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高考还有整整半年。
似乎每年冬天在闲言碎语中我们都能听见这句感叹:“今年的冬天特别冷。”
其实人们当然不是真的关心今年是不是确实要比去年冷那么一些,也没有人会在意这个冬天在电视里的专家口中应该被称作是寒冬还是暖冬。人们只管肩并肩紧挨在一起,然后自顾自畅快地打着哆嗦。人们只管生活——那些和着人们口中吐出的白气一起在空中打着卷儿飞舞着上升,又逐渐失去热度,消散于眼前的生活。
今年的冬天特别冷。仿佛眼前的银杏树前天还是满树嫩绿,昨天便成了金黄,今天刮过一阵冷风,就眼见着银杏摇啊摇,摇没了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继续随风摆动,死气沉沉。
人们习惯于从这片银杏林前走过,开始于半年前。那时候还是夏天。银杏树还是绿色,郁郁葱葱。整个校园都是寂静的——真正的寂静。学校雇人喷洒了杀虫剂,走遍校园听不见半点蝉鸣。我坐在教室里,是同样的寂静。考试还有半小时才结束,我不愿看四周,于是盯着黑板上方的标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惨然一笑。但夏天不容许这样的寂静的。只听得忽的一声闷响,引得周围同学一顿笔、一皱眉。声音很大,惊散了电线上歇息的麻雀,惊起一连串惊恐的鸟鸣。
这是夏天的声音。
后来就听说,是有人跳楼了。
后来就听说,是高三的男生,整个人砸在了教学楼下的垃圾桶上。后来就听说,是因为不堪高考压力,抑郁成疾。我看见有些人哭了。哭的很怪异,像梵高的向日葵。那块地面被消防水龙头冲洗过无数次,已经看不出痕迹。只是那个瘪了一角的垃圾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没有被换掉,留着一块巴掌大的暗色,触目惊心。自此那条路不再有人经过,可是总还有另外一条路——银杏林前的小路虽然要远一些、泥泞一些,曲折一些。但那里宁静温和,有柔媚的阳光。
次日早晨的黑板上写着“化悲痛为力量”,被上第一节课的老师擦得干干净净。几天过去,事情的震撼在人们眼中一贬再贬,直至贬无可贬。似乎已经没有人还挂念着那个男生,那个属于夏天的声音。忙于准备高考的我们早就习惯,“暮去朝来颜色故”。
从出生起我便被灌输:高考很重要。书店里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卖的最好的是高考复习用书;走到亲戚家听着长辈谈论的也总是谁家的孩子高考如何如何。甚至每年6月,举国关注,报纸上电视里尽是对高考里里外外彻彻底底的分析。一人高考,牵动的是多少人的心! 但是,如果高考就是我眼前所见,就是拉紧窗帘与世隔绝的教室,就是寂静得没有蝉鸣的校园,就是被消防水龙头冲洗过无数次的石板地面,就是瘪了一角被人遗忘的垃圾桶,那么这千千万万学生的倾尽全力孤注一掷又是否值得?
人们总爱抨击高考,面红耳赤地声讨着教育制度的不公。京、沪地的学生比江、浙地学生更容易进名校;一考定终身是否合理;城市和农村等问题。可是大多数人最后还是会低头走进书店,抱回一大摞的高考模拟卷。嫌弃高考这条拥挤的路人有许多,可是真正另辟蹊径的人却少之又少。
在这些人里面,B君算是一个。B君博览群书,尤其爱好社会人文。当我们如怨妇一般向高考发着牢骚的时候,B君正在完成一篇论文,关于高考制度的改革。他从古代“举旨填词”的白衣卿相“柳三变”谈到文革年轰动全国的“白卷先生”张铁生,思路严谨,密不透风。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文艺研究》上,引起学界关注。在他自己开辟出的通向未来的另外一条路上,B君走得已经比我们远太多。还有Y君,爱好文学几乎已经成了他的标签。Y君每月生活费一千元,却至少要拿出两百元买文学期刊,名著。在大多数人绞尽脑汁为写高考议论文发愁的时候,Y君的名字已经多次见诸各大杂志。Y君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跟着一大群人浩浩荡荡去走“高考”这座独木桥。许多作文大赛的优胜者名单中都可以看到他,优秀大学的中文系也向他招手。Y君走了另外一条路,叫做“文学”。还有积极参加学生会工作的D君,已经争取到学校推荐的自主招生资格;准备出国留学的K君,去年便通过了托福考试;打算毕业后创业的P君,听说已经挣到了第一桶金……
除了高考,也许我们还有另外一条路。
校门口大黑板上的高考倒计时还在继续,从一百九十八跳到一百九十七。
高考改革已然拉开序幕。
高考之外,世界依旧。
明天的六月份又是高考,又是一个夏天。那时候银杏树又该是郁郁葱葱吧?蝉鸣热烈,鸣得充满希望——夏天的声音。
