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朋友,你用过放大镜吗?把放大镜放在书本前,很小的字会变大,老人家用它来看书读报,看得更清楚了。
放大镜是透镜中的一种。透镜是由透明物质(如玻璃、水晶等)制成的镜片,一般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大类,放大镜是凸透镜。
放大镜的发明
放大镜相传是由中国古代不知名的工匠发明,发明的时间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对放大镜记载最详细的古书,是公元前388年完成的《墨经》。书中有“光学八条”的论述,详细分析了小孔成像和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等原理,还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这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光学记载要早一百年。
聚光取火原理
光线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偏转,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根据凸透镜的光线折射原理,放大镜能把光聚到一个焦点上。无数强烈的光线聚集在同一个点,就会产生强大的热量,足以点燃物体。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用凸透镜聚光取火。春秋时期的《管子·侈靡》篇中就记载了古人用球形的透明宝石聚集阳光来取火。在其他古书中也记载了这种取火方法。
《淮南万毕术》一书中,有把冰削成半圆形,对着太阳来取火的记载。
眼镜的发明
经过探索实践,人们发现放大镜能帮助视力不好的人看清物体,于是又把它用于纠正视力。
1260年,马可波罗的游记里,就有中国老人戴着眼镜看小字的描述。中国古代的眼镜呈椭圆形,镜片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磨制成,镶在龟壳做的镜框里,用铜制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或用细绳子拴在耳朵上。当时的镜片都是用宝石做成,眼镜价格不菲,因此戴眼镜也被当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以前常有乡绅用一匹好马来换一副眼镜。
明清时期,我国的眼镜制作材料由天然水晶石换成玻璃后,眼镜便开始向民间推广和普及。苏州是我国眼镜的发源地。明代有一位叫孙云球的技师,他经过反复钻研,研制出一套验光配镜的方法,并留下一部名为《镜史》的科普著作,对推动眼镜制造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眼镜的发展
眼镜传到欧洲前,英国学者培根就想发明一种工具,帮助人们提高视力。一天雨后,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滴。他发现透过雨滴看树叶,叶脉被放大了,连树叶上细细的绒毛都能看得清。他看到这个现象,高兴极了,立即跑回家,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颗玻璃球,把它切开。他拿着这半块球形玻璃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被放大了。培根欣喜若狂。
13世纪,马可波罗将中国的眼镜带到欧洲。1289年,光学家阿尔马托和斯皮纳在意大利制作出欧洲第一副眼镜。
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因视力不好而备受折磨。1784年,他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
以前的眼镜镜片一直用水晶、玻璃磨制成。1937年,法国发明了一种叫压克力的塑料眼镜片,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国一位工程师从制作飞机座舱的材料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树脂镜片。这种镜片受到人们的喜欢,一直沿用到今天。
热情发言:
眼镜经过长期发展,如今已经成为随处可以买到的商品。它既是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工具,又是一种时尚的装饰品。眼镜的功能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细,有防风眼镜、太阳眼镜、变色眼镜、偏光眼镜、滑雪眼镜……眼镜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链接: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用冰制作放大镜,进行聚光取火。
工具和材料:
水、圆形保鲜盒(不能太小,以保证能聚集到充足的阳光)、冰箱、冬天暖手用的暖水壶、干毛巾、干纸张或者干柴。
步骤:
1.选择一个阳光灿烂的晴天。
2. 将水倒在圆形保鲜盒里,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冻成一个圆形的冰柱体。取出冰柱体时用毛巾包着,以免冻伤手。
3. 将暖水壶中倒入温水,注意水温不要太高。水温太高,手容易被烫伤。水温也不要太低,要能融化冰块。
4. 用暖水壶“打磨”冰柱体,圆形边缘要打磨得薄一点,中间厚一点,像一个半球形,注意四周要打磨均匀。
5. 冰柱体打磨好以后,把干纸张或干柴放在地上,将冰柱体放大镜置于干纸张或干柴的上方,调节好两者间的距离,让阳光透过冰块在干纸张或干柴上聚集成一个很亮的点,过不久,干纸张或干柴就会燃烧起来。
温馨提醒:
在做冰柱体放大镜聚光取火的实验时,一定要选择空旷的空地,周围不要有易燃易爆物品,以免引起火灾。为了自身安全,这个实验一定要有家长陪同才可以做。
