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年来,粤剧的改革之声不断,各种的论调也是接连不断。其中的一部分人认为粤剧的传统程式太过落后,无法充分的表达出当代社会的生活现状,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更有一些人认为必须彻底的革除粤剧的传统程式化模式。本文就粤剧的程式化进行一个概括性的阐述,对其进行一些分析探讨,同时提出一些粤剧程式的改革及发展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粤剧;程式化;运用和改革
引言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戏曲本身是传统化、程式化的,它是一种怀旧的、尽量回避现实的表演艺术,粤剧也一样。其程序化的剧本、程式化的灯光、程式化的舞台、程式化的观念、程式化的动作及程式化的唱腔等等,都表现出来一种表演的程式化风格。当然,我们不是来批评粤语的程式化的,每种表演每种表达方式甚至某些现实生活,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其程序化的模块,我们并不反对在粤剧中有一定程式化的特征。对于粤剧来说,程式化是其创作的基础,倘若没有了程式化也就没有粤剧今时今日的发展。
一、什么是粤剧的程式
粤剧的程式是粤剧在发展过程中的积累和沉淀,是粤剧的历史精华,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粤剧根本所在。在一般的情况下,粤剧的程式是特指粤剧在表演上的程式,如动作和唱腔等,但在粤剧现状中,其各个部门仿佛都存在着程式的渗透,并且左右着粤剧创作。这种状态能不能改变呢?有的人认为,既然被称为程式,就表示着其不能被改变,其实,新的程式都是来源于旧的程式的,而在旧程式出现之前也许是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程式的,所以,尽管粤剧的程式化无处不在,却也不能表示其程式就是一层不变的。就拿其经典的程式"一桌二椅"来说,我想这个程式它的来源有着两种可能,一种是它的出现可能是向某兄弟剧种"借"来的;另一种是它可能是由于粤剧在创作和演出的过程中逐渐的演变而来的。然而,无论这个程式是哪一种可能让其出现的,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一桌二椅"这个程式所具有的作用和其所代表的意义是不相同的,不相同的作用价值和不相同的审美取向都是时代所赋予它的烙印。所以,程式也是需要不断的改革的,这样才是内容丰富的真正程式,才会是进步的、有着生命力的程式。
二、程式是粤剧的主要表现形态
粤剧的程式是相对规范、固定的,它涵括了粤剧的文本、服装、舞美、音乐和表演等多个层面。它不但体现出了粤剧与其它戏剧不同的形式特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粤剧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而影响着发展与创造。然而,也恰恰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制约性程式,让粤剧产生了与其它戏剧无以伦比的特殊艺术魅力。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升,粤剧仍然运用着其传统的程式进行着舞台的故事表现,这些传统的程式也仍是观众们对粤剧鉴赏的重要评判标准。从而可见,在粤剧不断的改革过程中,程式其本身是需要变化和发展的,但是绝非本身的可有可无性。
近年来,很多舞台上的实践事实能够很好的阐述这个道理:某些剧团在创作剧目时,高举创新的旗号,刻意的回避粤剧的程式,肆意将其它舞台的艺术手段运用其中,出现了一些盲目性的改革。因此造成了有些粤剧变成了话剧加粤曲或者是粤语歌剧,甚至有些曲变为类似曲艺剧的形态。或许有些人认为,粤剧这样糅合入不同的时尚元素,代表着粤剧发展的趋势,代表着当代观众对戏剧审美的需求。尽管艺术创作是从来不拒绝改革不拒绝借鉴的,然而,倘若这种改革和借鉴造成了喧宾夺主的形势,就可能会给艺术本身带来伤害,使得粤剧演变成了另外一种不知名的剧种,这种剧种没有了粤剧本来的魅力,不见得能为粤剧带来更好的发展。反而很多时候,这种變革颠覆了粤剧本身,否定了粤剧程式的传统意义。
三、戏曲(粤剧)固有程式的局限性
戏曲固有的程式主要是两大类:一是专用类;二多用类。这两大类有着各自不同的局限性。
1.专用类
