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到外经贸部副部长,再到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从为中国打开世贸之门到立足中国为亚洲立言,身份和工作的变化,龙永图正如其名,永远追求新目标。
“我出生的那个村子名字变化也很多的,开始我们村叫作瓦窑堂,后来又变成银盘村,现在又搞成芝字港村。”3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新农村策划会》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谈起他的出生地——湖南长沙内阳县芝字港村的变化时,他风趣幽默地说:“所以我小的时候,我那里的老人都叫我瓦窑堂的货,就是从瓦窑堂生产出来的货物,那么这个瓦窑堂的货现在已经出口了嘛。”
龙永图的率真是出了名的,他的朋友们甚至开玩笑说他是“龙言无忌”。“我的英文名字是Mr.Iong(‘龙’的拼音,英文‘长’的意思),所以外国人说,可能你做的事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他不无诙谐。实际上,龙对大事的耐心和小事的快速是那么天然地结合在一起,他“深思熟虑”的“智慧”和“快人快语”的“铁嘴”常常是一鸣惊人,举座皆惊。
在位于北京国贸大厦24层的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他的办公室墙壁上挂着一幅他最喜欢的字画:“勤耕则获,善思乃聪”。龙永图刚毅的脸上,虽然无法阻挡岁月的烙痕,但忙而有序的满负荷的日程,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很容易让人记不起或者无法相信他已经63岁.而现在离他把中国带入WTO之门已经5年了。
引“娘”入世还是引“狼”入室
说起龙永图,就不能不提中国的“入世”。2003年以前,龙永图的名字几乎就是“中国入世”的代名词。
中国入世前还只是WTO观察员,为了名正言顺地成为WTO的正式一员,中国艰难地谈判了15年,龙不仅亲历了三分之二,最后还以第四任首席谈判代表的身份,花了5年的时间,最终见证了2001年1 2月们日的中国入世。
由于“龙”在中国文化里的象征意义,在国际同行当中,龙永图一度成了中国进入世界经济舞台的“形象代言人”。而龙永图的官场人生最得意的也是他不仅作为演员也作为观众,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经济联合国”的全过程。
“要参加奥运会篮球赛首先就必须承诺遵守篮球赛的规则,而不能一进球场就说:‘篮筐太高,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设定的,得把那篮筐降下几厘米来适应我们,否则就是不公平竞争。’想加入世界主流,首先就得遵守国际通行的规则,然后才能谈改变规则的问题。”
尽管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表现出的强硬立场和高超技巧让他的谈判对手感到棘手,甚至因为在原则问题上决不妥协而拍过谈判桌,但在入世之后他还是因为中国的一些必要让步而被一些人误解,受到争议。一时间,媒体上曾出现了关于龙永图是“功臣”还是“卖国贼”的争论。
“为了自己的国家取得利益,必须要照顾别的国家的利益,这才是双赢。为什么有的人说我是功臣,有的人说我是‘卖国贼’?因为有些人看到了你为国家争来的利益,而有的人就抓住那些必要的让步和妥协,所以就会得出不同的判断。在双赢的过程当中,要看你从哪个层面看这个问题。“对此,龙永图很坦然。”整个谈判,特别是经贸谈判,它都是一个互相让步的过程,达成协议的一个手段。可能有人不是很了解,好像哪十白后退半步就是卖国。其实只要你能把握住这些让步,不是以自己国家巨大的利益作代价,那么为了求得一种双赢的局面,就必须做出一些调整。这种让步,也有可能是我们本来就打算做的。谈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是形成共识的过程,既要坚持自己的利益,也要顾及对方的利益。不能简单地把向对方立场的靠拢看作是让步,今天的让步可能就是明天的进步。”
