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赣北大地,面包车在犹如鹅肠般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上前行。司机朱猛志不时地指着乡村里的某家农户说:“这家三兄弟都得了尘肺病,全死了;这家父子俩,父亲已经死了,儿子还在死亡线上挣扎;这家的丈夫死了,老婆也疯了……”
然而,司机朱猛志本身也是一名尘肺病患者,他曾自嘲地说“虽说现在能开车,说不定过几天就躺在床上吸氧”,其实和他一样患上尘肺病的在江西省修水县上衫乡有641人,此间随处可见的坟头已埋填了137人。8年前,江西省职业病医院的某位专家在此实地调查后曾断言:“8到10年后,这里将是一个‘寡妇乡’!”
而今,一语成谶。
肇启祸端的金矿
时间回溯至1986年。
从上衫乡任何角度都能看到的那峰峦起伏的山脉隶属幕府山系,当地人一直称其为土龙山,然而,当武警黄金部队在山里发现了金矿后,土龙山摇身一变,被当地奉为“金山”。
于是,上衫乡人民政府办起了一座金矿,与此同时,修水县人民政府也办起了一座金矿,两座金矿正好割据一座山头的两面。上衫乡数以千计的农民成为县乡金矿的矿工,通往金矿的山间小道“车如流水人如龙”。
所有矿工的招聘全由乡政府组织,几乎不用做什么动员,尤其是金山脚下的红星村、王桥村、同升村和下衫村,村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成为乡金矿的工人。一位当时的矿工说,“比起种田,金矿风钻工一天能赚到30元钱,钱的诱惑比什么都大。”
然而,由土龙山摇身一变的“金山”,犹如一个潘多拉的魔盒,一旦被打开,伴随着诱惑而来的则是无穷的后患。
从1986年10月到1999年的1月,上衫乡金矿疯狂开采了13年。直到上衫乡笼罩在一片挥之不去的尘肺病的愁云惨雾中,才不得不被迫关闭。
黄金,这个极富诱惑的天地之产物,并没有给修水县上衫乡的农民带来富裕,给他们带来的只是对财富的梦想和无尽的痛苦。现在的上衫乡到处可见尚未完工的新房,来不及修缮的破旧土房,到处都有可怕的尘肺病人,衰草披离的荒坡山头随处可见那些“跪着死的人”的坟茔。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永远都是一身的泥巴和灰尘,天擦黑时在家里洗个澡,骑上自行车匆匆去金矿了。”24岁的朱会,江西某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说起对父亲的印象,却只有这么一句话,他的父亲朱耀明今年47岁,于1997年第二批被查出患“二期 ”尘肺病,如今已气息奄奄,命悬一线。
记者拿到一份由修水县上衫乡党委书记卢以忠提供的《关于修水县上衫乡尘肺病有关情况的汇报》,称“自1994年检查发现有尘肺病以来,到目前为止,经江西省职业病鉴定所分五个批次鉴定,全乡共计有489人诊断为尘肺病(已死亡137人),有152人疑似尘肺病”。
江西省2010年职业病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累计尘肺病人达16078人,占全省人口比例的万分之四;而上衫乡的尘肺病患者却占到全乡人口比例的万分之三百二十,高出江西全省平均水平的80倍。
一组如此无情的数据,以至于广东某位尘肺病专家在上衫乡考察后叹息:“这是一片被诅咒的土地!”
在这片“被诅咒的土地上”,有一批活生生的人,有的已经死去,有的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在等待不远的死亡;他们一个继一个地重蹈着悲剧的宿命,尽是悲欢离合……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历史书太薄,每一页都写满了悲剧,历史书又太厚,每一页都是重复。”
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去陈述上衫鄉641名尘肺病人的故事,还是在上衫乡采访的时候,村民樊后宝提供给记者一份修水团县委、上衫乡团委于2002年7月26日发出的求援信,信中是这样写的:
“打开记忆的门,往事不堪回首。20世纪末,赣西北九江市修水县上衫乡的土龙山发现了金矿,为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县、乡立即组建了金矿,组织当地农民进行开采,由于当时缺乏经验,没有劳保卫生防护措施,它不但没能推动上衫的经济发展,相反给上衫人民带来了深沉的灾难。上衫乡这个仅有14000多人口的小乡,现在就已经发现了400多人染上了一种无可医救的职业病——尘肺病,且已死亡40多人。对此国家黄金管理局的一位领导曾说:“这是建国50年来罕见的矿山职业灾难!”
