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技巧及临床意义. 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利用10具福尔马林固定、血管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应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对中脑背外侧区域进行显微解剖及观察. 结果 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可充分暴露环池、小脑幕切迹中后方、中脑背外侧、滑车神经、三叉神经根部、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等重要解剖结构,切开小脑幕
【机 构】
:
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技巧及临床意义. 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利用10具福尔马林固定、血管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应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对中脑背外侧区域进行显微解剖及观察. 结果 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可充分暴露环池、小脑幕切迹中后方、中脑背外侧、滑车神经、三叉神经根部、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等重要解剖结构,切开小脑幕后可暴露颞叶、海马旁回;神经内镜运用可清楚的显露三叉神经根部至Meckel腔入口的全程及其毗邻关系. 结论 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适用于中脑背外侧区病变的手术切除;神经内镜的运用可弥补显微镜下对三叉神经观察的不足,扩大手术视野。
其他文献
缩写名词或称缩略语,论文中应尽量少用。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本刊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学科实际情况,已确定部分在本刊可直接使用专业名词缩略语的名词,请作者在论文中正确、合理使用,以达到精简文字、节省篇幅,使文章读起来更精练易懂的目的。
目的 通过切取并原位缝合正常大鼠与糖尿病大鼠的皮瓣,进行坏死率的计算和统计分析,以确定糖尿病是否对大鼠皮瓣存活能力有影响. 方法 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对照组直接行以颅侧血管为蒂的皮瓣切取与缝合;实验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成功后,行以颅侧血管为蒂的皮瓣切取与缝合.皮瓣原位缝合后7d测量各皮瓣坏死率.两组皮瓣面积的坏死率用Mann-Whitne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的手术方式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1年9月,对9例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患者,采用桡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面积1.5 cm×3.0 cm~ 2.0 cm×4.0 cm.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各指腹饱满,外形和功能良好,1例患者皮瓣有刺痛觉恢复.结论 桡动脉穿支皮瓣供区损伤小,可带皮神经,是修复手指末端组织缺损较好的术式。
目的 介绍不同穿支蒂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前足底不同部位软组织缺损8例,采用不同穿支蒂足内侧或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对4例前足底内侧软组织缺损,采用以足底内侧浅支在第一跖骨颈的穿支为蒂的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对2例前足底中部软组织,采用足底内侧动脉深支或足背动脉足底深支的穿支为蒂的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对2例前足底外侧软组织缺损采用足底外侧终末穿
忙碌的2013年即将过去,在各位新、老编委的大力支持和广大读者、作者的鼓励下,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和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的指导下,在中山一院和期刊中心的领导下,《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本刊不仅从多层次上反映了我国显微外科的学术水平,而且反映了当代世界显微外科的发展趋势,
目的 探讨应用旋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复合组织移植修复小腿、足部骨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以旋髂深血管为蒂,携带髂骨瓣及皮瓣,构成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足部较大骨及软组织缺损8例,其中多发跖骨缺损合并足背软组织缺损3例,胫骨缺损、骨外露、骨不连5例. 结果 术后移植髂骨复合组织瓣存活良好,无感染及坏死,多发跖骨、足背软组织缺损时可保留前足,降低前足截肢率,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胫骨
目的 探讨以微血管吻合器在游离皮瓣移植术中吻合静脉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自2013年5~9月,对11例需行游离皮瓣移植手术的患者以1个微血管吻合器进行1条静脉吻合,动脉则手法缝合,其中股前外侧皮瓣9例,腓骨皮瓣1例,复合组织皮瓣1例,动静脉吻合比例为1∶2的5例,1∶1的6例. 结果 所有移植的皮瓣均存活,未出现血管危象,以微血管吻合器进行静脉吻合时间为4 ~ 10 min,但有1例出现吻合环松
目的 探讨应用带掌背神经的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手指脱套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12年3月设计由相邻2条掌背动脉供血的带掌背神经的掌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手指脱套伤11例,切取皮瓣面积最大9.0 cm ×8.0 cm,最小4.5 cm×6.5 cm. 结果 11例皮瓣术后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血运好,不臃肿,感觉恢复接近正常,指腹两点辨别觉5 ~10 mm,感觉恢复为S3+
穿支皮瓣是显微外科的新发展,开创了皮瓣小型化、精细化、薄型化、微创化的时代,也得到我国显微外科同行的认可与推广,有关穿支皮瓣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越来越多[1-11].为规范我国穿支皮瓣的学术交流与临床应用,促进与推动穿支皮瓣的发展,在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指导下,由《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部牵头于2011年在宁波举办首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
2012年,对《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而言,是个不平凡的一年。在换届后的第八届编委会的领导下,《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发行第35卷,顺利完成2012年的编辑发行工作。在各位新老编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和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的指导下,在中山一院和期刊中心的领导下,《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不仅从多层次上反映了我国显微外科的学术水平,而且反映了当代世界显微外科的发展趋势,更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