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炫目、璀璨而又辉煌。而三国时代,则是这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想想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恐怕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三国时代更加具有吸引力。從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这短短的60年间,魏蜀吴就形成了三权鼎力的局面,相互之间爆发了数次为后代称之为典型的战争,这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存在。这些战争中所运用到的兵法,不仅被后人运用到了实际战场中,还被运用到了商业的“战场中”,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本文将通过三国时期战争中粮草的给养来分析战争成败的原因,从而使人们多层次多方面地认识三国历史,认识中国历史。
关键词:粮草;给养;三国时期;战争
1.军队粮草的重要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军事界作战前常用的一句话。放在今天来讲,这句话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作为军队需求的基本后期保障,粮草的准备是很重要的。队伍里的粮草准备会直接关系到军队士兵的战斗力,同时也会影响到军队里面官兵们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粮草的给养在战争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三国的很多战役中,充足的粮草补给在一定程度上对战争的成败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家在发动战争时往往会在粮草上大做文章。
2.粮食供给在三国战争中的表现
2.1官渡之战
后人称赞的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因为它是以少胜多的经典,也是曹操在其金戈铁马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个画面。
公元199年,也就是东汉建安年四年,作为三权之一的袁绍军事力量充分,且装备精良,粮草充足。为了逐鹿中原,袁绍因此领兵南下官渡,打算消灭曹军,因此这场战役被后人命名为“官渡之战”。此时的曹操兵力只有两三万,兵力远远弱于袁绍。曹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并在白马斩杀了袁绍两员主将。但是相比于袁绍“精兵十万,骑千匹”的军事力量来说宛如蚍蜉撼树,袁绍的大军很快就逼进了。此时的曹操势力,粮食给养不足,在双方僵持了两个月之后渐渐开始呈现弱态。粮食的短缺动摇了军心,内忧外患之下曹操接受了谋士的建议,派兵烧了袁军的粮车,之后又派兵火烧了袁绍的粮草营。此时双方的状况开始出现反转,袁绍势力崩溃,曹操也因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袁绍由胜转败的关键性在于袁绍谋士的倒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粮草的给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曹操的成功助力。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在军事人数、军事装备、战争的相持性以及粮草的供给都比不上袁绍,因此曹操的军事战略行动一直都是小心谨慎的。战争中曹操仅有的进攻还都和粮草有关,通过火烧粮草来扰乱敌方军心,使其全面溃败。这也许就是曹操的用兵之法。两次偷袭粮草击垮了袁绍的数十万士兵,获得了结局的成功。但是如果双方只拼军事实力,胜负也许会发生变化。由此也可以看出,粮草给养与战争的成败是息息相关的。
2.2赤壁之战
在三国的历史上,赤壁之战也是以少胜多的经典之一。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三万名士兵击败了曹操的八十三万人的军队。但也有学者称八十三万大军是不过是曹操对外的震慑罢了,其实曹操南下的大军只有二十万。历史如何,我们不做过多的解释。探究的重点是在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粮草的给养究竟对于战争的胜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话说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决定挥师南下,一举歼灭长江的孙权与湖北的刘备,孙刘实力岌岌可危,因此在诸葛亮的提议下,孙刘两方势力决定共同联合起来对抗曹军。因为曹操的北方士兵并不习惯水上交战,因此在战略布置时将船都用铁链锁起来,以方便北方的士兵行动。孙刘联军的谋士——诸葛亮和周瑜决定采取“火攻”的方式。于是也就有了历史上闻名的“巧借东风”、“火烧赤壁”。
孙刘联军的作战计划是派黄盖假意向曹操投降,在夜里趁东风吹起时接近曹操的战舰,大伙烧起,曹操一方损失严重而落败。至此,三足鼎立、三权分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曹操落败的原因不仅仅是轻敌,或者是战略选择错误,还有被忽视的粮草补给的问题。曹操大军南下征伐,整条线上的粮草补给线过长,导致补给不及时。再加之战船的烧毁,短时间内曹操的粮食补给根本就满足不了大军的需求。反观孙刘联军,粮草的补给线短,补给及时,战士们的自信心也能跟狗得到提升。那么在此情形下,火烧赤壁之后双方的优劣势表现得更为明显,曹操也就被迫撤退了,南下计划就这样失败了。总体而言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一是输在了战略的选择准备上,另一方面则是输在了粮草的给养上。所以说,在军事斗争中,粮草等后前保障的充足是获胜的关键之一。
2.3汉中之战
刘备与曹操曾经为了占据汉中而展开了一场争夺战,有人将其称之为汉中争夺战,也叫汉中之战。在后世的影视作品、动漫文化中,汉中之战被演绎成了各种版本的作品,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汉中之战的影响性之大。有人说,汉中之战是三国时期影响局面的一场大战,在这场战役中,名将云集,双方投入与牺牲都比较大,可以说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这一点不同于上述两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刘备成功守住了汉中这个咽喉地位,曹操撤出汉中,刘备自称为汉中王。