3月1日,大巴车出湖南平江县即到江西修水县,朱猛志、朱名水代表着上衫乡461名尘肺病人早早的就在公路边候着记者。
刚一坐上面包车,司机朱猛志就猛踩油门,车飞速疾驶。
“赶个时间见一个病人,怕去晚了就见不着了。”旁边的朱名水向一脸错愕的记者解释。
于是,在上衫乡红星村一个破败潮湿的土屋里,记者见到了朱名山,他躺在床上,吸着氧气,见记者进来,挣扎着要起来,却最终还是没能成功。
从1989年到1994年,“2天轮一个班,总共24小时,每班30块钱”,朱名山在乡政府开办的金矿整整工作了6年,1999年他被查出“二期 ”尘肺病。在短暂而艰难的交谈中。记者注意到,他不断在重复一个事情:“这个吸氧机每天要8块钱的电费,用不起呵!”
与朱名山家相距仅有几百米远的地方,是一个上世纪90年代风格的农村平房,大门紧闭。司机朱猛志告诉记者,“这一家的男主人朱述华,2009年农历十一月割腕自杀了”。
“自杀”二字重重地袭击了记者。
陪同记者的樊后宝是朱述华生前的好友,他称,在朱述华的病还没有很严重的时候,有一次几个人打牌,朱述华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到时候我呼吸困难,就找个刀片割腕自杀”,没想到成了真的。
朱述华的哥哥朱建国向记者回忆了当天的情形,由于天气不好,他的病情加重,我打算送他到南昌再看看,但他拒绝了,还说“天好起来,就好一些的”。
当朱建国在中午看过弟弟朱述华回自家后,还打算第二天给他送去自己经常吃的药(朱建国本人也是尘肺病人)时,却接到弟媳妇的电话,“他割腕了,全是血”。
朱建国当时手机就掉地上了,反应过来后与众人一起七手八脚地将弟弟送到修水县第二人民医院,51岁的朱述华“刚到医院,就断气了”,身后留下寡妻、女儿、儿子及5万元的外债。
“从来没有听他透露过要自杀。”21岁的朱云生在提及父亲的“自杀”举动还是哀泣不止,他在父亲去世后半年从一所职业院校毕业,今年正月十六他跟着姐姐去深圳打工去了,学数控机床的他在深圳半个月,迄今没有单位肯要他。
“他们都要有经验的!”朱云生低声说,“我一定要找到工作,家里欠那么多债只有我来偿还,母亲50多岁了还在渣津(当地一个镇)给人家当保姆,带孩子,我不忍心。”
说到这里,他沉默了。21岁的他,刚从校门走出来,能否撑起一个破碎的家庭,是个未知数。
“听说今天记者你要来,我早上就吃了三颗‘盐草丸’(当地病人对一种治疗尘肺病的消炎药的俗称),平时都是早上吃一颗,晚上吃两颗,就是为了能和你说说我的心里话!”这是记者见到朱耀明,他开门见山的一句话。
尽管吃了3倍于平时的药,但他说起话来还像拉风箱一样“呼哧呼哧”,在和记者半个多小时的“长时间”交谈中,他特意关照家里人关上门,要和记者单独谈。
47岁的朱耀明是下衫村102个尘肺病人中的一员,他自嘲“下衫村已经死了16个,我就是那第17个”,自1997年第二批被查出“二期 ”尘肺病以来,他已经10多年没有做过事,然而在金矿工作之前,他是“上衫乡有名的木匠”,做得一手好木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不能说十分富裕,但家境尚为中上等,如今的他供养了3个大学生,加之治病花销,已经欠下外债近10万,成了下衫村“有名的欠债大户”。
然而,司机朱猛志本身也是一名尘肺病患者,他曾自嘲地说“虽说现在能开车,说不定过几天就躺在床上吸氧”,其实和他一样患上尘肺病的在江西省修水县上衫乡有641人,此间随处可见的坟头已埋填了137人。8年前,江西省职业病医院的某位专家在此实地调查后曾断言:“8到10年后,这里将是一个‘寡妇乡’!”
