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创缝合术后局部加压和固定对胫前烧瓶样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清创缝合术后局部加压和固定对胫前烧瓶样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5月 — 2018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7例单纯胫前烧瓶样伤口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25例;年龄20~60岁[(41.4±8.1)岁]。受伤原因均为急性外伤,伤口长度为1~10 cm。患者均仅为急性皮肤软组织损伤,无骨折、大面积皮肤缺损及大面积撕脱伤等情况,并且均无糖尿病、下肢血管性病变等慢性基础疾病。观察组37例,对照组20例。其中,观察组行清创缝合术后采用局部加压包扎及肢体固定;对照组伤口清创缝合后采用常规简单包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5,7,14,21 d伤口潜行大小、渗液类型、渗液量、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和伤口组织类型,并记录愈合时间。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0~90 d[(52.2±3.5)d]。术后3 d,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对照组和观察组渗液量、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和伤口组织类型评分分别为(4.2±0.7)分 ∶(3.3±0.6)分、(3.5±0.7)分 ∶ (2.5±0.6)分、(3.4±0.6)分 ∶ (2.5±0.5)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伤口潜行大小、渗液类型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对照组和观察组伤口潜行大小、渗液类型、渗液量、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和伤口组织类型评分分别为(3.5±0.5)分 ∶ (2.5±0.7)分、(3.4±0.7)分 ∶ (2.4±0.5)分、(4.0±0.8)分 ∶ (2.8±0.5)分、(3.4±0.5)分 ∶ (1.3±0.5)分、(3.3±0.5)分 ∶ (2.1±0.4)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对照组和观察组伤口潜行大小、渗液类型、渗液量、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和伤口组织类型评分分别为(2.9±0.6)分 ∶ (1.2±0.7)分、(2.8±0.7)分 ∶ 0分、(3.3±0.7)分 ∶ (1.0±0.0)分、( 3.1±0.6)分 ∶ (1.1±0.4)分、(3.0±0.6)分 ∶ (1.2±0.5)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 d,对照组和观察组伤口潜行大小、渗液类型、渗液量、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和伤口组织类型评分分别为(2.5±0.7)分 ∶ 0分、(2.5±0.5)分 ∶ 0分、(3.0±0.7)分 ∶ (1.0±0.0)分、(2.6±0.7)分 ∶ (1.1±0.3)分、(2.6±1.1)分 ∶ 0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伤口愈合率均为100%。对照组和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28.3±6.7)d、(15.2±0.9)d(P<0.05)。

结论

对于胫前烧瓶样伤口,清创缝合术后采用局部加压包扎及固定的方法较常规简单包扎明显促进伤口愈合,且具有愈合质量更佳、愈合时间更短等优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徒手磨钻与常规徒手手钻寰椎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 — 2018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48例不稳定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24~72岁[(49.5±15.2)岁]。22例采用显微镜下徒手磨钻寰椎置钉技术(A组),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24~68岁[(48.0±12.8)岁]。26例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PRA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9月 — 2018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2例腰椎PRA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0~47岁[(33.7±6.6)岁]。均为单节段病变,损伤节段:L3/4 7例,L4/5 14例,L5/S1 11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复位结合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4月—2017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7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2例,女54例;年龄25~89岁[(60.4±16.4)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按Neer分型:Ⅱ型12例,Ⅲ型46例,Ⅳ型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0 d[(4.4±
目的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女性外周血及骨组织中microRNA(miRNA)表达谱的变化,并对差异miRNA进行靶基因分析,为研究PMOP发病机制、筛选早期诊断标志物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获取公共数据平台NCBI-GEO DataSets中的PMOP miRNA研究数据:第一组为GSE64433数据集,包含23例PMOP患者及25例对照者的外周血样本miRNA表达谱;第二组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关节轴向松解植骨内固定与前路经口或经颈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植骨内固定治疗可部分复位的难复型寰枢关节脱位(IAAD)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 2017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IAA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12~72岁[(47.2±11.3)岁]。全身麻醉下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达到50%以上,18例行后路寰枢关节轴向松解、复位、
目的探讨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在寰枢椎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患者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 — 2018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38例寰枢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7例;年龄21~65岁[(49.6±12.5)岁]。均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9例患者行传统健康教育护理方法(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25~63岁[(48.6±15.3)岁]。寰椎骨折8
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是治疗不稳定上颈椎骨折的基础,提高上颈椎螺钉置钉的准确性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的关键。随着多项上颈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的发布以及多种辅助置钉技术在上颈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手术治疗不稳定上颈椎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取得一定进步,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包括内固定位置不佳所致的神经血管损伤、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失败等,并不少见。笔者就如何合理选择上颈椎骨折手术方式以及3D打印、显微镜辅助、计算机导航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很常见,有些患者可以经非手术治疗治愈,但有些患者硬膜下积液进行性增多,产生临床症状,需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为钻孔引流术、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侧裂池蛛网膜开放术等,但部分患者对这些手术方式无效。笔者采用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9例难治性硬膜下积液,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术对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的疗效及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机制。
目的比较9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 201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183例9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7例,女96例;年龄90~104[(93.0±2.9)岁]。手术治疗101例(手术组),非手术治疗82例(非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伤后30 d及1年病死率及生存曲线。通过多因
目的探讨电钻驱动技术与徒手技术在寰枢椎后路钉道制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2月 — 2019年3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9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10~72岁,平均44.6岁。均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14例采用电钻驱动制备钉道(电钻组),15例采用徒手制备钉道(徒手组)。电钻组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28枚、枢椎椎弓根螺钉28枚;徒手组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