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创意产业的发展正逐渐被认可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对创意产业深入研究时,人们对创意产业的内涵及其重要性认识依然存在着不足,尤其是人们在创意实践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忽视艺术教育功能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艺术环境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创意产业是艺术气息很浓厚的产业,浓厚的艺术环境有利于带动并催生创意阶层的产生和创意生活圈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时代,创业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架桥铺路,为创业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高度开放的艺术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一些创新型人才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
另外,良好的艺术环境还可以为创意人才提供创意产品的展示与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创意人才不仅可以接触到更多更前沿的创意信息,还可以实现与其他创意人才的交流与学习,进而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
此外,艺术环境对创意产业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艺术环境越成熟,艺术氛围越浓厚,创意产业的程度就越高,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就越快,像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创意生态环境,也形成了创意服务产业链,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艺术教育能够为创意产业培养创意人才
1.艺术教育能够刺激并提高人的创造力。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之为创意教育。弗罗里达认为,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要想不断创意更新,当务之急就是发展艺术和艺术教育。艺术所需的创意及想象力、勇于突破、质疑并不断尝试改变及更新的态度,是突破条条框框促进社会改进的动力。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培养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它的功能与内涵与创意人才所必备的自身素养是一致的。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在工作及生活各领域内的触觉反应、想象、审美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融入社会、发挥创意想象思维、提高文化素质的有效方式。它能够促进、连接与整合其他领域的学习,使人们迈入更为自主、开放、全方位的人文素养的殿堂。艺术教育也是生活教育,通过艺术活动可以扩展各种知觉能力的开发,促进心智领域方面的发展、情绪的表达、社会性互动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发挥。
2.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艺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一门代表性学科,在艺术教育中被提及最多的词语就是“创造”。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创造一词的理解往往与“高智商”“足智多谋”有关,但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由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构成,而发散性思维是其核心部分。创造力的核心不是高智力,而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它把人的智力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再现性水平、发现性水平、创造性水平,创造性水平是智力活动的最高水平。因此用艺术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创意人才的创造精神,提高其创造能力,正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而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将会为创意产业带来众多具有创意能力的人才。
所谓想象力,即是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它是艺术创造、创意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对人进行艺术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发散性、多维度的艺术教育的方式唤醒人们的创造意识,从而启发人对创意产业的重新定位和认识,积极发挥自身创造才能为创意产业服务。拥有足够的想象力是创造力形成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就创作不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创意,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它可以概括世界之一切,由此可见想象力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有多么深刻。
创意人才需要艺术教育的创新培养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创意产业整体发展状况良好,然而这种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地域化差异,说明我国的创新意识还很薄弱,笔者深知造成创意产业发展滞后的制约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因循守旧与艺术教育的不到位。长期以来,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虽经历多年的发展改变,但它崇尚趋同、从众思想的说教深入骨髓,使得人们过于拘泥于传统而裹步不前,不敢勇于表现自己,这种情况下人的个性就得不到发挥和表现,从而导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缺乏先天的基础。再加上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不注重对人的关怀,一味灌输和压制,使得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能被很好地激发与培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也在不断深入,高校艺术教育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必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意产业作为一项社会新兴产业,对于创意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创意人才应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综合素养。当下不少高校开设艺术专业并通过不定期的创意实践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意冲动”与“创意快乐”,目的在于确保所输送的人才是合格的、能够满足创意产业需求的人才。因此创意产业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不能脱离艺术教育对创意人才的培养。
合理的艺术教育体制、能够营造一种充满活力的艺术环境,为创意人才提供一个实现自我的发展空间,进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应重视艺术教育对创意人才的培养,重视艺术教育对创意产业的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亚太国际学院
艺术环境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创意产业是艺术气息很浓厚的产业,浓厚的艺术环境有利于带动并催生创意阶层的产生和创意生活圈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时代,创业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架桥铺路,为创业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高度开放的艺术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一些创新型人才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
另外,良好的艺术环境还可以为创意人才提供创意产品的展示与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创意人才不仅可以接触到更多更前沿的创意信息,还可以实现与其他创意人才的交流与学习,进而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
此外,艺术环境对创意产业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艺术环境越成熟,艺术氛围越浓厚,创意产业的程度就越高,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就越快,像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创意生态环境,也形成了创意服务产业链,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艺术教育能够为创意产业培养创意人才
1.艺术教育能够刺激并提高人的创造力。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之为创意教育。弗罗里达认为,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要想不断创意更新,当务之急就是发展艺术和艺术教育。艺术所需的创意及想象力、勇于突破、质疑并不断尝试改变及更新的态度,是突破条条框框促进社会改进的动力。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培养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它的功能与内涵与创意人才所必备的自身素养是一致的。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在工作及生活各领域内的触觉反应、想象、审美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融入社会、发挥创意想象思维、提高文化素质的有效方式。它能够促进、连接与整合其他领域的学习,使人们迈入更为自主、开放、全方位的人文素养的殿堂。艺术教育也是生活教育,通过艺术活动可以扩展各种知觉能力的开发,促进心智领域方面的发展、情绪的表达、社会性互动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发挥。
2.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艺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一门代表性学科,在艺术教育中被提及最多的词语就是“创造”。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创造一词的理解往往与“高智商”“足智多谋”有关,但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由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构成,而发散性思维是其核心部分。创造力的核心不是高智力,而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它把人的智力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再现性水平、发现性水平、创造性水平,创造性水平是智力活动的最高水平。因此用艺术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创意人才的创造精神,提高其创造能力,正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而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将会为创意产业带来众多具有创意能力的人才。
所谓想象力,即是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它是艺术创造、创意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对人进行艺术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发散性、多维度的艺术教育的方式唤醒人们的创造意识,从而启发人对创意产业的重新定位和认识,积极发挥自身创造才能为创意产业服务。拥有足够的想象力是创造力形成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就创作不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创意,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它可以概括世界之一切,由此可见想象力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有多么深刻。
创意人才需要艺术教育的创新培养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创意产业整体发展状况良好,然而这种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地域化差异,说明我国的创新意识还很薄弱,笔者深知造成创意产业发展滞后的制约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因循守旧与艺术教育的不到位。长期以来,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虽经历多年的发展改变,但它崇尚趋同、从众思想的说教深入骨髓,使得人们过于拘泥于传统而裹步不前,不敢勇于表现自己,这种情况下人的个性就得不到发挥和表现,从而导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缺乏先天的基础。再加上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不注重对人的关怀,一味灌输和压制,使得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能被很好地激发与培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也在不断深入,高校艺术教育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必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意产业作为一项社会新兴产业,对于创意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创意人才应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综合素养。当下不少高校开设艺术专业并通过不定期的创意实践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意冲动”与“创意快乐”,目的在于确保所输送的人才是合格的、能够满足创意产业需求的人才。因此创意产业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不能脱离艺术教育对创意人才的培养。
合理的艺术教育体制、能够营造一种充满活力的艺术环境,为创意人才提供一个实现自我的发展空间,进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应重视艺术教育对创意人才的培养,重视艺术教育对创意产业的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亚太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