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出中学生的自我认识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j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表达性心理治疗;绘画治疗;团体辅导
  
  一、引言
  
  在众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中,有一种治疗方法被称为艺术疗法,也称为艺术心理治疗(art psychologic therapy),即通过运用音乐、舞蹈、书法、雕刻、刺绣等艺术形式治疗身心疾病(《心理学大辞典》第1541页)。根据目前的应用情况及普及程度,艺术治疗在狭义上通常指绘画治疗。心理工作者通过观察来访者在绘画中的表现、神情、作画先后顺序等,以及与来访者一起解读、分析作品,从而了解当事人的认知、智力水平、内心需求、心理状态等。通过引导来访者对作品进行解读、欣赏等,帮助其从自我创作中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更快地解决问题。
  绘画疗法最早源于西方精神科医生通过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进而寻求治疗方案的运用。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精神分析学研究的深入、投射技术的完善,心理治疗工作者开始在心理治疗领域引入绘画心理疗法,并很快在西欧、北美等地区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同样是从精神病治疗的研究开始,我国也开始了对绘画治疗的应用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一定的发展,但绘画治疗的实际应用并未普及。如今,大部分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探索与理论研究的阶段,尤其在心理辅导与治疗领域,了解及使用这一方法的人并不多。但在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中绘画技术的应用却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近几年,随着绘画心理疗法在国外应用的普及以及国内外学者交流的日益频繁,该方法也慢慢为国内心理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相信绘画心理疗法在不远的将来会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心理工作者了解和运用。
  本研究通过在几组中学生团体辅导中进行绘画治疗(辅导)的尝试,检验该方法在中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笔者于2009年至2010年学年度第二学期,借助学校开展社团活动的机会,在初一、初二学生中进行团体绘画辅导招募,最后确定参加的学生有三组,其中第一组5人,初一学生,男生2名,女生3名;第二组5人,初一学生,男生2名,女生3名;第三组3人,初二学生,女生3名。在参加活动的三组学生中,第一、二组学生均来自初一年级,其中第一组所有参与者为同班同学,笔者曾兼任该班班主任一个学期,对参与者各方面信息比较了解、熟悉。
  2.研究过程
  (1)团体招募
  本次团体辅导是出于研究的目的开展的,因此,团体成员的招募也是建立在充分宣传的基础上以自愿参与为准。笔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招募:①以社团活动的名义在学校宣传栏张贴招募海报。②以社团活动的名义在初一年级的心理课上进行宣传。两周后,笔者与报名参加的学生进行面谈,在把团体目的及团体活动规划进行讲解后,把最终选择留下的参与者分成了三个小组。由于初一年级的宣传较充分,同时可能由于笔者正在初一年级上课的原因,绝大部分报名者为初一年级学生。
  (2)团体目的
  根据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但大多数中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计划通过有步骤的绘画过程、团体领导者的引导、团体成员共同分享等方式对自我进行渐进的探索,克服当代中学生缺乏成长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以及缺乏自省意识等问题。让团体成员对自我成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会对中学生活进行规划,树立成长目标,明确学习目的等。
  (3)团体时间计划
  根据本次团体活动的目的以及内容的需要,初步确定本团体活动次数为6~8次,每周一次。团体活动时间:根据学校作息时间安排,中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第一次团体见面后确定每组参与时间分别为中午休息时间(12:50~13:50)、年级划定的班级活动时间(周二下午第七节)、社团活动时间(周五第七节)。由于课程安排的限制,每次活动只能限制在45~60分钟,这比常规的团体活动时间短30分钟左右,因此活动的连续性及其效果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受到影响。
  (4)道具准备
  本团体活动需要准备的道具有:18色以上软性油画棒、2B以上软性铅笔、橡皮擦、A4打印纸或素描纸,其中绘画用纸由心理辅导室提供,其余由活动参与者自备。团体活动地点为学校心理辅导室。
  (5)团体进行
  第一次团体。破冰,热身,团体成员之间互相认识。制定团体活动章程,并对团体活动规范等进行澄清,团体成员学习规定,作出承诺,了解团体活动的开展形式、自备活动道具情况,最后由团体领导(笔者)对团体活动的基本知识进行“扫盲”,并就团体辅导中将采取的形式、理论根据以及对团体成员进行活动分享的重要性、作用、方法进行简单快速的培训。
  第二次团体。参考国内外团体绘画治疗的实验及活动方法、内容,根据本次活动开展的目的,初步确定团体绘画的内容:
  ①涂鸦及互换涂鸦;
  ②自画像;
  ③画树;
  ④风景构成画;
  ⑤家庭动态画、家庭室内画;
  ⑥个人成长连环画。
