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尔·拉格斐传>
这本书是时尚大帝卡尔·拉格斐的首部中文传记。他站在时尚圈顶端,却说自己是劳动阶级,每天工作16小时,60年如一日;和安迪-沃霍尔拍电影;收藏城堡,做室内设计;玩摄影,办影展;创立出版公司,开书店……
作者采访了卡尔·拉格斐身边的37位亲友,查阅了无数文字及影像资料,书写了这位传奇设计师精彩绝伦的一生,书里亦收录了他的127张珍贵照片。
卡尔·拉格斐,一直以低马尾、黑墨镜、白衬衣、黑西装的形象示人;作为艺术总监,他复活了沉睡中的香奈儿,将芬迪推到了高级时装的一线地位,是时尚产业当之无愧的教父。而他本人的真实面貌一直掩盖在无数面具之下。法国著名记者、纪录片导演、作家洛朗·阿朗-卡龙采访了卡尔·拉格斐身边的37位亲友,查阅了无数文字及影像资料,著书《卡尔·拉格斐传》展现这位传奇设计师精彩绝伦的一生。以下文字摘自书中“传奇的诞生”一节。
20世纪60年代末,也就是卡尔来巴黎十五年后,媒体终于可以正确拼写卡尔·拉格斐这个名字,开始花大量版面对他展开报道,满大街跟随他的行踪,向他提问,试图弄清这个创意百出,开始在法国占有一席之地的德国人到底是什么来头。简单来说,媒体对他充满好奇。
1968年5月,在距离街垒巷战千米以内的地方,卡尔双手抱臂、泰然自若地迎接著名女性向电视杂志《周日男女》团队来自己的巴黎公寓采访。在动乱的5月,节目组感兴趣的话题是男士内衣。卡尔身穿白色高领毛衣、乳白色套装,发缝偏分,留出长长的黑色鬓角。他躺在两张面对面放置的白色靠背椅上,两腿交叉,脚上穿着米色长靴。他目光柔和,瞳仁漆黑。站在时尚专家的立场,他有理有据地针对当日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态度中包含了一切。“在我看来,内衣也是衣服。‘内’字几乎带有贬义。毕竟不管是穿内衣還是穿其他衣服,整个人都必须舒适自然。”在服装领域有什么问题需要说出个所以然,来找卡尔吧。
三十七岁时,这个“通晓多种语言的无国籍人士”已经在为二十多家品牌画设计图,“每年创造将近两千款服装及配饰”。这样全球独一无二的奇人奇事值得登上十三小时每日电视新闻专题报道。1970年4月,一场新访谈播出,这次地点换成了卡尔的办公室。镜头前,传奇人物有了特定造型:头发更长,衣服的颜色更深,双眼隐藏在大大的墨镜之后。摄影机录下他指导模特儿的样子。他的眼神尚未被完全挡住,始终流露出温柔的表情,与他坚定的语调格格不入。“我可以做一系列昂贵的连衣裙,也可以做一系列便宜的连衣裙;我可以做一系列套头毛衣,也可以做一系列泳衣,但是我绝不会做两次一样的东西,哪怕是发布到另一个国家。”后来,就连当年记者界的领军人物伊夫·穆鲁西也邀请卡尔于1972年1月参加演播室专访。卡尔·拉格斐欣然接招:为女歌手达尼设计一套荡妇造型。广大电视观众被一举征服。与此同时,纸媒也聚焦于这个拥有多重身份的低调年轻人。“卡尔·拉格斐……影响了许多品牌及时尚潮流。波普风、媚俗风、马裤、撑架裙,都是他超前想象出来的。”卡尔的执行力令人啧啧称奇。“在法国,他设计蔻依(他的实验室)的奢侈成衣系列、蒂姆维尔的针织品、Z先生的人造皮草、内雷的手套……在意大利,马里奥·华伦天奴的鞋,还有各式泳衣、帽子、包袋、珠宝、纺织品……在德国和英国,各式套头毛衣。”所有人都看得心醉神迷,只有卡尔持续开路前进。
他永远邀约满满。两个时装系列之间,两场采访之间,这位时装设计师都在仔细塑造自己对外的形象,并频频光顾他最爱的地点,置身于花神咖啡馆精雕细琢的细木结构之间,享受着高雅文艺的知识分子约会的氛围。彼时,在花神咖啡馆,所有人都已知道他是谁。
只有为了逃离越南战争赶来巴黎的美国年轻人科里·格兰特·蒂平对卡尔的职业一无所知,但他觉得卡尔每次中午现身都很迷人。“我在纽约见过很多奇人,但从来没见过卡尔这样的。他总是戴满戒指、珠宝等配饰,不可思议,简直令人敬畏。”不得不说在20世纪70年代初,巴黎圣日耳曼德佩区到处洋溢着平庸的小资情调,满大街的布雷泽和高领毛衣。相比之下,卡尔自带一股风流,简直如同画中人物,打扮考究,色彩柔和,比例严谨,同时又完美演绎了波普潮流的现代感,一时间引发轰动。他穿不同衬衫时都会以同样的方式搭配印花绉绸披巾,牛仔裤上总是系着带有巨型环扣的腰带,与时代风貌大相径庭,充满新鲜感。拉格斐在个人穿衣风格中重现了他为蔻依创造的女装设计法则,精心而持续地设计自己在镜头前的表现。他希望超越自己原来的形象:那个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敞篷车逛遍巴黎的神秘德国人。他再也不是巴黎上流社会谨小慎微的旁观者,他已一跃成为华贵显赫的巴黎代表之一。
他会点一杯最爱的可口可乐,专心阅读,并不时看一眼戴在衬衫外面的表,哪怕没有在等任何人。
