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显惠与1958年的孤儿记事

来源 :百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cui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的一天,杨显惠坐在我们面前,他与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见面了,几年前,他写的《夹边沟纪事》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部作品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如今,杨显惠已经告别“夹边沟" 走进“定西地区孤儿院”了。
   1965年,杨显惠离开兰州,奔赴千里之外的甘肃省生产建设兵团农建十一师第六团小宛农场,上山下乡。这一年他只有19岁,刚刚高中毕业。从1965年到1981年,杨显惠在农建十一师做过售货员,当过会计,读了工农兵大学,在农垦中学做了7年数学老师,开始了文学创作。1988年,杨显惠成为天津市作协专职作家,跟随爱人调到了天津。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闲谈中零零星星听说过十一师四团--位于玉门镇的饮马农场--那儿有一个从甘肃定西专区来的孤儿们组成的连队。他一下子就记住了“定西孤儿”。1990年,杨显惠重返河西走廊,在饮马农场深入生活挂职任副场长,由此与当年的一些“定西孤儿”相识。此后他又连续返回农场访问这些孤儿,并溯源到他们的家乡--甘肃的定西地区。仅仅是走马观花地跑了一下,他便弄清了一个问题:定西专区是甘肃省1958年到1960年饥饿的重灾区,灾难的三年过去,定西专区紧急成立了一个专区儿童福利院,接纳过六七百名孤儿。同期,定西专区的各县、镇、重灾区的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儿童福利院或是幼儿园,接纳孤儿超过了5000人。这个时候,写“孤儿院”的想法从他心底顽强地冒了出来。
   当时杨显惠还在忙于另一个题材“夹皮沟”的创作。但“定西孤儿院”潜伏在他的心灵深处,迟早有一天他会把它写出来。从心理准备到写作准备他用了近10年时间。
   这十多年,杨显惠的身影不间断地出现在河西走廊,他每年都要到甘肃深入生活,寻找素材和实地踏访。真正着手写“定西孤儿院”开始于去年,他找到了当年定西孤儿院的一个孤儿为自己带路,从定西到通渭,再到会宁、靖远(1958年亦属定西专区)和临洮,他们花了7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整个定西地区,采访了100多位孤儿,为他的写作准备了一手的资料。
   “我扳着指头算,今年50岁的人在1958年才4岁,也就是说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和随之而来的1960年的饥饿,已经是一个幻影或者传说而已......但是,有些事情的确是不该遗忘的。"杨显惠说。这些年的写作使他分明有些木讷,但这木讷却使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诚实与沉重。
   在他开始投入写《定西地区孤儿院纪事》一个月之后,他不得不停下来,心脏痛得实在他厉害,不得不住院治疗。在医院里待了7天时间,他又回到家里开始写作。那段时间,他“整天以泪洗面”,“根本不敢相信人世间还有这样的事情”。但是这段历史就像潘多拉的盒子,里面的内容丰富复杂得令人窒息,但是没有人敢轻易触碰,而杨显惠执意要打开它,告诉人们这段被掩盖的历史。
  杨显惠总是负重前行,“笨”得不会坐下来编故事。本不宽裕的他自掏腰包,“贴着地面行走”在河西走廊,采访了多位当事人。采访中他说话不紧不慢,好流泪是他的一大特点。他的眼泪绝对真诚,是从心里流出来的那种。在给我们讲述孤儿院的故事时,他会不时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杨显惠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感觉就像蜗牛或者说耕年牛,但在他离开后,我们忽然觉得他有些像吐丝的蚕了,他吐出的丝结下的茧已经快压垮他了。
  
