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难的力量
冯纪隆
苦难所发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读完华夏出版社出版的《马燕日记》,我找到了答案。 宁夏西海固地区1972年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马燕就生活在这里。马燕家年收入不到400元。马燕连一件换洗的衣服都没有。马燕早上不吃饭,中午就吃一顿干饭,没有蔬菜,晚上就是母亲给做的馒头。每星期马燕只有一块钱的零花钱,她更想把钱攒下来买笔本。只有等到周末的时候,马燕回到家里才能吃一顿饱饭。然而马燕从未放弃对学习的渴望。在马燕上小学五年级时,宁夏西海固地区连续4年大旱,马燕家里再也没有钱供她上学了。在她即将辍学时,贫穷的家实在拿不出一分钱让马燕上学。家里给马燕买了一只小羊,让马燕饲养。马燕起早贪黑饲养小羊,天天用树枝量那只小羊,希望它快快长大。到了开学那天,那只小羊卖了20多块钱,远远不够学费。马燕上学的希望破灭了。
看着同龄人蹦蹦跳跳上学,马燕的心里特别痛苦。面对残酷的生活现实,马燕抱着一线希望,把自己写的3本日记交给了妈妈。“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公(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就像在学校里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没有钱。我想上学,妈妈我不想回家。我想一直待在校园里那该多好啊……”
母亲读完日记后很受感动,于是外借了一笔70块钱,准备让马燕读完这一年。而她的母亲,则出门到宁夏北部400多里外的北部去采摘发菜,挣一点钱还债。可谁也想不到,马燕的私人日记落在一个来自法国巴黎的记者手中,犹如装着求救信息的漂流瓶顺利到达彼岸。这本普通的日记改变了马燕的命运。
是太多太多的偶然,还是永不放弃的梦想终将成真?不,太多的偶然背后,一定包含着不可抗拒的必然。巴黎读者亚历山大在回信中讲:“马燕强烈的求学愿望,令人肃然起敬和钦佩。当我们的年轻人为玩乐而放弃学习时,马燕的故事怎能不让人激动呢?”
(西安通信学院 冯纪隆)
从小事做起
李玉领 梁修建
近日,笔者偶读《最受读者喜爱的100篇文章》一书,文章精美,发人深省。书中不乏冰心、梁晓声等大家名人,也有初涉文坛的“无名小卒”,但该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韩国留学生写的《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一文。
该文讲述作者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讲,“我们的大多数礼仪制度、人文思想都起源于贵国伟大的中华文明,所以我以前一直把贵国当作全亚洲真正的‘文明之邦’、‘礼仪之邦’。可当我来到贵国后,许多原先在我脑中美好的印象现在却消失了。”“无论在上海街头还是北京街头,我都很少看见有人能够排队上公交车,路面上往往很肮脏,行人把垃圾和废物扔在街头都是很随意的事,更让我惊讶的是贵国人居然随地吐痰……”一位外国人能如此向国人指出一些生活中的不足,确实让我们每个人脸红耳赤,如坐针毡,难怪作者用“汗颜”这个词。
“宁可毁人,不可毁善,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生活中,当不顺眼的镜头进入我们的视线,一些不文明的言语穿透我们耳膜的时候,通常大家都在埋怨、指责对方。该文告诉我,在对一些现象嗤之以鼻、激动地大加议论的时候,更应该变激动为行动,理智地反醒一下自己。不然,就会重蹈他人覆辙。所以,每个人都要自觉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着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容易,坚持下来就很难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文明行动洗涮外国人心中“现代社会不文明的中国人”印象,重树中华民族“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良好形象。
(武警林芝森林支队 李玉领 梁修建)
铁流二万五
宝 明
青岛出版社的《铁流二万五——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图文版)》一书,展现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奇迹。
