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实验,所以实验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探究活动的成败。基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生理特点和实验教学的独特性,教师落实好科学课堂实验教学中五个环节:制定实验计划、规范仪器操作、明确职责分工、关注温馨提示、注重实验报告分析,从而提升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有效性
正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在课程性质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1]。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实验,所以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科学教学的成败。
由于实验主体是小学生,其动手能力水平有限,思维还不太成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使得实验的探究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课堂应多向学生提供探究机会,学生的实验技能在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近地提升,使他们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实验,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结合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从实验过程的五个重要环节入手,谈谈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看法:
一、制定实验计划,加强实验的针对性。
小学阶段实验内容既是为了要更好地验证对问题的猜测,又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所以做好实验显得尤为重要。制定好实验计划又是学生做好实验的前提,随着年级的增长,实验计划又不能一直由老师直接给予,最好需要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完成,这样对于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等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小学阶段参与课堂实验的学生来讲,实验计划的制定应该做到具体、明确、有条理。在实验前教师的语言要引导:我们要明确将要做什么?在实验中要解决什么问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等。即使是目标不确定的观察类实验,也要强调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和观察时要注意的事项,不能盲目。比如在《水和水蒸气》一课中,需要验证“水是否蒸发了?”这个问题,学生对蒸发快慢的研究时各抒己见,有说可以用太阳晒,有说可以用风吹,有说可以用火烧……选择什么方法能更快的验证呢?学生讨论得出:需要两个等量的水进行对比,需要对其中的一个加热,然后比较区分。通过学生们的意见,整合成一个实验计划,这样学生自己尝试制定计划,在实验过程中,对比两个等量的水在有加热和没有加热两个不同条件下,鲜明的区别。同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会注意到等量在对比中的作用,留心加热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实验操作的流程步骤。通过学生自己制定或者教师引导制定的实验计划,就能更好地促进实验的顺利开展和完成,从而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规范仪器操作,确保科学实验有序推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常规性的实验和实验器材,教师应对学生重点的讲解和操作,从而反复的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比如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酒精灯、弹簧秤、天平、量筒等实验仪器,这些是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儀器,需要学生正确使用并熟练掌握运用,再如溶解、过滤、加热、串联并联电路、电磁铁、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等基础实验,也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老师需要放手让学生去使用,而不是代替操作。比如在教学《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一课中,教学酒精灯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要学生能正确操作和使用,并且能在实验中运用。课堂上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详细地对酒精灯的构造、点火的要求、操作步骤和方法等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讲解,又请学生上台来操作演示,然后让全班的学生都能深刻地记住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在分离实验过程中,学生正是因为很好地使用酒精灯,使得实验做得很成功,而且让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学习得很扎实。相信在老师这样耐心地指导学生正确操作使用器具,学生一定能更好地掌握该项实验技能和发放,也能在实验过程中体现出来。正因为有来学生能正确规范地操作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实验,因为有放手去探究实验,学生才能真正去尝试科学探究的快乐,从而良性循环,保障实验的顺利、高效进行。
三、明确职责分工,提高科学实验的效率。
实验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所谓的小的合作探究过程中,经常是只有一位两位同学真正的参与到操作实验当中来,成为实验的“主力军”,整个实验过程他们忙得不亦乐乎,而同组其他同学却只是在旁边观看,这样根本无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参与和锻炼,更违背了我们小组合作实验的初衷。所以,我们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就应该密切关注各小组成员之间的任务与分工。比如在《摆的研究》一课实验中,要探究摆的频率与摆长、摆幅、摆重的关系实验时,在分组实验时,要给每个组员都安排任务,有的当材料管理员,可以由小组长来负责实验前分发实验材料,实验结束后收材料;有的当实验记录员,如实记录实验中的数据、现象和过程,可以请书写工整的学生担任;有的负责数摆的次数,在30秒摆的次数,一分钟摆的次数,要请比较细心认真的学生负责;有的负责计时,可以请比较活泼的男生来担任;有的负责汇报,需要表达比较清楚大方的学生。这样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个性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做合理分工安排,使得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当然,如果有时间,还可以组内同学调换分工,再重复做一遍这个实验。这样分工合作,明确职责,交换岗位,提高小组探究实验的效率,增强了每个组员的责任意识,使得每位学生都投入到实验的探究中去,从而提升来每位学生实验技能,从而促进实验的有效和高效。
四、关注温馨提示,提升科学实验都有效性。
当学生跃跃欲试的想要开始动手操作制定好的实验时,老师们总是会为学生出示温馨提示,让学生们把老师出示的温馨提示读一下或者是花一分钟记住。可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温馨提示过长,或者温馨提示繁杂,而使得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过程中,忘记了老师的温馨提示的具体内容或注意事项。如何让温馨提示能更有效地帮助实验的安全顺利进行,就需要温馨提示的语言要简洁明了,字数不要过长,并且尽量做到安全性和技术性的提示,其他的不要给予太多的限制和要求,尽量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摸索出一些心得体会,更有利于实验有效性的提升。比如在《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一课的实验温馨提示,老师只用了三个字:滴、提、看,学生就把整个实验步骤了然于胸,实验起来更是胸有成竹。再如四年级过滤实验的要诀:一贴、二低、三靠,精简的六个字,就把整个实验注意事项都记录下来,学生也能更好地注意,这样何愁学生实验效果不好,实验效率不高呢?