而今,一语成谶。
肇启祸端的金矿
时间回溯至1986年。
从上衫乡任何角度都能看到的那峰峦起伏的山脉隶属幕府山系,当地人一直称其为土龙山,然而,当武警黄金部队在山里发现了金矿后,土龙山摇身一变,被当地奉为“金山”。
于是,上衫乡人民政府办起了一座金矿,与此同时,修水县人民政府也办起了一座金矿,两座金矿正好割据一座山头的两面。上衫乡数以千计的农民成为县乡金矿的矿工,通往金矿的山间小道“车如流水人如龙”。
所有矿工的招聘全由乡政府组织,几乎不用做什么动员,尤其是金山脚下的红星村、王桥村、同升村和下衫村,村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成为乡金矿的工人。一位当时的矿工说,“比起种田,金矿风钻工一天能赚到30元钱,钱的诱惑比什么都大。”
然而,由土龙山摇身一变的“金山”,犹如一个潘多拉的魔盒,一旦被打开,伴随着诱惑而来的则是无穷的后患。
从1986年10月到1999年的1月,上衫乡金矿疯狂开采了13年。直到上衫乡笼罩在一片挥之不去的尘肺病的愁云惨雾中,才不得不被迫关闭。
黄金,这个极富诱惑的天地之产物,并没有给修水县上衫乡的农民带来富裕,给他们带来的只是对财富的梦想和无尽的痛苦。现在的上衫乡到处可见尚未完工的新房,来不及修缮的破旧土房,到处都有可怕的尘肺病人,衰草披离的荒坡山头随处可见那些“跪着死的人”的坟茔。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永远都是一身的泥巴和灰尘,天擦黑时在家里洗个澡,骑上自行车匆匆去金矿了。”24岁的朱会,江西某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说起对父亲的印象,却只有这么一句话,他的父亲朱耀明今年47岁,于1997年第二批被查出患“二期 ”尘肺病,如今已气息奄奄,命悬一线。
记者拿到一份由修水县上衫乡党委书记卢以忠提供的《关于修水县上衫乡尘肺病有关情况的汇报》,称“自1994年检查发现有尘肺病以来,到目前为止,经江西省职业病鉴定所分五个批次鉴定,全乡共计有489人诊断为尘肺病(已死亡137人),有152人疑似尘肺病”。
江西省2010年职业病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累计尘肺病人达16078人,占全省人口比例的万分之四;而上衫乡的尘肺病患者却占到全乡人口比例的万分之三百二十,高出江西全省平均水平的80倍。
一组如此无情的数据,以至于广东某位尘肺病专家在上衫乡考察后叹息:“这是一片被诅咒的土地!”
在这片“被诅咒的土地上”,有一批活生生的人,有的已经死去,有的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在等待不远的死亡;他们一个继一个地重蹈着悲剧的宿命,尽是悲欢离合……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历史书太薄,每一页都写满了悲剧,历史书又太厚,每一页都是重复。”
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去陈述上衫鄉641名尘肺病人的故事,还是在上衫乡采访的时候,村民樊后宝提供给记者一份修水团县委、上衫乡团委于2002年7月26日发出的求援信,信中是这样写的:
“打开记忆的门,往事不堪回首。20世纪末,赣西北九江市修水县上衫乡的土龙山发现了金矿,为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县、乡立即组建了金矿,组织当地农民进行开采,由于当时缺乏经验,没有劳保卫生防护措施,它不但没能推动上衫的经济发展,相反给上衫人民带来了深沉的灾难。上衫乡这个仅有14000多人口的小乡,现在就已经发现了400多人染上了一种无可医救的职业病——尘肺病,且已死亡40多人。对此国家黄金管理局的一位领导曾说:“这是建国50年来罕见的矿山职业灾难!”
