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经典致敬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常念为经,常数为典。”也就是说,如果一部艺术作品经过长期的岁月历练之后,仍然能够被广泛提及和频繁点评,那么就算是经典之作了。作为一名高中生,我的人生阅历和艺术阅历有限,但是在我心中,也有一些经典之作,每每想起,总会不禁肃然起敬,而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向我心中的经典致敬。
  致敬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
  第一次看《大闹天宫》的时候,我只有五岁,是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小豆包”。当第一次观看这部比我父母年龄还要大的作品的时候,我就深深地被片中正义、果敢、洒脱的“齐天大圣”的形象所吸引。孙悟空,不仅是我幼年时期的英雄,也是影响我至今的精神偶像。每当面对一些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我想随波逐流的时候;每当学习中遭受较大的挫折和打击,我想退缩、放弃的时候;每当情绪低落、心绪难平,我想痛苦发泄的时候,孙悟空脚踩筋斗云、手握金箍棒、身穿虎皮裙,永远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形象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伴随着一句“俺老孙来也”的画外音,瞬间就驱散了我心中的负面情绪,让我充满正能量。
  与此同时,《大闹天宫》还是我的艺术启蒙“老师”,它让年幼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让我对“中国风”的光影、线条、色彩产生浓厚的兴趣。直至今日,我仍然对剪纸、山水画、风筝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和手工艺品情有独钟,而我认为这种“执着”都源于我幼年时期对于《大闹天宫》的喜爱与迷恋。
  致敬经典歌曲——《青花瓷》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第一次听《青花瓷》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小学生,不仅不能完全体会曲的韵味和词的意境,甚至都不知道“青花瓷”为何物。然而,从第一次听《青花瓷》到今天,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的音乐播放设备几经更新换代,《青花瓷》这首歌却始终“盘踞”在我的歌单里,陪着我晨跑、等车、自习、入眠……
  后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唱跳综艺的盛行,我又有机会听到很多新歌,包括周杰伦自己也又创作了很多曲风的作品,然而,只有《青花瓷》像是融入到我生活中的一缕清风,一抹斜阳,一丝细雨,永远萦绕在我的心头,成为伴随我成长与成熟不可或缺的旋律。
  致敬经典电影——《阿甘正传》
  二○一四年九月五日,是《阿甘正传》上映二十周年的日子,也是我爸爸妈妈定情二十周年的日子。是的,没错,这部电影是 汤姆·汉克斯的经典之作,也是我父母的定情之作。为了配合“二老”的怀旧情怀,我勉为其难地跟他们两个人去看了这部电影的特映场。毫无悬念,当天同场观影的,都是我父母的同龄人,这不禁让我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并且多次涌起趁电影开始之前赶紧逃离现场的念头。不过我很感谢自己,当时压制住了这种念头,让我没有错过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最为经典的一部电影。在网络时代,“段子手”层出不穷,“金句”也屡见不鲜,这些“金句”在被人们转发、点評、玩味之后,就迅速被遗忘了。而《阿甘正传》中的“金句”却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我前进、引导着我向上。当我失望的时候,我会想起“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当我孤单的时候,我会想起“只要你需要,我就在这里”;当我自卑的时候,我会想起“你和别人没有任何的不同”;当我懈怠的时候,我会想起“阿甘,快跑,快跑……”
  感谢我的父母,让我认识了阿甘,也感谢阿甘,让我认识了自己。《阿甘正传》,永远是我心中值得致敬的经典。
  致敬经典书籍——《平凡的世界》
  初读《平凡的世界》,我多次把它错叫成《遥远的世界》。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路遥老师的名字中,有一个“遥”字;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感觉这本书里的故事离我过于遥远——遥远的历史年代,遥远的社会背景,遥远的地域文化。我理解不了少安的拼搏,理解不了少平的自卑,也理解不了润叶的执拗。然而,随着知识视野的拓展和人生阅历的增长,我开始尝试拨开年代、地域、社会这些外在背景的“迷雾”,从“人性”共通的角度理解和感悟书中的内容,我开始敬佩少安、理解少平、欣赏润叶,也开始从他们的身上反思自己,希望像他们一样,在平凡的世界里,活出不平凡的自己。
