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在家长会上做过一次小调查:“大家都看过薰衣草,谁能说说它具体长什么样子?”现场没有一个人回答。我追问:“是不是一家人站在花丛中,拍一张照片,说一句‘真美’,就完事了?”家长们发出一阵笑声。
我们知道,写好作文,一要多读书,二要勤观察。
关于观察,不少家长可谓下足了功夫。为了让孩子写好大海,自驾去青岛;为了让孩子写美草原,飞一趟内蒙古……可是,孩子玩的时候开心,写的时候依旧费神。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还是先从“观察”二字说起。
“观”,是“仔细看”的意思;察,是“反复体悟”的意思。
贾谊《道术》一文中有这么一句:“纤微皆审谓之察。”意思是“微小之处都反复推敲,才是观察”。
孩子写不好作文,一是观察不细,二是观察无序。
你欣赏薰衣草,是不是先看远景,再察近景,不仅眼看,还有手摸、鼻闻,甚至耳听风吹过时花的窃窃私语声;写的时候,可以按照观察的顺序来写,先是粗写,然后细写。这样层层深入,细微下去,才能叫“观察”。如果只是“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那很容易忘掉花的容颜。
一次,我带学生写作文,恰逢下雨。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听着窗外的雨声,就是下不了笔。于是,我就带着学生站在走廊里观“雨”。
小雨淅淅沥沥,飘落时像一根根银亮的斜线,溅入水洼处,泛起一朵朵雨花;远处,一只麻雀“叽喳”着从雨中飞过,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近处,黄杨叶上挂着的水珠像一颗颗亮闪闪的星星……
此景此情,学生的感觉是什么?他们非常兴奋,很久没有如此细致地观察过了,平日司空见惯的雨,今天看上去如此地神奇,作文写起来多是一气呵成。
可見,语文学习,本来是具有美感的训练,作文绝不是随意涂鸦,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是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与规律的。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悠然的“物之察”;
陆游“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是自豪的“意之察”;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友情的“心之察”。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多观察,多积累了,可总是写不好。这里还涉及到“在什么前提下观察,什么前提下积累”的问题了,没有目的的观察与积累,往往是不见效果的。正如你备了很多菜,却无法烧出美味的佳肴一样,厨艺也是很重要的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那么,究竟如何观,怎样察呢?
1.观察,决不能仅仅局限于“用眼看”
观察事物时,要把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聆听,用身体感受,用大脑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细腻,更深刻。父母要引导孩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来感受世界。
思路一换天地宽。我们写苹果,用眼来感知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用鼻子来感觉它的气味,用舌头来感受它的味道,用耳朵来感受它落在桌面上的声音,用触觉来感识它的质地、纹理等。即使你品尝一下,先品到的是甜味,接着是酸味,可能还有一点涩涩的味道,不可能只是“苹果甜甜的”。这样的观察是不是就细致入微了。写形状,也不能只写“看到什么”,还可以写看到的“像什么”,这是用意识来认识的,再写一写苹果与一家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样的作文自然就写得多,写得生动,写得灵活了。
2.观察,一定要运用好“烂笔头”
也就是说,学着把观察到的内容记下来。我们每天看到的挺多,思考的也挺多,如果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观察到的材料会付之东去,一些在观察过程中有价值的语言、想法也会白白浪费掉。
学生写《迷人的秋色》,什么“秋高气爽”“大雁南飞”,明显缺少对生活的观察,缺乏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现实生活中,他们根本就没有看到过大雁排成“人”字形飞过。
在讲解如何观察秋景的方法后,我让学生带着笔走入校园。先感受一下阳光的温柔,接着欣赏高大的梧桐树在地面上影子的斑驳,再看银杏叶像一只只蝴蝶从枝头飞落。特别是在水杉林,踏着一层落叶快速奔跑,那飒飒秋风和落叶一起舞蹈的情景,孩子们一辈子都难以忘却。
习作仓库里有了这么多储备,又有了“烹饪”这些素材的经验,还愁写不出好作文来吗?
3.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观察,不犯“脑热病”
三分钟的热度对于写出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学会观察,应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天,这样才能写出妙文佳作来。
一位学生观察了龙虾后,写道:“龙虾身披盔甲,长长的胡须一翘一翘的,仿佛在说:‘我火气大得很,别惹我!’我刚伸出手指,龙虾就瞪起又黑又亮的眼睛,挥动着剪刀似的大螯,慢慢向我走来,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
小作者抓住特点,有序观察,语言自然就生动起来了。
生活中,一花一草皆题材。蹲下来,看看蚂蚁是怎么搬食物的;听一听,淙淙的泉水从石缝间流出来;看一看,上学时的孩子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今天的街道与昨日有什么不同?校园里又发生什么新鲜的事?慢吞吞的同桌为什么像变了一个人?事情事情,观察了“事”,也就容易悟出了“情”。
多年的实践让我说一句,学会观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编辑 王淑娟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