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但现行德育的困境在于与生活疏离。职业高中英语课程的德育教育要想走出困境则需做到:关注学生生活,提升学生德性,把学生带进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发掘课程德育教育因素。
关键词:职业高中 英语课堂 德育教育
德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完满的德性和“矫正与激励”,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生活幸福。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那种永远为自身而不为他物的目的是最完满的、绝对最终的目的,也是最高的善。”善待别人意味着幸福,与人为善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灵魂的一种现实活动。
但我国的德育教育现实是:过分强调德育的外在功能,教育活动被过多地涂上了功利的色彩。为此,笔者对职中英语教育中怎样进行德育教育进行了研究。
一、社会德育教育的困境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物质前所未有的丰富,人的欲望也在不断膨胀。物质主义与工具理性的高扬,造成了德性在生活中的失落。个性的张扬与共性的失落,则意味着德性已越来越远离生活与现实,结果造成生活对德育的疏离。
我国德育过分地强调外在功能,德育活动过多地涂上了功利色彩。受外在功利制约,德育活动无法按原本应该有的方式进行,因此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导致了德育对生活的疏离和“矫正与激励”功能的缺失。
二、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曾把生活分成三种: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思辨的生活。在他看来,德性比荣誉更能成为政治生活的目的。
生活的目的在生活自身,在生活的善。物质在走向个人生活幸福的过程中只是外在的基础与手段。德性作为手段与目的内在地统一于生活之中。这样,有用性作为手段的手段便不再是生活的尺度,德性就可能重新渗透生活。所以,职中德育教育应该指向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幸福。
学校德育出现困境的很大一个因素在于德育偏离了其本意的目的。强调个性解放和发展是时代的潮流。对于职中的德育教育来讲,强调个性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要允许学生有个人选择的自由和权利。教师应该是引导学生去选择。
三、德育要提升学生的德性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善于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教师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知识广博,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师,能使学生对教师有好感进而对学习有亲切感,同时教师的教态仪表、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会提高学生的德性。
现代社会强调角色行为与职业行为的正当与合理,并不强调把完整的个人投入于角色与职业之中,使得人与行为分离,职业规范与个人德性分离。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偏重于不同的活动。但作为生活中的个人,他是整体性的、不可分割的,他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一活动中,他的生活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狭隘范围。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特殊的人;他首先是生活中的人,然后才是从事某项特殊活动的人。学生首先也是一個人,然后才是学生的角色。个人的德性是角色与职业规范的基础,只有以个人德性来统一学生的行为,才可能使学习行为内化为学生整体德性的一部分,并真正成为学生真诚的行为准则。所以,寓德育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的重点,应是提高学生的德性。
四、德育要把学生带进生活
学校德育要把学生带入人的真实生活中,激励学生去交往、创造、劳动与学习,激励学生去生活、经历、体验,拓宽个人的生活视野和整个生活世界的内涵,从而激励学生不断追求美好生活。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具能使语言内容自然地融入视听背景之中,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系统,让学生如临其境,更直观地接触英语,有利于他们更贴切地了解西方人的表达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要帮助与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生活表达,使学生置身于英语的生活环境之中。
五、德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精心备课,找好切入点,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不知不觉地随教师进入文章所讲的话题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极参与语言实践,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还要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既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也可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师生双向的交互性活动有助于学生尊重他人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在共同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语言学习中,遗忘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克服遗忘的过程也是一种挫折教育,也是促进学生形成为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六、要发掘课程德育教育因素
职中的英语教材中,有着大量关于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的文章和名著节选等。教师只是单纯地处理语言点是远远不够的,也背离了语言学习目的,而仅对文章大意进行讲解,也只是停留在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阶段,并没有达到大纲规定的“遵循易于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原则。教师应利用教学内容,通过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评价性、延伸性的问题,推想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同时还要注重课文主旨隐意的理解,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现实社会,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深意。让学生谈自己对人生、社会的观点、认识和看法,从而启迪学生,教育学生要自爱、自尊,要宽以待人,要遵守社会公德,对待学习与将来、对待工作都要认真。这样的英语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知知识,探索道德。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每位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要大胆地激励学生去生活,去追求好(善)的生活,去践行好的生活品质。一个拥有好生活品质的人,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公民;一个每个人都拥有好生活的社会,一定是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苗力士译,《尼各马科伦理学》[M],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版
