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历史长期以来是不受重视的,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历史是发生过的事,不值得学习,这些看法是显然错误的。对于初中生而言,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能够帮助学生对世界文明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是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得以有效提高的关键所在。《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彰显了新时代下对于历史教学的新要求。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其他同学科领域的老师所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魅力;教学;思考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浅显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由于物质条件的困乏,教师往往只能以文字和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这样便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十分单调,而且教师的讲课内容大多围绕着教材,很少对课堂知识加以扩展。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样,教学方式的单一化也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程定位模糊,不受重视
从初中学科设置的角度来看,历史是九大课程之一,但在长期以来的重理轻文的思潮下,学生和家长都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误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只需要背诵就可以学会的科目。并且由于历史的分值不高,使学生潜意识里认为历史并不重要,进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于历史科目的学习中。
3.课堂气氛枯燥,毫无生气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课堂之上即使偶有问答,也不过是对课本知识的检测提问,很难给予学生有益的启发与思考。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不足也制约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对新教学方式的思考
适逢《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其中强调“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在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学生意识到历史的魅力与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长期良性健康发展。
1.打造“学生主體”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表达、倾听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回应学生疑问,更要在教学中向学生宣传一些历史上的名人故事。比如闻鸡起舞的祖逖,开拓西域的张骞,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这种正向的宣传是历史的价值所在,更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即使时代在变,我们歌颂和追求的精神不变。
2.借助网络散发历史的美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加速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从前,学生只能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中领略紫禁城、长城、京杭大运河的壮观景象。但是如今,通过视频甚至是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教室里感受到历史建筑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如果说通过阅读古人的诗歌,读者可以与作者进行一场跨时代的精神交流的话,那么通过古人流传下来的文物珍品,将加强学生心里与古人的亲近感。比如,当讲到工业革命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当讲到手工业时,可以播放《国家宝藏》。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
3.巧用对话丰富历史故事
在初中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进行备课的环节时,应当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备课工作,并同时进行教学的模拟工作,使其模拟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提高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任何一个有趣的故事都需要一个会讲好故事的人。同样的,因为历史知识是由教师负责教授的,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占据了主导作用。一堂课是不是生动有趣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于历史自身魅力的感知。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格外花费功夫去研究相关史料,筛选适合讲授的历史史实,并且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讨论的目的不在于指出学生观点的错误和幼稚,而在于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根据学生答案中的漏洞适时的提出自己的问题,以让学生补充自己的回答。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
4.情景再现增强学生体验
历史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如果仅仅只是学习而没有实践,难免会让学生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有隔阂感。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的发生和发展,切实体会历史的魅力。比如现在的很多学生已经很难理解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对交织着血泪和抗争的近代史表现出了满不在乎的态度。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历史观。而一个好的纠正这种历史观的方法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再现,通过模拟历史上屈辱的条约的签约过程,将有效地使学生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这句真理,并且体会到和平来之不易,进而珍爱和平。
结束语
初中历史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初中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他们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都开始逐渐成型。因此,就更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历史,尤其是学习历史上那些名人伟人的励志事迹,而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对于这一目的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杭含辛.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5):232.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魅力;教学;思考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浅显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由于物质条件的困乏,教师往往只能以文字和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这样便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十分单调,而且教师的讲课内容大多围绕着教材,很少对课堂知识加以扩展。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样,教学方式的单一化也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程定位模糊,不受重视
从初中学科设置的角度来看,历史是九大课程之一,但在长期以来的重理轻文的思潮下,学生和家长都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误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只需要背诵就可以学会的科目。并且由于历史的分值不高,使学生潜意识里认为历史并不重要,进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于历史科目的学习中。
3.课堂气氛枯燥,毫无生气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课堂之上即使偶有问答,也不过是对课本知识的检测提问,很难给予学生有益的启发与思考。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不足也制约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对新教学方式的思考
适逢《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其中强调“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在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学生意识到历史的魅力与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长期良性健康发展。
1.打造“学生主體”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表达、倾听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回应学生疑问,更要在教学中向学生宣传一些历史上的名人故事。比如闻鸡起舞的祖逖,开拓西域的张骞,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这种正向的宣传是历史的价值所在,更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即使时代在变,我们歌颂和追求的精神不变。
2.借助网络散发历史的美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加速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从前,学生只能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中领略紫禁城、长城、京杭大运河的壮观景象。但是如今,通过视频甚至是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教室里感受到历史建筑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如果说通过阅读古人的诗歌,读者可以与作者进行一场跨时代的精神交流的话,那么通过古人流传下来的文物珍品,将加强学生心里与古人的亲近感。比如,当讲到工业革命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当讲到手工业时,可以播放《国家宝藏》。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
3.巧用对话丰富历史故事
在初中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进行备课的环节时,应当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备课工作,并同时进行教学的模拟工作,使其模拟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提高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任何一个有趣的故事都需要一个会讲好故事的人。同样的,因为历史知识是由教师负责教授的,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占据了主导作用。一堂课是不是生动有趣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于历史自身魅力的感知。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格外花费功夫去研究相关史料,筛选适合讲授的历史史实,并且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讨论的目的不在于指出学生观点的错误和幼稚,而在于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根据学生答案中的漏洞适时的提出自己的问题,以让学生补充自己的回答。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
4.情景再现增强学生体验
历史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如果仅仅只是学习而没有实践,难免会让学生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有隔阂感。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的发生和发展,切实体会历史的魅力。比如现在的很多学生已经很难理解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对交织着血泪和抗争的近代史表现出了满不在乎的态度。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历史观。而一个好的纠正这种历史观的方法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再现,通过模拟历史上屈辱的条约的签约过程,将有效地使学生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这句真理,并且体会到和平来之不易,进而珍爱和平。
结束语
初中历史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初中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他们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都开始逐渐成型。因此,就更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历史,尤其是学习历史上那些名人伟人的励志事迹,而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对于这一目的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杭含辛.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