纪实性和文献性是本书的第一个鲜明特点。本书用纪实手法,真实记录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书中对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的艰难长征,也做了详尽、生动的记录。通过书中对长征中重大事件的描述,长征的历史在我们的脑海里渐渐清晰了。 形象地塑造红军将士的英雄群像,是本书的第二个鲜明特点。书中写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描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红军广大指战员与张国焘分裂主义做斗争时,从不同侧面,运用大量生动的历史事实,表明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在塑造红军将士英雄群像时,书中通过生动的情节、细节,记叙了红军男女官兵,以崇高的革命理想为信念,艰难爬过人迹罕见的雪山,走过险像丛生的草地的危险的历程。使他们的英雄形象、英雄精神跃然纸上。
图文并茂,人物形象鲜明,历史脉络清晰,是本书的第三个鲜明特点。本书通过反映红军长征的历史照片、红军人物照片,以及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示意图、红六军团西征与红三军会师要图、抗日先遣队行动路线图等等,把我们带到战火纷飞的长征路上,就使这部书不断在我们面前呈现鲜活的历史画面、历史场景、历史人物,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宝 明)
因为山在那里
马旭琴
曾经有人问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山。他意味深长地说:因为山在那里!山高人为峰,当我历经千辛万苦登上最高的山峰后,我以为我征服了高山,征服了一切,其实我发现我只是征服了我自己。这是《军旅英才》这本书给我的感悟。这本书集合了多彩的生活阅历,曲折跌宕的人生奋进过程,丰满各异的真实形象和血汗蒸腾的独特性格。每一位成功者都是一部深厚的巨著,相比一些所谓的明星大腕,他们是那么实在具体。
《信息时代的军中骄子》叙述的是一位研究军事网络的领军人物,响誉军内外的军校博士生。作者用朴实的笔触,勾勒出了一颗信息化建设的夺目明星。《试剑蓝天》叙述了梁万俊这位“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战机呼啸着,将他的豪情带向苍穹。”真实写照中又添了一份难以表达的壮美。此外,如《长缨在手》、《牧星天河》、《心灵天使》。这些淳朴的连队战士、病榻之前的白衣天使、默默无闻的雷达操作员,他们都是自己岗位成材的佼佼者。他们每一个响亮的名字,都印记在一个个扎实的脚印里。
这本书通过它的人物形象、平凡生活以及它那穿透历史表层而渗透出的主体意识,揭示英才身上所具有的崇高信念,美好人性,坚定意志。这本书曾一度是我身边基层官兵的“人生教材”。如何成长为优秀的军事人才,如何立足岗位成材,养成什么样的品质,建立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军旅英才》都把这些人生的关节点的道理告诉了我们,让我们少走弯路。
这本书还告诉了我怎么去学习。有些人整天忙忙碌碌,今天涉猎这个,明天钻研那个,最终什么也没学好,更谈不上像 样的成果。“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挖掘许多口浅井,还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一口深井。”
好书有很多种,有的靠情节取胜,有的靠完美的辞藻,有的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军旅英才》几乎就是这三者的最佳结合。
(66195部队 马旭琴)
狼故事
王 恺
有人说《狼图腾》很厚重,不单是指它几百页的“体形”,还有它蕴涵的思想。蒙古铁骑和蒙古狼群纵横驰骋的游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经消失,所有那些有关狼的传说正在从记忆中消退,留给我们和后代的仅仅是一些道德诅咒和刻毒谩骂的文字。
千百年来,占据正统主导地位的鸿学巨儒,畏狼如虎、憎狼为灾,汉文化中存在着太多对狼的误解与偏见,更遑论为狼写一部书,与狼为伍探微求真了。
感谢作者姜戎。30多年前,作为一名北京知青,他自愿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长达11年。直到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草原,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并与他亲爱的小狼共同患难,经历了青年时代痛苦的精神“游牧”。蒙古狼带他穿过了历史的千年迷雾,径直来到谜团的中心。