[2] 何中华,《回到自身:世纪之交的哲学重建》[J],《学术月刊》,1995(10)
关键词:职业高中 英语课堂 德育教育
德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完满的德性和“矫正与激励”,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生活幸福。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那种永远为自身而不为他物的目的是最完满的、绝对最终的目的,也是最高的善。”善待别人意味着幸福,与人为善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灵魂的一种现实活动。
但我国的德育教育现实是:过分强调德育的外在功能,教育活动被过多地涂上了功利的色彩。为此,笔者对职中英语教育中怎样进行德育教育进行了研究。
一、社会德育教育的困境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物质前所未有的丰富,人的欲望也在不断膨胀。物质主义与工具理性的高扬,造成了德性在生活中的失落。个性的张扬与共性的失落,则意味着德性已越来越远离生活与现实,结果造成生活对德育的疏离。
我国德育过分地强调外在功能,德育活动过多地涂上了功利色彩。受外在功利制约,德育活动无法按原本应该有的方式进行,因此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导致了德育对生活的疏离和“矫正与激励”功能的缺失。
二、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曾把生活分成三种: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思辨的生活。在他看来,德性比荣誉更能成为政治生活的目的。
生活的目的在生活自身,在生活的善。物质在走向个人生活幸福的过程中只是外在的基础与手段。德性作为手段与目的内在地统一于生活之中。这样,有用性作为手段的手段便不再是生活的尺度,德性就可能重新渗透生活。所以,职中德育教育应该指向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幸福。
学校德育出现困境的很大一个因素在于德育偏离了其本意的目的。强调个性解放和发展是时代的潮流。对于职中的德育教育来讲,强调个性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要允许学生有个人选择的自由和权利。教师应该是引导学生去选择。
三、德育要提升学生的德性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善于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教师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知识广博,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师,能使学生对教师有好感进而对学习有亲切感,同时教师的教态仪表、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会提高学生的德性。
现代社会强调角色行为与职业行为的正当与合理,并不强调把完整的个人投入于角色与职业之中,使得人与行为分离,职业规范与个人德性分离。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偏重于不同的活动。但作为生活中的个人,他是整体性的、不可分割的,他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一活动中,他的生活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狭隘范围。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特殊的人;他首先是生活中的人,然后才是从事某项特殊活动的人。学生首先也是一個人,然后才是学生的角色。个人的德性是角色与职业规范的基础,只有以个人德性来统一学生的行为,才可能使学习行为内化为学生整体德性的一部分,并真正成为学生真诚的行为准则。所以,寓德育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的重点,应是提高学生的德性。
四、德育要把学生带进生活
学校德育要把学生带入人的真实生活中,激励学生去交往、创造、劳动与学习,激励学生去生活、经历、体验,拓宽个人的生活视野和整个生活世界的内涵,从而激励学生不断追求美好生活。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具能使语言内容自然地融入视听背景之中,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系统,让学生如临其境,更直观地接触英语,有利于他们更贴切地了解西方人的表达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要帮助与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生活表达,使学生置身于英语的生活环境之中。
五、德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精心备课,找好切入点,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不知不觉地随教师进入文章所讲的话题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极参与语言实践,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还要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既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也可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师生双向的交互性活动有助于学生尊重他人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在共同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语言学习中,遗忘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克服遗忘的过程也是一种挫折教育,也是促进学生形成为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六、要发掘课程德育教育因素
职中的英语教材中,有着大量关于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的文章和名著节选等。教师只是单纯地处理语言点是远远不够的,也背离了语言学习目的,而仅对文章大意进行讲解,也只是停留在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阶段,并没有达到大纲规定的“遵循易于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原则。教师应利用教学内容,通过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评价性、延伸性的问题,推想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同时还要注重课文主旨隐意的理解,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现实社会,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深意。让学生谈自己对人生、社会的观点、认识和看法,从而启迪学生,教育学生要自爱、自尊,要宽以待人,要遵守社会公德,对待学习与将来、对待工作都要认真。这样的英语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知知识,探索道德。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每位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要大胆地激励学生去生活,去追求好(善)的生活,去践行好的生活品质。一个拥有好生活品质的人,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公民;一个每个人都拥有好生活的社会,一定是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苗力士译,《尼各马科伦理学》[M],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版
[2] 何中华,《回到自身:世纪之交的哲学重建》[J],《学术月刊》,19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