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多关注新冠病毒媒体报道反而会影响健康?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uitto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段日子里,新冠肺炎已经升级成为了“全球大流行”,并受到了无数媒体的持续关注。但是大众需要准确且实时的关于新冠传播的信息的同时,一个新的威胁也渐渐出现:接触过多关于新冠病毒信息而导致的心理压力。
  根据来自Health Psychology的一篇论文,心理学家 Dana Rose Garfin, Roxane Cohen Silver和E. Alison Holman探讨了大量媒体信息是如何扩大了新冠带来的压力的。在论文里,作者们总结了近40年来关于媒体和个人长期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实验,并给出了在新冠肺炎持续期间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的建议。
  每天24小时一周持续7天不间断地接触新闻会导致人体“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增加。“战斗或逃跑反应”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能让我们的祖先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通过释放荷尔蒙使身体快速准备好战斗或者逃跑。研究表明,长时间处在这种状态下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问题。在之前的许多重大集体创伤案件(例如大规模暴力事件或者天灾)之后有研究者发现,接触媒体信息的类型和数量同人们在经历集体创伤案件后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舉个例子,在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后, 每天长达几个小时不间断的电视报道甚至与2至3年后增加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急性生理健康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9.11”事件带来的心理高压导致了3年内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的激增,尤其是那些担忧未来恐怖袭击再次发生的人群。同样的,研究者发现在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事件中,那些每天接触几个小时媒体信息的人群更易焦虑和恐慌,随之而来的是比接触媒体信息少的人更差的表现。在波士顿炸弹案发生之后,那些接触媒体信息最长时间的群体的急性压力障碍症状表现程度最甚,甚至能与当时在场的亲历者相比。如此与媒体的接触甚至会形成接触与压力的恶性循环:那些心理上担忧的人们会更加关注甚至主动寻找更多的媒体信息以寻求安慰,但是这种行为反而会加剧他们的焦虑。在这些案件中,早期过多地接触媒体会影响长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在动荡和危机的时期,人们通常依赖媒体来获得对危机评估和应对建议来保护自己。当遇到不确定或者无法控制的威胁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焦虑。
  作者认为在新冠“全球大流行”的环境下,这种由媒体信息带来的焦虑可能会影响整个医疗系统和资源倾向。根据以前的全球性流行病的案件来看,过高强度的媒体报道会导致急诊数量的激增,就算在那些受影响极小的地区也是一样。在新冠期间,类似的事情也有发生。
  为了降低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者提了几条建议:
  1媒体应该减少在报道中参杂的感觉论,尽量避免附上过多令人不安的图片。
  2大众应该选择1到2个可信的媒体作为信息渠道来获取最新资讯。这样可以降低与媒体接触时间,并且不容易被社交媒体上各种立场不定、互相矛盾的而且并未被证实的报道影响。
  3在新冠期间,健康科学专家、病毒专家等各类研究者应当提供官方现在或者将来可以使用的有用资讯。
  4社区应当透明准确地与大众交流有效的日常保护措施(比如勤洗手、消毒和保持社交距离,等等)。

参考文献


  Garfin, D. R., Silver, R. C., & Holman, E. A. (2020). The novel coronavirus (COVID-2019) outbreak: Amplification of public health consequences by media exposure. Health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hea0000875
其他文献