是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军事才能”和顽强不屈的性格、草原人对狼的爱和恨、狼的神奇魔力,使姜戎与狼结下了不解之缘。狼是草原民族的兽祖、宗师、战神与楷模。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以及狼嗥、狼耳、狼眼、狼食、狼烟、狼旗。这些都让人兴奋莫名 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让你着迷。
(73082部队 王恺)
源自生命的河流
丁 慧
八年前,我刚刚从医学院毕业。不经意间读到庞天舒的《生命河》,此后的日子里,这部大气、厚重、荡人心魄又浪漫的军旅小说,仿佛一条河流进了我的血脉,成为血液中的一部分再也不能与我分离。
书中有着强烈英雄情结的纳西族实习女军医帕美、机警如丛林鼠的侦察队长孟铁川,在硝烟弥漫的南国丛林,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深深相爱。而战争结束走出丛林的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现实,从此天各一方,只能在午夜梦回时找寻爱的记忆。而二十年后的重逢,理智与情感的折磨,战争变成了演习,唯有源自生命的情感河流冲刷着爱的记忆,宛如人类的最后一个童话。
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以南国的红土为背景,配以古老纳西族的神话传说,滇南的情歌、美丽的山寨,千年不老的远古武士骑着神逸的白马从远处而来,高原湛蓝的天悬挂着晶莹剔透的雪峰。作者用她瑰丽的想象把我带进了一个美丽的爱情童话,而那有关大自然的描述和人类学者对于自然的感受,又使我不得不跟随她用理智和逻辑的眼光重新打量世界、地球和太空。
《生命河》让我从中读到那段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读到战地上爱情的美丽和无奈,读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读到这颗星球上人类的起源、植物的灵性与思维以及生命的诞生。读过《生命河》,更多的不是对爱情的向往,而是对人、生命和星球的思考。正如作家自己所说的:“其实战争就是童话,那从血火中进发的光荣和梦想,胜利与荣耀,憧憬与热望无不飘逸着瑰丽的童话色彩。但我希望战争是这颗星球上的最后的童话。我写下一段童话,一些思考,一种向往的精神,一份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和对自身的反省……”
(武警警种指挥学院 丁 慧)
超脱与沉重
耳 闻
一度,我很喜欢诗歌、思想、哲学、科学史这些被一些人认为是虚头八脑的东西。由此,被误认为是“文学青年”。然而还是喜欢读书。一位朋友在我17岁生日那天送我一本书《沉重的肉身》,副题是“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这是什么名字啊。“现代性…‘叙事…‘纬语”,尽是些不着边际的词汇。“这本书不错,你应该喜欢看,作者刘小枫研究过神学。”朋友推荐。
当时正在上学,就利用几个晚上读完了《沉重的肉身》。作者从叙事和伦理的角度分析法国大革命中丹东与罗伯斯比尔之间矛盾根源,《牛虻》中革命与情爱的纠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自由伦理,以及卡夫卡的小说和婚姻,最后是“电影思想家”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
每一个段落都比小说好读,历史人物的恩怨背后原来有着如此深刻的道理。丹东和罗伯斯比尔,这两个法国大革命的缔造者,曾经的战友,由于个体偏好的导致了矛盾,又在罗伯斯比尔用人民意志的名义搭起的断头台前分道扬镳。罗伯斯比尔试图建立一个高度道德化的社会,而丹东看到因此而被遮蔽了的个体自由,他选择肆意享乐来对抗。两者都近乎偏执。
卡夫卡也是我喜欢的作家,根据刘小枫的叙述,卡夫卡的婚姻和写作是把自己从父亲带给他的“虚弱、缺乏自信心、负罪感”的性情中解放出来的努力。这个渴望一生待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窖尽头的人,“既想孤独,又想有一个女人在身边”,这是他身体感觉的悖论。作者解密出卡夫卡的一些笔记,从这个枯叶一样的生命上触摸到一些湿润的经脉。
如此,这些故事让当时的我第一次感到生命的复杂繁复温暖悲伤。正如书中表示,“叙事改变了人的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当你的生活泥泞不堪时,当你对未来的理想遭遇现实的划伤,“叙事让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觉,重返自己的生活想象的空间。”
这样温暖的叙述对当时面临高考压力的我起到了缓解作用,也让我逐步体会人需要学会对外物名利保持超脱。如此,或许能够抵达生命的真实吧。
(耳 闻)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征文活动到本期已结束,感谢广大读者参与。本刊将在近期公布评选结果。
责任编辑/罗尔文