“当时的谈判文件800多页,每讨论一个段落,主席就问有没有人不同意。只要有一个不同意,又要重新来过。啊呀,当时他一段一段地敲锤子,每敲一下我心里就‘砰’的一下,几百段地敲下来,真是没有心脏病也被敲出心脏病来了。最后一记锤声,总算把我解脱了。但我的角色还转不过弯来,总觉得说不定又有什么意外要发生。”他回忆起来感慨万千,”世贸组织好比一个党支部,美国现在是书记,中国是一个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美国担心中国以后会跟他作对,于是趁你要求入党时好好考验一番。世贸组织犹如一个农贸市场,中国没有加入,就像是在市场外的小贩。现在,我们在市场中有固定的摊位了,我们做生意更名正言顺了。”
对龙永图之于中国入世贡献的评价,媒体一方面说他“引,娘,入世”,另一方面说他“引‘狼’入室”。英国的留学生涯,多年的谈判工作,龙永图在国外的时间很多,外国朋友也很多,再加上他对中国不少问题的直言不讳,一些人认为他是“洋务派”,有亲西方的倾向。
在2005年1 2月的一个论坛上,龙永图言及曾经遭受的质疑说:“在谈判最困难的时候,我对这些人的回答是:‘我爱国啊’。”
我真的是吃百姓的奶长大
“我怎么可能不爱自己的国家呢?像我这样一个‘搞洋务’的人,从生命一开始,就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对我最有恩的人,就是中国最基层的人。我这个搞洋务的,血液里流的是最基层中国人民的血。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是我做人的原则。“讲起他的身世,龙永图一往情深,“我们平常都说,我们是吃老百姓的奶长大的,我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我父亲经常对我说,我有两个恩人,一个是接生婆,一个是我的奶妈”。
龙永图出生在1943年的抗战时期,时局动荡,兵荒马乱。母亲怀他的时候,父亲正好在湖南内阳县工作。因为十白不安全,所以当母亲快要生他的时候,就从县城送到当时的乡下瓦窑堂村。但后来出生的时候难产,三天两夜生不下来,那个接生婆最后感到无能为力。因为当时在很偏僻的农村,父母都觉得没有希望了。
就在这危及两条生命的关键时候,隔壁的一个男性农民找到家里说,他给自己家里人接过生,可以试试。照当时的地方风俗,男的是不能进产房的,但是因为没有办法,只好让他来。他外公外婆就在外面祈祷上天请求帮忙。
就是这么一个农民,到了产房里面,用膝盖顶了他母亲的背好几下,顶得很重,龙永图这样才生下来。“这个农民确实是我的救命恩人,也是我母亲的救命恩人。”龙永图回想起父亲告诉他出生时的情景,至今都感怀不已。
因为是长时间的难产,所以龙永图出生以后,他母亲已经精疲力尽,根本没有奶水给他吃。这个接生婆的嫂子正在哺乳,于是就给他喂奶,从此成了他的奶娘。
据说,当龙永图后来回到老家看望这位奶妈时,她指着一个祠堂后面的一个房子说,“你就生在那儿,你生下来哭的声音很大,当时我们就觉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而龙永图旺盛的生命力或许还来自于他童年时的又一次临危经历。小时侯,有一次在河里游泳,因为他当时还似会非会,却一下子从浅水区游到了深水区,如果不游过去就有灭顶之灾,结果他拼命挣扎,反而闯过了“鬼门关”。“为什么人会对家乡有那么深的感情,是因为人生的很多第一次经历就是在家乡得到的,我的第一次生死搏斗就是在家乡那个小河沟里得到的。”
“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从农村到城市务工的打工仔、打工妹的后代啊。”龙永图对农村和农民有着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正因为对乡村的这样一种情感,后来在我的工作当中始终很难忘记。所以我在入世谈判中最困难的就是关于农产品的。当时我说在农业的问题上,我们绝不能让步,因为我非常知道中国的农民之苦。”
另类官员?
