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何处去?中国的数学教学如何发展?这是让无数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殆精竭虑的大问题。21世纪伊始,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了,新的教材标准使用了,这为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鲜活而强大的生命力,使得中学的数学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不断推进深入。但什么样的数学课算是好课?数学课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个人以为无论什么形式的数学课,无论教改多么轰轰烈烈,千万别忘了数学的“根”,那就是切切实实传授给学生实用的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数学的素养,陶冶学生高尚的数学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知识掌握牢靠,逻辑思维严密,数学素养深厚,实践能力超群的全面型人才。
但新课程标准下,有的数学课因为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要学生多参与,因为要课堂有氛围,于是老师隐退在教学身后,学生在前台就老师抛出的种种问题,你来我往,唇枪舌战,争论不休。整个数学课以听说为主,不动笔,不用纸,不用记,不用写,连老师的粉笔也成了闲物。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口干舌燥,辩得面红耳赤,但学生真正记住了多少,掌握了多少,令人担忧。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做得多了,课堂单调,写多了,课堂呆板,体现不出教改精神。
在教改中,如何切切卖实抓好基础,提高学生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主导与主体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活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将数学教学定位在“学生、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活动是一个多边活动,是师生互动、互助的过程。教学相长,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放手让学生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平等关系,是说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是双方在课堂上地位和作用的决对的平等。事实上,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只有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习的权力是平等的,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可能也不应该与学生平等,因为教师在职责、任务、角色扮演和目标上是不可能等同于学生的。教学中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当好组织者、引导者、扶持者。教师要凭借自己深厚的数学素养,对课本的独 特体验、感悟、把握和正常高于学生的见解,对学生进行正确而及时的适当的引导,开启思维,适时精要点评,高质高效对话。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自主,学得准确,学得轻松,少走弯路,少有偏激,甚至少犯错误。
二、课堂形式的多元化
文学艺术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数学教学也应讲究形式的多样性,风格的多元化。似乎一有教改,以前的一切教学形式都成了在桔, 现行的一切形式都鲜活而有生命力,在泼掉洗澡水的同时,连婴儿都泼掉了。新课标下的教学课一定都需要每节课分组讨论,每节课都活动频频,每节课都以说代讲,以说代练吗?
我以为不管什么样的教改课都要讲实效。跟风式的教改、流于形式的课堂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应由教学内容、学生基础、教学硬件条件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各地有各地的时代背景,各校有各校的实情,各班有各班的特点,各位教师的水平能力也千差万别,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模式教学是不切实际的。
有的地方有些班学生的素质较高,认识能力较强,这种地方的数学课可少讲,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尽量拓宽拓深,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的地方学生基础较差,能力较弱,只能紧扣课本,狠抓基础,多读,多练,及时点拨,逐步形成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不能有丝毫的花架子。有的教材浅显易懂学生素质又较高,一味地合作学习,讨论研究,那是谋财害命,无病呻吟:有的内容背景复杂,内容艰深,学生能力又有限,请问学生又如何自主学习,自我发现?一定要教师充分引导、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品味、理解、体会,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教改的形式也必须是多元的,否则就是假教改,废教改,于教师,于学生皆有害无益。
三、思维讲究求同存异
数学教学中,在肯定共性,讲究求同思维的同时,大力提倡认识的个性差异,允许、鼓励异质思维的存在,既开放学生思维触角,又体现了人文关怀,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事实求是的观念。唯其如此,课堂上对话的随意性才会绝迹,课堂上对话的无目的性才会停止,课堂会变得紧凑自然,高效有序。
科学的每一次巨大革新都是对固有的传统思维的挑战,没有这些异质思维的存在,科学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我们应当理性的客观的对待这些东西,而不应当武断的一棒子打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记住回家的路不止一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注重积累感悟,强化能力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数学材料,在大量的数学实践中掌握运用数学的规律”。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前提下,适时地真对性的加以点拨、分析、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是必要的,也是教学规律使然。有的课文内容抽象晦湿,仅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是很难悟透其中事的,教师的分析、点拨,能起画龙点精的作用,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后恍然大悟。教学中必要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之后,用笔将思维的结果整理出来,形成书面的东西,这是一种最好的学习,也是最深刻的感悟。这种训练与阅读、感悟相辅相成,相得益章。
数学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积累感悟,更离不开分析和训练,教师塾学唱该讲则讲,讲清讲透:该练时就练,练得具体,炼得实在。当然,我们所说的训练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当堂检测,可以课后作业,也可以课外调查研究等等。当堂训练不适练习三适为中学阶段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每节课突出10-15分钟?让学生及时消化巩固本课所学知识,这种训练讲究真对性、量力性和典型性。针对性是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练习,可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这充体现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量力性也就是题目难易适当,各层次学生均练有所得。典型性指训练要有代表性,学生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内化成自己的技能、能力,并进而升华为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课内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课堂上全神贯注,紧张积极的学习习惯和善于独立思考,高速反应的学习能力,有助力及时准确地反馈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减轻的课后负担,为学生的课外延伸学习创造了条件。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改应是一项长期而难巨的任务,它是一项基于流传的教学革命,也是一项数学创新,只有继承和发展,数学教学的传统经验,抓住数学教学的精神实质,开拓前进,我们的新一轮教改才能硕果累累。
