审计风暴”此起彼伏,在吹皱地方审计部门“一池死水”的同时,也反衬出其不作为。去年12月初,北京市政府就有21个部门被通报批评存在“行政不作为”现象,北京市审计局“因一年未实施行政处罚”也被列入其中。相关统计更显示,去年,审计署举报中心收到对各地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违纪违法问题的举报达400余起。
这些数字的背后,都徘徊着垄断行业利益的“幽灵”。要部分地解决这一状况,“审计风暴”自然责无旁贷。通过此次“风暴”,无疑会限制其垄断行为。同时,外在的审计压力也能使这些垄断企业在关注高收入的基础上提高对经营效率的认识,从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国企改革的部分中,第一条就是“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进企业调整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通过今年对垄断性行业的审计工作,政府便可以进一步明晰这些行业的产业特点、结构分布、利益格局,从而为今后的“企业调整重组”、“企业做强做大”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