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质量贯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指标。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步伐不断深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原有的评价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评价需求,因此本文就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展开探讨。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完成由粗放型、探索型向内涵提升的转型阶段,随着示范院校、骨干校等建设项目的进一步实施,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职业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职业院校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健全,外部质量保障制度不完善,现有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受到传统学科教育的束缚等储多因素,职业院校在全面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一套适用于工学结合理念的教学质量管理、运行、监控和评价系统,创新和构建一个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到内涵提升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破解的首要问题。
一、现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职业教育评价的结论权威性认可度不足
目前的职业教育评估中,存在社会参与面不广,尤其是缺乏用人单位的参与,评价指标与实际业务能力需求结合不紧密等现象,造成评价的结论不被社会重视和认可。缺乏权威性,企业选拔人才缺乏公认的标准和原则,不利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协调发展,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形式单一,评价主体缺乏多元化
一般情况下,职业教育的评价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社会、行业和企业的评价,学校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唯一主体,以督导、教师和学生构成评价主体,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化,内容相对空泛,与行业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状况不适应,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大大的阻碍了职业教育内涵提升。
(三)校企双方评价衔接不紧密
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不太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使用一套自订的标准考察学生的能力,学校评定的学生学业成绩对企业而言几乎形同虚设,只重视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个人个性特点,校企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在人才选拔和录用上造成误区,不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和进一步提升。
以上问题,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因此,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由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三方面要素构成,评价体系构建要达到三位一体、紧密结合、共融共通的基本要求,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一)评价原则
评价体系要在遵循导向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的基本原则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从而更好的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满足“零距离”的就业需求,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为评价依据,以用人单位对学校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及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实施评价。评价体系要以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结合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多元化评价主体,客观选取评价内容,科学合理制定评价指标,能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效果和真实水平。运行过程中分工明确、要求具体、实施简单,能够被评价主体理解和接受,并能够有效完成达到预期效果。伴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不断变化,教学质量的评价理念也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实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的动态发展,使评价体系与客观实际相符,及时反映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时代性等特性鲜明,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养目标和掌握技能要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更注重用人单位、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对职业能力的评价,更贴近市场,更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二)评价主体
政府作为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通常也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第一主体,政府对职业院校开展的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等各项评估措施就是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进行外部评价的表现。但学生作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体现者,要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接受用人单位考核,因此评价主体的确立要突出职业教育评价特点,以企业、社会、学生个人等多方构成,以此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三)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的选择要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重点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生产实习阶段,即在企业参与下的教学输入、运行和输出过程。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在工学结合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也逐渐由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生产一线,所以企业应进一步配合院校开展调研、专业论证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等工作,从岗位能力出发,依据生产实际需要,以具体工作情境为导向,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评价,检验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围绕工作过程或项目导向实施等,在学校和企业的角度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学校主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进行评价,企业着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质、工作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总之,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积性,通过全程参与帮助企业找到参与教学的契合点,充分发挥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管理、实施监控、及时反馈的功能,完善调整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保证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市场契合,实现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胡平波,甘国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2] 公昆.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方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3] 刘紫婷.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及体系建设的思考[J].河南教育?中旬刊,2009〔12〕
[4] 胡伟光.对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职业教育,2006〔5〕
[5]朱晓杰,张凯.保定科技职业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J].群文天地,2010〔4〕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完成由粗放型、探索型向内涵提升的转型阶段,随着示范院校、骨干校等建设项目的进一步实施,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职业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职业院校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健全,外部质量保障制度不完善,现有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受到传统学科教育的束缚等储多因素,职业院校在全面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一套适用于工学结合理念的教学质量管理、运行、监控和评价系统,创新和构建一个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到内涵提升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破解的首要问题。
一、现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职业教育评价的结论权威性认可度不足
目前的职业教育评估中,存在社会参与面不广,尤其是缺乏用人单位的参与,评价指标与实际业务能力需求结合不紧密等现象,造成评价的结论不被社会重视和认可。缺乏权威性,企业选拔人才缺乏公认的标准和原则,不利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协调发展,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形式单一,评价主体缺乏多元化
一般情况下,职业教育的评价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社会、行业和企业的评价,学校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唯一主体,以督导、教师和学生构成评价主体,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化,内容相对空泛,与行业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状况不适应,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大大的阻碍了职业教育内涵提升。
(三)校企双方评价衔接不紧密
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不太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使用一套自订的标准考察学生的能力,学校评定的学生学业成绩对企业而言几乎形同虚设,只重视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个人个性特点,校企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在人才选拔和录用上造成误区,不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和进一步提升。
以上问题,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因此,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由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三方面要素构成,评价体系构建要达到三位一体、紧密结合、共融共通的基本要求,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一)评价原则
评价体系要在遵循导向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的基本原则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从而更好的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满足“零距离”的就业需求,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为评价依据,以用人单位对学校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及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实施评价。评价体系要以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结合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多元化评价主体,客观选取评价内容,科学合理制定评价指标,能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效果和真实水平。运行过程中分工明确、要求具体、实施简单,能够被评价主体理解和接受,并能够有效完成达到预期效果。伴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不断变化,教学质量的评价理念也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实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的动态发展,使评价体系与客观实际相符,及时反映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时代性等特性鲜明,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养目标和掌握技能要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更注重用人单位、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对职业能力的评价,更贴近市场,更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二)评价主体
政府作为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通常也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第一主体,政府对职业院校开展的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等各项评估措施就是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进行外部评价的表现。但学生作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体现者,要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接受用人单位考核,因此评价主体的确立要突出职业教育评价特点,以企业、社会、学生个人等多方构成,以此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三)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的选择要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重点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生产实习阶段,即在企业参与下的教学输入、运行和输出过程。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在工学结合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也逐渐由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生产一线,所以企业应进一步配合院校开展调研、专业论证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等工作,从岗位能力出发,依据生产实际需要,以具体工作情境为导向,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评价,检验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围绕工作过程或项目导向实施等,在学校和企业的角度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学校主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进行评价,企业着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质、工作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总之,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积性,通过全程参与帮助企业找到参与教学的契合点,充分发挥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管理、实施监控、及时反馈的功能,完善调整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保证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市场契合,实现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胡平波,甘国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2] 公昆.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方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3] 刘紫婷.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及体系建设的思考[J].河南教育?中旬刊,2009〔12〕
[4] 胡伟光.对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职业教育,2006〔5〕
[5]朱晓杰,张凯.保定科技职业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J].群文天地,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