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落后,粮食较为匮乏。本文从经济发展的视角,深入分析该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找出影响该地区粮食安全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安全;经济发展
一、引言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又被称之为“黑非洲”。该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往往与贫困、饥饿和粮食不能自给等字眼紧密相连。2008年的国际粮食危机,令该地区粮食安全状况恶化,使得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的实现更加艰难(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09)。这就需要人们重新审视和研究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寻找出更为合适的解决路径。
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粮食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从粮食生产的角度看,Christensen & Witucki(1992)认为由于小规模生产所导致的落后生产方式,无法实现技术进步,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从粮食政策的角度看,Suryanarayana(1996)认为粮食政策的失误也是粮食不安全的根源。由于政府基于保护消费者福利、提高公共税收、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粮食自给率、稳定粮价等多目标的考虑,导致政策间的相互冲突,政府难以运用政策工具去全部实现目标。从粮食援助的角度看,Victor Lavy (1992)认为紧急的粮食援助对于补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粮食产量空缺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不认为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援助与政治观点相关。然而,张永宏和胡立耘却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2010)认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非洲粮食的援助主要源于处理余粮的需要以及冷战战略的需要,对非洲的援助是与当地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密切相连的。对于黑非洲地区粮食严重不足的状况,也有学者认为人口增长率过快、自然条件恶劣、政治动乱是粮食危机的根源。
尽管很多研究表明对于农业的不重视是当地粮食无法实现增长的重要原因,但并没有深入分析产生的制度因素,也没有从与饥饿紧密联系的贫困视角来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本文认为通过经济发展,以提高该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购买能力,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饥饿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粮食安全问题现状
(一)从经济发展角度对粮食安全的诠释 。对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而言,粮食的可获性是其粮食安全的核心内容。因此,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粮食的可获性可以包含如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生产能力,即该地区能够生产出足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需求;另一方面是购买能力,从宏观上看,是国内粮食生产不足时,从国际上能够购买到足量粮食,从微观上讲,是指该地区贫困人群获得足够粮食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粮食安全问题不再单纯是粮食问题,而是与当地的贫困问题、经济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政策等紧密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根本无法实现国际粮食购买;农业政策的缺失和对农民利益的不重视,导致粮食生产潜力无法有效发挥出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穷人利益的保护,导致其购买力连年下降等,这些都会进一步加深粮食危机。
(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
1.粮食产量持续不足。该地区长期面临着粮食短缺的困境,需要依赖进口和国际援助来缓解粮食安全问题。平均来看,粮食缺口量占粮食总产量25%左右,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小视。从局部来看,整个地区可以分成东部非洲、南部非洲、中部非洲和西部非洲。这四个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粮食短缺问题,从粮食缺口量占总产量的平均比值来考虑,东、南、中、西部非洲的平均比值分别为21.8%、27.4%、33.6%和22%,粮食短缺较为严重。
2.贫困人口购买力下降。由于该地区的贫困人口规模庞大,较低的粮食购买力成为威胁该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这里的贫困率测量是以人均日消费不足1.25美元的国家贫困线为标准。虽然该地区的贫困率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人口总量的增加,导致了该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恶化了该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
3.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极为脆弱。由于本国生产能力不足,撒哈拉以南地区各国试图通过促进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国内粮食安全的一道防线,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遭遇到较大的外部冲击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显得极为脆弱。在面对2008年经济危机时,该地区的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冲击,营养不良人数也急剧增加。
三、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粮食安全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崇尚迅速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非洲国家为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首先要为工业化建设快速积累资金,国家配套地实施出口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而作为经济落后国家,只能通过初级产品的出口来换取外汇。一方面通过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出口来获得外汇收入,另一方面,能源和资源类产业迅速发展,反过来又成为进一步获取外汇的途径。 这种工业化优先的发展战略,为确保工业产品的盈利,往往牺牲了农业的利益。由于过度推崇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了农业制度安排的缺失。
(二)国际援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粮食增长能力。 通常,资源从一国到另一国之间的转移都可以归入外国援助的范围。黑非洲地区一直以来都是重点的援助对象。虽然国际援助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受援国的粮食问题,直接作用于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民,但是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 相反,粮食援助会抑制国内粮食生产,导致长期依赖于援助国;通过粮食援助,缓解了粮食短缺,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会使受援助国推迟甚至是取消相关经济改革等。