但新课程标准下,有的数学课因为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要学生多参与,因为要课堂有氛围,于是老师隐退在教学身后,学生在前台就老师抛出的种种问题,你来我往,唇枪舌战,争论不休。整个数学课以听说为主,不动笔,不用纸,不用记,不用写,连老师的粉笔也成了闲物。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口干舌燥,辩得面红耳赤,但学生真正记住了多少,掌握了多少,令人担忧。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做得多了,课堂单调,写多了,课堂呆板,体现不出教改精神。
在教改中,如何切切卖实抓好基础,提高学生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主导与主体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活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将数学教学定位在“学生、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活动是一个多边活动,是师生互动、互助的过程。教学相长,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放手让学生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平等关系,是说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是双方在课堂上地位和作用的决对的平等。事实上,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只有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习的权力是平等的,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可能也不应该与学生平等,因为教师在职责、任务、角色扮演和目标上是不可能等同于学生的。教学中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当好组织者、引导者、扶持者。教师要凭借自己深厚的数学素养,对课本的独 特体验、感悟、把握和正常高于学生的见解,对学生进行正确而及时的适当的引导,开启思维,适时精要点评,高质高效对话。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自主,学得准确,学得轻松,少走弯路,少有偏激,甚至少犯错误。
二、课堂形式的多元化
文学艺术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数学教学也应讲究形式的多样性,风格的多元化。似乎一有教改,以前的一切教学形式都成了在桔, 现行的一切形式都鲜活而有生命力,在泼掉洗澡水的同时,连婴儿都泼掉了。新课标下的教学课一定都需要每节课分组讨论,每节课都活动频频,每节课都以说代讲,以说代练吗?
我以为不管什么样的教改课都要讲实效。跟风式的教改、流于形式的课堂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应由教学内容、学生基础、教学硬件条件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各地有各地的时代背景,各校有各校的实情,各班有各班的特点,各位教师的水平能力也千差万别,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模式教学是不切实际的。
有的地方有些班学生的素质较高,认识能力较强,这种地方的数学课可少讲,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尽量拓宽拓深,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的地方学生基础较差,能力较弱,只能紧扣课本,狠抓基础,多读,多练,及时点拨,逐步形成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不能有丝毫的花架子。有的教材浅显易懂学生素质又较高,一味地合作学习,讨论研究,那是谋财害命,无病呻吟:有的内容背景复杂,内容艰深,学生能力又有限,请问学生又如何自主学习,自我发现?一定要教师充分引导、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品味、理解、体会,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教改的形式也必须是多元的,否则就是假教改,废教改,于教师,于学生皆有害无益。
三、思维讲究求同存异
数学教学中,在肯定共性,讲究求同思维的同时,大力提倡认识的个性差异,允许、鼓励异质思维的存在,既开放学生思维触角,又体现了人文关怀,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事实求是的观念。唯其如此,课堂上对话的随意性才会绝迹,课堂上对话的无目的性才会停止,课堂会变得紧凑自然,高效有序。
科学的每一次巨大革新都是对固有的传统思维的挑战,没有这些异质思维的存在,科学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我们应当理性的客观的对待这些东西,而不应当武断的一棒子打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记住回家的路不止一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注重积累感悟,强化能力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数学材料,在大量的数学实践中掌握运用数学的规律”。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前提下,适时地真对性的加以点拨、分析、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是必要的,也是教学规律使然。有的课文内容抽象晦湿,仅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是很难悟透其中事的,教师的分析、点拨,能起画龙点精的作用,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后恍然大悟。教学中必要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之后,用笔将思维的结果整理出来,形成书面的东西,这是一种最好的学习,也是最深刻的感悟。这种训练与阅读、感悟相辅相成,相得益章。
数学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积累感悟,更离不开分析和训练,教师塾学唱该讲则讲,讲清讲透:该练时就练,练得具体,炼得实在。当然,我们所说的训练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当堂检测,可以课后作业,也可以课外调查研究等等。当堂训练不适练习三适为中学阶段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每节课突出10-15分钟?让学生及时消化巩固本课所学知识,这种训练讲究真对性、量力性和典型性。针对性是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练习,可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这充体现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量力性也就是题目难易适当,各层次学生均练有所得。典型性指训练要有代表性,学生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内化成自己的技能、能力,并进而升华为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课内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课堂上全神贯注,紧张积极的学习习惯和善于独立思考,高速反应的学习能力,有助力及时准确地反馈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减轻的课后负担,为学生的课外延伸学习创造了条件。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改应是一项长期而难巨的任务,它是一项基于流传的教学革命,也是一项数学创新,只有继承和发展,数学教学的传统经验,抓住数学教学的精神实质,开拓前进,我们的新一轮教改才能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