专用类的程式数量相对较少,运用也是有限的。它是经过程式性创造的,是"专戏"之中的"专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或者多个剧目中表达同一个人物(如曹操、包公等)的专用程式。表演者可以直接将它用在演出性的创造。粤剧中的专曲腔是比较流行的,它众所周知且不赘例。此类专曲专腔因为其流行性,所以较为容易传承,而其它的就较易失传。它具有着时代性,却不存在再使用的局限性。
2.多用类
多用类的程式数量多,是固有的程式部分。由于其样式、性能和形态的数量不一,局限范围和程度也互相不同。谨就"唱"和"做"两方面分述如下:
2.1"唱"
戏曲的"唱"跟一般的歌曲是一样的,"词"和"曲"是相连属的。比较不同的是在写词与作曲的关系上。一般的歌曲是先有词再有曲,词是独立进行的,相较自由,只有一些文学样式上的规范,并不受作曲的束缚;而曲的创作通常以词为本,根据唱词的内容贴身打造出跟词文字相契合的音乐曲调,主要受到作曲的一些法则规范,也是相对独立的进行的。因为"唱"的有词有曲,不仅能欣赏其美,还能在闲暇之余自唱自乐,抒发感情。
2.2" 做"
"做"的程式和"唱"的程式有着较大的性能差异,它具有灵活性和素材性,没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做"的程式存在两大类:动作性程式和组合性程式。动作性程式都是对情感动作和生活行为美的规范,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没有什么类型性,只有素材性。例如在旦行中的双手将水袖翻举过头作"虎抱头"程式,既可以用于"惊",也可以用于"愤",还可以用于"上下场";
组合性程式有自身组合及与"打"、"念"、"唱"综合两种。
四、粤剧的程式是否需要改革
每一种艺术都是需要随着时代的革新而进行变革的,这样才能够取得一定的突破,粤剧也不例外,想要突破也必须面对其改革的命运。就其程式来说,粤剧的程式是有必要和必须的存在性的,那么粤剧如果需要改革的话,它又将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比较合适比较有效呢?从粤剧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来看,程式一直都是依照其舞台的演出要求、艺人的文化观念和观众的审美情趣等变化发展着的,直到形成了相对规范和完整的形式,才被逐渐的固定下来,但是这种固定,也不是绝对的。其实,对于戏曲这样一类的综合性艺术门类来说,它们的变革观众往往会表示出一些不相同的宽容度。
五、粤剧程式的改革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粤剧的程式改革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怎样进行最科学、最为符合发展的方式呢?个人觉得,我们至少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考虑:
1.粤剧程式的改革应该考虑到本剧种的特点
学者毛小雨先生曾谈到,他最近看到的粤剧,其表演的形式上再也难看到以前引起他关注的简练、古朴、粗放等特点了,反而逐渐相同于京剧等剧种。这不仅是毛先生的一面之词,全国的地方剧种也不单止粤剧如此。这种地方剧种艺术特色的流失,反映出了从业者缺乏自信、缺乏创造力和对剧种认识不足等问题。
2.程式改革应该遵从规范、灵活和简约的原则
戏曲程式的主要功能,是在于塑造人物、构建戏剧情景、表现主题。在程式使用过程中,对于程式的理解不深和把握不到位等,会造成程式使用中吃力不讨好。因此,对程式的使用和创新,我们应更多的使用当代的戏剧思维,融入更多的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因素,其中,就包括了规范、灵活和简约的原则。
3.须努力的避免程式脸谱化
脸谱化本来是戏曲程式的特征之一,现如今要求戏曲程式改革避免脸谱化,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点矛盾,但其实并非如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矛盾统一的。程式的脸谱化,其实质上是程式传统的要求,它主要的体现在规范性及使用对象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
六、结束语
程式就是程式,传统程式是新程式产生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理解程式的真正意义所在,我们要突破的不单单是传统的程式,更加需要突破的是人们的观念,这样粤剧才能够走得更远更高。
参考文献:
[1] 何梓琨.岭南文化的特点及粤剧的转型.[J].南国红豆.2005
[2] 梁凤莲.新变,推动粤剧的延续和发展.[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