综上所述,根据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知识结构、生理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情况,教师应从认真制定实验计划、规范实验操作、明确职责分工、关注温馨提示、注重实验报告五个方面,扎实做好科学课堂五环节,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有效性
正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在课程性质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1]。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实验,所以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科学教学的成败。
由于实验主体是小学生,其动手能力水平有限,思维还不太成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使得实验的探究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课堂应多向学生提供探究机会,学生的实验技能在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近地提升,使他们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实验,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结合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从实验过程的五个重要环节入手,谈谈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看法:
一、制定实验计划,加强实验的针对性。
小学阶段实验内容既是为了要更好地验证对问题的猜测,又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所以做好实验显得尤为重要。制定好实验计划又是学生做好实验的前提,随着年级的增长,实验计划又不能一直由老师直接给予,最好需要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完成,这样对于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等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小学阶段参与课堂实验的学生来讲,实验计划的制定应该做到具体、明确、有条理。在实验前教师的语言要引导:我们要明确将要做什么?在实验中要解决什么问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等。即使是目标不确定的观察类实验,也要强调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和观察时要注意的事项,不能盲目。比如在《水和水蒸气》一课中,需要验证“水是否蒸发了?”这个问题,学生对蒸发快慢的研究时各抒己见,有说可以用太阳晒,有说可以用风吹,有说可以用火烧……选择什么方法能更快的验证呢?学生讨论得出:需要两个等量的水进行对比,需要对其中的一个加热,然后比较区分。通过学生们的意见,整合成一个实验计划,这样学生自己尝试制定计划,在实验过程中,对比两个等量的水在有加热和没有加热两个不同条件下,鲜明的区别。同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会注意到等量在对比中的作用,留心加热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实验操作的流程步骤。通过学生自己制定或者教师引导制定的实验计划,就能更好地促进实验的顺利开展和完成,从而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规范仪器操作,确保科学实验有序推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常规性的实验和实验器材,教师应对学生重点的讲解和操作,从而反复的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比如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酒精灯、弹簧秤、天平、量筒等实验仪器,这些是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儀器,需要学生正确使用并熟练掌握运用,再如溶解、过滤、加热、串联并联电路、电磁铁、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等基础实验,也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老师需要放手让学生去使用,而不是代替操作。比如在教学《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一课中,教学酒精灯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要学生能正确操作和使用,并且能在实验中运用。课堂上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详细地对酒精灯的构造、点火的要求、操作步骤和方法等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讲解,又请学生上台来操作演示,然后让全班的学生都能深刻地记住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在分离实验过程中,学生正是因为很好地使用酒精灯,使得实验做得很成功,而且让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学习得很扎实。相信在老师这样耐心地指导学生正确操作使用器具,学生一定能更好地掌握该项实验技能和发放,也能在实验过程中体现出来。正因为有来学生能正确规范地操作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实验,因为有放手去探究实验,学生才能真正去尝试科学探究的快乐,从而良性循环,保障实验的顺利、高效进行。
三、明确职责分工,提高科学实验的效率。
实验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所谓的小的合作探究过程中,经常是只有一位两位同学真正的参与到操作实验当中来,成为实验的“主力军”,整个实验过程他们忙得不亦乐乎,而同组其他同学却只是在旁边观看,这样根本无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参与和锻炼,更违背了我们小组合作实验的初衷。所以,我们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就应该密切关注各小组成员之间的任务与分工。比如在《摆的研究》一课实验中,要探究摆的频率与摆长、摆幅、摆重的关系实验时,在分组实验时,要给每个组员都安排任务,有的当材料管理员,可以由小组长来负责实验前分发实验材料,实验结束后收材料;有的当实验记录员,如实记录实验中的数据、现象和过程,可以请书写工整的学生担任;有的负责数摆的次数,在30秒摆的次数,一分钟摆的次数,要请比较细心认真的学生负责;有的负责计时,可以请比较活泼的男生来担任;有的负责汇报,需要表达比较清楚大方的学生。这样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个性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做合理分工安排,使得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当然,如果有时间,还可以组内同学调换分工,再重复做一遍这个实验。这样分工合作,明确职责,交换岗位,提高小组探究实验的效率,增强了每个组员的责任意识,使得每位学生都投入到实验的探究中去,从而提升来每位学生实验技能,从而促进实验的有效和高效。
四、关注温馨提示,提升科学实验都有效性。
当学生跃跃欲试的想要开始动手操作制定好的实验时,老师们总是会为学生出示温馨提示,让学生们把老师出示的温馨提示读一下或者是花一分钟记住。可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温馨提示过长,或者温馨提示繁杂,而使得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过程中,忘记了老师的温馨提示的具体内容或注意事项。如何让温馨提示能更有效地帮助实验的安全顺利进行,就需要温馨提示的语言要简洁明了,字数不要过长,并且尽量做到安全性和技术性的提示,其他的不要给予太多的限制和要求,尽量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摸索出一些心得体会,更有利于实验有效性的提升。比如在《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一课的实验温馨提示,老师只用了三个字:滴、提、看,学生就把整个实验步骤了然于胸,实验起来更是胸有成竹。再如四年级过滤实验的要诀:一贴、二低、三靠,精简的六个字,就把整个实验注意事项都记录下来,学生也能更好地注意,这样何愁学生实验效果不好,实验效率不高呢?
综上所述,根据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知识结构、生理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情况,教师应从认真制定实验计划、规范实验操作、明确职责分工、关注温馨提示、注重实验报告五个方面,扎实做好科学课堂五环节,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