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通过生长速率法室内毒力测定,比较40%氰霜唑·烯酰吗啉悬浮剂、15%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剂、50%氟啶胺悬浮剂以及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对辣椒疫病病菌生物活性。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的EC50分别为0.216、0.239、2.500、2.7126mg/L。其中15%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剂的毒力最高,其次为40%氰霜唑·烯酰吗啉悬浮剂。
【关键词】:杀菌剂 辣椒疫病 毒力测定
辣椒疫病是我国辣椒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集约化种植,重茬严重,导致辣椒疫病日趋严重,引起大幅度减产,给辣椒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辣椒疫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通过覆盖地膜起垄高箱栽培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对对该病均有一定防效[1]。但因该病具有爆发性强、流行蔓延快等特点,所以必须结合其他措施彻底控制辣椒疫病的为害。尤其是目前尚未找到高抗品种的情况下,农业措施与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显得更为必要[2]。
烯酰吗啉用于防治蔬菜霜霉病、疫病、苗期猝倒病、烟草黑胫病等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具内吸活性。在不考虑病原真菌抗药性的前提下,与目前广泛使用的甲霜灵、霜脲氰、三乙膦酸铝、霜灵等比较,药效较高[3]。
苯噻菌胺是用于日本组合化学公司于1992年发现的一种新颖氨基酸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该产品不仅具有很强的预防、治疗、渗透活性,而且具有很好的持效性和耐雨水冲刷性且同时具有高选择性,不仅对多种作物的卵菌纲病菌如晚疫病和霜霉病具有优异的预防和治疗活性,而且低毒、对环境安全[4]。
氟啶胺是二硝基苯胺类保护性杀菌剂,杀菌谱很广,持效期为10~14天,是线粒体氧化磷酰化解偶联剂,可防治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病害,对交链孢属、葡萄孢属、疫病属、单轴霉属、核盘菌属和黑星菌属非常有效。氟啶胺可抑制孢子萌发、菌丝突破、生长和孢子形成等病菌所有阶段的感染过程。对疫病、霉病、腐菌核病、黑斑病、黑星病和其他病原体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氰霜唑是日本石原产业独家发明和开发的新一代苯基咪唑类杀菌剂,它对霜霉病、疫病为代表的卵菌性病害和油菜科的根腐病有特异的防效。由于其特殊的作用机制,与其他杀菌剂相比有较好抗性。
试验采用上述杀菌剂剂为材料,通过比较其对辣椒疫病病菌的毒力大小,旨在为田间防治辣椒疫病提供试验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培养基
V8蔬菜汁(美国金宝汤公司)100mL、琼脂20g、蒸馏水900mL、自然pH。配置培养基步骤为:将V8蔬菜汁与蒸馏水按1:9混合,分装至锥形瓶每50mL混合液加入1g琼脂,加塞,包扎,灭菌后冷却贮存备用。
(二)供试病菌
辣椒疫病病菌(PhytopthoracapsiciLeonian)
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河北三农农用化工有限公司)
15%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剂(英德广农康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50%氟啶胺悬浮剂(天津市汉邦植物保护剂有限责任公司)
40%氰霜唑·烯酰吗啉悬浮剂(山东亿嘉农化有限公司)
(三)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生长速率法。用灭菌水将药剂稀释五个浓度梯度(见表1)。
然后从V8培养基上培养4d的辣椒疫霉菌落边缘取直径为5mm的菌丝块分别接种到含不同浓度杀菌剂的V8培养基平板上,25℃下恒温培养,以不含药剂平板为空白对照,待空白对照菌落长至培养皿皿底70%~80%大小后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徑,按下式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通过DPS进行回归分析,计算供试杀菌剂对辣椒疫霉的抑制中浓度(EC50)。
二、结果分析
试验结果见表2~3。15%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剂、50%氟啶胺悬浮剂、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和40%氰霜唑·烯酰吗啉悬浮剂对辣椒疫病病菌毒力(EC50)分别为0.216mg/L、0.239mg/L、4.27mg/L和4.19mg/L;其中15%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剂和540%氰霜唑·烯酰吗啉悬浮的毒力远高于其他两种药剂。
三、结论与讨论
4种杀菌剂对辣椒疫病病菌均表现出较好生物活性,但以15%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剂对辣椒疫病病菌毒力最高,其次为40%氰霜唑·烯酰吗啉悬浮剂,50%氟啶胺悬浮剂以及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次之。
15%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剂是一个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全新的杀菌剂,对卵菌纲病原所致植物病害具有极高的生物活性。试验表明,该品种可望在防治辣椒疫病的生产实践中取代目前常用的杀菌剂如甲霜灵等发挥重要作用。
辣椒疫病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且辣椒疫病发病周期短,蔓延流行迅速,一旦发病极难控制[5],所以在生产中应侧重预防为主,强调杀菌剂的混用和交替使用,以减轻杀菌剂对自然抗药菌株的选择力,延缓或克服抗药性的发生发展。从而达到以较低的防治成本,有效控制辣椒疫病对辣椒危害的目的[6]。
【参考文献】
[1] 袁石平,袁洁,杨学辉.几种杀菌剂对辣椒疫病的抑菌活性研究[J].
[2] 熊永旭.辣椒疫病防治现状及综合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08(1):108.
[3] 李新,赵平,严秋旭,等.杀菌剂烯酰吗啉的应用及市场概况[J].农药,2011(12).
[4] 刘利利,张丽娟,蒋选利,等.苯噻菌胺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9,28(2):185-188.