因为直率,龙永图超越了一个传统观念上的官员形象,显得棱角分明、新锐卓然,因此有人私下就认为他是另类官员。对此,就连他自己都承认,“我一直很直率,从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对领导,对同级,还是下属,我从不隐瞒观点,因为很多事情总得有一个人先说出来。有时候,一件事情大家都非常清楚,都看到了,但你第一个说出来就要承担一定风险。”
尽管如此,但是他觉得承担一点风险也没什么关系,“因为中国的政治环境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不像文革或者是以前的某些时候,讲出一些观点就会产生多大的后果。”
或许正如他认为的那样,当今社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他也才能“壁立干仞,无欲则刚”。“我做什么事情都是义无反顾。说实话,我对头上的这项乌纱帽是看得很轻的,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强调要做事,不要做官,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克服官本位的思想,为社会、为人民做事情并不是非要做官才能做到,我们国家发展得很快,我想观念也会很快发生变化。”
近距离接触过龙永图的人.几乎都不能否认的是,他没有多少所谓的“官架子”,但是他“不怒而威”的“官威”却洋溢在他任何一个神情举止上:他说一不二的果断,他时常紧绷的嘴角,他坦荡无私的真诚,他不苟言笑但往往说起来则谈锋甚健,充满机智和幽默,笑起来则又显得纯如童子,走起路来“脚踏实地”,似乎带着风声。尽管能让人感觉到内里的可亲,但你首先不能不肃然起敬。
记者在2005年4月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一场研讨会时.龙永图后来恰巧坐在了记者的邻位上,记者不失时机地求他签名,他没有说更多的话,爽快地顺手给了题字。记者算是亲历了他的可敬之中的可亲之处。
他自己也公开袒露心迹:“我这个人不是很爱哭的一个人,也不能说我这个人是没有感情的一个人,有时候看一个普通的电视剧的时候,我就一直流泪。我怕旁边我的夫人和小孩看见我,所以我就走出去一下。有时候我突然地接到一封信的时候,也会流泪。但是反而到了一些关键的时候,我不流泪。”
“我这人也不会笑,好像更不会开怀大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我经历的这个,特别是那么多年的谈判啊,老是觉得这个心理的压力太大,所以笑不出来,有时也想笑,轻松一点。主要是我觉得一个人责任重大的时候啊,觉得很难,要笑也是很不自然的笑,所以还不如不笑。”
凡事问心无愧
龙永图的“直言敢言”和“快人快语”,难免招来不少的不解和误会。
2005年11月,在2005中国(广州)汽车发展论坛上龙永图表示,几个月来关于汽车自主品牌的“何龙之争”没有意义。他同样直言不讳地说:“几个月来关于自主品牌的讨论,本来就是一场不公平的讨论。我说不要为打造自主品牌而打造自主品牌,结果说我反对搞自主品牌。这就像一个人说‘我们不能为了吃饭而吃饭’,然后这个人就被引申为‘不要吃饭’。所以,过去网上几个月来关于自主品牌的问题没有意义,浪费了很多时间。”
关于”何龙之争”,要追溯到2005年8月举办的“花都汽车论坛“。当时龙永图与原分管汽车工业的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就汽车自主品牌问题展开现场辩论,一石激起千层浪。龙永图的“我们不能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观点遭到众多媒体和网友的质问,甚至不理性地对龙进行一些人身攻击和辱骂。
实际上,龙永图关于汽车产业乃至许多产业“要重视产权不必看重品牌”的观点,早在2004年4月召开的“广州花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就有类似的表示。“创造我们自己的品牌,从中长期来讲是重要的,但我觉得,从近期来讲,不一定要过分地追求自己的品牌。因为品牌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是一个市场推动的结果,是一个市场逐步接受的结果。”
“所以,我觉得不一定要在现阶段过分地强调自己的品牌,因为品牌这个东西不是最核心的东西。最核心的东西是产品的核心自主产权。关键的零部件是不是在你这里生产,这才是最实际的东西,然后才谈得上品牌。如果你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了生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能力以后,你自己的品牌自然就上去了。但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没到这个地步,我们还有个逐步培育自己的汽车产业发展这样的过程,要加强科技开发方面的工作,循序渐进,然后再水到渠成地形成中国自己的品牌或者说名牌。”
