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1.160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1.5岁,2007年12月15日初诊。患儿4天前起伤风、轻咳、微热,在当地卫生站治疗2天,发热逐渐升高。昨天上午到本院门诊静脉补液治疗,下午及晚上又发热,今天上午在本院门诊静滴先锋霉素,肌注复方氨基比林,冬眠灵、非那根,口服紫雪丹及中药1剂,用小儿退热栓塞肛,发热未退,于下午4:00请会诊治。刻诊:T 39.5℃,嗜睡,壮热无汗,面及唇色红赤,咽喉充血,口干声嘶,舌红,苔薄微黄,脉浮滑数。实验室检查:Hb 110g/L,RBC 4.2×109/L,WBC 6.8×109/L,N 0.71,L 0.29。X线胸透:心肺未发现异常。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属外感高热,表邪未解,里热已盛。治宜解表清里,给予透表凉营解毒汤。处方:桑叶、菊花、防风、丹皮、连翘、知母各8g,生地12g,蒲公英10g,青天葵7g,银花、羚羊骨(先煎)各9g,生石膏(先煎)15g,薄荷(后下)、甘草各3g。水煎分2次服。12月16日2诊,服药后汗出热退,仍有少许咳,给予上方加北杏、川贝各7g,连服2剂而愈。
例2:患者,男,7岁,2008年4月18日初诊。患儿3天前起头痛,恶寒发热,喉痛,在当地治疗2天,喉痛加剧,昼夜皆发热,今天上午来诊,刻诊:T 39.3℃,面红,双侧扁桃体红肿,肿大Ⅱ度,有脓点,壮热无汗,苔薄黄、脉滑数。实验室检查:Hb 100g/L,RBC 3.85×109/L,WBC 13.8×109/L,N 0.80,L 0.14,M 0.06,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辨证属时邪外袭化火,热毒攻喉,治宜透表凉营,清热解毒利咽。给予透表凉营解毒汤加土牛膝、牛子。处方:薄荷(后下)6g,桑叶、菊花、防风、丹皮、知母、牛子各10g,连翘、银花各12g,羚羊骨(先煎)、土牛膝、生地、蒲公英各15g,生石膏(先煎)20g,青天葵10g,甘草4g。水煎分2次服。4月19日2诊,服药后热退,喉痛减轻,继服上方减2剂而愈。
讨论
小儿外感高热是儿科临床中的常见证候,如处理不当,则易生变征。笔者经40年的临床实践,运用自拟透表凉营解毒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经临床验证,疗效满意。
方药组成:薄荷(后下)2~10g,桑叶、菊花、防风、丹皮、连翘、知母、青天葵各6~15g,银花8~20g,羚羊骨(先煎)8~25g,甘草3~6g。咽喉肿痛(或乳蛾)加牛子6~12g,土牛膝8~20g,咳嗽加川贝、北杏各6~12g,水煎分2次服。
本方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疾病所致的高热。如有高热抽搐病史,或超高热(>40℃)可先服紫雪丹或肌注退热针剂,或采用物理降温,以应急处理。
小儿外感高热,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等。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与疫疠之邪侵袭人体,邪正交战所致。一般而言,外感高热多属实证。就发热一证又分为外感与内伤,因此首先必须加以区分。如何辨证,就常见的分为三型,一表证发热,称为表热证,发热初起,病邪在表,病位浅,即常说的感冒发热,感冒发热分风寒、风热、体虚,夹杂感冒。二半表半里发热,六经辨证属于少阳证,口苦咽干,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三里热证,高热不恶寒,口渴喜冷饮,大汗出,脉洪大。其病因多为外感时邪病毒所致。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感邪之后容易化热入里,或卫分病邪未解,邪已入气淫营;或小儿素有蕴热,感邪之后,表邪外束,里热郁蒸,而形成表里同病。在临床上,多以高热为主要表现。故本方用薄荷、桑叶、菊花、防风辛凉、辛温并用,以透邪外出;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以清气分实热;银花、连翘、蒲公英、青天葵、羚羊骨清热解毒,以除热抗病毒;重用羚羊骨并能凉肝熄风,以防热盛动风;生地、丹皮、青天葵清热伤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透表凉营,清热解毒之功。本方以甘寒为主,寓清于透,怯邪而不伤阴,适合小儿应用。