这本书是时尚大帝卡尔·拉格斐的首部中文传记。他站在时尚圈顶端,却说自己是劳动阶级,每天工作16小时,60年如一日;和安迪-沃霍尔拍电影;收藏城堡,做室内设计;玩摄影,办影展;创立出版公司,开书店……
作者采访了卡尔·拉格斐身边的37位亲友,查阅了无数文字及影像资料,书写了这位传奇设计师精彩绝伦的一生,书里亦收录了他的127张珍贵照片。
卡尔·拉格斐,一直以低马尾、黑墨镜、白衬衣、黑西装的形象示人;作为艺术总监,他复活了沉睡中的香奈儿,将芬迪推到了高级时装的一线地位,是时尚产业当之无愧的教父。而他本人的真实面貌一直掩盖在无数面具之下。法国著名记者、纪录片导演、作家洛朗·阿朗-卡龙采访了卡尔·拉格斐身边的37位亲友,查阅了无数文字及影像资料,著书《卡尔·拉格斐传》展现这位传奇设计师精彩绝伦的一生。以下文字摘自书中“传奇的诞生”一节。
20世纪60年代末,也就是卡尔来巴黎十五年后,媒体终于可以正确拼写卡尔·拉格斐这个名字,开始花大量版面对他展开报道,满大街跟随他的行踪,向他提问,试图弄清这个创意百出,开始在法国占有一席之地的德国人到底是什么来头。简单来说,媒体对他充满好奇。
1968年5月,在距离街垒巷战千米以内的地方,卡尔双手抱臂、泰然自若地迎接著名女性向电视杂志《周日男女》团队来自己的巴黎公寓采访。在动乱的5月,节目组感兴趣的话题是男士内衣。卡尔身穿白色高领毛衣、乳白色套装,发缝偏分,留出长长的黑色鬓角。他躺在两张面对面放置的白色靠背椅上,两腿交叉,脚上穿着米色长靴。他目光柔和,瞳仁漆黑。站在时尚专家的立场,他有理有据地针对当日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态度中包含了一切。“在我看来,内衣也是衣服。‘内’字几乎带有贬义。毕竟不管是穿内衣還是穿其他衣服,整个人都必须舒适自然。”在服装领域有什么问题需要说出个所以然,来找卡尔吧。
三十七岁时,这个“通晓多种语言的无国籍人士”已经在为二十多家品牌画设计图,“每年创造将近两千款服装及配饰”。这样全球独一无二的奇人奇事值得登上十三小时每日电视新闻专题报道。1970年4月,一场新访谈播出,这次地点换成了卡尔的办公室。镜头前,传奇人物有了特定造型:头发更长,衣服的颜色更深,双眼隐藏在大大的墨镜之后。摄影机录下他指导模特儿的样子。他的眼神尚未被完全挡住,始终流露出温柔的表情,与他坚定的语调格格不入。“我可以做一系列昂贵的连衣裙,也可以做一系列便宜的连衣裙;我可以做一系列套头毛衣,也可以做一系列泳衣,但是我绝不会做两次一样的东西,哪怕是发布到另一个国家。”后来,就连当年记者界的领军人物伊夫·穆鲁西也邀请卡尔于1972年1月参加演播室专访。卡尔·拉格斐欣然接招:为女歌手达尼设计一套荡妇造型。广大电视观众被一举征服。与此同时,纸媒也聚焦于这个拥有多重身份的低调年轻人。“卡尔·拉格斐……影响了许多品牌及时尚潮流。波普风、媚俗风、马裤、撑架裙,都是他超前想象出来的。”卡尔的执行力令人啧啧称奇。“在法国,他设计蔻依(他的实验室)的奢侈成衣系列、蒂姆维尔的针织品、Z先生的人造皮草、内雷的手套……在意大利,马里奥·华伦天奴的鞋,还有各式泳衣、帽子、包袋、珠宝、纺织品……在德国和英国,各式套头毛衣。”所有人都看得心醉神迷,只有卡尔持续开路前进。
他永远邀约满满。两个时装系列之间,两场采访之间,这位时装设计师都在仔细塑造自己对外的形象,并频频光顾他最爱的地点,置身于花神咖啡馆精雕细琢的细木结构之间,享受着高雅文艺的知识分子约会的氛围。彼时,在花神咖啡馆,所有人都已知道他是谁。
只有为了逃离越南战争赶来巴黎的美国年轻人科里·格兰特·蒂平对卡尔的职业一无所知,但他觉得卡尔每次中午现身都很迷人。“我在纽约见过很多奇人,但从来没见过卡尔这样的。他总是戴满戒指、珠宝等配饰,不可思议,简直令人敬畏。”不得不说在20世纪70年代初,巴黎圣日耳曼德佩区到处洋溢着平庸的小资情调,满大街的布雷泽和高领毛衣。相比之下,卡尔自带一股风流,简直如同画中人物,打扮考究,色彩柔和,比例严谨,同时又完美演绎了波普潮流的现代感,一时间引发轰动。他穿不同衬衫时都会以同样的方式搭配印花绉绸披巾,牛仔裤上总是系着带有巨型环扣的腰带,与时代风貌大相径庭,充满新鲜感。拉格斐在个人穿衣风格中重现了他为蔻依创造的女装设计法则,精心而持续地设计自己在镜头前的表现。他希望超越自己原来的形象:那个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敞篷车逛遍巴黎的神秘德国人。他再也不是巴黎上流社会谨小慎微的旁观者,他已一跃成为华贵显赫的巴黎代表之一。
他会点一杯最爱的可口可乐,专心阅读,并不时看一眼戴在衬衫外面的表,哪怕没有在等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