  定西地区孤儿院纪事
  
  故事之一:一个包子
  
  我在定西寻访孤儿,听说过这么一个有关孤儿的事情。当年,定西专区孤儿院的一名孤儿,现在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两年前退休了。他一直在打听他当年在定西专区孤儿院时的一个老师,历尽周折,他终于打听到当年的老师现在定西当农民。他便托一个在定西工作的朋友捎话给这位老师,说自己方便的时候要去定西看他,当然也非常欢迎老师到兰州来。朋友把他的话转告给了他的这位老师,但老师想了很久,硬是没有想起他是谁来。后来,他的这位老师是病了,需要到兰州来看病,但因为是农民,别说看病的钱,连路费也凑不齐。
   无奈之下,这位老师便把家里种下的新蒜辫成辫儿,拿到县城来买。蹲在地上,头戴一顶破草帽,为的是怕熟人见到丢人。老师一边喊“卖蒜了”,一边打量着街上来往的行人。他一条辫蒜也没卖出去,很不凑巧的是,这时一个“熟人”朝他走了过来。老师认出了,这个熟人也是当年孤儿院的一名孤儿。老师赶紧压低帽子,但这个熟人偏偏要来买蒜。情急之下,老师收起地上的蒜转身就跑。但买蒜的人却从后面追了上来:“卖蒜的,卖蒜的,我要买你的蒜,你跑什么!”卖蒜的已经被买蒜的从肩膀抓住了,买蒜的觉得这个卖蒜的有些怪,卖蒜的说:“我得回家去了,我的蒜不卖了!”买蒜的松开手说:“这人真怪……”卖蒜的见买蒜的走远了,松了口气:“哎呀,幸亏他没认出我来!”
   过了几天,在附属医院工作的学生来到定西,租了一辆车,找到了老师的家门口,还将老师接到兰州看好了病。此后,已经成了农民的老师逢年过节都能收到学生的很多礼物(包括酒、菜和各类好吃的),老师为此很不安,说是“我们农民只有在过年过节时,给神敬这些物品”。于是,他很想知道“学生”这样待他到底是为了什么。“学生”的回答让他吃惊:“老师,你也许忘了,我当年在孤儿院的时候,你给过我一个包子。当时,你除了带我们这些孤儿,还管孤儿院的仓库。有一天我路过仓库时,你正在清理里面的东西,你喊住了我,对我说,‘这有一个包子,你把它吃了!’我吃包子时,你还蹲在地上收拾东西,连身也没转,你根本不会记得这事儿,但那包子却让我想了一辈子。那时候,我真的很饿……”
  
  故事之二:妈妈和妹妹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靖远煤矿一位退休的职工,当年定西孤儿院里的一名孤儿。在讲这个故事之前,我先给你们说说孤儿是怎么回事。当年,因为“大跃进”,定西地区的劳动力都被抽到了“引洮工程”和“华家岭形象工程”上去了,因为粮食不够吃,很多人饿死了。我在定西地区寻访时,有人就对我说,当年他们三个月没见过粮食是什么样的。在北方的冬天,3个月见不到粮食会是个什么样,北方不是南方,人们可以想像的。因为人性的关系,许多大人都在饿死前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活下来。这就有了孤儿院。孤儿院不是谁都能进去的,一家子人,大人全死完了,只剩下小孩子,15岁以下的小孩子,这才能进孤儿院。
   孤儿院里有饭吃,娃娃是饿不死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这样被送进孤儿院的:他的父亲被饿死了,家里只剩下他的爷爷、妈妈,还有一个妹妹。爷爷在外面要饭,很少回来,家里实际上只剩下了他、妈妈和妹妹。有天晚上,他睁开眼睛看到妈妈在缝一条褥子,但妹妹不见了,他问妈妈:“妈妈,我妹妹呢?”妈妈说:“睡你的吧!”他一转身就睡过去了,但到了第二天中午他醒来时,发现妈妈也不见了。他出门找妈妈,见村子里的人就问:“你见我妈妈了吗?”人们这样对他说:“这娃你怎么会不知道你妈妈去了哪里?”他说:“我真不知道呀!”人们就对他说:“不知道就算了!”找着找着他见到了爷爷,爷爷对他说:“你妈不要你了,你妈嫁人了!”他问爷爷:“我妹妹呢?”爷爷说:“死了……”
   后来,他被送进了孤儿院,再也没有见过妈妈。大约到了七十年代后期,他回到村里,有一天,村里人忽然对他说:“你妈回来了,不敢进村,在后面的山上哭着呢!”村里人让他快去看,他说:“我不去,我没妈!”再后来,他终于弄清了当时的“真相”:妈妈为了能让他进孤儿院,把妹妹用绳子吊在了村子附近的一个“窟泉”(雨水在山上冲下的洞)里,妹妹被活活饿死在了那里面。而妈妈因此被判了14年徒刑。
   你们想知道这个人现在干什么吗?他已经退休了,在通渭、会宁的交界处有个叫万家岘的地方,他在种改革开放后生产队分给他妈妈的8亩土地,他说:"我年轻的时候不理解妈妈,现在,只有在这里守妈妈了......"
  