冯纪隆
苦难所发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读完华夏出版社出版的《马燕日记》,我找到了答案。 宁夏西海固地区1972年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马燕就生活在这里。马燕家年收入不到400元。马燕连一件换洗的衣服都没有。马燕早上不吃饭,中午就吃一顿干饭,没有蔬菜,晚上就是母亲给做的馒头。每星期马燕只有一块钱的零花钱,她更想把钱攒下来买笔本。只有等到周末的时候,马燕回到家里才能吃一顿饱饭。然而马燕从未放弃对学习的渴望。在马燕上小学五年级时,宁夏西海固地区连续4年大旱,马燕家里再也没有钱供她上学了。在她即将辍学时,贫穷的家实在拿不出一分钱让马燕上学。家里给马燕买了一只小羊,让马燕饲养。马燕起早贪黑饲养小羊,天天用树枝量那只小羊,希望它快快长大。到了开学那天,那只小羊卖了20多块钱,远远不够学费。马燕上学的希望破灭了。
看着同龄人蹦蹦跳跳上学,马燕的心里特别痛苦。面对残酷的生活现实,马燕抱着一线希望,把自己写的3本日记交给了妈妈。“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公(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就像在学校里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没有钱。我想上学,妈妈我不想回家。我想一直待在校园里那该多好啊……”
母亲读完日记后很受感动,于是外借了一笔70块钱,准备让马燕读完这一年。而她的母亲,则出门到宁夏北部400多里外的北部去采摘发菜,挣一点钱还债。可谁也想不到,马燕的私人日记落在一个来自法国巴黎的记者手中,犹如装着求救信息的漂流瓶顺利到达彼岸。这本普通的日记改变了马燕的命运。
是太多太多的偶然,还是永不放弃的梦想终将成真?不,太多的偶然背后,一定包含着不可抗拒的必然。巴黎读者亚历山大在回信中讲:“马燕强烈的求学愿望,令人肃然起敬和钦佩。当我们的年轻人为玩乐而放弃学习时,马燕的故事怎能不让人激动呢?”
(西安通信学院 冯纪隆)
从小事做起
李玉领 梁修建
近日,笔者偶读《最受读者喜爱的100篇文章》一书,文章精美,发人深省。书中不乏冰心、梁晓声等大家名人,也有初涉文坛的“无名小卒”,但该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韩国留学生写的《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一文。
该文讲述作者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讲,“我们的大多数礼仪制度、人文思想都起源于贵国伟大的中华文明,所以我以前一直把贵国当作全亚洲真正的‘文明之邦’、‘礼仪之邦’。可当我来到贵国后,许多原先在我脑中美好的印象现在却消失了。”“无论在上海街头还是北京街头,我都很少看见有人能够排队上公交车,路面上往往很肮脏,行人把垃圾和废物扔在街头都是很随意的事,更让我惊讶的是贵国人居然随地吐痰……”一位外国人能如此向国人指出一些生活中的不足,确实让我们每个人脸红耳赤,如坐针毡,难怪作者用“汗颜”这个词。
“宁可毁人,不可毁善,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生活中,当不顺眼的镜头进入我们的视线,一些不文明的言语穿透我们耳膜的时候,通常大家都在埋怨、指责对方。该文告诉我,在对一些现象嗤之以鼻、激动地大加议论的时候,更应该变激动为行动,理智地反醒一下自己。不然,就会重蹈他人覆辙。所以,每个人都要自觉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着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容易,坚持下来就很难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文明行动洗涮外国人心中“现代社会不文明的中国人”印象,重树中华民族“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良好形象。
(武警林芝森林支队 李玉领 梁修建)
铁流二万五
宝 明
青岛出版社的《铁流二万五——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图文版)》一书,展现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奇迹。