再考察近年来相关的论述,可以发现,他的这个思想是一贯的,并非是一时兴起的“胡言乱语”,但奇怪的是,媒体反而抓住了他这一次的所谓”辫子”不放。”可能与中央这两年强调自主创新有关,这样不正好可以断章取义地从他身上做文章嘛,尤其是他特殊的身份最适合做吸引眼球的爆料”,有业内人士分析说。
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不知道,民族产业当然要有自己的民族品牌,龙当然不会简单地否定这种常识。“我觉得我们应该逐步地往这个方向走,但不要急于求成。这个过程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水到渠成的事,不能够拔苗助长,自己想什么是什么,那不够现实。”一向务实的龙永图考虑问题时常常更重视“怎样正确地做事情”,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正确的事情”已经不需要更多地考虑,关键是要怎样把梦想变成现实,“阿。式的精神胜利法”永远起不了作用。
“我们不要把问题讨论政治化,动辄提高到爱国的高度。”他指出,“对于汽车产业的谈判,当时为了保证整车合资中我们中国必须占50%的比例,我们不知道熬了多少夜,这样不管怎样我们可以保证中国汽车的半壁河山。当时在全球汽车进口配额已经取消的情况下,还是争取保持了中国汽车的进口配额制度。在汽车进口关税上,我们也创造了一个世贸组织关税谈判的先例。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谈判班子在汽车产业问题上是问心无愧的。”
“今后20年,我们的企业自己只要 用心、认真,我相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货成为世界名牌货的日子会很快到来。”他并非对中国品牌缺乏自信。误解和误会或许都不重要,关键是“问心无愧”。所以龙永图活得很踏实,更没有为那些误解去做更多的辩解。
一切为了共赢
谁都知道,博鳌亚洲论坛永恒的主题就是“亚洲寻求共赢”。“这是我到博鏊论坛以来一直在推动的一件事情。”他说。如今,龙永图的名字几乎又成了博鏊论坛的代名词。
“离开了政府就算退休,是一种过时的理念。我去博鳌就是要建立一个大平台,让全球了解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崛起。”2003年1月,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在东京选举他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从此以后,在国人眼里他从经济全球化的“见证人”变成了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鼓吹者”,尤其是借助这个非官方的舞台,在国际上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发出中国的声音。
2004年6月,在会聚西方政经首脑人物的意大利彼德伯格秘密会议上,龙永图作为第一个被邀请的东方人,做了一个特殊的演讲。“我在会上主要是强调了几个观点:中国的发展对于全球是个积极的因素,不要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威胁;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中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的内需,虽然外贸的进出口和吸引外资对它很重要,但是对这个大国来说,只能靠自己。我跟他们强调,中国13亿人发展起来了,是对全球最大的一个贡献。”龙永图回忆说。
据说,在那次会议上,龙永图被同时参会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作会上的“superstar(超级明星)”。就是这个”超级明星”,使博鳌论坛日益发挥出其“明星效应”,通过一种民间的独特渠道,把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地传达出来。