似乎每年冬天在闲言碎语中我们都能听见这句感叹:“今年的冬天特别冷。”
其实人们当然不是真的关心今年是不是确实要比去年冷那么一些,也没有人会在意这个冬天在电视里的专家口中应该被称作是寒冬还是暖冬。人们只管肩并肩紧挨在一起,然后自顾自畅快地打着哆嗦。人们只管生活——那些和着人们口中吐出的白气一起在空中打着卷儿飞舞着上升,又逐渐失去热度,消散于眼前的生活。
今年的冬天特别冷。仿佛眼前的银杏树前天还是满树嫩绿,昨天便成了金黄,今天刮过一阵冷风,就眼见着银杏摇啊摇,摇没了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继续随风摆动,死气沉沉。
人们习惯于从这片银杏林前走过,开始于半年前。那时候还是夏天。银杏树还是绿色,郁郁葱葱。整个校园都是寂静的——真正的寂静。学校雇人喷洒了杀虫剂,走遍校园听不见半点蝉鸣。我坐在教室里,是同样的寂静。考试还有半小时才结束,我不愿看四周,于是盯着黑板上方的标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惨然一笑。但夏天不容许这样的寂静的。只听得忽的一声闷响,引得周围同学一顿笔、一皱眉。声音很大,惊散了电线上歇息的麻雀,惊起一连串惊恐的鸟鸣。
这是夏天的声音。
后来就听说,是有人跳楼了。
后来就听说,是高三的男生,整个人砸在了教学楼下的垃圾桶上。后来就听说,是因为不堪高考压力,抑郁成疾。我看见有些人哭了。哭的很怪异,像梵高的向日葵。那块地面被消防水龙头冲洗过无数次,已经看不出痕迹。只是那个瘪了一角的垃圾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没有被换掉,留着一块巴掌大的暗色,触目惊心。自此那条路不再有人经过,可是总还有另外一条路——银杏林前的小路虽然要远一些、泥泞一些,曲折一些。但那里宁静温和,有柔媚的阳光。
次日早晨的黑板上写着“化悲痛为力量”,被上第一节课的老师擦得干干净净。几天过去,事情的震撼在人们眼中一贬再贬,直至贬无可贬。似乎已经没有人还挂念着那个男生,那个属于夏天的声音。忙于准备高考的我们早就习惯,“暮去朝来颜色故”。
从出生起我便被灌输:高考很重要。书店里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卖的最好的是高考复习用书;走到亲戚家听着长辈谈论的也总是谁家的孩子高考如何如何。甚至每年6月,举国关注,报纸上电视里尽是对高考里里外外彻彻底底的分析。一人高考,牵动的是多少人的心! 但是,如果高考就是我眼前所见,就是拉紧窗帘与世隔绝的教室,就是寂静得没有蝉鸣的校园,就是被消防水龙头冲洗过无数次的石板地面,就是瘪了一角被人遗忘的垃圾桶,那么这千千万万学生的倾尽全力孤注一掷又是否值得?
人们总爱抨击高考,面红耳赤地声讨着教育制度的不公。京、沪地的学生比江、浙地学生更容易进名校;一考定终身是否合理;城市和农村等问题。可是大多数人最后还是会低头走进书店,抱回一大摞的高考模拟卷。嫌弃高考这条拥挤的路人有许多,可是真正另辟蹊径的人却少之又少。
在这些人里面,B君算是一个。B君博览群书,尤其爱好社会人文。当我们如怨妇一般向高考发着牢骚的时候,B君正在完成一篇论文,关于高考制度的改革。他从古代“举旨填词”的白衣卿相“柳三变”谈到文革年轰动全国的“白卷先生”张铁生,思路严谨,密不透风。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文艺研究》上,引起学界关注。在他自己开辟出的通向未来的另外一条路上,B君走得已经比我们远太多。还有Y君,爱好文学几乎已经成了他的标签。Y君每月生活费一千元,却至少要拿出两百元买文学期刊,名著。在大多数人绞尽脑汁为写高考议论文发愁的时候,Y君的名字已经多次见诸各大杂志。Y君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跟着一大群人浩浩荡荡去走“高考”这座独木桥。许多作文大赛的优胜者名单中都可以看到他,优秀大学的中文系也向他招手。Y君走了另外一条路,叫做“文学”。还有积极参加学生会工作的D君,已经争取到学校推荐的自主招生资格;准备出国留学的K君,去年便通过了托福考试;打算毕业后创业的P君,听说已经挣到了第一桶金……
除了高考,也许我们还有另外一条路。
校门口大黑板上的高考倒计时还在继续,从一百九十八跳到一百九十七。
高考改革已然拉开序幕。
高考之外,世界依旧。
明天的六月份又是高考,又是一个夏天。那时候银杏树又该是郁郁葱葱吧?蝉鸣热烈,鸣得充满希望——夏天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