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和谐观与冲突管理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823455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子主张用“化”来解决社会冲突。所以在组织冲突管理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老子的思想,找到冲突的原因,顺其自然,利用理性的行为而非强硬手段引导冲突转变为“和谐”的状态,降低组织冲突带来的危害。并且管理者拥有较高的修养,也有助于组织冲突的解决。
  关键词:老子;道;和谐;冲突
  冲突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Wall和Canister对冲突的定义是“冲突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感知自己的利益受到另一方的反对或者消极影响”。在经济运行活动中,由于对稀缺资源的争夺,不同主体之间不可避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西方管理模式是一种理性、线性、预见性的管理,在面对有“人”参与的组织冲突的时候却陷入了困境,而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冲突管理模式。
  一、老子的“道”与和谐
  “和谐”一词连用,未见于传统典籍。从字形上考察,“龢”是“和”的古体字。而“谐”则是“龤”的假借字。从字义上看,“龢”“龤”两字都是形声字。它们本身具有“和”与“谐”两字的部分含义,描述了一种融洽、协调、安适而没有争执的状态。但“龠”作为形旁表明了它们的内涵是特指音乐上的协调一致。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的精神,是一种由冲突而后能够达成“和谐”的状态。
  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在老子哲学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老子看来,“道”是真实的存在,是世界最终的法则,宇宙万物都由道而生。然而人类的道德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被异化了,造成了人自身、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界的不和谐。
  只有掌握“道”,才能认识世界万物:“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所谓‘众甫’就是说的众多的存在者;以‘道’而知‘众甫’,表明了‘道’就是眾多存在者的最后根据。”不仅如此,人们还必须按照“道”的特性去行事,才能实现真正的与道一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是自然而然的一种和谐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最为理想的社会状态。
  从老子的观点来看,冲突就是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坚决冲突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自然而然的“和谐”状态。当达到“和谐”的状态时,整个系统才会得到最大的利益。
  二、老子通过“化”获得“和谐”与组织冲突
  由于万物都是“道”生出来的,人类社会也不能例外。这样,所谓“化”,就是要回到“道”本身的状态,也就是复归。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归首先就必须要承认现实的状态是“不道”的。现实中充满了矛盾、冲突。老子描述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承认冲突存在的前提下,管理者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也就是说,要顺守在柔弱的那一面,从而实现引导的功能。事实上,“道”在先秦典籍中,一个极为常见的用法就是用作动词,意为“引导”。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不是什么都不作的意思,而是要“顺任事物自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它”。作为领导者,唯有尊重并实现了百姓的利益,才能够真正享有领导者的地位。因此,在现实状况是领导者强而百姓弱的状况下,最为首要的工作是要让百姓强起来。百姓能够衣食无忧,当然也不会有盗贼、也不会有社会上各种混乱的现象。
  组织冲突是一种社会问题,那么用老子的思想来解决是合适的。从老子的观点来看,管理者与百姓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百姓的国泰民安就没有“和谐”的社会状态,强硬的管理在社会中只会使冲突越来越严重,为此,管理者应该尊重并实现百姓的利益。当面对组织冲突的时候,应该顺其自然,尊其“道”而行。找出冲突的根本原因,采用建设性的方法,最终使双方在自觉、自愿、自主的条件下实现行为一致,使冲突向“和谐”状态转变。
  老子的“化”的管理思想,建立在他“道”思想的基础上,因此,对管理者有很高的要求。其基本要求就是管理者本人必须要了解“道”、对“道”有深刻的领悟。老子眼中的管理者分为四个层次:“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管理者是要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甚至于百姓根本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管理者的存在。这就是回到了道最初“无”的状态,从而实现管理者与百姓的和谐。
  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只有在人的行动中才能被理解和解释。为了消除冲突达到“和谐”,管理者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管理者自身修养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冲突的转变。一个对“道”有深刻认识的管理者会有利于冲突向“和谐”转变;一个企图使用强硬手段的管理者,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促使冲突升级,产生破坏性的后果。无为而治的管理者是最优秀的管理者,当冲突产生时,组织行为不受个人意志影响,回到“无”的境界,由自然引导冲突的方向,最后就会达到“和谐”的状态。
  老子不愧为大智者,他的“无为”“不治”的主张,开启了“治”与“为”的另一扇大门,使管理者出乎其上,又入乎其内。运用老子的“化”的思想進行管理,那么组织冲突就会转变到“和谐”的状态,降低组织冲突的危害。
  参考文献:
  [1]Wall J A Jr,Calisher R R.Conflict and its manage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5,21(3):515-558.
  [2]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第1版.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9月.
  [4]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
  [5]黄玉顺.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6]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全力(1979—),男,四川成都,博士,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创新管理。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家庭经济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其数量庞大,比例在不断增加,已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本文对于地方性高职高专贫困生的受助效益进行研究,希望
期刊
“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我一定要实现。”仙居老年大学82岁的老学员胡炳灿在原退休单位——步路乡中心校转正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仙居县年龄最大的一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中高职衔接院校的发展成为现代教育事业的总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中高职衔接院校的
期刊
为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线以及钢结构的防腐层使用年限,应在防腐层涂装过程中做好施工管理及质量的监督检测,建立起涂料防腐施工的控制体系,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搞好石
这是一个盛世好时代。老年人退休后追求着各自不同的梦想,有平安健康梦、著书立说梦、家庭和谐梦、幸福长寿梦、祖国强大梦……有梦才能活得踏实、活得有味、活得精彩。老年
摘 要:诗歌以抒发情感见长,对诗歌的欣赏,重点是要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但情感不是一个具体实物可以进行直观把握,它需要借助形象,寓情感于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来架起诗人和欣赏者情感沟通的桥梁。在诗歌欣赏中,审美感应的发生,通常借助于景物审美、人物审美、社会生活审美来进行,在这些审美感应类型之中,积淀着深厚的精神情感整体交流互动。关键词:诗歌欣赏;审美感应  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诗歌无疑有着一个不
摘 要:当前,在中国观看戏曲、参演戏曲活動都是由少数成人参加的活动,但与成年人不同,青少年观看戏曲与参演戏曲已经变得很普遍。由教育部的号召,“戏曲进校园”已经在全国大多地方普及,也明确要求学校要开设戏曲、舞蹈、戏剧、影视等课程,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中国戏曲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教育;青少年;中国传统戏曲  1 前言  让戏剧进入校园,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了解戏剧的思想是卢梭提出来的,“在实践中学习
(二)促进现代煤化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n坚持科学合理布局、量水而行、清洁高效转化、技术装备自主化、示范先行的原则,稳步开展升级示范.rn科学合理布局.结合国家大型煤炭基
要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创建良好的激励竞争氛围,推动教师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努力实现个人发展与高校发展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