“作为博鳌论坛的秘书长,我可以在更多国际场合用外国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发出中国的声音。我因为现在不在政府,我可以把政府的政策消化之后,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来传达给他们,所以他们也喜欢听。”龙永图对媒体坦言。
据了解,当年他的许多谈判对手成了他后来的朋友。“他们对我说,不管你在谈判时表现得多么强硬,你是个值得信任的人。我说,这么多年,我讲了很多强硬的话,但是我没有骗过你们。他们说是的。”龙的坦率和真诚赢得了国际的尊重。
“如今,一家独霸的局面是不可能的,这不仅容易使自己孤立,也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的共赢理念以及为此做出的身体力行,中国入世和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也更有成效。 ”共赢的思想应该向社会推广。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帮助。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要有一种双赢的理念.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协调发展,稳定繁荣,全面的发展。20年后.世界大国的目标就可以达到。”
有人对龙永图的名字解释说,“龙”代表中国,“永图”就是永远奋进。龙永图对此回答说,“名字是父母亲给的,当然他们的希望是我不要满足,永远都要有新的目标。”真人龙永图或许真的是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了。
“我出生的那个村子名字变化也很多的,开始我们村叫作瓦窑堂,后来又变成银盘村,现在又搞成芝字港村。”3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新农村策划会》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谈起他的出生地——湖南长沙内阳县芝字港村的变化时,他风趣幽默地说:“所以我小的时候,我那里的老人都叫我瓦窑堂的货,就是从瓦窑堂生产出来的货物,那么这个瓦窑堂的货现在已经出口了嘛。”
龙永图的率真是出了名的,他的朋友们甚至开玩笑说他是“龙言无忌”。“我的英文名字是Mr.Iong(‘龙’的拼音,英文‘长’的意思),所以外国人说,可能你做的事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他不无诙谐。实际上,龙对大事的耐心和小事的快速是那么天然地结合在一起,他“深思熟虑”的“智慧”和“快人快语”的“铁嘴”常常是一鸣惊人,举座皆惊。
在位于北京国贸大厦24层的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他的办公室墙壁上挂着一幅他最喜欢的字画:“勤耕则获,善思乃聪”。龙永图刚毅的脸上,虽然无法阻挡岁月的烙痕,但忙而有序的满负荷的日程,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很容易让人记不起或者无法相信他已经63岁.而现在离他把中国带入WTO之门已经5年了。
引“娘”入世还是引“狼”入室
说起龙永图,就不能不提中国的“入世”。2003年以前,龙永图的名字几乎就是“中国入世”的代名词。
中国入世前还只是WTO观察员,为了名正言顺地成为WTO的正式一员,中国艰难地谈判了15年,龙不仅亲历了三分之二,最后还以第四任首席谈判代表的身份,花了5年的时间,最终见证了2001年1 2月们日的中国入世。
由于“龙”在中国文化里的象征意义,在国际同行当中,龙永图一度成了中国进入世界经济舞台的“形象代言人”。而龙永图的官场人生最得意的也是他不仅作为演员也作为观众,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经济联合国”的全过程。
“要参加奥运会篮球赛首先就必须承诺遵守篮球赛的规则,而不能一进球场就说:‘篮筐太高,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设定的,得把那篮筐降下几厘米来适应我们,否则就是不公平竞争。’想加入世界主流,首先就得遵守国际通行的规则,然后才能谈改变规则的问题。”
尽管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表现出的强硬立场和高超技巧让他的谈判对手感到棘手,甚至因为在原则问题上决不妥协而拍过谈判桌,但在入世之后他还是因为中国的一些必要让步而被一些人误解,受到争议。一时间,媒体上曾出现了关于龙永图是“功臣”还是“卖国贼”的争论。
