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人犯会见的规定应予完善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sch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199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人犯在羁押期间,经办案机关同意,并经公安机关批准,人犯可以与近亲属通信会见。公安部结合看守所条例制定的实施办法中第三十四、三十五条规定,人犯在羁押期间要求与其在境内近亲属通信的,须经办案机关同意,要求会见的须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国家安全机关的主管局长、处长批准。会见人犯,每月不许超过一次,每次不得超过三人,会见时,应有办案人员和看守警在场监视。该实施办法看上去对人犯会见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但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缺陷与不足。
  
   一、看守所条例实施办法中人犯会见管理规定存在问题
  
  1、关于同意人犯与亲友会见的办案机关应作明确规定。
  根据我国刑诉法第三条和第七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由公安机关负责。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公安、检察院、法院进行刑事诉讼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因此刑事案件的办案机关,应当是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公、检、法三家办案机关。人犯与亲友能否会见,因当根据案件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情况,由公、检、法三家具体办案机关来决定。由于对条例关于同意人犯与亲属会见的办案机关,看守条例实施办法没有进行明确区分规定,使得有些看守所就从公安部门认识角度出发片面理解为,公安机关作为对刑事案件侦破的重要办案机关,案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如果有公安机关同意人犯与亲属会见的证明,看守所就可以安排人犯与亲属会见。造成了司法实践中,案件进入到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或法院受理程序时,有些看守所就以公安机关批准人犯与亲友会见的证明,放人犯与亲友会见,而不管检察机关或法院是否同意。从而出现有些人犯与亲友会见后,在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进行翻供、串供等逃避法律打击情况发生,影响了刑事案件公诉及审判的质量,降低了司法机关工作效率。
  2、条例实施办法中对人犯与亲友会见的管理内容,与条例本身对此规定,两者存在着较大的出入。
   看守所条例是我国现行的专门指导公安看守所如何对临时羁押人犯进行监管的行政性法规。该条例实施办法就是在条例规定的基础上,将条例的内容进一步规范,明确具体实施要求,以便于看守所在日常工作中严格管理操作,条例实施办法需与条例保持应有的联系性和统一性。而当前条例实施方法对人犯与亲属会见的管理内容,与条例本身对此规定却存在着出入。条例规定人犯会见必须是在办案机关同意的基础上,再由公安机关批准方可。而从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内容看:第一层是,人犯与其居住在境内的近亲属通信,须经办案机关同意。第二层是对人犯与亲属的会见规定,须经公安机关主管局、处长批准。第一层与第二层内容之间没有彼此联系,是相互各自独立的意思表示,是对人犯与亲属通信、会见分别具体规定。因此,条例实施办法没有与条例对此保持应有的联系和统一性,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公安机关主管领导和看守所部门法律原则意识不强,就仅以条例实施办法为执行对人犯与亲属会见的管理依据,不严格依照看守所条例总则规定进行。如公安机关一些主管领导,对案件具体受理办案机关不明,案情不了解情况下,不去询问办案部门是否同意,就直接批准人犯与亲属会见,而看守所就仅以此为执行依据放人犯与亲友会见。由于公安机关主管领导是作为单位行政性部门领导,不是具体案件承办人,不可能对案件在诉讼程序中办案机关办案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因而由公安机关主管领导来直接决定人犯是否能与亲属进行会见不合理,容易引起个人盲目和随意决策情况出现,很不利于保障案件在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3、没有规定出人犯亲属要求与人犯会见所需要的报批程序和批准机关批准的法律文书证明。
  批准人犯与亲属会见应是一项严肃和慎重的法律工作,关系到是否对案件造成干扰和破坏以及案件在诉讼活动中能否顺利进行。这不但需要办案机关自己严格把握而且需要公安机关对此进行必要的复核,以保证对人犯会见管理工作的严格执行,这就是看守所条例为什么要对人犯与亲友会见设置严格条件的立法本意。因此看守所条例实施方法,应当根据条例对人犯与亲属会见所设置的条件,来相应制定出要求与人犯会见所需要的报批程序和批准机关对此批准的法律文书证明,来使看守所严格依法操作。而现行的看守所条例实施办法对人犯与亲属会见的规定却很简单,公安机关主管领导可以“一手”鉴批,无要求会见所需要的报批程序和法律文书证明可言。导致在实际执行当中,有些人犯亲属神通广大,直接从公安机关主管领导那里拿到与人犯会见的“一纸”批条(批条是用便笺写的,上面是廖廖数语,连单位证明印章都未盖),看守所就放人犯出来会见。甚至有些看守所领导因与人犯亲属私交甚好,就凭此次公安机关领导批条连续让人犯与亲属会见。由于条例实施办法对此制定的不完善和明显的疏漏,带来了公安机关主管领导把关不力、批准不规范,看守所执法不严的情况出现,容易产生司法腐败现象。
  
