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独立性超强的胆小女生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zk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一个家庭教育研讨会上,一位朱姓母亲代表家长发言,赢得了广泛赞誉。她是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是学校的骨干;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自省能力和求知欲很强,对家庭教育理论多有涉猎,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在她的悉心调教下,她的女儿李瑾很出众,不仅学习成绩拔尖儿,而且综合素质高,是校园里的小明星。
  朱女士说,她本人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和祖辈的溺爱中长大,心理脆弱、敏感,直到30岁那年做了母亲,她感觉自己从来没有承担过什么,也很怕承担什么。这样的心理状况让她对自己很不满,甚至暗暗怨恨父母。“那是错误的爱,是我不想要的爱。这种爱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无可名状的窒息感。”她说。生下李瑾以后,她决定给孩子不同的爱,施与理智的家庭教育,绝不让女儿重蹈覆辙。
  朱女士理智的家庭教育是从培养女儿的独立能力开始的。女儿刚满月,她就在家里约法三章:在保障孩子安全的条件下,发现孩子无理哭闹,一律不得抱、不得哄;孩子翻不过身,一律不得帮她,要让她自己努力;孩子饿了要自己抱着奶瓶喝奶,一律不得喂。朱女士率先垂范,丈夫、保姆尽管觉得这种“魔鬼训练”开始得有点早,却也找不到反对的理由,只得依从。
  朱女士的“魔鬼训练”很快见到了成效。朋友到家来玩,看到不足百天的李瑾自己抱着奶瓶喝奶,睡着了也不撒嘴,醒了接着喝,很是惊奇,极力赞扬朱女士观念先进,会带孩子,不仅孩子进步快,自己还省心,真是一举两得。
  李瑾八九个月大的时候,有一天朱女士送客人出门,回来时听到卧室里有“嗯嗯”的声音。朱女士跑过去一看,大吃一惊。只见李瑾头朝上吊在床沿,半个身子已经掉到床下。她的两只小手紧紧抓住床单,小脸憋得红红的,小嘴紧绷,两条小腿也笨拙地配合着,努力保持平衡,鼻子“嗯嗯”地使劲,试图爬回床上。这本是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换别人早上前救孩子了,但朱女士站在那里没动,她要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再说床并不高,木地板上还铺着厚厚的地毯,即使孩子掉下来也不会受伤。
  坚持了大约一分多钟,李瑾的小脚丫成功搭住了床尾的木栏,一点点改变了被动局面。又经过两三分钟的努力,她的整个身体终于爬回到了床上。当她在大床上坐稳后,一回头看见了卧室门口抱臂旁观的妈妈。“我本以为孩子要委屈地哭出来,可是她没有,只是朝我笑了笑,蛮有成就感的样子,随即就朝床头爬,去拿她最喜欢的手铃了。”朱女士边回忆边讲述,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泪水,“我为我的女儿自豪,也为自己自豪。女儿不但自己化解了危机,还平静地接受了不被帮助的现实,一点情绪都没有,说明独立对她来说已经成了习惯,非常好的习惯。这是我培养的结果,也证明了我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我更坚定了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决心。”朱女士的生动描述和成功心得赢得了阵阵掌声。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妈妈的培养下,李瑾从小就独立性超强,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午托部,她都是同龄孩子的榜样。无论老师还是邻居,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这孩子太懂事了,自理能力太强了,根本不像一个独生子女!”4岁时,李瑾跟妈妈下厨房,7岁开始学做饭,9岁就能独立做出红烧排骨这样的大菜了。在学校,李瑾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可全班同学都叫她“姐姐”。初中军训,同学们生活上遇到难题,都找李瑾。
  朱女士的发言结束后,有不少代表踊跃上台,表达对朱女士的赞美。有人说,朱女士的经验极具建设性,回家后要认真总结,大力推广。有人甚至联想到多年前孙云晓先生的那篇《夏令营里的较量》,说要是中国家长都像朱女士这样有自省力,对自己的性格缺陷进行深刻反省,并从成长的角度找到家庭教育的失败之处,再把经验和教训应用到对下一代的教育上,民族素质怎能不快速提高?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道理很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很少,所以,真应该让更多家长来听听朱女士的经验。会场上掌声阵阵。