“为了自己的国家取得利益,必须要照顾别的国家的利益,这才是双赢。为什么有的人说我是功臣,有的人说我是‘卖国贼’?因为有些人看到了你为国家争来的利益,而有的人就抓住那些必要的让步和妥协,所以就会得出不同的判断。在双赢的过程当中,要看你从哪个层面看这个问题。“对此,龙永图很坦然。”整个谈判,特别是经贸谈判,它都是一个互相让步的过程,达成协议的一个手段。可能有人不是很了解,好像哪十白后退半步就是卖国。其实只要你能把握住这些让步,不是以自己国家巨大的利益作代价,那么为了求得一种双赢的局面,就必须做出一些调整。这种让步,也有可能是我们本来就打算做的。谈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是形成共识的过程,既要坚持自己的利益,也要顾及对方的利益。不能简单地把向对方立场的靠拢看作是让步,今天的让步可能就是明天的进步。”
“当时的谈判文件800多页,每讨论一个段落,主席就问有没有人不同意。只要有一个不同意,又要重新来过。啊呀,当时他一段一段地敲锤子,每敲一下我心里就‘砰’的一下,几百段地敲下来,真是没有心脏病也被敲出心脏病来了。最后一记锤声,总算把我解脱了。但我的角色还转不过弯来,总觉得说不定又有什么意外要发生。”他回忆起来感慨万千,”世贸组织好比一个党支部,美国现在是书记,中国是一个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美国担心中国以后会跟他作对,于是趁你要求入党时好好考验一番。世贸组织犹如一个农贸市场,中国没有加入,就像是在市场外的小贩。现在,我们在市场中有固定的摊位了,我们做生意更名正言顺了。”
对龙永图之于中国入世贡献的评价,媒体一方面说他“引,娘,入世”,另一方面说他“引‘狼’入室”。英国的留学生涯,多年的谈判工作,龙永图在国外的时间很多,外国朋友也很多,再加上他对中国不少问题的直言不讳,一些人认为他是“洋务派”,有亲西方的倾向。
在2005年1 2月的一个论坛上,龙永图言及曾经遭受的质疑说:“在谈判最困难的时候,我对这些人的回答是:‘我爱国啊’。”
我真的是吃百姓的奶长大
“我怎么可能不爱自己的国家呢?像我这样一个‘搞洋务’的人,从生命一开始,就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对我最有恩的人,就是中国最基层的人。我这个搞洋务的,血液里流的是最基层中国人民的血。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是我做人的原则。“讲起他的身世,龙永图一往情深,“我们平常都说,我们是吃老百姓的奶长大的,我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我父亲经常对我说,我有两个恩人,一个是接生婆,一个是我的奶妈”。
龙永图出生在1943年的抗战时期,时局动荡,兵荒马乱。母亲怀他的时候,父亲正好在湖南内阳县工作。因为十白不安全,所以当母亲快要生他的时候,就从县城送到当时的乡下瓦窑堂村。但后来出生的时候难产,三天两夜生不下来,那个接生婆最后感到无能为力。因为当时在很偏僻的农村,父母都觉得没有希望了。
就在这危及两条生命的关键时候,隔壁的一个男性农民找到家里说,他给自己家里人接过生,可以试试。照当时的地方风俗,男的是不能进产房的,但是因为没有办法,只好让他来。他外公外婆就在外面祈祷上天请求帮忙。
就是这么一个农民,到了产房里面,用膝盖顶了他母亲的背好几下,顶得很重,龙永图这样才生下来。“这个农民确实是我的救命恩人,也是我母亲的救命恩人。”龙永图回想起父亲告诉他出生时的情景,至今都感怀不已。
因为是长时间的难产,所以龙永图出生以后,他母亲已经精疲力尽,根本没有奶水给他吃。这个接生婆的嫂子正在哺乳,于是就给他喂奶,从此成了他的奶娘。
据说,当龙永图后来回到老家看望这位奶妈时,她指着一个祠堂后面的一个房子说,“你就生在那儿,你生下来哭的声音很大,当时我们就觉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而龙永图旺盛的生命力或许还来自于他童年时的又一次临危经历。小时侯,有一次在河里游泳,因为他当时还似会非会,却一下子从浅水区游到了深水区,如果不游过去就有灭顶之灾,结果他拼命挣扎,反而闯过了“鬼门关”。“为什么人会对家乡有那么深的感情,是因为人生的很多第一次经历就是在家乡得到的,我的第一次生死搏斗就是在家乡那个小河沟里得到的。”
“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从农村到城市务工的打工仔、打工妹的后代啊。”龙永图对农村和农民有着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正因为对乡村的这样一种情感,后来在我的工作当中始终很难忘记。所以我在入世谈判中最困难的就是关于农产品的。当时我说在农业的问题上,我们绝不能让步,因为我非常知道中国的农民之苦。”
另类官员?