[5] 杨学辉,肖崇刚,袁洁.贵州辣椒疫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4):414-415.
[6] 花尔,薛良震.辣椒疫病防治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1(4).
* 通讯作者
【关键词】:杀菌剂 辣椒疫病 毒力测定
辣椒疫病是我国辣椒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集约化种植,重茬严重,导致辣椒疫病日趋严重,引起大幅度减产,给辣椒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辣椒疫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通过覆盖地膜起垄高箱栽培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对对该病均有一定防效[1]。但因该病具有爆发性强、流行蔓延快等特点,所以必须结合其他措施彻底控制辣椒疫病的为害。尤其是目前尚未找到高抗品种的情况下,农业措施与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显得更为必要[2]。
烯酰吗啉用于防治蔬菜霜霉病、疫病、苗期猝倒病、烟草黑胫病等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具内吸活性。在不考虑病原真菌抗药性的前提下,与目前广泛使用的甲霜灵、霜脲氰、三乙膦酸铝、霜灵等比较,药效较高[3]。
苯噻菌胺是用于日本组合化学公司于1992年发现的一种新颖氨基酸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该产品不仅具有很强的预防、治疗、渗透活性,而且具有很好的持效性和耐雨水冲刷性且同时具有高选择性,不仅对多种作物的卵菌纲病菌如晚疫病和霜霉病具有优异的预防和治疗活性,而且低毒、对环境安全[4]。
氟啶胺是二硝基苯胺类保护性杀菌剂,杀菌谱很广,持效期为10~14天,是线粒体氧化磷酰化解偶联剂,可防治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病害,对交链孢属、葡萄孢属、疫病属、单轴霉属、核盘菌属和黑星菌属非常有效。氟啶胺可抑制孢子萌发、菌丝突破、生长和孢子形成等病菌所有阶段的感染过程。对疫病、霉病、腐菌核病、黑斑病、黑星病和其他病原体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氰霜唑是日本石原产业独家发明和开发的新一代苯基咪唑类杀菌剂,它对霜霉病、疫病为代表的卵菌性病害和油菜科的根腐病有特异的防效。由于其特殊的作用机制,与其他杀菌剂相比有较好抗性。
试验采用上述杀菌剂剂为材料,通过比较其对辣椒疫病病菌的毒力大小,旨在为田间防治辣椒疫病提供试验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培养基
V8蔬菜汁(美国金宝汤公司)100mL、琼脂20g、蒸馏水900mL、自然pH。配置培养基步骤为:将V8蔬菜汁与蒸馏水按1:9混合,分装至锥形瓶每50mL混合液加入1g琼脂,加塞,包扎,灭菌后冷却贮存备用。
(二)供试病菌
辣椒疫病病菌(PhytopthoracapsiciLeonian)
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河北三农农用化工有限公司)
15%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剂(英德广农康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50%氟啶胺悬浮剂(天津市汉邦植物保护剂有限责任公司)
40%氰霜唑·烯酰吗啉悬浮剂(山东亿嘉农化有限公司)
(三)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生长速率法。用灭菌水将药剂稀释五个浓度梯度(见表1)。
然后从V8培养基上培养4d的辣椒疫霉菌落边缘取直径为5mm的菌丝块分别接种到含不同浓度杀菌剂的V8培养基平板上,25℃下恒温培养,以不含药剂平板为空白对照,待空白对照菌落长至培养皿皿底70%~80%大小后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徑,按下式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通过DPS进行回归分析,计算供试杀菌剂对辣椒疫霉的抑制中浓度(EC50)。
二、结果分析
试验结果见表2~3。15%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剂、50%氟啶胺悬浮剂、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和40%氰霜唑·烯酰吗啉悬浮剂对辣椒疫病病菌毒力(EC50)分别为0.216mg/L、0.239mg/L、4.27mg/L和4.19mg/L;其中15%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剂和540%氰霜唑·烯酰吗啉悬浮的毒力远高于其他两种药剂。
三、结论与讨论
4种杀菌剂对辣椒疫病病菌均表现出较好生物活性,但以15%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剂对辣椒疫病病菌毒力最高,其次为40%氰霜唑·烯酰吗啉悬浮剂,50%氟啶胺悬浮剂以及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次之。
15%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剂是一个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全新的杀菌剂,对卵菌纲病原所致植物病害具有极高的生物活性。试验表明,该品种可望在防治辣椒疫病的生产实践中取代目前常用的杀菌剂如甲霜灵等发挥重要作用。
辣椒疫病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且辣椒疫病发病周期短,蔓延流行迅速,一旦发病极难控制[5],所以在生产中应侧重预防为主,强调杀菌剂的混用和交替使用,以减轻杀菌剂对自然抗药菌株的选择力,延缓或克服抗药性的发生发展。从而达到以较低的防治成本,有效控制辣椒疫病对辣椒危害的目的[6]。
【参考文献】
[1] 袁石平,袁洁,杨学辉.几种杀菌剂对辣椒疫病的抑菌活性研究[J].
[2] 熊永旭.辣椒疫病防治现状及综合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08(1):108.
[3] 李新,赵平,严秋旭,等.杀菌剂烯酰吗啉的应用及市场概况[J].农药,2011(12).
[4] 刘利利,张丽娟,蒋选利,等.苯噻菌胺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9,28(2):185-188.
[5] 杨学辉,肖崇刚,袁洁.贵州辣椒疫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4):414-415.
[6] 花尔,薛良震.辣椒疫病防治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1(4).
*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