  通过阅读《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让我对学习、工作、生活、爱情都有了更深的感悟。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高三这个分秒必争的人生关口,我也经常会翻开这本书,进行仔细研读与反复体悟——因为它让我了解学习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它不随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也不随岁月的更替而消亡,无论何时你再次触碰,它都会给你不变的感动和全新的感悟。正因为这样,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成功者,都毫不掩饰自己对经典的喜爱与狂热,纷纷向经典致敬。于是,我们看到了《十二怒汉》向黑泽明的《用心捧》致敬,《查理的巧克力工厂》向希区柯克的《惊魂记》致敬,《阿飞正传》向戈达尔的《法外之徒》致敬……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尽管我的致敬微不足道,但是却代表了我对经典的仰慕与崇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经典、传承经典、向经典致敬。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活着  一个手掌心就足够了  到处都是路径  生命线 成长线  事业线 情感线  无数若隐若现的正路与歧途  踏上一条路径  是善始善终  抑或半途而廢  都是一种抵达  抵达之后又是另一条路径  世界也是一只巨大的手掌  同样布满路径  山川河流  风雨雷电  花鸟虫鱼  芸芸众生  为了抵达  不是行走在各自的路径上  就是正在寻找路径的途中  这就是自然的奥妙  你相信是宿命  你不相信也是
期刊
第一次看见太阳  让我心潮澎湃  那灼灼的火红  让我面红耳赤  有时候  明明烈火焚烧  明明粉身碎骨  却偏要大义凛然  偏要临危不惧  太阳在东方升起  东方,啊,东方  那是你不朽的传奇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奠定了日出的辉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悠悠华夏,万古流芳  東方红了  红透了半边天  水天相接的地方  是酣畅淋漓、人潮汹涌的地方  东方红了  红透了半边天  浸透着一望无
期刊
七律·神韵  巍峨长白山,天赐大自然。几多胜览,何曾记得?春天看油绿,夏日赏奇葩,金秋观枫叶,冬来看雪花。天池神奥,瀑布飞流,地河汩汩,峡谷幽幽,林海茫茫,美不胜收。余故以诗颂之。  天飞碧玉彩云间,  峻岭奇峰夏日寒。  林海茫茫闻虎啸,  野花片片引蜂喧。  剑劈峡谷千年壑,  空落洪流百丈川。  足踏三江游五岳,  九州大美长白山。  七绝·大漠胡杨  丙申仲秋,有幸应邀到牛连和艺术馆鉴赏。
期刊
一  你自始至终都清楚的一点是——你和他永远不可能成为一路人。  浓烈辛辣的酒气弥漫在空气里,以最为原始、粗鲁的方法发酵而得的高粱酒理解不了何为温柔。你日后会明白的,它们烫喉刺胃,那是一种自虐式的畅快。白毛月亮替一切蒙上若有若无的光,你抬起头,发现他眼中的光芒竟远亮过天上水渍似的那一点。  山中日月长,层峦叠嶂阻隔着你的眼睛与一切人间烟火。倘若你——隐迹于老林的妖蛇,终于踏出这山门,便会发现林海外
期刊
不知不觉,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快要过去了,90后最早的一批很多已经娶妻生子,最晚的一批也都已经上了大学。很多长辈都说我们90后是“垮掉的一代”,给我们身上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娇贵、懒惰、经不起风吹雨打、缺乏责任感……似乎我们身上没有任何优点。  其实,每一代都有那么一群人用自我、狭隘的视角来看前前后后的几代人,觉得只有自己身处的时代才是最好的。他们会认为,比他们早出生十年以上的人都是僵化呆板的老
期刊
那一年的仲夏,我读完初中最后一个学期。当我跨出中学校门时,头顶上暴晒的阳光,照射到整个身上,火烧般的热度与心里的焦灼交织在一起,心情郁闷到极点。残酷的现实明明白白地告诉我,将要面临生活的考验。人与命运的抗争,必定经过艰辛的历程,最终认识世界走向成熟,这就是青春岁月。对现实无奈的生活还不是完全了解,用什么去创造辉煌的人生,去追求美好的梦想?拿什么来回报父母心中的期望?  踏上社会后,必定先学会如何磨
期刊
那天  在不经意中  你用目光  划亮了一根火柴  点燃了我心中  那份伤感  不知那些飘扬  在四月的柳絮  是你的微笑  还是我的眼泪  或许想哭的日子  也是一种醉  一群纯白的鸽子  扑面而来  从你手掌中腾飞  那种纯净  美妙成一缕悠然  更接近一份绚烂  树梢上的黄昏  这个黄昏就如  一位喝醉了的  娇羞娘  她昂首挺胸  跳跃在  那春天的树梢上  她美艳顽皮  又东张西望  那
期刊
我们呱呱坠地,您视如己出。  我们衣食无忧,您吃糠咽菜。  我们牙牙學语,您一字一句。  我们年少无知,您鬓发斑白。  我们青春傲骨,您驼背拄拐。  我们嬉戏传声,您笑而不语。  我们倾吐世艰,您语重长谈。  我们背井离乡,您翘首以盼。  我们迟迟不归,您时时等候。  我们匆匆返程,您再等不来。  我们泪涕交加,您安详平静。  我们有愧悔恨,您再唤不归。  我们送行履难,您与世长辞。  我们伤心欲
期刊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何谓生?从小处说就是利益,从大处说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何谓义?可谓仁义、道义、礼义者也。二者孰轻孰重,或许这位两千多年前的亚圣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答案:守义重于执利。  巧合的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给出过类似的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义比利重要。可是大家不要忽视一个前提
期刊
儿时的味道是一个人最熟悉的乡愁。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忆里。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我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做的大豆酱。因为,时光将味道烙在了我们的味蕾上——母亲的味道,永不磨灭。  从我记事起,家里的场院里或屋檐下总是有一个春夏秋蒙着白色网布,冬天蒙着塑料布的大酱缸。大酱曾是农村人不可或缺的美食,承载了一代人成长的记忆,细细品味,满满的都是童年的味道。乡下人有句俗语“大葱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