(三)过早地成为市场开放型国家。 对于黑非洲而言,作为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尚未建立完备的产业部门,产业尚未渡过幼稚发展期的时候,就过早地开放了国内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一直对非洲地区进行直接投资。从投资领域来看,由于农业的附加值较低,投资的利润不高,所以农业部门吸收的投资有限。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使得一部分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从而放弃了粮食的生产。 四、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应对粮食危机的措施及效果
(一)重视农业发展。 由于受到粮食安全问题的困扰,该地区的很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他们开始认识到,支持和促进农业的发展才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以津巴布韦为例,由于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农业产量下降,面临粮食短缺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当地政府合作,推广保护性农业。这项举措不仅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又保护土地免受侵蚀,改善土壤质量并缓解干旱的影响。
(二)合理利用国外直接投资,促进本国农业发展。 黑非洲国家国内资本不足,投资效率低下。这样的问题不仅出现在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同样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利用外资主要从两方面影响非洲农业经济,一是资金直接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单位产量。另一方面就是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利用外资的过程也是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过程。
(三)利用国际援助促进发展。 以尼日利亚为例,在世界粮农组织的合作项目下,中国和尼日利亚两国间展开了密切的合作。该项目主要由尼日利亚政府自身提供资金,中国为尼日利亚国家粮食安全计划提供支持。中国的技术援助为解决尼日利亚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帮助。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着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安全问题。该地区落后的农业生产力使得粮食产量长期处于匮乏的状态,由于贫困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他们的粮食购买力不足,使得该地区的饥饿率和粮食不足率比一般发展中国家要高出很多。此外,由于发达国家过多投资能源、矿产等行业,对该地区的农业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事实上,导致粮食危机的原因是当地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极为不重视,通过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推动工业的向前发展。因此,为了解决该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及粮食安全背后所隐含的饥饿和贫穷问题,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必须重视农业生产,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国内的粮食产量,同时,需要巧妙地利用外国投资和援助,才能彻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谈世中.非洲粮食危机及其原因[J].世界经济,1986(01):60-63.
[2] 张永宏,胡立耘.美欧粮食援助政策对非洲粮食安全的影响[J].世界农业,2010(02):8-12.
[3] Victor Lavy.Alleviating Transitory Food Crises in Sub-Saharan Africa: International Altruism and Trade [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Vol.6, No.1(Jan, 1992), pp.125-138.
[4] Suryanarayana.Food Security: Misconceived Policies [J].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31,No.29 (Jul.20, 1996), pp.1934一1935.
关键词: 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安全;经济发展
一、引言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又被称之为“黑非洲”。该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往往与贫困、饥饿和粮食不能自给等字眼紧密相连。2008年的国际粮食危机,令该地区粮食安全状况恶化,使得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的实现更加艰难(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09)。这就需要人们重新审视和研究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寻找出更为合适的解决路径。
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粮食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从粮食生产的角度看,Christensen & Witucki(1992)认为由于小规模生产所导致的落后生产方式,无法实现技术进步,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从粮食政策的角度看,Suryanarayana(1996)认为粮食政策的失误也是粮食不安全的根源。由于政府基于保护消费者福利、提高公共税收、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粮食自给率、稳定粮价等多目标的考虑,导致政策间的相互冲突,政府难以运用政策工具去全部实现目标。从粮食援助的角度看,Victor Lavy (1992)认为紧急的粮食援助对于补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粮食产量空缺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不认为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援助与政治观点相关。然而,张永宏和胡立耘却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2010)认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非洲粮食的援助主要源于处理余粮的需要以及冷战战略的需要,对非洲的援助是与当地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密切相连的。对于黑非洲地区粮食严重不足的状况,也有学者认为人口增长率过快、自然条件恶劣、政治动乱是粮食危机的根源。
尽管很多研究表明对于农业的不重视是当地粮食无法实现增长的重要原因,但并没有深入分析产生的制度因素,也没有从与饥饿紧密联系的贫困视角来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本文认为通过经济发展,以提高该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购买能力,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饥饿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粮食安全问题现状
(一)从经济发展角度对粮食安全的诠释 。对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而言,粮食的可获性是其粮食安全的核心内容。因此,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粮食的可获性可以包含如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生产能力,即该地区能够生产出足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需求;另一方面是购买能力,从宏观上看,是国内粮食生产不足时,从国际上能够购买到足量粮食,从微观上讲,是指该地区贫困人群获得足够粮食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粮食安全问题不再单纯是粮食问题,而是与当地的贫困问题、经济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政策等紧密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根本无法实现国际粮食购买;农业政策的缺失和对农民利益的不重视,导致粮食生产潜力无法有效发挥出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穷人利益的保护,导致其购买力连年下降等,这些都会进一步加深粮食危机。