[3] 袭伯洪.粤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2(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关键词:粤剧;程式化;运用和改革
引言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戏曲本身是传统化、程式化的,它是一种怀旧的、尽量回避现实的表演艺术,粤剧也一样。其程序化的剧本、程式化的灯光、程式化的舞台、程式化的观念、程式化的动作及程式化的唱腔等等,都表现出来一种表演的程式化风格。当然,我们不是来批评粤语的程式化的,每种表演每种表达方式甚至某些现实生活,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其程序化的模块,我们并不反对在粤剧中有一定程式化的特征。对于粤剧来说,程式化是其创作的基础,倘若没有了程式化也就没有粤剧今时今日的发展。
一、什么是粤剧的程式
粤剧的程式是粤剧在发展过程中的积累和沉淀,是粤剧的历史精华,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粤剧根本所在。在一般的情况下,粤剧的程式是特指粤剧在表演上的程式,如动作和唱腔等,但在粤剧现状中,其各个部门仿佛都存在着程式的渗透,并且左右着粤剧创作。这种状态能不能改变呢?有的人认为,既然被称为程式,就表示着其不能被改变,其实,新的程式都是来源于旧的程式的,而在旧程式出现之前也许是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程式的,所以,尽管粤剧的程式化无处不在,却也不能表示其程式就是一层不变的。就拿其经典的程式"一桌二椅"来说,我想这个程式它的来源有着两种可能,一种是它的出现可能是向某兄弟剧种"借"来的;另一种是它可能是由于粤剧在创作和演出的过程中逐渐的演变而来的。然而,无论这个程式是哪一种可能让其出现的,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一桌二椅"这个程式所具有的作用和其所代表的意义是不相同的,不相同的作用价值和不相同的审美取向都是时代所赋予它的烙印。所以,程式也是需要不断的改革的,这样才是内容丰富的真正程式,才会是进步的、有着生命力的程式。
二、程式是粤剧的主要表现形态
粤剧的程式是相对规范、固定的,它涵括了粤剧的文本、服装、舞美、音乐和表演等多个层面。它不但体现出了粤剧与其它戏剧不同的形式特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粤剧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而影响着发展与创造。然而,也恰恰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制约性程式,让粤剧产生了与其它戏剧无以伦比的特殊艺术魅力。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升,粤剧仍然运用着其传统的程式进行着舞台的故事表现,这些传统的程式也仍是观众们对粤剧鉴赏的重要评判标准。从而可见,在粤剧不断的改革过程中,程式其本身是需要变化和发展的,但是绝非本身的可有可无性。
近年来,很多舞台上的实践事实能够很好的阐述这个道理:某些剧团在创作剧目时,高举创新的旗号,刻意的回避粤剧的程式,肆意将其它舞台的艺术手段运用其中,出现了一些盲目性的改革。因此造成了有些粤剧变成了话剧加粤曲或者是粤语歌剧,甚至有些曲变为类似曲艺剧的形态。或许有些人认为,粤剧这样糅合入不同的时尚元素,代表着粤剧发展的趋势,代表着当代观众对戏剧审美的需求。尽管艺术创作是从来不拒绝改革不拒绝借鉴的,然而,倘若这种改革和借鉴造成了喧宾夺主的形势,就可能会给艺术本身带来伤害,使得粤剧演变成了另外一种不知名的剧种,这种剧种没有了粤剧本来的魅力,不见得能为粤剧带来更好的发展。反而很多时候,这种變革颠覆了粤剧本身,否定了粤剧程式的传统意义。
三、戏曲(粤剧)固有程式的局限性
戏曲固有的程式主要是两大类:一是专用类;二多用类。这两大类有着各自不同的局限性。
1.专用类
专用类的程式数量相对较少,运用也是有限的。它是经过程式性创造的,是"专戏"之中的"专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或者多个剧目中表达同一个人物(如曹操、包公等)的专用程式。表演者可以直接将它用在演出性的创造。粤剧中的专曲腔是比较流行的,它众所周知且不赘例。此类专曲专腔因为其流行性,所以较为容易传承,而其它的就较易失传。它具有着时代性,却不存在再使用的局限性。
2.多用类
