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16年11月15日上午,某自媒體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自上午8时起,将1万本书投放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地铁车厢内,而“捡”到这些书的乘客,可以将之带走进行阅读,并持续传递。黄晓明、张静初等多位演艺界明星同步发表微博,表态加入此次行动中。“地铁丢书”活动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读书意识。对这一活动,有人点赞,有人响应,有人追随,也有人吐槽质疑,大泼冷水。读纸质书,这一项渐趋式微的活动,你还爱着吗?你平时是通过什么方式读书的?请说说你和读书的故事,谈谈你对这个活动的看法。
我与书结缘已久,初中时,因为偶然听了蒋勋先生对名著《红楼梦》的解读,我燃起了读名著的热情。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品读了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大师果然文笔不凡,我被他的风采深深折服。曹雪芹的生花妙笔,打消了我意识里“名著乏味”的偏见,让我走上了阅读之路。前些日子,我迷上了严歌苓的作品,她的文字犹如一个翩跹的舞女,又如变幻莫测的万花筒,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打开了一扇窗户,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和领悟。我喜欢书里的忠犬颗韧,它“豪华的尾巴”永远摇在我的心里,提醒我时时洞察自己的内心。
我认为,读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它引领我暂时离开物质世界,转入对精神世界的关注,让我少了许多偏见。俗语有云:“男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我曾因这句话而受了误导,现在,我想真正聪明的读者是会自主选择书籍的。
古人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的确,每一本打开的好书,都能伴着我们度过漫漫长夜。我沉醉于书的世界,甘心,用心,倾心。
(河南省商水县第二高中 许寄傲 组稿老师:付 认)
我不知道别人读的第一本书是不是与拼音有关的,记忆里我是这样,紧接着就是摇头晃脑地背《三字经》或者《弟子规》。这种强迫性的阅读令我很是反感,所以我不愿意再读任何课外书。
到了四五年级,老师让我们买《城南旧事》去读,我带着不情愿的心情去书店买了这本书。到家之后我随便翻了翻,很快便被里面精致的图画吸引,又渐渐被作者的身世背景所感染,于是,我很快将这本书完整读了一遍。这可是我那时唯一读完的一本课外名著啊。进入初中,越来越多的名著涌入我的生活,《名人传》《骆驼祥子》《鲁滨孙漂流记》……渐渐地,我仿佛被某种神秘力量吸进了书中。到现在,我读的书也算不少了,但我与读书的故事远未结束。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中学 马玲玲 组稿老师:李 茹)
“地铁丢书”活动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些人持质疑乃至批评态度。其实,这种结合了流行元素的活动对引导阅读风气确有积极影响,舆论大可不必如此偏激。
“地铁丢书”的批判者主要将目光聚焦于明星们参与活动的出发点和活动效果上,虽然这两方面目前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因此就否定这一活动的意义。我们不排除“丢书活动”有作秀的嫌疑,但明星的参与从客观上提高了这一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为实现全民阅读这一目的带来了更大的可能。
就算“地铁丢书”活动不能带动读书风气的巨大转变,但“善行之小”难道能成为“不为”的借口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纸质阅读式微的背景下,倘若舆论将人们尝试的火苗扑灭,那么“阅读热”的复兴恐怕只能是一场空谈了。
(厦门大学附中 林雨源)
我认为,对于“地铁丢书”这一乐趣颇多又令我们受益匪浅的活动,我们没有理由说不。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来提升自我。其次,活动的传递性和延续性有助于增进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也让地铁站的环境由冷漠匆促变得友善和谐。更重要的是,“丢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使社会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书中阅读笔记的流传也能促进多元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不过这项活动也有许多应当注意的地方。在内容上,我认为应主要选取内涵丰富、短小精悍、寓学于乐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或散文类书籍,不宜选取不适合碎片化阅读的长篇名著。在管理上,应采取适时适地“丢书”的方法,防止“丢书活动”成为妨碍保洁人员工作的“绊脚石”。在宣传上,应呼吁人们多贡献书籍,抵制取书不还的行为……
活动的开展总会有一些不足之处,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唱衰“丢书活动”的理由;相反,我们应该改进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令这项活动焕发出更明亮的光芒。
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许多人对欧美的“地铁丢书”活动叫好不断,却对我们自己的活动吐槽不停呢?
(厦门大学附中 卢宣齐)
(以上两则均由郭培旺老师组稿)
“地铁丢书”的用意是好的,明星大腕儿的参与和大家的支持也表明这个活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靠“地铁丢书”等标新立异的活动来吸引大家读书,无疑反映了时下人们对读书尤其是对读纸质书的忽视。确实,相对来说,“慢节奏”的读书的确不是很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但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但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当下某些人言行之鄙陋、谈吐之粗俗,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于“书读少了”。读书,对个人是思想的洗礼,对集体是素质的提升。一旦我国13亿人都沉浸于书海之中,“礼仪之邦”将会名副其实,中国的软实力将会显著提升。
(河南信阳七中 王梓涵 组稿老师:董志崇)
结语:
读书是一件陶冶心灵的美好的事,它能让灵魂充实、安宁。“读书,对个人是思想的洗礼,对集体是素质的提升”,说得好!可是在智能手机普及大众的时代,电子阅读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纸质的书籍被搁置,好书、名著被冷落,传统的阅读方式渐趋式微,好在,我们的中学生朋友还是很热爱传统的阅读方式的!其实,要深入阅读还真的必须是纸质书籍。“地铁丢书”活动只是一种唤醒大众阅读纸质书的方式。那么,从今天起,让我们继续热爱读书吧!
