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期介绍了“叙事/说理类知识”的视觉化表达方法,本期我们来探讨“原理/逻辑类知识”和“操作/技能类知识”的视觉化表达方法。
原理/逻辑类知识的视觉化表达
如同叙事类知识一样,“原理/逻辑”对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任何学科的构建,必然是建构在一套完整、严谨、抽象、互相关联的语义体系之上的。那么,语义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呢?这自然离不开“原理/逻辑”。原理/逻辑知识一般分为下面三种类型。
1.概念、术语的视觉化表达
概念、术语常体现为一个名词或符号,因而其视觉化表达比较接近于叙事类知识,即把抽象的概念所对应的实物或情境呈现出来。例如,“弦线上的驻波”微课中,教师在讲到驻波的“波腹”“节点”等概念时,随着教师的手势在相应的位置就出现“波腹”“节点”的文字说明(如图1)。这样的概念呈现方式极为清楚且令人印象深刻。
2.逻辑、关系的视觉化表达
在各门学科中,相对较复杂、深奥的知识(语义)往往是由多个较简单的语义构成的,不仅构成要素多,而且要素间还会存在复杂的交织,因此学习者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而在制作微课时,如果设计者能够恰当地使用“图表”工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理解复杂知识的难度。例如,在初一数学中,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加减消元法”的表述如图2所示。
对这一知识点的表述,多数教师都表示大部分学生复述起来非常困难,甚至有的学生不愿意去理解、学习。那么,在制作微课时,如果把这段话分为多个短句,结果会如何呢?
首先,我们把一句话拆分成4个句子(最后一句是额外增加的),每个句子都代表一个步骤。接着,每一句话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最后形成如图3所示的PPT页面。学生学习时,记忆的容量由4个短句转变为4个关键词,记忆负荷有效降低。
页面中每行文字,前面的关键词和后面的句子是“解释”关系,即后面的短句解释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并不需要学生记忆“解释”,而应是结合案例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由此可见,运用“提炼”这一方法,把冗长的文本描述转变为精简的、可视化的“图表”,是一种有效的知识呈现方法。
当然,上述“图表”还是文字形式的,看起来不够直观。在PowerPoint软件中,我们可以通过SmartArt工具,非常简单地把文字变为一张真正的图表,如下页图4所示。
那么,什么是“图表”呢?图表就是用视觉元素呈现出事物所包含的“元素”和它们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如图5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图表的两大功能:一是把一个复杂的元素(左边的大圆)分解为若干简单元素(右边的小圆),从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二是用视觉方式揭示元素间的关系,让学习者对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总体的感知,所有对细节的学习都在这一整体感知下发生,同时也有助于学习者构建相应的“图式”。因此,在制作微课时,教师要有效地使用图表。
3.原理/过程的可视化
在制作微课时,对于静态的事物和知识,我们可以用图表来表达。那么,对于动态的原理和过程该怎么表达呢?
首先,如果能够直接使用实录的方式呈现出原理和过程是最好的。例如,微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设计者采用了大量的直观教学材料,并营造了非常好的学习情境,扫描二维码可观看微课。
另外,还有一些知识是特别抽象且不容易直观展示的,如生物学科中的“有丝分裂”不仅概念众多、抽象,而且过程复杂。那么,我们应如何制作这类知识的微课呢?请扫描二维码观看微课“一条染色体的自述”。
在这一微课中,为了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复杂、抽象的知识,设计者采用了一种学习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讲故事,即把各种概念和过程采用学习者所熟悉的事物作为类比或隐喻。
学习者通过“故事”的架构,就能够把抽象的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关联起来,并通过“类比”在大脑中建构起知识的“图式”。
操作/技能类知识的视觉化表达
操作/技能类知识常见于具体实验和实践操作。对于这类知识,微课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清晰的操作示范和讲解,供学习者反复观看、模仿。
例如,在小学语文中,查字典就属于操作/技能类知识。该知识点相对较难,大部分学生需要长时间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请扫描二维码观看“查字典”微课。
操作/技能类知识的视觉化表达方法和作用机理如图6所示,在具体的操作中,设计者需要注意的是:①演示要追求清晰。尤其是精细化的操作,应选好拍摄角度,并适当地调整摄像机的位置,进行多角度拍摄。②不要把操作理论的讲解和演示分离,否则会降低信息传递效率:理论讲解时,学习者无法理解讲解内容;而在实操演示时,学习者又难以回忆起理论讲解的细节。