  故事之三:不过是讲故事
  
  我再给你们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孤儿无关,但与饥饿有关。我们没挨过饿,不知道挨饿的滋味是个啥。
   挨过饿的人是夹不住尿的,说尿就得尿。我在通渭寻访时,听到了一个有关挨饿的人撒尿的故事。要撒尿的是一位妇女,在当时公社的劳改队里劳动改造,有天劳动时,她对负责人说:“我要尿尿。”负责人说:“你尿什么呀尿?是想偷懒了吧!”她说:“我真的要尿!”负责人说:“那么你就在这里尿!”
   结果是这位妇女脱了裤子在田埂上尿了。但不凑巧的是,公社书记就在附近,书记拿起田埂上的镢头,将尿尿的妇女一顿毒打,理由是这位妇女在“书记面前尿尿了”,“不给书记面子”。
   在《定西地区孤儿院纪事》写作手记中还写了这样两个小故事:
   当年的一个孤儿现在已经是五十多岁了,他在一次酒足饭饱之后感慨地对儿孙们说,我小的时候,添炕的东西,除了驴粪,其它什么都吃过了。添炕的东西是些什么东西呢?儿孙们很清楚,就是晒干了的驴粪、麦衣、树叶和杂草之类的混合物;它们可以慢慢地燃烧,烧热土炕。北方农村至今仍是用土炕取暖过冬。但是老人的话把孙子搞糊涂了,孙子问,爷爷,你为什么不吃饭呢?爷爷竟然一时无法说清楚。
   我讲述一些孤儿的故事,目的也只是告诉那些不知道这段历史或者忘掉这段历史的人:今天的温饱生活来之不易,是中国人民付出极高代价,用生命和血泪铸成的,要珍惜!
其他文献
山东省庆云县位于山东省北部的渤海湾畔,地处两省、三市、五县交界处,近临黄骅港,背靠京津,面向济南,素有“山东北大门”和“主要进京门户”之称。自1998年以来,该县大力发展各科专业批发市场,现有20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交易范围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然而,在众多的批发市场中却隐藏着两个巨大的盗版书、色情图书批发市场,除色情图书批发较隐蔽外,其他各类盗版图书则是完全公开批售。庆云县俨然成了全国
期刊
夫妻二人遭遇抢劫    2004年2月4日晚9时许,四川省石渠县温波乡派出所接到报案,该乡鱼嘴村31岁的居民阿苏、晓甘夫妇携10万元人民币在灰坝屠羊场附近被数人持刀抢劫,10万元现金被歹徒抢走。搏斗中晓甘被歹徒打伤。  接警后,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案发现场,对现场进行仔细勘察。由于现场没留下有用物证,而且找不到任何目击证人,警方的侦破工作一时受阻。  于是,警方决定从受害人阿苏、晓甘身上寻找破案线索
期刊
二女儿杨婷患了双肾衰竭,生命垂危。随着治疗的需要,杨婷需要换肾,杨婷的父母不同意大女儿来医院化验配型,而大女儿无论如何也要来,为此发生了一场争吵,这一架“吵”出了这个家中的两个“秘密”,吵出了父母和子女各自瞒住了20年的一个真相……    妹妹病危需要换肾,父母说什么也不肯让姐姐来验血    杨成清、李瑞群夫妇从广西桂平市乡村来到柳州市谋生已经20年了。杨成清奔走于大街小巷做点小生意,李瑞群则在商
期刊
2005年4月9日,吉林省长春市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悲剧:一位花甲老太在临终前,竟然恶狠狠地咬掉了儿媳的乳头!笔者通过独家专访,揭开了这起血腥背后曾经的“温情”故事。    婆婆的“温情”背后    今年27岁的宋丽瑾在长春市一家百货商场上班。宋丽瑾的丈夫赵明原是长春市一家工厂的司炉工。2004年1月的一天,赵明工作的车间锅炉发生了爆炸,他被炸成了重伤,被送到医院后不久便断了气。手捧着丈夫的骨灰盒,
期刊
