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葳蕤,经典流传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niu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彼采艾兮
  端午节回乡看父亲,早起就见他拿着一把镰刀往外走,问他做什么去,他说:“割艾去!”是了,《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样的风俗流传至今。我跟在他后面一起往艾地里走。
  《诗经·王风·采葛》唱:“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那位姑娘去采葛,只有一天没见着,好像三月久相隔;那位姑娘去采蒿,只有一天没见到,像隔三秋受煎熬;姑娘采艾去田间,只有一天没会面,好像隔了整三年。”
  程俊英翻译的白话版本如同一首情歌,浪漫而动人。
  父亲的艾种在一条窄窄的水沟边。看到这条水沟,我忍不住有些感慨。小时候,它是一条多么宽多么长的河啊,夏天涨水时,我们常在河边的岸上捡到蹦上来的鱼。
  只有艾没有变,还是那样容易生长,靠水而生;还是那样的苦味道,可煎水当药。艾可解毒消毒,过去的产妇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我母亲生我的时候,就用艾水洗过澡。后来我生孩子,她费了很大的劲,从乡下带了艾叶到城里来,待我满月的时候,煎了一锅水,让我洗澡。虽然我并不看重它的药用价值,但看重母亲为我准备的这份仪式感。我就端着那锅艾水,走进洗澡间,从头淋到脚,自觉洁净清爽。
  艾的作用很多。端午节时,可挂艾叶香囊;日常,可艾灸作为保健、养生的方法。孟子曾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比喻凡事要有坚执之心,不可急于求成。
  参差荇菜
  除了艾,《诗经》里的草木数不胜数。孔子当年行教,唯一的教材就是《诗经》。他说学习《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诗经》的开篇讲到的就是荇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周南·关雎》)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长长短短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纯洁美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程俊英《诗经译注》)
  小时候就认识荇菜了,但管它叫水浮萍,是乡下人种来作为猪饲料用的。后来从绘图本《诗经》里见到荇菜时,我又惊又喜,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荇菜很美,心形的绿色叶子如同小荷叶,开出的小花朵金灿灿的,因此,它也被称为“金莲儿”。古时,它是可以救荒的食物。我国古代有一本名著《救荒本草》,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个儿子朱橚为了帮助百姓在荒年之中采食野菜救饥而写的,书中教人如何辨别、食用野菜。为了编著此书,他还特意开辟了专门的植物园,种植从民间调查得知的各种野生可食植物,亲自进行观察和实验。他这本书后来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食用野生植物图谱,对后世本草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救荒本草》中教吃荇菜:“采嫩茎煠熟,油盐调食。”陆玑《诗疏》中说荇菜“可以按酒”,当下酒菜的意思。
  南京有很多可食用野菜,比如马兰头、香椿头、芦蒿等,都很有名,但荇菜没有人吃。苏州有道名菜“太湖莼菜”,《世说新语》中记载,晋朝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了,想到家乡苏州美味的莼菜羹、鲈鱼脍,便辞官回乡了。后来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我想,荇菜和莼菜在外观上很接近,不知道味道是不是差不多呢?不过有时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没有尝试过,不敢断论。
  采采芣苢
  《诗经》三百零五篇,我最喜欢的就是“芣苢”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诗经·周南·芣苢》)
