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种自由,让他去选择;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去探索;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去追求;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去创造。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传统教育中,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忽略了科学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科学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在讲外界溶液浓度较大,细胞失水时,可以举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
星期天,张勇帮爸爸给西瓜苗追施化肥,在他追肥的那片地里,有不少西瓜在第二天发生了“萎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认识、分析,激发思维主动性。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例如,在学习了串联电路中各种电器的关系后,教师可追问一句:“那马路上的电灯是怎么连接的呢?”
二、用生活情境激活学生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既形象直观又生动活泼,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起学生注意,让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创造更多的丰富体验。讲授《物质的导电性》一课时,由于本节内容的知识,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初步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引出探究的问题,教师播放了一段多媒体录像。
师: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教师播放录像,内容:小女孩发生触电事故。惊心动魄的一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看了这段录像,同学们最想知道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生:小女孩为什么触电?
师:哪位同学能帮助解答小女孩为什么触电?
生:可能是风筝线导电的原因。
……
通过录像,以真实的事例,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激励起学生认知的冲突。
2.依现实切入,重现情境
学生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经验,生活经历中的有些事隐藏在学生的记忆中,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及时地唤起学生的经历,重现当时的情境,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如上《物质在水中的结晶》一课的教学导入就可以用这种形式:
师:国庆节,我去做客,我妈妈泡了一杯很甜的糖水,开始我没喝完,等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我问妈妈是否当时没搅拌,妈妈说当时糖已经全部溶解。你有这样类似的现象发生过吗?
(引入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学生积极发言)
生:有,过年走亲戚时也见到过类似的现象。
师:哦,那你能帮老师分析白糖析出的原因吗?
生:可能是过了一会儿,糖水的温度降低,它的溶解度下降了,糖析出来了。
师:其它同学见过类似的现象发生吗?介绍一下。
……
生活场景的导入,关键在于教师熟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习惯,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就能驾轻就熟。情境的设置,打开了学生的记忆库,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极能引起学生共鸣。
三、自主选择,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69页)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目标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探究性学习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四、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
1.激趣设疑,诱发思维
创新与兴趣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创新的欲望。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如讲参照物前可以这样引出课题:“在一个黑夜里,小明和小亮在无路灯的长直公路上做了一个实验,小明在离小亮数百米处把信号灯打亮并高高举起,要小亮判断他是站着不动还是正在行走?是迎小亮而来还是离小亮而去?小亮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却总是搞不清是什么结果。”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而难以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
2.抓词设疑,引导思维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词语设置问题,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如教学蜡烛的实验时,让学生用格尺找出蜡烛的中心并做记号。用钳子夹住铁丝的一端,然后把铁丝的另一端放在酒精灯上烧红,然后把烧红的铁丝从蜡烛中心横穿过去,使蜡烛和铁丝呈十字形,再把铁丝的两头分别搁在玻璃杯上,点燃两头蜡烛芯,这时蜡烛的两头就会慢慢地一上一下地摆动起来,像跷跷板一样。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用蜡烛做的自动跷跷板不会动,怎么办?突然遇到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注意力集中到“怎么办?”教师抓住这个时机,讲清蜡烛跷跷板不动的原因,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自动跷跷板的摆动原因(蜡烛燃烧时使周围的空气发生热胀冷缩造成跷跷板的上下摆动)。由此,再让学生想一想,利用蜡烛还可以做哪些有趣的实验。
3.想象设疑,发散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注重学生想像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目前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可以假设没有摩擦、人变成强磁体、地球突然作自由落体运动、重力消失……让学生充分想象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情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做探索性实验,多设计小实验等。
传统教育中,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忽略了科学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科学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在讲外界溶液浓度较大,细胞失水时,可以举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
星期天,张勇帮爸爸给西瓜苗追施化肥,在他追肥的那片地里,有不少西瓜在第二天发生了“萎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认识、分析,激发思维主动性。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例如,在学习了串联电路中各种电器的关系后,教师可追问一句:“那马路上的电灯是怎么连接的呢?”
二、用生活情境激活学生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既形象直观又生动活泼,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起学生注意,让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创造更多的丰富体验。讲授《物质的导电性》一课时,由于本节内容的知识,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初步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引出探究的问题,教师播放了一段多媒体录像。
师: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教师播放录像,内容:小女孩发生触电事故。惊心动魄的一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看了这段录像,同学们最想知道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生:小女孩为什么触电?
师:哪位同学能帮助解答小女孩为什么触电?
生:可能是风筝线导电的原因。
……
通过录像,以真实的事例,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激励起学生认知的冲突。
2.依现实切入,重现情境
学生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经验,生活经历中的有些事隐藏在学生的记忆中,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及时地唤起学生的经历,重现当时的情境,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如上《物质在水中的结晶》一课的教学导入就可以用这种形式:
师:国庆节,我去做客,我妈妈泡了一杯很甜的糖水,开始我没喝完,等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我问妈妈是否当时没搅拌,妈妈说当时糖已经全部溶解。你有这样类似的现象发生过吗?
(引入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学生积极发言)
生:有,过年走亲戚时也见到过类似的现象。
师:哦,那你能帮老师分析白糖析出的原因吗?
生:可能是过了一会儿,糖水的温度降低,它的溶解度下降了,糖析出来了。
师:其它同学见过类似的现象发生吗?介绍一下。
……
生活场景的导入,关键在于教师熟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习惯,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就能驾轻就熟。情境的设置,打开了学生的记忆库,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极能引起学生共鸣。
三、自主选择,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69页)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目标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探究性学习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四、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
1.激趣设疑,诱发思维
创新与兴趣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创新的欲望。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如讲参照物前可以这样引出课题:“在一个黑夜里,小明和小亮在无路灯的长直公路上做了一个实验,小明在离小亮数百米处把信号灯打亮并高高举起,要小亮判断他是站着不动还是正在行走?是迎小亮而来还是离小亮而去?小亮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却总是搞不清是什么结果。”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而难以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
2.抓词设疑,引导思维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词语设置问题,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如教学蜡烛的实验时,让学生用格尺找出蜡烛的中心并做记号。用钳子夹住铁丝的一端,然后把铁丝的另一端放在酒精灯上烧红,然后把烧红的铁丝从蜡烛中心横穿过去,使蜡烛和铁丝呈十字形,再把铁丝的两头分别搁在玻璃杯上,点燃两头蜡烛芯,这时蜡烛的两头就会慢慢地一上一下地摆动起来,像跷跷板一样。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用蜡烛做的自动跷跷板不会动,怎么办?突然遇到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注意力集中到“怎么办?”教师抓住这个时机,讲清蜡烛跷跷板不动的原因,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自动跷跷板的摆动原因(蜡烛燃烧时使周围的空气发生热胀冷缩造成跷跷板的上下摆动)。由此,再让学生想一想,利用蜡烛还可以做哪些有趣的实验。
3.想象设疑,发散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注重学生想像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目前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可以假设没有摩擦、人变成强磁体、地球突然作自由落体运动、重力消失……让学生充分想象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情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做探索性实验,多设计小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