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1.5岁,2007年12月15日初诊。患儿4天前起伤风、轻咳、微热,在当地卫生站治疗2天,发热逐渐升高。昨天上午到本院门诊静脉补液治疗,下午及晚上又发热,今天上午在本院门诊静滴先锋霉素,肌注复方氨基比林,冬眠灵、非那根,口服紫雪丹及中药1剂,用小儿退热栓塞肛,发热未退,于下午4:00请会诊治。刻诊:T 39.5℃,嗜睡,壮热无汗,面及唇色红赤,咽喉充血,口干声嘶,舌红,苔薄微黄,脉浮滑数。实验室检查:Hb 110g/L,RBC 4.2×109/L,WBC 6.8×109/L,N 0.71,L 0.29。X线胸透:心肺未发现异常。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属外感高热,表邪未解,里热已盛。治宜解表清里,给予透表凉营解毒汤。处方:桑叶、菊花、防风、丹皮、连翘、知母各8g,生地12g,蒲公英10g,青天葵7g,银花、羚羊骨(先煎)各9g,生石膏(先煎)15g,薄荷(后下)、甘草各3g。水煎分2次服。12月16日2诊,服药后汗出热退,仍有少许咳,给予上方加北杏、川贝各7g,连服2剂而愈。
例2:患者,男,7岁,2008年4月18日初诊。患儿3天前起头痛,恶寒发热,喉痛,在当地治疗2天,喉痛加剧,昼夜皆发热,今天上午来诊,刻诊:T 39.3℃,面红,双侧扁桃体红肿,肿大Ⅱ度,有脓点,壮热无汗,苔薄黄、脉滑数。实验室检查:Hb 100g/L,RBC 3.85×109/L,WBC 13.8×109/L,N 0.80,L 0.14,M 0.06,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辨证属时邪外袭化火,热毒攻喉,治宜透表凉营,清热解毒利咽。给予透表凉营解毒汤加土牛膝、牛子。处方:薄荷(后下)6g,桑叶、菊花、防风、丹皮、知母、牛子各10g,连翘、银花各12g,羚羊骨(先煎)、土牛膝、生地、蒲公英各15g,生石膏(先煎)20g,青天葵10g,甘草4g。水煎分2次服。4月19日2诊,服药后热退,喉痛减轻,继服上方减2剂而愈。
讨论
小儿外感高热是儿科临床中的常见证候,如处理不当,则易生变征。笔者经40年的临床实践,运用自拟透表凉营解毒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经临床验证,疗效满意。
方药组成:薄荷(后下)2~10g,桑叶、菊花、防风、丹皮、连翘、知母、青天葵各6~15g,银花8~20g,羚羊骨(先煎)8~25g,甘草3~6g。咽喉肿痛(或乳蛾)加牛子6~12g,土牛膝8~20g,咳嗽加川贝、北杏各6~12g,水煎分2次服。
本方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疾病所致的高热。如有高热抽搐病史,或超高热(>40℃)可先服紫雪丹或肌注退热针剂,或采用物理降温,以应急处理。
小儿外感高热,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等。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与疫疠之邪侵袭人体,邪正交战所致。一般而言,外感高热多属实证。就发热一证又分为外感与内伤,因此首先必须加以区分。如何辨证,就常见的分为三型,一表证发热,称为表热证,发热初起,病邪在表,病位浅,即常说的感冒发热,感冒发热分风寒、风热、体虚,夹杂感冒。二半表半里发热,六经辨证属于少阳证,口苦咽干,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三里热证,高热不恶寒,口渴喜冷饮,大汗出,脉洪大。其病因多为外感时邪病毒所致。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感邪之后容易化热入里,或卫分病邪未解,邪已入气淫营;或小儿素有蕴热,感邪之后,表邪外束,里热郁蒸,而形成表里同病。在临床上,多以高热为主要表现。故本方用薄荷、桑叶、菊花、防风辛凉、辛温并用,以透邪外出;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以清气分实热;银花、连翘、蒲公英、青天葵、羚羊骨清热解毒,以除热抗病毒;重用羚羊骨并能凉肝熄风,以防热盛动风;生地、丹皮、青天葵清热伤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透表凉营,清热解毒之功。本方以甘寒为主,寓清于透,怯邪而不伤阴,适合小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