放大镜是透镜中的一种。透镜是由透明物质(如玻璃、水晶等)制成的镜片,一般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大类,放大镜是凸透镜。
放大镜的发明
放大镜相传是由中国古代不知名的工匠发明,发明的时间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对放大镜记载最详细的古书,是公元前388年完成的《墨经》。书中有“光学八条”的论述,详细分析了小孔成像和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等原理,还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这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光学记载要早一百年。
聚光取火原理
光线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偏转,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根据凸透镜的光线折射原理,放大镜能把光聚到一个焦点上。无数强烈的光线聚集在同一个点,就会产生强大的热量,足以点燃物体。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用凸透镜聚光取火。春秋时期的《管子·侈靡》篇中就记载了古人用球形的透明宝石聚集阳光来取火。在其他古书中也记载了这种取火方法。
《淮南万毕术》一书中,有把冰削成半圆形,对着太阳来取火的记载。
眼镜的发明
经过探索实践,人们发现放大镜能帮助视力不好的人看清物体,于是又把它用于纠正视力。
1260年,马可波罗的游记里,就有中国老人戴着眼镜看小字的描述。中国古代的眼镜呈椭圆形,镜片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磨制成,镶在龟壳做的镜框里,用铜制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或用细绳子拴在耳朵上。当时的镜片都是用宝石做成,眼镜价格不菲,因此戴眼镜也被当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以前常有乡绅用一匹好马来换一副眼镜。
明清时期,我国的眼镜制作材料由天然水晶石换成玻璃后,眼镜便开始向民间推广和普及。苏州是我国眼镜的发源地。明代有一位叫孙云球的技师,他经过反复钻研,研制出一套验光配镜的方法,并留下一部名为《镜史》的科普著作,对推动眼镜制造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眼镜的发展
眼镜传到欧洲前,英国学者培根就想发明一种工具,帮助人们提高视力。一天雨后,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滴。他发现透过雨滴看树叶,叶脉被放大了,连树叶上细细的绒毛都能看得清。他看到这个现象,高兴极了,立即跑回家,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颗玻璃球,把它切开。他拿着这半块球形玻璃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被放大了。培根欣喜若狂。
13世纪,马可波罗将中国的眼镜带到欧洲。1289年,光学家阿尔马托和斯皮纳在意大利制作出欧洲第一副眼镜。
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因视力不好而备受折磨。1784年,他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
以前的眼镜镜片一直用水晶、玻璃磨制成。1937年,法国发明了一种叫压克力的塑料眼镜片,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国一位工程师从制作飞机座舱的材料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树脂镜片。这种镜片受到人们的喜欢,一直沿用到今天。
热情发言:
眼镜经过长期发展,如今已经成为随处可以买到的商品。它既是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工具,又是一种时尚的装饰品。眼镜的功能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细,有防风眼镜、太阳眼镜、变色眼镜、偏光眼镜、滑雪眼镜……眼镜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链接: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用冰制作放大镜,进行聚光取火。
工具和材料:
水、圆形保鲜盒(不能太小,以保证能聚集到充足的阳光)、冰箱、冬天暖手用的暖水壶、干毛巾、干纸张或者干柴。
步骤:
1.选择一个阳光灿烂的晴天。
2. 将水倒在圆形保鲜盒里,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冻成一个圆形的冰柱体。取出冰柱体时用毛巾包着,以免冻伤手。
3. 将暖水壶中倒入温水,注意水温不要太高。水温太高,手容易被烫伤。水温也不要太低,要能融化冰块。
4. 用暖水壶“打磨”冰柱体,圆形边缘要打磨得薄一点,中间厚一点,像一个半球形,注意四周要打磨均匀。
5. 冰柱体打磨好以后,把干纸张或干柴放在地上,将冰柱体放大镜置于干纸张或干柴的上方,调节好两者间的距离,让阳光透过冰块在干纸张或干柴上聚集成一个很亮的点,过不久,干纸张或干柴就会燃烧起来。
温馨提醒:
在做冰柱体放大镜聚光取火的实验时,一定要选择空旷的空地,周围不要有易燃易爆物品,以免引起火灾。为了自身安全,这个实验一定要有家长陪同才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