纪实性和文献性是本书的第一个鲜明特点。本书用纪实手法,真实记录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书中对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的艰难长征,也做了详尽、生动的记录。通过书中对长征中重大事件的描述,长征的历史在我们的脑海里渐渐清晰了。 形象地塑造红军将士的英雄群像,是本书的第二个鲜明特点。书中写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描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红军广大指战员与张国焘分裂主义做斗争时,从不同侧面,运用大量生动的历史事实,表明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在塑造红军将士英雄群像时,书中通过生动的情节、细节,记叙了红军男女官兵,以崇高的革命理想为信念,艰难爬过人迹罕见的雪山,走过险像丛生的草地的危险的历程。使他们的英雄形象、英雄精神跃然纸上。
图文并茂,人物形象鲜明,历史脉络清晰,是本书的第三个鲜明特点。本书通过反映红军长征的历史照片、红军人物照片,以及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示意图、红六军团西征与红三军会师要图、抗日先遣队行动路线图等等,把我们带到战火纷飞的长征路上,就使这部书不断在我们面前呈现鲜活的历史画面、历史场景、历史人物,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宝 明)
因为山在那里
马旭琴
曾经有人问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山。他意味深长地说:因为山在那里!山高人为峰,当我历经千辛万苦登上最高的山峰后,我以为我征服了高山,征服了一切,其实我发现我只是征服了我自己。这是《军旅英才》这本书给我的感悟。这本书集合了多彩的生活阅历,曲折跌宕的人生奋进过程,丰满各异的真实形象和血汗蒸腾的独特性格。每一位成功者都是一部深厚的巨著,相比一些所谓的明星大腕,他们是那么实在具体。
《信息时代的军中骄子》叙述的是一位研究军事网络的领军人物,响誉军内外的军校博士生。作者用朴实的笔触,勾勒出了一颗信息化建设的夺目明星。《试剑蓝天》叙述了梁万俊这位“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战机呼啸着,将他的豪情带向苍穹。”真实写照中又添了一份难以表达的壮美。此外,如《长缨在手》、《牧星天河》、《心灵天使》。这些淳朴的连队战士、病榻之前的白衣天使、默默无闻的雷达操作员,他们都是自己岗位成材的佼佼者。他们每一个响亮的名字,都印记在一个个扎实的脚印里。
这本书通过它的人物形象、平凡生活以及它那穿透历史表层而渗透出的主体意识,揭示英才身上所具有的崇高信念,美好人性,坚定意志。这本书曾一度是我身边基层官兵的“人生教材”。如何成长为优秀的军事人才,如何立足岗位成材,养成什么样的品质,建立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军旅英才》都把这些人生的关节点的道理告诉了我们,让我们少走弯路。
这本书还告诉了我怎么去学习。有些人整天忙忙碌碌,今天涉猎这个,明天钻研那个,最终什么也没学好,更谈不上像 样的成果。“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挖掘许多口浅井,还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一口深井。”
好书有很多种,有的靠情节取胜,有的靠完美的辞藻,有的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军旅英才》几乎就是这三者的最佳结合。
(66195部队 马旭琴)
狼故事
王 恺
有人说《狼图腾》很厚重,不单是指它几百页的“体形”,还有它蕴涵的思想。蒙古铁骑和蒙古狼群纵横驰骋的游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经消失,所有那些有关狼的传说正在从记忆中消退,留给我们和后代的仅仅是一些道德诅咒和刻毒谩骂的文字。
千百年来,占据正统主导地位的鸿学巨儒,畏狼如虎、憎狼为灾,汉文化中存在着太多对狼的误解与偏见,更遑论为狼写一部书,与狼为伍探微求真了。
感谢作者姜戎。30多年前,作为一名北京知青,他自愿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长达11年。直到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草原,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并与他亲爱的小狼共同患难,经历了青年时代痛苦的精神“游牧”。蒙古狼带他穿过了历史的千年迷雾,径直来到谜团的中心。
是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军事才能”和顽强不屈的性格、草原人对狼的爱和恨、狼的神奇魔力,使姜戎与狼结下了不解之缘。狼是草原民族的兽祖、宗师、战神与楷模。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以及狼嗥、狼耳、狼眼、狼食、狼烟、狼旗。这些都让人兴奋莫名 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让你着迷。