一  她从小就很讨厌他,但同时又非常牵挂他。  其实,她讨厌他,并不是因为他对她不好,而是他身上的味儿。其实他身上本身也没有什么味儿,只是因为他喜欢吃蒜,并且一天三顿,顿顿都有。但她虽然是他的亲生女儿,却没有继承他爱吃大蒜的嗜好,相反,她特别厌恶他身上和口中常散发出的那股辛辣的蒜臭。  他在工厂当操作工,每天天还没亮,就得早早地起床去厂里开机床。他早上从不做饭,隔夜的干馍,也不会馏一下,剥两瓣紫皮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现在已经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了,您知道吗?中考之后我满怀信心等待成绩,结果却让我十分失望,在班里只排到了第25名。我简直不能相信!本来不想让家人知道我的悲伤,但,这次实在忍不住,泪水一次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现在想起来,我心里还有一道难以越过的坎。还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换老师数学成绩下滑,老师曾经几次提到数学的重要,在我的成绩册上写过一句“要加强数学”。我知道老师为我好,但是
期刊
上周,打车回家时不幸被堵在大马路上,半个小时的路程,开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到。无奈而烦躁的司机师傅打开了音乐,放起了经典老歌。这几首老歌,让我们都有了些怀旧的感觉,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天来: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感动的人和事,或是某位红极一时的歌星,或是年少时迷恋的电视剧、小游戏,甚至是读书时续写的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怀旧所带来的强烈归属感与欣慰感,让我和司机师傅都忘记了堵车的不愉快。  在心理学中,怀旧
期刊
“大夫,我的孩子可不能吃药啊,这药物有依赖性,到时候就离不开药可咋整?这孩子一辈子就毁在这儿了……我们一个街道的就有人吃了一辈子药也不能停的。”  临床上,常常遇到这样的疑问,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人,都非常担心精神类药物成瘾的问题,甚至因此拒绝接受药物治疗。但是,精神类药物真的会成瘾、一旦吃上就不能停,甚至会让人欲罢不能吗?◢ 到底成瘾不成瘾?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精
期刊
小雅是一名初三的备考生,因为考试焦虑来找过我。我们一起探寻了她小升初这一关键节点经历的挫折,以及事件现在对她的影响,都觉得找到了考前莫名焦虑的原因。  我满以为和小雅的咨询会告一段落,她的焦虑会随着对过去和自己的理解而降低,没想到几天以后小雅又来找我,跟我预约时特别提出要在她上历史课的时候前来。我恰好没空,就建议她改期。  她哀求:“老师,就不能是那节课吗?”我摇摇头,她叹了口气,无可奈何的同时又
期刊
开 篇  以色列国宝级剧作家列文在戏剧《安魂曲》第十场中安排了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母亲的有关人生的对白:  老人:那你这一生干过什么呢?孩子?  母亲:就这些,洗衣服、扫地……  老人:可是更大一点儿的事情呢?做过吗?  母亲:没做过,先生  老人:你是个人,你有头脑,你有自己的愿望,你怎么对待这些呢?  母亲:我活着,先生  老人:你从没有站在那个十字路口吗?  母亲:没有,先生  老人:你从没
期刊
孕期夫妻间能不能过性生活?不少准爸爸、准妈妈都有这个疑惑,又难以启齿。  根据传统的说法,妊娠期的“性”一般被否定。有些孕妇为了避免丈夫的“骚扰”,一怀孕就回娘家,果断地选择了物理隔离。也有一些夫妻因为缺乏性知识,没有采取安全的性方式导致流产、早产甚至阴道流血,引发严重威胁母胎安全的事件。  那么,妊娠期的“性”到底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令人尴尬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丈夫们的意愿  2
期刊
很多人认为《小王子》是一部写给成人的童话,可以净化心灵。最近,根据《小王子》改编了一部票房极高的动画片,通过飞行员和小王子的故事,告诉所有人爱的责任。  动画片借着一个小女孩和老飞行员的故事引出小王子。从小被母亲逼着只知道学习的小女孩因为回答不出“你觉得你的未来是什么样”这个问题被名校拒之门外,母亲只好购买学区房将女孩送进学校,并给她制定了一系列人生计划,让她好好学习。谁知,第二天,从隔壁飞出一个
期刊
在网上看到一个特殊的“请假条”,是父母写给外地工作的子女的:“以前过年,是你们跟我们请假不回家,这一次,我们跟你们请个假。今年春节,我们老头老太太也要来一场你们年轻人流行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很多网友和我一样,看完后竟是笑着笑着已经泪流满面。笑是因为老人的可爱,哭是因为父母对儿女的体谅。从心里,我希望那对父母真的是去旅游,而不只是为了让儿女安心编织的谎言。  记得看过一个公益广告:女儿去美国
期刊
谁在阻止你的前进?  Sam刚刚入职不久,就接到领导安排给他的一个任务—需要他去做一个客户回访。这让Sam感到压力山大。  一方面,Sam刚刚到岗,对这些客户都不怎么熟悉。另外一方面,Sam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内向,对“和别人打交道”这件事比较头痛。Sam拿到了客户回访的名单及联系方式,重重地嘆了一口气。在这个名单上,足足有20个人。而领导的要求是,要在两天之内完成所有客户的回访,并且希望每个客户都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