  在每次作画前,均有当次绘画主题的前言及内容、寓意解释,让学生了解本次作画需要投入的情感因素,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等,约占15分钟左右。成员创作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但活动本身并不限制时间。待所有人绘画结束后,要求作者写上名字和创作时间。领导者简单总结本次活动后,参与者把作品存于辅导室档案袋里,由于单次活动时间限制,作者解读、成员分享、互相澄清等活动需待下一次活动完成。因此,一个绘画主题的完成一般需要2~3次活动才能完成。团体分享一般为30分钟,团体领导分享或总结,约15分钟。团体分享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①回顾上一次团体绘画的内容,并欣赏自己的作品,以便团体成员重新热身。
  ②领导者对上一次团体活动进行总结,对活动内容进行寓意上的解读,并分享绘画心情、目的等。
  ③团体成员互相根据成员作品进行提问,分享感受,澄清作品细节,并作自我解读。
  ④团体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分享。
  ⑤领导者总结、分享活动,同时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读与澄清,并结束愉快的分享过程。
  ⑥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参加的共有三个小组,13人,分别为初一、初二的学生。其中参与的女生比男生要多。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本次活动的招募是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关,因为在校学生中,女生普遍比男生更愿意接近老师,但从活动进行本身来看,男生与女生同样对此活动感兴趣,并能投入其中。同时,笔者还发现,在团体活动开始初期,初一学生在领会绘画主题、解读作品以及成员间进行分享时,稍逊色于初二学生。分享对他们而言,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团体成员间的交流互动增多,以及领导者的加入与引导,团体进行也愈加顺利。
  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活动,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表示,活动很有意思,希望继续进行,并且表示,通过活动,学会了认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和学习目标问题,学会了对成长进行一些规划。笔者认为,尽管这些意识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来说可能略显幼稚,但这是一颗种子,它会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地生根、发芽。
   作为一个团体领导者,笔者第一次带领一个步骤不太明确,目标不太有把握实现的团体,作为绘画治疗的初学者,笔者也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做的,但活动的效果与反响却出人意料地好。
  
  三、讨论
  研究者普遍认为,绘画治疗通常针对于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对心理访谈存在抵触,防御较强的人群,或对一些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以及受过较重创伤的患者。在学术研究上,大部分的研究依然集中在对精神病患者、情绪障碍患者进行的临床治疗效果评鉴上,治疗目的大多在于帮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绪以及帮助心理治疗者发现、挖掘患者被压抑的冲突及痛苦。笔者把绘画心理辅导引入到中学生团体辅导的出发点在于,绘画治疗有其他方法所没有的优势,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具体如下:
  (1)目的不明确,来访者难以防御。他们往往会在绘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绪状态,并能从绘画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愿望、内心需求及冲突等。
  (2)方式极易为人接受。除极个别参与者以不擅长绘画为由拒绝认真参与外,大多数参与者都乐在其中,并对该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在本次组织的活动中,几乎无人因不喜欢而退出,极少数的缺席也是由于学校的工作安排导致的。
  (3)对于心理治疗而言,此方法容易且方便开展,需要的工具廉价易得。可以随时甚至随地进行,效果明显,需要的支持资源少。
  (4)对于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使用绘画的方式可以克服言语交谈的局限性。
  (5)方法使用灵活,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混用。借助作品容易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当来访者难以表达某些情绪时,借助绘画,问题可迎刃而解。
  绘画团体辅导的组织方式、程序步骤等均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笔者仍需进一步学习团体辅导及绘画治疗的相关理论及技术。但根据本次活动尝试发现,在中学生中开展绘画心理辅导与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该方法容易让学生接纳心理辅导本身,也容易让来访者进入角色,减少防御,收到更好的辅导效果。
  (稿件编号:101010005)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西丽第二中学,518055)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高考;高三;考试焦虑;投射测验;强迫;认知行为疗法    一、问题描述    5月下旬,我接到一个女生的咨询电话:“老师,我三模考试前两天又胡思乱想了。”  这个声音我记得,她曾经来过电话,却拒绝透露姓名,只说自己是高三某班的学生。我决定以小H来称呼她。小H在高三的一次英语测试中,突然肚子疼,影响了考试成绩。从那以后,每到考试她就有一两天的时间,会在脑子中反复考虑“考试的时候,肚子会不会
期刊
