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观照,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剧中的筵席场景、肉体肢解形象等狂欢化场景颇多,具有胜利与失败、生与死交替的双重意义,又因其夸张、细致入微的呈现方式,在戏剧创作上初步展现了马洛独特的、具有怪诞美学倾向的艺术逻辑。
关键词:马洛 《帖木儿大帝》 筵席 肉体 怪诞美学
《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 the Great)是早期现代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的成名作,分上、下两部。长期以来,批评家多关注该剧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其秉持的美学观念却往往视而不见。事实上,作为马洛在世时上演并出版的唯一作品,马洛不仅首次成功地完成了素体诗运用于戏剧创作的实践,还进行了具有符象化(ekphrasis)、怪诞(grotesque)等美学倾向的创作尝试。由于马洛通常都被看作是悲剧作家,他的作品,尤其是《帖木儿大帝》中的狂欢化(carnivalesque)或怪诞因素较少有人注意。针对理查德·琼斯(Richard Jones)在1590年版《帖木儿大帝》前言中提到的,他特意删除了一些“逗乐和轻浮之举”的说法,梅尼可夫(Melnikoff)和弗龙吉洛(Frongillo)认为,马洛出版前的《帖木儿大帝》稿本极有可能就是喜剧,经过琼斯删改、正式出版后,变成了悲剧。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观照,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这些被称为“逗乐和轻浮之举”的地方并未删除殆尽,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惯常出现的筵席场景、肉体肢解形象等狂欢化场景颇多,具有胜利与失败、生与死交替的双重意义,又因其夸张、细致入微的呈现方式,在戏剧创作上初步展现了马洛独特的艺术逻辑。
一、筵席场景
在《帖木儿大帝》中,每场大战前后,帖木儿总会组织一次声势浩大的筵席,于是筵席几乎成了帖木儿的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元素。吃、喝自然是这些筵席的重要内容,且由于它们是大规模的、由全体将士一起进行的,因此不同于“个别人日常的、局部生活的吃和喝”,具有“丰富性和全民性的强烈倾向”和“正面夸张、隆重而快乐的基调”。
筵席上的这种“基调”,首先表现為具体的筵席布局和饮宴形象。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发生在帖木儿大败土耳其皇帝巴塞耶特(Bajazeth)后、进攻大马士革(Damascus)之前。众将士抵达大马士革城下后,帖木儿下令扎营并举办筵席:
在大马士革城前挂起我们的血色旗帜,/血的颜色要映射到他们的头,/当他们在城墙上颤抖地行走时,/还未感受到我的愤怒,就已吓个半死,/让我们尽情吃喝、痛饮,/端起大碗的酒去敬我们的战神,/这意味着要用金子装满你的头盔,/用大马士革的战利品让你变得富有,/就像伊阿宋·科尔喀斯夺取金羊毛一样。/我说,巴塞耶特,你有胃来装吗?(第一部第四幕第四场1-10行)