因为直率,龙永图超越了一个传统观念上的官员形象,显得棱角分明、新锐卓然,因此有人私下就认为他是另类官员。对此,就连他自己都承认,“我一直很直率,从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对领导,对同级,还是下属,我从不隐瞒观点,因为很多事情总得有一个人先说出来。有时候,一件事情大家都非常清楚,都看到了,但你第一个说出来就要承担一定风险。”
尽管如此,但是他觉得承担一点风险也没什么关系,“因为中国的政治环境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不像文革或者是以前的某些时候,讲出一些观点就会产生多大的后果。”
或许正如他认为的那样,当今社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他也才能“壁立干仞,无欲则刚”。“我做什么事情都是义无反顾。说实话,我对头上的这项乌纱帽是看得很轻的,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强调要做事,不要做官,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克服官本位的思想,为社会、为人民做事情并不是非要做官才能做到,我们国家发展得很快,我想观念也会很快发生变化。”
近距离接触过龙永图的人.几乎都不能否认的是,他没有多少所谓的“官架子”,但是他“不怒而威”的“官威”却洋溢在他任何一个神情举止上:他说一不二的果断,他时常紧绷的嘴角,他坦荡无私的真诚,他不苟言笑但往往说起来则谈锋甚健,充满机智和幽默,笑起来则又显得纯如童子,走起路来“脚踏实地”,似乎带着风声。尽管能让人感觉到内里的可亲,但你首先不能不肃然起敬。
记者在2005年4月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一场研讨会时.龙永图后来恰巧坐在了记者的邻位上,记者不失时机地求他签名,他没有说更多的话,爽快地顺手给了题字。记者算是亲历了他的可敬之中的可亲之处。
他自己也公开袒露心迹:“我这个人不是很爱哭的一个人,也不能说我这个人是没有感情的一个人,有时候看一个普通的电视剧的时候,我就一直流泪。我怕旁边我的夫人和小孩看见我,所以我就走出去一下。有时候我突然地接到一封信的时候,也会流泪。但是反而到了一些关键的时候,我不流泪。”
“我这人也不会笑,好像更不会开怀大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我经历的这个,特别是那么多年的谈判啊,老是觉得这个心理的压力太大,所以笑不出来,有时也想笑,轻松一点。主要是我觉得一个人责任重大的时候啊,觉得很难,要笑也是很不自然的笑,所以还不如不笑。”
凡事问心无愧
龙永图的“直言敢言”和“快人快语”,难免招来不少的不解和误会。
2005年11月,在2005中国(广州)汽车发展论坛上龙永图表示,几个月来关于汽车自主品牌的“何龙之争”没有意义。他同样直言不讳地说:“几个月来关于自主品牌的讨论,本来就是一场不公平的讨论。我说不要为打造自主品牌而打造自主品牌,结果说我反对搞自主品牌。这就像一个人说‘我们不能为了吃饭而吃饭’,然后这个人就被引申为‘不要吃饭’。所以,过去网上几个月来关于自主品牌的问题没有意义,浪费了很多时间。”
关于”何龙之争”,要追溯到2005年8月举办的“花都汽车论坛“。当时龙永图与原分管汽车工业的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就汽车自主品牌问题展开现场辩论,一石激起千层浪。龙永图的“我们不能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观点遭到众多媒体和网友的质问,甚至不理性地对龙进行一些人身攻击和辱骂。
实际上,龙永图关于汽车产业乃至许多产业“要重视产权不必看重品牌”的观点,早在2004年4月召开的“广州花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就有类似的表示。“创造我们自己的品牌,从中长期来讲是重要的,但我觉得,从近期来讲,不一定要过分地追求自己的品牌。因为品牌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是一个市场推动的结果,是一个市场逐步接受的结果。”
“所以,我觉得不一定要在现阶段过分地强调自己的品牌,因为品牌这个东西不是最核心的东西。最核心的东西是产品的核心自主产权。关键的零部件是不是在你这里生产,这才是最实际的东西,然后才谈得上品牌。如果你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了生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能力以后,你自己的品牌自然就上去了。但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没到这个地步,我们还有个逐步培育自己的汽车产业发展这样的过程,要加强科技开发方面的工作,循序渐进,然后再水到渠成地形成中国自己的品牌或者说名牌。”
再考察近年来相关的论述,可以发现,他的这个思想是一贯的,并非是一时兴起的“胡言乱语”,但奇怪的是,媒体反而抓住了他这一次的所谓”辫子”不放。”可能与中央这两年强调自主创新有关,这样不正好可以断章取义地从他身上做文章嘛,尤其是他特殊的身份最适合做吸引眼球的爆料”,有业内人士分析说。