多用类的程式数量多,是固有的程式部分。由于其样式、性能和形态的数量不一,局限范围和程度也互相不同。谨就"唱"和"做"两方面分述如下:
2.1"唱"
戏曲的"唱"跟一般的歌曲是一样的,"词"和"曲"是相连属的。比较不同的是在写词与作曲的关系上。一般的歌曲是先有词再有曲,词是独立进行的,相较自由,只有一些文学样式上的规范,并不受作曲的束缚;而曲的创作通常以词为本,根据唱词的内容贴身打造出跟词文字相契合的音乐曲调,主要受到作曲的一些法则规范,也是相对独立的进行的。因为"唱"的有词有曲,不仅能欣赏其美,还能在闲暇之余自唱自乐,抒发感情。
2.2" 做"
"做"的程式和"唱"的程式有着较大的性能差异,它具有灵活性和素材性,没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做"的程式存在两大类:动作性程式和组合性程式。动作性程式都是对情感动作和生活行为美的规范,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没有什么类型性,只有素材性。例如在旦行中的双手将水袖翻举过头作"虎抱头"程式,既可以用于"惊",也可以用于"愤",还可以用于"上下场";
组合性程式有自身组合及与"打"、"念"、"唱"综合两种。
四、粤剧的程式是否需要改革
每一种艺术都是需要随着时代的革新而进行变革的,这样才能够取得一定的突破,粤剧也不例外,想要突破也必须面对其改革的命运。就其程式来说,粤剧的程式是有必要和必须的存在性的,那么粤剧如果需要改革的话,它又将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比较合适比较有效呢?从粤剧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来看,程式一直都是依照其舞台的演出要求、艺人的文化观念和观众的审美情趣等变化发展着的,直到形成了相对规范和完整的形式,才被逐渐的固定下来,但是这种固定,也不是绝对的。其实,对于戏曲这样一类的综合性艺术门类来说,它们的变革观众往往会表示出一些不相同的宽容度。
五、粤剧程式的改革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粤剧的程式改革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怎样进行最科学、最为符合发展的方式呢?个人觉得,我们至少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考虑:
1.粤剧程式的改革应该考虑到本剧种的特点
学者毛小雨先生曾谈到,他最近看到的粤剧,其表演的形式上再也难看到以前引起他关注的简练、古朴、粗放等特点了,反而逐渐相同于京剧等剧种。这不仅是毛先生的一面之词,全国的地方剧种也不单止粤剧如此。这种地方剧种艺术特色的流失,反映出了从业者缺乏自信、缺乏创造力和对剧种认识不足等问题。
2.程式改革应该遵从规范、灵活和简约的原则
戏曲程式的主要功能,是在于塑造人物、构建戏剧情景、表现主题。在程式使用过程中,对于程式的理解不深和把握不到位等,会造成程式使用中吃力不讨好。因此,对程式的使用和创新,我们应更多的使用当代的戏剧思维,融入更多的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因素,其中,就包括了规范、灵活和简约的原则。
3.须努力的避免程式脸谱化
脸谱化本来是戏曲程式的特征之一,现如今要求戏曲程式改革避免脸谱化,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点矛盾,但其实并非如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矛盾统一的。程式的脸谱化,其实质上是程式传统的要求,它主要的体现在规范性及使用对象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
六、结束语
程式就是程式,传统程式是新程式产生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理解程式的真正意义所在,我们要突破的不单单是传统的程式,更加需要突破的是人们的观念,这样粤剧才能够走得更远更高。
参考文献:
[1] 何梓琨.岭南文化的特点及粤剧的转型.[J].南国红豆.2005
[2] 梁凤莲.新变,推动粤剧的延续和发展.[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
[3] 袭伯洪.粤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2(岭南文化知识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