(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
1.粮食产量持续不足。该地区长期面临着粮食短缺的困境,需要依赖进口和国际援助来缓解粮食安全问题。平均来看,粮食缺口量占粮食总产量25%左右,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小视。从局部来看,整个地区可以分成东部非洲、南部非洲、中部非洲和西部非洲。这四个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粮食短缺问题,从粮食缺口量占总产量的平均比值来考虑,东、南、中、西部非洲的平均比值分别为21.8%、27.4%、33.6%和22%,粮食短缺较为严重。
2.贫困人口购买力下降。由于该地区的贫困人口规模庞大,较低的粮食购买力成为威胁该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这里的贫困率测量是以人均日消费不足1.25美元的国家贫困线为标准。虽然该地区的贫困率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人口总量的增加,导致了该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恶化了该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
3.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极为脆弱。由于本国生产能力不足,撒哈拉以南地区各国试图通过促进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国内粮食安全的一道防线,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遭遇到较大的外部冲击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显得极为脆弱。在面对2008年经济危机时,该地区的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冲击,营养不良人数也急剧增加。
三、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粮食安全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崇尚迅速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非洲国家为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首先要为工业化建设快速积累资金,国家配套地实施出口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而作为经济落后国家,只能通过初级产品的出口来换取外汇。一方面通过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出口来获得外汇收入,另一方面,能源和资源类产业迅速发展,反过来又成为进一步获取外汇的途径。 这种工业化优先的发展战略,为确保工业产品的盈利,往往牺牲了农业的利益。由于过度推崇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了农业制度安排的缺失。
(二)国际援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粮食增长能力。 通常,资源从一国到另一国之间的转移都可以归入外国援助的范围。黑非洲地区一直以来都是重点的援助对象。虽然国际援助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受援国的粮食问题,直接作用于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民,但是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 相反,粮食援助会抑制国内粮食生产,导致长期依赖于援助国;通过粮食援助,缓解了粮食短缺,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会使受援助国推迟甚至是取消相关经济改革等。
(三)过早地成为市场开放型国家。 对于黑非洲而言,作为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尚未建立完备的产业部门,产业尚未渡过幼稚发展期的时候,就过早地开放了国内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一直对非洲地区进行直接投资。从投资领域来看,由于农业的附加值较低,投资的利润不高,所以农业部门吸收的投资有限。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使得一部分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从而放弃了粮食的生产。 四、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应对粮食危机的措施及效果
(一)重视农业发展。 由于受到粮食安全问题的困扰,该地区的很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他们开始认识到,支持和促进农业的发展才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以津巴布韦为例,由于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农业产量下降,面临粮食短缺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当地政府合作,推广保护性农业。这项举措不仅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又保护土地免受侵蚀,改善土壤质量并缓解干旱的影响。
(二)合理利用国外直接投资,促进本国农业发展。 黑非洲国家国内资本不足,投资效率低下。这样的问题不仅出现在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同样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利用外资主要从两方面影响非洲农业经济,一是资金直接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单位产量。另一方面就是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利用外资的过程也是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过程。
(三)利用国际援助促进发展。 以尼日利亚为例,在世界粮农组织的合作项目下,中国和尼日利亚两国间展开了密切的合作。该项目主要由尼日利亚政府自身提供资金,中国为尼日利亚国家粮食安全计划提供支持。中国的技术援助为解决尼日利亚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帮助。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着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安全问题。该地区落后的农业生产力使得粮食产量长期处于匮乏的状态,由于贫困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他们的粮食购买力不足,使得该地区的饥饿率和粮食不足率比一般发展中国家要高出很多。此外,由于发达国家过多投资能源、矿产等行业,对该地区的农业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事实上,导致粮食危机的原因是当地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极为不重视,通过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推动工业的向前发展。因此,为了解决该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及粮食安全背后所隐含的饥饿和贫穷问题,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必须重视农业生产,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国内的粮食产量,同时,需要巧妙地利用外国投资和援助,才能彻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谈世中.非洲粮食危机及其原因[J].世界经济,1986(01):60-63.
[2] 张永宏,胡立耘.美欧粮食援助政策对非洲粮食安全的影响[J].世界农业,2010(02):8-12.
[3] Victor Lavy.Alleviating Transitory Food Crises in Sub-Saharan Africa: International Altruism and Trade [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Vol.6, No.1(Jan, 1992), pp.125-138.
[4] Suryanarayana.Food Security: Misconceived Policies [J].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31,No.29 (Jul.20, 1996), pp.1934一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