在帖木儿的战场上,每一个物品、每一次行动、每一句话似乎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拿颜色来说,白色意味着仁慈和愿意接受投降,血色意味着愤怒、杀伐,黑色则意味着死亡和屠戮(第五幕第一场66-73行)。对敌人而言,“血色旗帜”是将其“吓个半死”的武器,是死神的召唤,对帖木儿而言,它们是迎接胜利、庆祝节日的五彩缤纷的旗帜和装饰,是欢快的象征。“血”与“酒”互为映衬,流完血的身体归于沉寂,喝完酒的身体变得兴奋,血是死亡,酒为新生。“碗”“头盔”和敌人的“头”形象相似,士兵可以用“碗”、用“头盔”、用敌人的“头”装满酒或金子。而“尽情吃喝”“痛饮”“大碗的酒”“装满”都意味着要张开大嘴、尽力吞咽,于是“血”“酒”“金子”似乎都变成了被帖木儿大军竞相“吞食”的对象。巴赫金指出,“劳动的胜利是通过食物来体现的”。所以,吞食者正在吞食的形象就是胜利的代名词,反之,不能吞食或吞食中断则意味着失败。帖木儿对巴塞耶特的揶揄“你有胃来装吗?”显然是在暗示后者的吞食功能的丧失,因为“不能吞食”就是失败的象征。于是,争夺吞食权,使敌人丧失吞食能力就极具象征意义。无怪乎巴塞耶特反驳道:“是的,我这个胃,无情的帖木儿,要是愿意,可以吃掉你血淋淋的心。”(第一部第四幕第四场11-12行)并进一步诅咒道:
可蒙面隐形的复仇女神啊,/请潜入阿佛那斯湖之底,/把你手中带回来的地狱的毒药/挤到帖木儿的杯中!/或者,勒拿湖带翅膀的九头蛇,请施展你的蜇伤,/把你的毒液喷洒到这暴君的盘子里!(16-25行)
“阿佛那斯湖之底”“勒拿湖”都是张开血盆大口的地狱之门,随时准备吞食进到其中的一切。而吞食动作的完成是以被吞食者的死亡来实现的。巴赫金指出,食物同“死亡”“地狱”有特殊关系,“‘死亡’这个词在其含义中也表示‘被吞食的’‘被吃掉的”’。通过诅咒,巴塞耶特意欲把帖木儿送往地狱张开的血盆大口。同时,无论是吃掉帖木儿的心,还是请“复仇女神”和“九头蛇”施毒,都足以让帖木儿毙命并停止吞食。但遗憾的是,巴塞耶特要诅咒的对象却恰恰成了即将吞食自己的地狱,所以帖木儿说:“我在敌人的诅咒中获得荣耀,来自帝国天堂的力量,将它们全部转移到他们自己的头上。”(第一部第四幕第四场29-31行)
“吞食”因为其胜利或失败、生或死的双重性,又因筵席本身的节庆性,在胜利一方看来颇具诙谐性和表演性。帖木儿让随从给巴塞耶特喂水并肢解其皇后扎比拉(Zabina)的命令很容易让人想起喂狗和宰杀牲畜的情景。面对巴塞耶特的反应——“他狠狠地把水打翻在地”,帖木儿对其皇后吉娜葵特(Zenocrate)说:“这土耳其佬和他老婆难道不是刚好为筵席演了一出戏?”(58-60行)。帖木儿给塞瑞达马斯(Theridamas)、泰奇利斯(Techelles)和凯赛恩(Casane)加冕的一幕也通过把王冠比作美食(109-121行),传达了吞食的双重意义。吞下食物,就是“生对死的胜利”,也反映了马洛对通过“吞食”这一怪诞主题来展现胜利的理解。
二、肉体肢解形象 巴赫金指出,“夸张、夸张主义、过分性和过度性,一般公认是怪诞风格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而“怪诞形象以有关人体整体及这一整体之边界的特殊观念为基础。人体与世界之间以及个别人体之间的界限,在怪诞中,与其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形象中的形态,绝然不同”。在《帖木儿大帝》中,不仅有夸张的以“吞食”为主题的吃、喝形象,也有令人震惊的、对人体濒临死亡情形的描写,而这些描写通常以对身体的肢解开始,体现了马洛对剧中人物死亡呈现方式的独特认识。
在第一部第二幕第七场,马洛细致地描绘了科斯罗(Cosroe)王子临死前的感受,生动再现了战场上的重要场景,即受重伤的士兵快要死去,血从嘴里、裂开的颈部和腹部流出,却用尽力气说完最后的遗言:
莫名的痛苦折磨着我悲伤的灵魂,/死亡扼住我发声的器官,/是谁,用你的剑劈开了一个口,/掏空了我心脏的每一根动、静脉血管。(7-10行)
在怪诞肉体形象中,嘴是仅次于肚子和性器官的重要形象,“被吞食的世界往往就进了它里面”,而在这些身体的“凸起部位”和孔洞身上,“两个人体间以及人体与世界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并开始“相互交换”和“双向交流”。“发声的器官”即咽喉和嘴,它们能否发声决定了其是否拥有吞食世界或与世界沟通的能力。巴赫金还提到“怪诞形象不光表现人体的外观,而且还表现人体的内貌:血液、腸子、心脏和其他内部器官”。血毫无顾忌地从剑劈开的孔中、从血管中流出来,心脏也逐渐随之停止跳动。通过对科斯罗的身体从咽喉到心脏逐步解剖或肢解,马洛成功展现了人临死前的各种官能感受,加强了台下观众对死亡痛苦的感知。