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不知道,民族产业当然要有自己的民族品牌,龙当然不会简单地否定这种常识。“我觉得我们应该逐步地往这个方向走,但不要急于求成。这个过程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水到渠成的事,不能够拔苗助长,自己想什么是什么,那不够现实。”一向务实的龙永图考虑问题时常常更重视“怎样正确地做事情”,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正确的事情”已经不需要更多地考虑,关键是要怎样把梦想变成现实,“阿。式的精神胜利法”永远起不了作用。
“我们不要把问题讨论政治化,动辄提高到爱国的高度。”他指出,“对于汽车产业的谈判,当时为了保证整车合资中我们中国必须占50%的比例,我们不知道熬了多少夜,这样不管怎样我们可以保证中国汽车的半壁河山。当时在全球汽车进口配额已经取消的情况下,还是争取保持了中国汽车的进口配额制度。在汽车进口关税上,我们也创造了一个世贸组织关税谈判的先例。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谈判班子在汽车产业问题上是问心无愧的。”
“今后20年,我们的企业自己只要 用心、认真,我相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货成为世界名牌货的日子会很快到来。”他并非对中国品牌缺乏自信。误解和误会或许都不重要,关键是“问心无愧”。所以龙永图活得很踏实,更没有为那些误解去做更多的辩解。
一切为了共赢
谁都知道,博鳌亚洲论坛永恒的主题就是“亚洲寻求共赢”。“这是我到博鏊论坛以来一直在推动的一件事情。”他说。如今,龙永图的名字几乎又成了博鏊论坛的代名词。
“离开了政府就算退休,是一种过时的理念。我去博鳌就是要建立一个大平台,让全球了解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崛起。”2003年1月,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在东京选举他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从此以后,在国人眼里他从经济全球化的“见证人”变成了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鼓吹者”,尤其是借助这个非官方的舞台,在国际上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发出中国的声音。
2004年6月,在会聚西方政经首脑人物的意大利彼德伯格秘密会议上,龙永图作为第一个被邀请的东方人,做了一个特殊的演讲。“我在会上主要是强调了几个观点:中国的发展对于全球是个积极的因素,不要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威胁;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中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的内需,虽然外贸的进出口和吸引外资对它很重要,但是对这个大国来说,只能靠自己。我跟他们强调,中国13亿人发展起来了,是对全球最大的一个贡献。”龙永图回忆说。
据说,在那次会议上,龙永图被同时参会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作会上的“superstar(超级明星)”。就是这个”超级明星”,使博鳌论坛日益发挥出其“明星效应”,通过一种民间的独特渠道,把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地传达出来。
“作为博鳌论坛的秘书长,我可以在更多国际场合用外国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发出中国的声音。我因为现在不在政府,我可以把政府的政策消化之后,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来传达给他们,所以他们也喜欢听。”龙永图对媒体坦言。
据了解,当年他的许多谈判对手成了他后来的朋友。“他们对我说,不管你在谈判时表现得多么强硬,你是个值得信任的人。我说,这么多年,我讲了很多强硬的话,但是我没有骗过你们。他们说是的。”龙的坦率和真诚赢得了国际的尊重。
“如今,一家独霸的局面是不可能的,这不仅容易使自己孤立,也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的共赢理念以及为此做出的身体力行,中国入世和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也更有成效。 ”共赢的思想应该向社会推广。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帮助。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要有一种双赢的理念.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协调发展,稳定繁荣,全面的发展。20年后.世界大国的目标就可以达到。”
有人对龙永图的名字解释说,“龙”代表中国,“永图”就是永远奋进。龙永图对此回答说,“名字是父母亲给的,当然他们的希望是我不要满足,永远都要有新的目标。”真人龙永图或许真的是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