   二、对看守所条例实施办法中,人犯与亲友会见管理规定完善的建议
  
  针对看守所条例实施办法关于对人犯与亲属会见规定所存在的缺陷与弊端,建议实施办法中应做如下明确规定:须由人犯亲属写出要求会见人犯的书面申请,根据案件在刑事诉讼阶段情况,报公、检、法三家专门办案部门机关同意,并开出同意与人犯会见的正式法律文书证明。公安机关主管领导经复核同意的,应开出批准人犯与亲属会见执行通知书,通知看守所执行。人犯与亲属此次会见之后,该执行会见通知书即告无效。以此来促进公安机关和看守所将此项管理工作走到严谨、规范、有序的执法轨道上来。
其他文献
分析黄岩区院这几年的群众信访,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群众的来信来访占信访总量的70%左右,在这些农村群众的来信来访中约有90%是反映村干部在财务上贪污、侵占、挪用、挥霍国家财产和集体资金的,而且许多村社的村民都是多头上访、多年上访、多次上访、集体上访、集资上访的。如九峰经联社的郑妙法等十几人反映村干部陈天云、应官顺等人贪污、侵占案件,自2003年至今,他们一直坚持上访,甚至上省进京。虽然我院对该案非常
期刊
视听资料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录音、录像所反映的声音形象、电子计算机所贮存的资料、其他科技设备所提供的资料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首次将视听资料列为法定证据之一,从而在立法上确认了视听资料的法律地位。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权利,因此,检察院的侦查部门在侦查时灵活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依照法定程序以录音、录像所反映的声
期刊
基层检察院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基本单位,担负着查办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艰巨任务,涉及国家、社会、单位、公民等各方面的秘密事项较多。一旦发生失泄密事件,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    一、容易发生失泄密的主要人员和环节    根据有关规定,基层检察院的涉密事项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检察工作中的国家秘密,指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
期刊
摘要:我国司法机关将提高司法效率,追求司法公正作为今后司法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那么提高司法效率应首先明确司法效率在司法活动中的公正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司法效率;司法公正;关系    打开最高人民法院的网站,你会首先看到“公正与效率”五个大字显现在该网站的首页。《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发布日期为:1999年10月20日)也提出人民法院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审判工作效率。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在
期刊
摘要:如何建立中国特色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甘肃省定西市法院在全国法院率先建立的“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在这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引起了全国关注。笔者对定西市4个基层试点法院安定、陇西、临洮、渭源法院在试行“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过程中在确认范围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司法改革;诉前确认;确认范围    正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
期刊
摘要:秘密侦查的立法必须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保持同步性,否则秘密侦查法治化就会遭遇重大障碍。秘密侦查法治化必须进行司法审查,加强对秘密侦查权的约束和重视无疑是落实宪法精神的重要环节。我国秘密侦查的立法应当遵循司法控制原则。实施秘密侦查时,必须经过法定机关书面许可。  关键词:秘密侦查;问题;规制    秘密侦查是指为了侦查某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且采取公开侦查行为难以奏效的犯罪行为,由法定的国家
期刊
当前,不断增加的外来人口在促进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刑事犯罪率的不断攀升。逮捕作为最为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如何更有效、合理地适用于外来犯罪人员,应是当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内容。基于犯罪控制目标下的侦查需要,目前许多地方对外来犯罪人员构罪即捕,已成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外来人员的流动性及缺乏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对外来人员定罪不捕后犯罪嫌疑人是否会逃避追诉,成为检察机关办理此类案件
期刊
摘要:目前,检察机关高效、实用、经济的三级综合信息网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在信息化建设势头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仍需保持头脑清醒。特别是要时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的问题要保持正确的认识。本文从分析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探讨了加强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对策及注意问题,以期能为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基层院;信息化;建设    一、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期刊
摘要:本文对中国目前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提出完善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建议,希望“反劳动歧视”这一提案早日被人们所重视,得以最终实现。  关键词:就业;歧视;法律完善    目前,我国劳动就业歧视这一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存在于各种民营,私营企业中,而且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在录用劳动者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恶劣不容忽视。    一、
期刊
摘要: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内容,而举证责任分配是证据规则的核心部分。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旧有的“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已经开始向“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相结合的诉讼模式转化。而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是这个转化中的重要内容。举证责任在当事人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自然而然上升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当事人诉讼的成败,影响到当事人对我国诉讼制度的信任度,从而影响到整个司法制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