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具有爱玩、爱动的特点。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经常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小木块、实物卡片以及一些实物等学具,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例如:我在讲“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我让学生从家中找来一些各种形状的小盒子或积木等物体;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体会出这些形体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摸一摸,在手中任意摆弄,学生的兴趣很高,对这些形体的认识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好许多。最后我还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形体或实物进行任意拼摆,学生的兴趣更高了,每一个学生都在那里兴致勃勃地拼摆着各种物体。整节课,学生一直被手中的各种学具吸引着,学习兴趣一直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
二、动手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尽管他们可以学会一些初步的逻辑思维方法,但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感知和表象,具体形象性仍占主导地位。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遇到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要把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物化”,即用实物(或图形)把教材的内容表达出来,让学生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再把物化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又如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给学生每人9根小棒,让他们把这些小棒分成3份,每份一样多。有的学生1根1根地分,分3份,还有小棒,就再1根1根地分,直到分完为止,每份有3根小棒。有的学生直接3根3根地分,分成3份,正好分完。从学生不同的分发,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不同。通过这样的操作,使学生对“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根小棒”有很形象地理解,对除法的意义地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三、动手操作,能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低年级教材中的几何知识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形成空间概念,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好学生手中的学具,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的作用。
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学生在操作学具过程的中,增加了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四、动手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的过程中,边操作,边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在操作学具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在进行计算教学时,需要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理解算理。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能摆出来,而且能够说出是怎样摆、怎样想的。如计算35+7,学生要先摆3捆零5根小棒,再摆7根小棒,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就要先把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小棒,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再加上3捆小棒,一共是4捆零2根小棒,即:42根小棒。学生操作完以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即想法)说给同位或小组中的同学听一听,最后再向全班同学说想法。经常性的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学生就会取消胆怯等顾虑,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不会说到会说,长时间训练下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中尽量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引导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定会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定会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让我们有效掌握动手操作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数学的旋律,在学生指尖上跳跃。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西新桥实验小学)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具有爱玩、爱动的特点。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经常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小木块、实物卡片以及一些实物等学具,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例如:我在讲“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我让学生从家中找来一些各种形状的小盒子或积木等物体;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体会出这些形体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摸一摸,在手中任意摆弄,学生的兴趣很高,对这些形体的认识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好许多。最后我还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形体或实物进行任意拼摆,学生的兴趣更高了,每一个学生都在那里兴致勃勃地拼摆着各种物体。整节课,学生一直被手中的各种学具吸引着,学习兴趣一直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
二、动手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尽管他们可以学会一些初步的逻辑思维方法,但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感知和表象,具体形象性仍占主导地位。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遇到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要把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物化”,即用实物(或图形)把教材的内容表达出来,让学生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再把物化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又如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给学生每人9根小棒,让他们把这些小棒分成3份,每份一样多。有的学生1根1根地分,分3份,还有小棒,就再1根1根地分,直到分完为止,每份有3根小棒。有的学生直接3根3根地分,分成3份,正好分完。从学生不同的分发,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不同。通过这样的操作,使学生对“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根小棒”有很形象地理解,对除法的意义地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三、动手操作,能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低年级教材中的几何知识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形成空间概念,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好学生手中的学具,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的作用。
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学生在操作学具过程的中,增加了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四、动手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的过程中,边操作,边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在操作学具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在进行计算教学时,需要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理解算理。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能摆出来,而且能够说出是怎样摆、怎样想的。如计算35+7,学生要先摆3捆零5根小棒,再摆7根小棒,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就要先把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小棒,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再加上3捆小棒,一共是4捆零2根小棒,即:42根小棒。学生操作完以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即想法)说给同位或小组中的同学听一听,最后再向全班同学说想法。经常性的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学生就会取消胆怯等顾虑,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不会说到会说,长时间训练下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中尽量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引导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定会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定会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让我们有效掌握动手操作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数学的旋律,在学生指尖上跳跃。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西新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