马洛写巴塞耶特和包萨拉城(Balsera)守城官的死也从肉体肢解开始。在第一部第五幕第一场,巴塞耶特的皇后扎比拉大喊:“我的眼睛看到了什么?我的丈夫死了!/他的头骨全撕裂了,他的脑浆也冲了出来!”(305-306行)。在第二部第三幕第四场,包萨拉城守城官详尽展示了他身体所承受的痛苦:
一颗致命的子弹,从我身旁飞过,/重重地打在我的心上;我活不了了。/我的肝像被刺穿了一样,/我那启动、滋养身体各个部位的血管,/破了、烂了,我所有的内脏全都/浸泡在从伤口流出的血中。(4-9行)
无论是“撕裂了”“冲了出来”,还是“刺穿了”“破了、烂了”,都把完整的身体肢解成碎片,令承受者痛苦不堪。
在马洛笔下,除了运用劈开口子、对肉体完成肢解等非自然手段,使人因内部器官无法与外界沟通而死亡外,在自然情况下决定生死的还是人体内水分和热气之间的平衡状态。巴赫金指出,“饮食、饮料、粪便(及其他分泌和排泄:出汗、擤鼻涕、打喷嚏)、交媾、怀孕、分娩、发育、衰老、疾病、死亡、折磨、肢解”都是怪诞生命中的重要事件。一旦这些活动出现停滞,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在第二部第五幕第三场,医生告诉帖木儿他即将死亡,因为他体内水分和热气的平衡已经被打破:
我观察了您的尿液,和当中的沉淀,/浑浊不清,的确对您的威胁很大;/您的血管中充满了奇怪的热气/把您血液中的水分已烤干;/水分和能量,不是/身体的元素,/而是更为神圣和纯粹之物,/一旦它们几乎耗完,/作为生命之源,便表明死亡已不远。(82-90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筵席和肉体进行夸张又细致入微的描写,马洛试图以一种医学式解剖的视角对剧中人物或场景进行聚焦,以怪诞的方式对个中细节进行呈现,旨在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如临其境,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舞台效果。他所秉持的艺术逻辑,似乎“只定格那些超出于人体界限或通向人体内里的东西”,有一种迥异于传统戏剧创作的怪诞美学倾向。
关键词:马洛 《帖木儿大帝》 筵席 肉体 怪诞美学
《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 the Great)是早期现代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的成名作,分上、下两部。长期以来,批评家多关注该剧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其秉持的美学观念却往往视而不见。事实上,作为马洛在世时上演并出版的唯一作品,马洛不仅首次成功地完成了素体诗运用于戏剧创作的实践,还进行了具有符象化(ekphrasis)、怪诞(grotesque)等美学倾向的创作尝试。由于马洛通常都被看作是悲剧作家,他的作品,尤其是《帖木儿大帝》中的狂欢化(carnivalesque)或怪诞因素较少有人注意。针对理查德·琼斯(Richard Jones)在1590年版《帖木儿大帝》前言中提到的,他特意删除了一些“逗乐和轻浮之举”的说法,梅尼可夫(Melnikoff)和弗龙吉洛(Frongillo)认为,马洛出版前的《帖木儿大帝》稿本极有可能就是喜剧,经过琼斯删改、正式出版后,变成了悲剧。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观照,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这些被称为“逗乐和轻浮之举”的地方并未删除殆尽,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惯常出现的筵席场景、肉体肢解形象等狂欢化场景颇多,具有胜利与失败、生与死交替的双重意义,又因其夸张、细致入微的呈现方式,在戏剧创作上初步展现了马洛独特的艺术逻辑。
一、筵席场景