3月1日,大巴车出湖南平江县即到江西修水县,朱猛志、朱名水代表着上衫乡461名尘肺病人早早的就在公路边候着记者。
刚一坐上面包车,司机朱猛志就猛踩油门,车飞速疾驶。
“赶个时间见一个病人,怕去晚了就见不着了。”旁边的朱名水向一脸错愕的记者解释。
于是,在上衫乡红星村一个破败潮湿的土屋里,记者见到了朱名山,他躺在床上,吸着氧气,见记者进来,挣扎着要起来,却最终还是没能成功。
从1989年到1994年,“2天轮一个班,总共24小时,每班30块钱”,朱名山在乡政府开办的金矿整整工作了6年,1999年他被查出“二期 ”尘肺病。在短暂而艰难的交谈中。记者注意到,他不断在重复一个事情:“这个吸氧机每天要8块钱的电费,用不起呵!”
与朱名山家相距仅有几百米远的地方,是一个上世纪90年代风格的农村平房,大门紧闭。司机朱猛志告诉记者,“这一家的男主人朱述华,2009年农历十一月割腕自杀了”。
“自杀”二字重重地袭击了记者。
陪同记者的樊后宝是朱述华生前的好友,他称,在朱述华的病还没有很严重的时候,有一次几个人打牌,朱述华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到时候我呼吸困难,就找个刀片割腕自杀”,没想到成了真的。
朱述华的哥哥朱建国向记者回忆了当天的情形,由于天气不好,他的病情加重,我打算送他到南昌再看看,但他拒绝了,还说“天好起来,就好一些的”。
当朱建国在中午看过弟弟朱述华回自家后,还打算第二天给他送去自己经常吃的药(朱建国本人也是尘肺病人)时,却接到弟媳妇的电话,“他割腕了,全是血”。
朱建国当时手机就掉地上了,反应过来后与众人一起七手八脚地将弟弟送到修水县第二人民医院,51岁的朱述华“刚到医院,就断气了”,身后留下寡妻、女儿、儿子及5万元的外债。
“从来没有听他透露过要自杀。”21岁的朱云生在提及父亲的“自杀”举动还是哀泣不止,他在父亲去世后半年从一所职业院校毕业,今年正月十六他跟着姐姐去深圳打工去了,学数控机床的他在深圳半个月,迄今没有单位肯要他。
“他们都要有经验的!”朱云生低声说,“我一定要找到工作,家里欠那么多债只有我来偿还,母亲50多岁了还在渣津(当地一个镇)给人家当保姆,带孩子,我不忍心。”
说到这里,他沉默了。21岁的他,刚从校门走出来,能否撑起一个破碎的家庭,是个未知数。
“听说今天记者你要来,我早上就吃了三颗‘盐草丸’(当地病人对一种治疗尘肺病的消炎药的俗称),平时都是早上吃一颗,晚上吃两颗,就是为了能和你说说我的心里话!”这是记者见到朱耀明,他开门见山的一句话。
尽管吃了3倍于平时的药,但他说起话来还像拉风箱一样“呼哧呼哧”,在和记者半个多小时的“长时间”交谈中,他特意关照家里人关上门,要和记者单独谈。
47岁的朱耀明是下衫村102个尘肺病人中的一员,他自嘲“下衫村已经死了16个,我就是那第17个”,自1997年第二批被查出“二期 ”尘肺病以来,他已经10多年没有做过事,然而在金矿工作之前,他是“上衫乡有名的木匠”,做得一手好木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不能说十分富裕,但家境尚为中上等,如今的他供养了3个大学生,加之治病花销,已经欠下外债近10万,成了下衫村“有名的欠债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