  “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采些来。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采得来。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拾起来。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揣起来。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兜回来。”(程俊英《诗经译注》)
  小时候,我们叫车前子为猫耳朵。奶奶说:“你看,它的叶子是不是长得像猫耳朵?”真的很形象呀。
  那时候,我们放学回家,少有作业,都在户外疯玩。有时候,我们会带一只菜篮子,一边玩,一边采些野菜回去,当作猪草。猫耳朵是比较美味的猪草,奶奶说,多采些。因此,猫耳朵就成了香饽饽,人人都去采,一时就成了稀罕物,难得寻见。遇到了,就如同宝物,赶紧采下,收进篮里。
  后来学到“芣苢”这首诗时,立即想到小伙伴们一起抢采猫耳朵的情形。诗中所歌唱的劳动形态,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她的围裙在菜园里劳作的样子。母亲的围裙有一只大大的方兜,她在菜地里摘下的豆啊果啊,统统都往兜里装。兜里装不下了,就把围裙从底处往上一折,两个底角往腰间一掖,形成一个大兜,继续装东西。她忙完回家,我们看她的围裙,就可知是满载而归,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感。所以每回读到“芣苢”篇,我就觉得那里面的人就是母亲,她在欢快地、手脚麻利地劳作着。
  蔽芾甘棠
  小时候住的村庄前,有一口大大的池塘,围着池塘的便是各种树木。我印象深的有一棵老柳树,它的树干弯到水面上,恰好供村人淘米、洗菜之用。还有一棵树,就是棠梨树,带给我太多欢乐的童年记忆。
  棠梨也是临水而生,枝干粗壮,颇有年头。春天时,满树白花,让人心生向往,因为花落了就该结果了。棠梨的果实只比大豆大一些,皮呈褐色,虽然不如杏子、桃子那么诱人,但一串串的挂满枝头,看着也喜人。
  棠梨的果实跟其他梨品种一样,要到秋天才成熟,但夏天时,在池塘里游泳、戏水的孩子们哪里等得到那个时候,常常在水里扑腾一圈,就来摘一把果子。有的放进嘴里吃了,虽然酸涩,但一口吞了也无大碍;有的就用来砸人玩了。你砸我,我也砸你,这个“武器”比石头子儿伤害性可小多了,孩子们常常玩得不亦乐乎。接近水面的果实被摘光后,就开始觊觎高处的果实。我那时候人小身巧,是个爬树高手,常受小伙伴委托,上树摘果。一串串摘下来塞在兜里,下来时分给小伙伴们。
  往往还没有等到秋天,棠梨一树的果实就被我们“祸祸”光了,我们也从来没有吃过“甘甜的棠梨”。《诗经》中描绘的“甘棠”,我怕是这辈子也不得有机会尝了。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诗经·召南·甘棠》)
  “棠梨茂密又高大,不要剪它别砍它,召伯曾住这树下。棠梨茂密又高大,不要剪它别毁它,召伯曾息这树下。棠梨茂密又高大,不要剪它别拔它,召伯曾歇这树下。”(程俊英《诗经译注》)
  召伯即召公,姓姬,名奭,是周武王的弟弟。他执政能力很强,经常去自己的封地“召”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有一年夏天,天气炎热,召公来到乡下,就在一棵茂盛的大甘棠树下处理公务。他顶着酷暑,在当地待了很多天,老百姓遇到困难和纠纷,都到甘棠树下找召公解决。人们为了感谢召公,就送给他很多礼物,可是召公坚决不收。召公要离开的时候,当地老百姓十分不舍,觉得像召公这样的官清正无私,心里装着百姓,如果天下的官都像他一样就好了。后来,“甘棠遗爱”就成为颂扬离去官员的代名词。
  (编辑 郑儒凤 [email protected],西米绘图)
其他文献
今年端午假期,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系列节目惊艳网络:水下舞蹈《洛神水赋》演绎绝美“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衣袂翻飞,曼妙婀娜;《龙舟祭》重现传统端午祭礼,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气势磅礴,刚劲有力;《兰陵王入阵曲》波澜壮阔,直戳人心,时空交错中尽显家国情怀……尤其是开场水下中国风舞蹈《洛神水赋》,让一众网友惊叹:“我是看到神仙了吗!”国风吹起,文化大美,而让这场水下舞蹈“破圈”的摄影师和导演名叫
期刊
怎么约到热门人物  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和记者谈话。迈克特别幸运,许多不同领域内的顶尖人物都觉得被他采访就像是一个嘉许他们通过测试的仪式,是他们已经达到该领域巅峰的无形证明。“一个小偷只有在他上了《60分钟》节目后才觉得自己真的混出了名堂。”邁克喜欢引用他同事莫利·塞弗的这句话。但有一些你想采访的人却抱着彻头彻尾的敌对态度,有些则是出于害怕,需要记者去努力说服。在这一点上,迈克也很清楚,因为他采访的