  我没有鼓掌,因为我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分析】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研讨会为期一天。午休的时候,朱女士找到我的房间,说想跟我聊聊。“参会者名单上写着您是心理专家,我有些困惑想请教您。”她态度相当诚恳。
  我一边招呼她落座一边说:“别客气。我对您的教育方法也很感兴趣,正要与您探讨。”
  朱女士说,独立性超强的李瑾其实并不完美,最让人疑惑不解的是,这孩子非常胆小。李瑾3岁的时候,朱女士发现她从来不玩滑梯,只站在旁边看,就算妈妈陪着玩也不行。朱女士认为这是女孩子的天性使然,长大就好了,也就没在意。李瑾快上学时,仍对滑梯敬而远之,常常引起小伙伴的嘲笑。朱女士一狠心,强行把李瑾抱到滑梯上,然后撒手,任凭女儿四脚朝天地滑下去。但是,令人惊讶的一幕发生了。李瑾尖叫、大哭、全身哆嗦,站都站不起来。“您说这怪不怪,小朋友们都喜欢的滑梯,李瑾却怕成这样!请问,这孩子的反应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呀?我百思不得其解。李瑾上学后,情况没有改观,只要是爬高的活动或从高处落下的游戏她统统拒绝参加。莫非,孩子有恐高症?”朱女士问。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就做过一个旨在研究婴儿深度感觉的‘视觉悬崖’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我告诉朱女士,该实验证实,婴儿在6~9个月大的时候是感知“深度”的重要时期,对深度很敏感,女孩子尤甚。如果孩子体验充分,就能获得与深度有关的安全感;如果体验不充分,或体验因某些外在因素影响而中断,则不能建立与深度有关的安全感,甚至产生对深度的恐惧。
  “对,李瑾正是对您说的‘深度’有恐惧感,可是,她幼年的体验是怎么被中断的呢?”朱女士一脸迷惑。
  “您上午发言时,描述了一个孩子掉床的情节。”我提醒道,“故事听起来很精彩,但我认为不值得夸耀,因为类似的魔鬼训练对一岁以内的孩子极其不利。”
  朱女士目瞪口呆,沉吟半晌才说:“可是,孩子当时并没有恐惧的表现啊,长大后我问及此事,她根本不记得了。”
  “一岁以前的事,孩子当然记不得,不过,孩子的身体会记得。”看朱女士有点不相信,我进一步解释,“身体的记忆也没什么神秘的,比如我们学会了骑自行车,多年不骑,再骑还会骑;再比如打字,靠口诀学会了打字,熟练了就忘了口诀,照打不误。这些都是身体的记忆,即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
  朱女士的表情越来越痛苦。难怪,我的分析颠覆了她引以自豪的“魔鬼训练法”,抹杀了她多年来培养女儿的功绩。于是我说:“您的经验大部分是有价值的,只是您太着急、太极端了。如果您把魔鬼训练推后几年,再辅以必要的保护,让孩子既体验到危险带来的刺激,逐步建立安全感,同时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就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教子经了。要知道,对孩子溺爱,不好,让孩子缺少爱,更不好。”
  朱女士定了定神,说:“我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刚才我在想,李瑾身上的怪事不止是恐高,恐怕都和内心的恐惧感有关。”
  “还有哪些怪事?”
  “李瑾从小听话、懂事,但并不快乐,连《美人鱼》这样的动画片都不喜欢看,还喜欢抠破自己的手指。长大后,虽然学习成绩拔尖儿,但创造力明显不足。这些问题,都和恐惧感有关吧?”
  “我猜,你们母女的关系也不是非常亲密吧?孩子不经常跟您撒娇吧?”我问。
  “没错,她很少撒娇,也很少跟我聊天,总是我吩咐什么,她一声不响地照做。”
  “这是因为孩子内心的规则感太强了,她本能地认为守规矩是对的、安全的,不守规矩是错的、危险的,但是她认为的规矩实在太多了,所以什么都不敢做,连孩子的天性都被禁锢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可能出现自闭倾向。现在孩子上初二,功课不难,孩子只要用功,应付起来没有困难,等上了高中,学习需要更灵活的思维时,她可能会越来越力不从心,因为她的创造力很难突破意识里的清规戒律。同时,学习压力对她内向的性格也是重大考验。”
  午休时间很短,我和朱女士没能更多地交流,但我相信她是位聪明的母亲,只要认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定会给女儿补上“爱”这一课。只要有爱,哪怕来得晚一些,也有助于李瑾驱散内心恐惧的阴霾。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介绍一种应用于电动机起动的新式控制方法。使用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艾伦一布拉德利公司产品,智能电动机控制器,一种基于微处理器的,用以取代星一三角起动和自耦变压器起动的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