在《帖木儿大帝》中,每场大战前后,帖木儿总会组织一次声势浩大的筵席,于是筵席几乎成了帖木儿的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元素。吃、喝自然是这些筵席的重要内容,且由于它们是大规模的、由全体将士一起进行的,因此不同于“个别人日常的、局部生活的吃和喝”,具有“丰富性和全民性的强烈倾向”和“正面夸张、隆重而快乐的基调”。
筵席上的这种“基调”,首先表现為具体的筵席布局和饮宴形象。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发生在帖木儿大败土耳其皇帝巴塞耶特(Bajazeth)后、进攻大马士革(Damascus)之前。众将士抵达大马士革城下后,帖木儿下令扎营并举办筵席:
在大马士革城前挂起我们的血色旗帜,/血的颜色要映射到他们的头,/当他们在城墙上颤抖地行走时,/还未感受到我的愤怒,就已吓个半死,/让我们尽情吃喝、痛饮,/端起大碗的酒去敬我们的战神,/这意味着要用金子装满你的头盔,/用大马士革的战利品让你变得富有,/就像伊阿宋·科尔喀斯夺取金羊毛一样。/我说,巴塞耶特,你有胃来装吗?(第一部第四幕第四场1-10行)
在帖木儿的战场上,每一个物品、每一次行动、每一句话似乎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拿颜色来说,白色意味着仁慈和愿意接受投降,血色意味着愤怒、杀伐,黑色则意味着死亡和屠戮(第五幕第一场66-73行)。对敌人而言,“血色旗帜”是将其“吓个半死”的武器,是死神的召唤,对帖木儿而言,它们是迎接胜利、庆祝节日的五彩缤纷的旗帜和装饰,是欢快的象征。“血”与“酒”互为映衬,流完血的身体归于沉寂,喝完酒的身体变得兴奋,血是死亡,酒为新生。“碗”“头盔”和敌人的“头”形象相似,士兵可以用“碗”、用“头盔”、用敌人的“头”装满酒或金子。而“尽情吃喝”“痛饮”“大碗的酒”“装满”都意味着要张开大嘴、尽力吞咽,于是“血”“酒”“金子”似乎都变成了被帖木儿大军竞相“吞食”的对象。巴赫金指出,“劳动的胜利是通过食物来体现的”。所以,吞食者正在吞食的形象就是胜利的代名词,反之,不能吞食或吞食中断则意味着失败。帖木儿对巴塞耶特的揶揄“你有胃来装吗?”显然是在暗示后者的吞食功能的丧失,因为“不能吞食”就是失败的象征。于是,争夺吞食权,使敌人丧失吞食能力就极具象征意义。无怪乎巴塞耶特反驳道:“是的,我这个胃,无情的帖木儿,要是愿意,可以吃掉你血淋淋的心。”(第一部第四幕第四场11-12行)并进一步诅咒道:
可蒙面隐形的复仇女神啊,/请潜入阿佛那斯湖之底,/把你手中带回来的地狱的毒药/挤到帖木儿的杯中!/或者,勒拿湖带翅膀的九头蛇,请施展你的蜇伤,/把你的毒液喷洒到这暴君的盘子里!(16-25行)
“阿佛那斯湖之底”“勒拿湖”都是张开血盆大口的地狱之门,随时准备吞食进到其中的一切。而吞食动作的完成是以被吞食者的死亡来实现的。巴赫金指出,食物同“死亡”“地狱”有特殊关系,“‘死亡’这个词在其含义中也表示‘被吞食的’‘被吃掉的”’。通过诅咒,巴塞耶特意欲把帖木儿送往地狱张开的血盆大口。同时,无论是吃掉帖木儿的心,还是请“复仇女神”和“九头蛇”施毒,都足以让帖木儿毙命并停止吞食。但遗憾的是,巴塞耶特要诅咒的对象却恰恰成了即将吞食自己的地狱,所以帖木儿说:“我在敌人的诅咒中获得荣耀,来自帝国天堂的力量,将它们全部转移到他们自己的头上。”(第一部第四幕第四场29-31行)
“吞食”因为其胜利或失败、生或死的双重性,又因筵席本身的节庆性,在胜利一方看来颇具诙谐性和表演性。帖木儿让随从给巴塞耶特喂水并肢解其皇后扎比拉(Zabina)的命令很容易让人想起喂狗和宰杀牲畜的情景。面对巴塞耶特的反应——“他狠狠地把水打翻在地”,帖木儿对其皇后吉娜葵特(Zenocrate)说:“这土耳其佬和他老婆难道不是刚好为筵席演了一出戏?”(58-60行)。帖木儿给塞瑞达马斯(Theridamas)、泰奇利斯(Techelles)和凯赛恩(Casane)加冕的一幕也通过把王冠比作美食(109-121行),传达了吞食的双重意义。吞下食物,就是“生对死的胜利”,也反映了马洛对通过“吞食”这一怪诞主题来展现胜利的理解。