期刊
那天上午,我帮朱老师代班,提前走进了七(1)班教室。  孩子们大都在看书,只有一个女生趴在桌子上。我看了一会,见她半天没有动弹,就走过去,轻轻地拍拍她。她慢慢地抬起头,眼里噙着泪。我问她怎么啦,她没有说话,看起来满肚子委屈。旁边的孩子告诉我,她被前面的一个男生推搡了一下,撞到心口上了。  我赶紧问她感觉怎么样,她说疼,我问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她说不要。我给班主任潘老师打了电话,潘老师匆匆地赶过来
期刊
我的家乡在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发旺村,正如它的名字,这个不起眼、被群山环绕的小村庄,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愈发兴旺了起来。我亲眼见证了入村的路从泥巴路到水泥路的更替,代步工具从三轮车到小汽车的升级,田野里的农作从人工到机械化的转换,乡亲们的生活从贫穷到小康的演化……唯一不变的是依旧可爱的人儿。  毫无疑问,家乡的变化依靠的是党的好政策,将这些变为现实的是与我的外公同样身份的党员们。至今,我还记得外公每
期刊
1  “你‘五一’就自己回来吧,不要带你男友了。”  看着老爸发来的这条消息,米娜有些蒙。之前是他一直催着快点带男友回家,怎么这一下子又变卦了?她都已经跟安潇说过,安潇也早准备好了他和米娜出行的行头、给米娜爸妈的礼物,高铁票也已经订好。老爸说变卦就变卦,米娜怎么跟安潇讲?  米娜只好向老妈求助,结果老妈透露的原因,令米娜哭笑不得。  “谁叫你发那张照片的?你说你俩拍的那照片,安潇跟你一样描眉画唇,
期刊
孩子们的翅膀是稚嫩的,  需要精心呵护  “我们带着孩子读了太多的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你把水桶加满了吗?》这本书。”“守护稚翼”公益组织创办人黄艳说。  每个人都随身带着一只隐形的水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那儿。当水桶满满的,你感到幸福和快乐;当水桶空空的,你感到孤独和难过。  这只“水桶”代表的是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健康状况。你给予孩子爱,就是在给孩子的“水桶”加水。“水桶”越满,孩子的
期刊
叶倾城,女,作家,曾著有《你好啊,一年级》等童书,《孩子,谢谢你选我做妈妈》等散文集,《原配》等长篇小说。  他很爱说话,总是说个不停,他的故事,我是断断续续拼起来的。  他是农村孩子出身,长大后当司机开大货车运货。渐渐有点儿积蓄,就自己买了辆车,挂在某个公司名下,其实自己是老板。渐渐懂行了,他就不光运货,还在A地进货,到B地卖。一路走来很辛苦,但也有回报。他在老家县城买了房子,让家人进了城,又在
期刊
韩浩月,男,生于上世纪70年代,现居北京。评论人,为多家媒体撰写文化、娱乐评论。专栏作家,出版有多部个人作品集。  夏天是吃西红柿的季节。从炎热的外面,回到家中,抓起一个西红柿,放在水龙头下冲洗一下,一大口咬下去,尽是甘甜清爽的味道。如果是在冰箱里冰过的西红柿,就更好了,切开,放在盘子里,撒上一把白糖,鲜红的西红柿切面上,糖色如霜,令人食欲大动。  “西瓜、空调、Wi-Fi”,被认为是度过夏天的必
期刊
有次请客,饭店服务员为我们推荐了几个套餐。我发现,每个套餐都还不错,经济实惠,还比较有档次,可以考虑,但每个套餐中,总有两三道菜让人不满意。  我捧着菜单说:“把套餐一中的这三道菜换了,换成套餐二中的三道,可以吗?”服务员笑眯眯地说:“这样不行的,我们的套餐是固定的,价格优惠了不少。您如果要换掉,只能按点餐计算了,这样不划算。”衡量再三,我定下了其中的一个套餐。这个套餐虽然不是百分百满意,但总体上
期刊
沈嘉柯,男,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湖北作协全委会委员,已出版《沈嘉柯精选集(三卷本)》《最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人生摆渡人》等50多本作品。  我有一个朋友叫阿顺,第一次见面时,他只有19岁。他一会儿北漂,一会儿南下,小小年纪已经走了很多地方。他令我非常惊讶,以我的观察,他明明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  实际上,阿顺从小就有闯荡大城市的梦想,高中毕业便放弃念书,追梦去了。他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