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汽车上》教学浅议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der_007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是一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学艺术。要让学生离开课堂,走入社会,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践行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行为规范知识,时刻检验和监督自己的行为,杜绝只说不做的现象,让知与行达到完美结合。
  【关键词】品德教学;明理悟行;实践
  最近我有幸上了一节县级优质课——品德与社会《在公共汽车上》。《在公共汽车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在教学中,针对学科特点,为了体现学讲计划精神,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了“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系列的表演、抢答、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明理悟行,从而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一、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始,我从生活实际入手,先与学生进行亲切谈话,问:“你们坐过公共汽车吗?每天都是怎么到学校来上学的?在公共汽车上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发生吗?”揭示课题后,紧接着用课件演示在公共汽车上小学生曹阳给老奶奶让座的一幕情景剧,让学生接着情景剧的剧情展开想象,继续表演,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由于这样的情景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甚至是自身经历过的事情,所以学生的兴趣高涨,表现欲强烈。在观看表演后,紧接着及时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你遇到这样的情景该怎么做?你是怎么想的?”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有了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表演活动,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更牢固。因此老师在上课开始的引导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模拟情境,体验规则
  有趣、有情的情境模拟,寓情理于活动之中,是有效的教学组织方法。为了让学生感受上车不排队、在公共汽车上吃东西、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再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这些不文明的行为给周围的人们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学生通过角色换位,引发共鸣,在合作表演中轻松理解了在公共汽车上这个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公共规则。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应该遵守的公共规则有哪些?最后用一首诗总结:上车排队不拥挤,主动买票不逃避;雨具行李要放妥,瓜皮果壳不乱丢;尊老爱幼常记心,礼貌用语口边留;下车及时有秩序,文明乘车乐悠悠。朗朗上口的诗句,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在公共汽车上应该遵守的公共规则。紧接着老师抛出橄榄枝,“你知道的公共场所还有哪些?”“在这些公共场所应该遵守哪些公共规则呢?”在观看课件的演示中,学生通过互相质疑、释疑,明确了在公园、广场、车站、博物馆、图书馆等不同的公共场所有不同的公共规则。在激烈的思辨过程中,学生最终形成了共识,坚决做一个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好学生,摒弃那些不文明的行为,积极行动起来,让不文明行为无藏身之所,让文明之花处处开放。
  三、辨析明理,知晓规则
  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在争辩中明理,在思考中悟行。在品德课教学中,我始终注重试行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过程,让知与行达到完美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简单直白的说教,会让学生感到十分乏味,甚至会造成反感情绪的形成,这样的课堂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明白本课所蕴涵的道理,知晓在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规则。我在教学中杜绝空洞的说教,而是采取抢答小游戏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活动中我先让学生推选出一位主持人,两位裁判;再将学生分成两大组,由主持人说出一个公共场所后,学生抢答:在这个公共场所中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两位裁判分别计票,说的多而且正确率高的小组就被评为优胜组;然后主持人再换一个公共场所,直到评出最终优胜小组。教学中,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生知晓了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规则,那不遵守公共规则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呢?引导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踊跃地发言,知道了遵守公共规则的重要性。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互帮互学,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辨析中明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四、总结提升,由知导行
  《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门课,课的本质就是由知导行。“知”是为了“行”,“知”是基础,“行”是根本。因此,让学生离开课堂,走入社会,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践行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行为规范知识,时刻检验和监督自己的行为,杜绝只说不做的现象,坚决克服为了道德而道德的行为。在课的尾声,先引导学生自由总结在这节课中所学到的道德行为规范后,我布置了一项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监督人们在公共场所的行为,身体力行,现身说法。由此可见,在实践中内化学生的行为,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所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说服力,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自然得到了升华。
  总之,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是一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学艺术。品德来源于生活,又是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生活和品德是不可分离的,是一个整体。《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只有生活化的品德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我会把这一理念融入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课堂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行合一,让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彰显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川人社办发[2011]400号为贯彻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离校末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工作,帮助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增强工作经验,提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而分层教学作为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融入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既能推动数学教学的质量,还能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实施策略;效果研究  初中数学本身就枯燥而乏味,难以受初中学生喜爱,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分层教学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转化运用。  一、初中数学教
养老基金入市一直是社会保障学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政策实践的难点。中国养老基金面临结余与“空账”并存的畸形现状,这种畸态使得其投资具有一定特殊性,呈已做实个人账户基金
【摘 要】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知识,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创造活动,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谐发展,实现自身人格和形象的美化,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预案;课堂教学;创造美  美育活动作为一种独特教育形态,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美育可以升华感性,引导趣味和完整人格。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知识,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创造活动,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谐发
【摘 要】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新时期下的课堂教学具有重大作用。以往的被动灌输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也难以推动英语课堂进步。为此,很多英语教师积极寻找新的阅读教学出路,将学生列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参与阅读课堂。作为教师,要结合英语学科特点,深入研究如何变革英语阅读教学方式。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变革教学方式;提升效果  阅读,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整体英语能力提升具有重
德阳市严格规范工伤保险经办程序。加强工伤待遇支出、工伤医疗费用等审核报销管理.实现了基金安全平稳运行。特别是“金保工程”上线后.该市工伤保险从工伤性质认定、劳动能力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例如几何图形的学习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并且配合文字解说,可以使抽象的几何图形更加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还有对待理论知识较多的章节,教师也可以将定理公式制作成PPT供学生快速浏览,课堂教学在抄写板书上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也变得更有效率。本文重点介绍,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
宜宾市最近按照有关规定开展了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认定工作。通过审核.全市认定为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单位有8家。这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每年将吸纳一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很好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导学案来引导学生自学。导学案的使用直接影响着学生自学的效果。那么,现如今导学案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也有许多的收获。随着改革的继续,导学案将来发展又是如何。需要继续对导学案的使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模式;导学案;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