原理/逻辑类知识的视觉化表达
如同叙事类知识一样,“原理/逻辑”对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任何学科的构建,必然是建构在一套完整、严谨、抽象、互相关联的语义体系之上的。那么,语义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呢?这自然离不开“原理/逻辑”。原理/逻辑知识一般分为下面三种类型。
1.概念、术语的视觉化表达
概念、术语常体现为一个名词或符号,因而其视觉化表达比较接近于叙事类知识,即把抽象的概念所对应的实物或情境呈现出来。例如,“弦线上的驻波”微课中,教师在讲到驻波的“波腹”“节点”等概念时,随着教师的手势在相应的位置就出现“波腹”“节点”的文字说明(如图1)。这样的概念呈现方式极为清楚且令人印象深刻。
2.逻辑、关系的视觉化表达
在各门学科中,相对较复杂、深奥的知识(语义)往往是由多个较简单的语义构成的,不仅构成要素多,而且要素间还会存在复杂的交织,因此学习者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而在制作微课时,如果设计者能够恰当地使用“图表”工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理解复杂知识的难度。例如,在初一数学中,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加减消元法”的表述如图2所示。
对这一知识点的表述,多数教师都表示大部分学生复述起来非常困难,甚至有的学生不愿意去理解、学习。那么,在制作微课时,如果把这段话分为多个短句,结果会如何呢?
首先,我们把一句话拆分成4个句子(最后一句是额外增加的),每个句子都代表一个步骤。接着,每一句话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最后形成如图3所示的PPT页面。学生学习时,记忆的容量由4个短句转变为4个关键词,记忆负荷有效降低。
页面中每行文字,前面的关键词和后面的句子是“解释”关系,即后面的短句解释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并不需要学生记忆“解释”,而应是结合案例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由此可见,运用“提炼”这一方法,把冗长的文本描述转变为精简的、可视化的“图表”,是一种有效的知识呈现方法。
当然,上述“图表”还是文字形式的,看起来不够直观。在PowerPoint软件中,我们可以通过SmartArt工具,非常简单地把文字变为一张真正的图表,如下页图4所示。
那么,什么是“图表”呢?图表就是用视觉元素呈现出事物所包含的“元素”和它们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如图5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图表的两大功能:一是把一个复杂的元素(左边的大圆)分解为若干简单元素(右边的小圆),从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二是用视觉方式揭示元素间的关系,让学习者对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总体的感知,所有对细节的学习都在这一整体感知下发生,同时也有助于学习者构建相应的“图式”。因此,在制作微课时,教师要有效地使用图表。
3.原理/过程的可视化
在制作微课时,对于静态的事物和知识,我们可以用图表来表达。那么,对于动态的原理和过程该怎么表达呢?
首先,如果能够直接使用实录的方式呈现出原理和过程是最好的。例如,微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设计者采用了大量的直观教学材料,并营造了非常好的学习情境,扫描二维码可观看微课。
另外,还有一些知识是特别抽象且不容易直观展示的,如生物学科中的“有丝分裂”不仅概念众多、抽象,而且过程复杂。那么,我们应如何制作这类知识的微课呢?请扫描二维码观看微课“一条染色体的自述”。
在这一微课中,为了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复杂、抽象的知识,设计者采用了一种学习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讲故事,即把各种概念和过程采用学习者所熟悉的事物作为类比或隐喻。
学习者通过“故事”的架构,就能够把抽象的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关联起来,并通过“类比”在大脑中建构起知识的“图式”。
操作/技能类知识的视觉化表达
操作/技能类知识常见于具体实验和实践操作。对于这类知识,微课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清晰的操作示范和讲解,供学习者反复观看、模仿。
例如,在小学语文中,查字典就属于操作/技能类知识。该知识点相对较难,大部分学生需要长时间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请扫描二维码观看“查字典”微课。
操作/技能类知识的视觉化表达方法和作用机理如图6所示,在具体的操作中,设计者需要注意的是:①演示要追求清晰。尤其是精细化的操作,应选好拍摄角度,并适当地调整摄像机的位置,进行多角度拍摄。②不要把操作理论的讲解和演示分离,否则会降低信息传递效率:理论讲解时,学习者无法理解讲解内容;而在实操演示时,学习者又难以回忆起理论讲解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