(73082部队 王恺)
源自生命的河流
丁 慧
八年前,我刚刚从医学院毕业。不经意间读到庞天舒的《生命河》,此后的日子里,这部大气、厚重、荡人心魄又浪漫的军旅小说,仿佛一条河流进了我的血脉,成为血液中的一部分再也不能与我分离。
书中有着强烈英雄情结的纳西族实习女军医帕美、机警如丛林鼠的侦察队长孟铁川,在硝烟弥漫的南国丛林,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深深相爱。而战争结束走出丛林的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现实,从此天各一方,只能在午夜梦回时找寻爱的记忆。而二十年后的重逢,理智与情感的折磨,战争变成了演习,唯有源自生命的情感河流冲刷着爱的记忆,宛如人类的最后一个童话。
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以南国的红土为背景,配以古老纳西族的神话传说,滇南的情歌、美丽的山寨,千年不老的远古武士骑着神逸的白马从远处而来,高原湛蓝的天悬挂着晶莹剔透的雪峰。作者用她瑰丽的想象把我带进了一个美丽的爱情童话,而那有关大自然的描述和人类学者对于自然的感受,又使我不得不跟随她用理智和逻辑的眼光重新打量世界、地球和太空。
《生命河》让我从中读到那段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读到战地上爱情的美丽和无奈,读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读到这颗星球上人类的起源、植物的灵性与思维以及生命的诞生。读过《生命河》,更多的不是对爱情的向往,而是对人、生命和星球的思考。正如作家自己所说的:“其实战争就是童话,那从血火中进发的光荣和梦想,胜利与荣耀,憧憬与热望无不飘逸着瑰丽的童话色彩。但我希望战争是这颗星球上的最后的童话。我写下一段童话,一些思考,一种向往的精神,一份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和对自身的反省……”
(武警警种指挥学院 丁 慧)
超脱与沉重
耳 闻
一度,我很喜欢诗歌、思想、哲学、科学史这些被一些人认为是虚头八脑的东西。由此,被误认为是“文学青年”。然而还是喜欢读书。一位朋友在我17岁生日那天送我一本书《沉重的肉身》,副题是“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这是什么名字啊。“现代性…‘叙事…‘纬语”,尽是些不着边际的词汇。“这本书不错,你应该喜欢看,作者刘小枫研究过神学。”朋友推荐。
当时正在上学,就利用几个晚上读完了《沉重的肉身》。作者从叙事和伦理的角度分析法国大革命中丹东与罗伯斯比尔之间矛盾根源,《牛虻》中革命与情爱的纠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自由伦理,以及卡夫卡的小说和婚姻,最后是“电影思想家”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
每一个段落都比小说好读,历史人物的恩怨背后原来有着如此深刻的道理。丹东和罗伯斯比尔,这两个法国大革命的缔造者,曾经的战友,由于个体偏好的导致了矛盾,又在罗伯斯比尔用人民意志的名义搭起的断头台前分道扬镳。罗伯斯比尔试图建立一个高度道德化的社会,而丹东看到因此而被遮蔽了的个体自由,他选择肆意享乐来对抗。两者都近乎偏执。
卡夫卡也是我喜欢的作家,根据刘小枫的叙述,卡夫卡的婚姻和写作是把自己从父亲带给他的“虚弱、缺乏自信心、负罪感”的性情中解放出来的努力。这个渴望一生待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窖尽头的人,“既想孤独,又想有一个女人在身边”,这是他身体感觉的悖论。作者解密出卡夫卡的一些笔记,从这个枯叶一样的生命上触摸到一些湿润的经脉。
如此,这些故事让当时的我第一次感到生命的复杂繁复温暖悲伤。正如书中表示,“叙事改变了人的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当你的生活泥泞不堪时,当你对未来的理想遭遇现实的划伤,“叙事让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觉,重返自己的生活想象的空间。”
这样温暖的叙述对当时面临高考压力的我起到了缓解作用,也让我逐步体会人需要学会对外物名利保持超脱。如此,或许能够抵达生命的真实吧。
(耳 闻)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征文活动到本期已结束,感谢广大读者参与。本刊将在近期公布评选结果。
责任编辑/罗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