2016年11月15日上午,某自媒體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自上午8时起,将1万本书投放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地铁车厢内,而“捡”到这些书的乘客,可以将之带走进行阅读,并持续传递。黄晓明、张静初等多位演艺界明星同步发表微博,表态加入此次行动中。“地铁丢书”活动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读书意识。对这一活动,有人点赞,有人响应,有人追随,也有人吐槽质疑,大泼冷水。读纸质书,这一项渐趋式微的活动,你还爱着吗?你平时是通过什么方式读书的?请说说你和读书的故事,谈谈你对这个活动的看法。
我与书结缘已久,初中时,因为偶然听了蒋勋先生对名著《红楼梦》的解读,我燃起了读名著的热情。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品读了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大师果然文笔不凡,我被他的风采深深折服。曹雪芹的生花妙笔,打消了我意识里“名著乏味”的偏见,让我走上了阅读之路。前些日子,我迷上了严歌苓的作品,她的文字犹如一个翩跹的舞女,又如变幻莫测的万花筒,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打开了一扇窗户,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和领悟。我喜欢书里的忠犬颗韧,它“豪华的尾巴”永远摇在我的心里,提醒我时时洞察自己的内心。
我认为,读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它引领我暂时离开物质世界,转入对精神世界的关注,让我少了许多偏见。俗语有云:“男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我曾因这句话而受了误导,现在,我想真正聪明的读者是会自主选择书籍的。
古人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的确,每一本打开的好书,都能伴着我们度过漫漫长夜。我沉醉于书的世界,甘心,用心,倾心。
(河南省商水县第二高中 许寄傲 组稿老师:付 认)
我不知道别人读的第一本书是不是与拼音有关的,记忆里我是这样,紧接着就是摇头晃脑地背《三字经》或者《弟子规》。这种强迫性的阅读令我很是反感,所以我不愿意再读任何课外书。
到了四五年级,老师让我们买《城南旧事》去读,我带着不情愿的心情去书店买了这本书。到家之后我随便翻了翻,很快便被里面精致的图画吸引,又渐渐被作者的身世背景所感染,于是,我很快将这本书完整读了一遍。这可是我那时唯一读完的一本课外名著啊。进入初中,越来越多的名著涌入我的生活,《名人传》《骆驼祥子》《鲁滨孙漂流记》……渐渐地,我仿佛被某种神秘力量吸进了书中。到现在,我读的书也算不少了,但我与读书的故事远未结束。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中学 马玲玲 组稿老师:李 茹)
“地铁丢书”活动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些人持质疑乃至批评态度。其实,这种结合了流行元素的活动对引导阅读风气确有积极影响,舆论大可不必如此偏激。
“地铁丢书”的批判者主要将目光聚焦于明星们参与活动的出发点和活动效果上,虽然这两方面目前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因此就否定这一活动的意义。我们不排除“丢书活动”有作秀的嫌疑,但明星的参与从客观上提高了这一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为实现全民阅读这一目的带来了更大的可能。
就算“地铁丢书”活动不能带动读书风气的巨大转变,但“善行之小”难道能成为“不为”的借口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纸质阅读式微的背景下,倘若舆论将人们尝试的火苗扑灭,那么“阅读热”的复兴恐怕只能是一场空谈了。
(厦门大学附中 林雨源)
我认为,对于“地铁丢书”这一乐趣颇多又令我们受益匪浅的活动,我们没有理由说不。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来提升自我。其次,活动的传递性和延续性有助于增进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也让地铁站的环境由冷漠匆促变得友善和谐。更重要的是,“丢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使社会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书中阅读笔记的流传也能促进多元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不过这项活动也有许多应当注意的地方。在内容上,我认为应主要选取内涵丰富、短小精悍、寓学于乐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或散文类书籍,不宜选取不适合碎片化阅读的长篇名著。在管理上,应采取适时适地“丢书”的方法,防止“丢书活动”成为妨碍保洁人员工作的“绊脚石”。在宣传上,应呼吁人们多贡献书籍,抵制取书不还的行为……
活动的开展总会有一些不足之处,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唱衰“丢书活动”的理由;相反,我们应该改进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令这项活动焕发出更明亮的光芒。
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许多人对欧美的“地铁丢书”活动叫好不断,却对我们自己的活动吐槽不停呢?
(厦门大学附中 卢宣齐)
(以上两则均由郭培旺老师组稿)
“地铁丢书”的用意是好的,明星大腕儿的参与和大家的支持也表明这个活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靠“地铁丢书”等标新立异的活动来吸引大家读书,无疑反映了时下人们对读书尤其是对读纸质书的忽视。确实,相对来说,“慢节奏”的读书的确不是很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但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但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当下某些人言行之鄙陋、谈吐之粗俗,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于“书读少了”。读书,对个人是思想的洗礼,对集体是素质的提升。一旦我国13亿人都沉浸于书海之中,“礼仪之邦”将会名副其实,中国的软实力将会显著提升。
(河南信阳七中 王梓涵 组稿老师:董志崇)
结语:
读书是一件陶冶心灵的美好的事,它能让灵魂充实、安宁。“读书,对个人是思想的洗礼,对集体是素质的提升”,说得好!可是在智能手机普及大众的时代,电子阅读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纸质的书籍被搁置,好书、名著被冷落,传统的阅读方式渐趋式微,好在,我们的中学生朋友还是很热爱传统的阅读方式的!其实,要深入阅读还真的必须是纸质书籍。“地铁丢书”活动只是一种唤醒大众阅读纸质书的方式。那么,从今天起,让我们继续热爱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