二、肉体肢解形象 巴赫金指出,“夸张、夸张主义、过分性和过度性,一般公认是怪诞风格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而“怪诞形象以有关人体整体及这一整体之边界的特殊观念为基础。人体与世界之间以及个别人体之间的界限,在怪诞中,与其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形象中的形态,绝然不同”。在《帖木儿大帝》中,不仅有夸张的以“吞食”为主题的吃、喝形象,也有令人震惊的、对人体濒临死亡情形的描写,而这些描写通常以对身体的肢解开始,体现了马洛对剧中人物死亡呈现方式的独特认识。
在第一部第二幕第七场,马洛细致地描绘了科斯罗(Cosroe)王子临死前的感受,生动再现了战场上的重要场景,即受重伤的士兵快要死去,血从嘴里、裂开的颈部和腹部流出,却用尽力气说完最后的遗言:
莫名的痛苦折磨着我悲伤的灵魂,/死亡扼住我发声的器官,/是谁,用你的剑劈开了一个口,/掏空了我心脏的每一根动、静脉血管。(7-10行)
在怪诞肉体形象中,嘴是仅次于肚子和性器官的重要形象,“被吞食的世界往往就进了它里面”,而在这些身体的“凸起部位”和孔洞身上,“两个人体间以及人体与世界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并开始“相互交换”和“双向交流”。“发声的器官”即咽喉和嘴,它们能否发声决定了其是否拥有吞食世界或与世界沟通的能力。巴赫金还提到“怪诞形象不光表现人体的外观,而且还表现人体的内貌:血液、腸子、心脏和其他内部器官”。血毫无顾忌地从剑劈开的孔中、从血管中流出来,心脏也逐渐随之停止跳动。通过对科斯罗的身体从咽喉到心脏逐步解剖或肢解,马洛成功展现了人临死前的各种官能感受,加强了台下观众对死亡痛苦的感知。
马洛写巴塞耶特和包萨拉城(Balsera)守城官的死也从肉体肢解开始。在第一部第五幕第一场,巴塞耶特的皇后扎比拉大喊:“我的眼睛看到了什么?我的丈夫死了!/他的头骨全撕裂了,他的脑浆也冲了出来!”(305-306行)。在第二部第三幕第四场,包萨拉城守城官详尽展示了他身体所承受的痛苦:
一颗致命的子弹,从我身旁飞过,/重重地打在我的心上;我活不了了。/我的肝像被刺穿了一样,/我那启动、滋养身体各个部位的血管,/破了、烂了,我所有的内脏全都/浸泡在从伤口流出的血中。(4-9行)
无论是“撕裂了”“冲了出来”,还是“刺穿了”“破了、烂了”,都把完整的身体肢解成碎片,令承受者痛苦不堪。
在马洛笔下,除了运用劈开口子、对肉体完成肢解等非自然手段,使人因内部器官无法与外界沟通而死亡外,在自然情况下决定生死的还是人体内水分和热气之间的平衡状态。巴赫金指出,“饮食、饮料、粪便(及其他分泌和排泄:出汗、擤鼻涕、打喷嚏)、交媾、怀孕、分娩、发育、衰老、疾病、死亡、折磨、肢解”都是怪诞生命中的重要事件。一旦这些活动出现停滞,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在第二部第五幕第三场,医生告诉帖木儿他即将死亡,因为他体内水分和热气的平衡已经被打破:
我观察了您的尿液,和当中的沉淀,/浑浊不清,的确对您的威胁很大;/您的血管中充满了奇怪的热气/把您血液中的水分已烤干;/水分和能量,不是/身体的元素,/而是更为神圣和纯粹之物,/一旦它们几乎耗完,/作为生命之源,便表明死亡已不远。(82-90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筵席和肉体进行夸张又细致入微的描写,马洛试图以一种医学式解剖的视角对剧中人物或场景进行聚焦,以怪诞的方式对个中细节进行呈现,旨在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如临其境,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舞台效果。他所秉持的艺术逻辑,似乎“只定格那些超出于人体界限或通向人体内里的东西”,有一种迥异于传统戏剧创作的怪诞美学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