油价上涨  自3月2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起汽油出厂价格每吨提高300元,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调整幅度等额提高。这使得汽油价格每升上涨了0.2元左右。  目前,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以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加权平均为重要依据,并权衡市场情况具体制定国内成品油批发价(即炼油厂出厂价)和零售价。中石化、中石油两大石油集团可在国家中准价的8%浮动区间内确定零售价。  石油一感冒,运输
期刊
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机械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执行艺术可以理解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为目标,灵活主导形势、掌握时机,创造性地进行执行的工作方法。执行艺术的运用应根据个案的特点、所处的环境以及不同形势而灵活多变,但是,执行艺术创作活动也是有一定的基本规律可循,这些基本规律包括: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以大局为重的执行工作思路,法理情并重的
期刊
2005年元月7日。对于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瓦岗寨乡新乡屯村全体村民来说是那么永远令人难以忘怀。就是这天,在倾刻之间,新乡屯的120多亩小麦就被犁掉了。  村民们说:“实在是造孽呀!”  这话还得从40年前说起。  公元1965年,我们共和国的非常年代。非常年代就会有非常的产物,形形色色专业队、大大小小的各种农场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村民们所受的委屈也就是在这时埋下了伏笔。以下是对村民的采访录音:  “
期刊
没个性    中新网报道,丈夫刘某体貌端庄、性格温和、细心体贴、不赌博、不酗酒、不抽烟、不碰女人,可谓公认的“环保型丈夫”。令他没想到的是,年轻时尚的妻子却无法忍受他太没个性,太“环保”,结婚才1年就要求与他离婚。  ——男人们,千万不要让人家说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哦。就算是牛粪,也要做一滩永远新鲜出炉的小牛粪,而不是一坨硬梆梆的干粪!    “懒汉克星”    《新京报》报道,一种名为“轮到你了”
期刊
从苏丹红到三氯生  从4月17日开始,我国媒体为“国外研究发现部分牙膏、洗手液、洗面奶等抗菌清洁用品因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可能致癌”的消息炸开了锅,处于“三氯生事件”漩涡中心的高露洁“信任度降至冰点”,许多消费者表示暂时将不再使用其产品。各媒体纷纷展开调查,以最快的速度曝光还有哪家企业的相关产品也使用了三氯生,这些企业的名单也以最快的速度被竞相转载。一时间,“三氯生”被千夫所指。后来才知道这是媒体的
期刊
《百姓》杂志:  4月18日,鸡泽县计生局领导看到贵刊报道我县计划生育问题后高度重视,立即抽调人员,连夜深入所涉及的12个村进行调查核实。同时,邯郸市计生委与我县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媒体报道的情况进行拉网式调查。  针对《百姓》杂志报道,我局认真反思,深刻查找存在问题。2003年7月县委、县政府换届后,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不准再出现一例计划外生”的目标,利用两个月时间,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