〔摘要〕在科技和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加便捷的交流方式替代了书信传递,书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叙事心理治疗中,书信被广泛使用,成为沟通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桥梁,成为来访者探索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信件的神奇力量在于,来访者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在信件中找到治疗的线索,找到过去治疗中的经验,重新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最终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关键词〕叙事治疗;书信疗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
期刊
〔关键词〕导师;后进生;辅导;调查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倡导德育为首,提倡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实上,在具体工作中许多教师只把它当作一句口号,大多数人认为德育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德育处、校团委负责, 并没有真正落到每个教师的身上。而南浔区“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提出了“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真正落实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并让每一位教师从心理健康教育着手,潜移默化地对
期刊
〔关键词〕考试焦虑;高考;心理辅导;沟通;家庭治疗    一、案例描述  (一)学生基本情况及自述  孟某,女,17岁,高三年级,学习成绩一直位于年级前段。因与父母产生矛盾使学习状态受到影响,并出现严重考试焦虑,一想到要回家就心发慌,手脚发凉。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神情恍惚,眼圈发黑,睡眠不好,没有食欲。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速度减慢,成绩明显下滑,已由年级前列降到中等偏下。  初次见面时
期刊
〔关键词〕心理教师;心理课;推门听课;公开课;心路历程    第一次上高中心理课    全校大会上,当领导宣布我教高中时,我顿时感到些许压力。因为前几天军训时,看到高中生个子比我还高,而且我也才刚工作一年,这一年带的也只是初一心理课。而高中生在各方面都要比初中生成熟得多,对课程深度的要求也就更高,这就要求高中的心理课不仅仅要生动有趣,同时还要有符合他们的深度。不过咱是心理老师嘛,这点挑战肯定没问题
期刊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学生不良作文心理;语文教学    教育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有不少教师由于对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漠视学生生活、轻视学生心理需求、偏离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现象。这种只见“学生”不见“人”的做法,将学生视作作文教学的对象,而不是与作文共同成长的生命体。学生无法感受到作文是自己生活和生命成长的需要,因而在作文中产生较多负面心理。 
期刊
[关键词]学业不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学业不良是学校教育中较常见的问题。学业不良者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会显露出与非学业不良者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些不同的行为表现,毫无例外地也会迁移到心理辅导课中。然而,不同于其他课,我倒更乐意,也更希望学生在心理辅导课上能够真实、自然地展现,把他们的“问题”带来,类似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当中的“情景再现”。心理老师如能及时地当场予以关注,加以处理的话,那将起到课
期刊
〔关键词〕高中生;团体辅导;异性交往;过程分析;效果    一、团体辅导的理念与设计    在异性交往这个学生关注的问题上,通过团体辅导,让学生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和协同活动,从交流、分享、相互启迪中获得成长,从而达成青春期重要的社会化目标。为了让学生能体验异性交往,领悟交往的技巧,提高交往的能力,为此设计了一节异性交往的团体辅导培训活动。  本次团体辅导培训是运
期刊
〔关键词〕心理教育;另类学生    一、身边的“另类学生”    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时常会碰到令我们烦躁、无法、无奈的情形,下面就拿两个事例来说。  事例1:我班有一个因病休学一年后复学的学生,是一个脾气性格较为古怪的人:沉默内向,熟读哲学及心理学书籍,我行我素。到我班后,我曾多次试图与他交流,都无功而返。有一段时间,他几乎天天都迟到,有一天我特地守在教室门口等他,上课铃响了五分钟后他才匆匆赶到,
期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工作汇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第四届年会暨表彰会于2010年8月12日在北京召开。几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做了大量工作,现总结如下:  自2005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下简称理事会)成立以来,已有416所学校先后成为理事会理事单位。参加理事会理事单位高度关心、大力支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了《中小学心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