其实在这场战役中,汉中对于刘备而已显然意义重大。有史料记载,“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因此对于刘备势力而言,争夺汉中是必须要做到的一件事情。本场战役时间长达两年,期间经历了双方的各自失利、两军对峙以及打破对峙四个过程。由于汉中的地理位置偏僻,战争的持续时间长,因此要想获取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建立起一条到汉中的补给线,这条补给线对于曹军来说至为重要,同时也是曹军的弱点所在。在刘军偷袭粮草大营后,曹操决定撤出汉中,这场战役最终也就以刘备的胜利而结束。长长的补给线对于军队作战来说,既不能保证质量,也不能保证数量,这样的局面对于持久作战是极为不利的。也就是说,粮草的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3.粮草给养在三国时代的重要性分析以及结论
在三国时期因为粮草给养以及粮草补给线的问题所导致战争失败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夷陵之战,比如荆州之战等等,由此可见,粮草的给养对于三国时期的战争胜利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粮草的给养是否及时,粮草给养的质量,粮草给养的质量等等,这都对战争的规模、速度、时长以及结果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有一方在粮草给养方面准备的不充足,或者是在给养的过程中出现以外,那么结局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就像在赤壁之战中,如果曹操粮草等后勤力量得以补全,结局到底谁胜谁负也就不一定了。综上所述,在三国时期的战役中,粮草的给养对战争的胜负起了很大的作用,几乎是决定着战争的成败胜负。
三国时期的军事家对此也深有感触,并从中总结出了不少的战争经验与军事作战方法。曹操就曾经在《孙子注·虚实篇》中提出了攻敌的三个步骤: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同样的,魏国的将领也曾经指出行军打仗的过程中,粮食是最不能断的。这些无一不揭示了粮食供给对于战争结果的意义。
三国的军事家们在粮食供给的问题上面有了充足的意识,因此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战争中粮食供给的问题。以曹操为例,他大力开展屯田运动,解决军队中士兵们基本的温饱问题,减轻了中央粮食供给的负担,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粮食攻击线过长的问题。可以说,粮食的供应链问题不仅仅对于三国时期的军事家们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生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们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婕.三国时期军队后勤保障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
[2]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
[3]惠富平.三国时期西部农业开发述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109-113.
[4]任昭坤.关于三国历史分期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1(06):131-133.
[5]朱绍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双方胜败原因试探[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5(5):1-10.
[6]刘斌.军队粮食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4.
(作者单位:1陆军工程大学训练基地;2华侨大学)
关键词:粮草;给养;三国时期;战争
1.军队粮草的重要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军事界作战前常用的一句话。放在今天来讲,这句话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作为军队需求的基本后期保障,粮草的准备是很重要的。队伍里的粮草准备会直接关系到军队士兵的战斗力,同时也会影响到军队里面官兵们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粮草的给养在战争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三国的很多战役中,充足的粮草补给在一定程度上对战争的成败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家在发动战争时往往会在粮草上大做文章。
2.粮食供给在三国战争中的表现
2.1官渡之战
后人称赞的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因为它是以少胜多的经典,也是曹操在其金戈铁马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个画面。
公元199年,也就是东汉建安年四年,作为三权之一的袁绍军事力量充分,且装备精良,粮草充足。为了逐鹿中原,袁绍因此领兵南下官渡,打算消灭曹军,因此这场战役被后人命名为“官渡之战”。此时的曹操兵力只有两三万,兵力远远弱于袁绍。曹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并在白马斩杀了袁绍两员主将。但是相比于袁绍“精兵十万,骑千匹”的军事力量来说宛如蚍蜉撼树,袁绍的大军很快就逼进了。此时的曹操势力,粮食给养不足,在双方僵持了两个月之后渐渐开始呈现弱态。粮食的短缺动摇了军心,内忧外患之下曹操接受了谋士的建议,派兵烧了袁军的粮车,之后又派兵火烧了袁绍的粮草营。此时双方的状况开始出现反转,袁绍势力崩溃,曹操也因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袁绍由胜转败的关键性在于袁绍谋士的倒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粮草的给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曹操的成功助力。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在军事人数、军事装备、战争的相持性以及粮草的供给都比不上袁绍,因此曹操的军事战略行动一直都是小心谨慎的。战争中曹操仅有的进攻还都和粮草有关,通过火烧粮草来扰乱敌方军心,使其全面溃败。这也许就是曹操的用兵之法。两次偷袭粮草击垮了袁绍的数十万士兵,获得了结局的成功。但是如果双方只拼军事实力,胜负也许会发生变化。由此也可以看出,粮草给养与战争的成败是息息相关的。
2.2赤壁之战
在三国的历史上,赤壁之战也是以少胜多的经典之一。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三万名士兵击败了曹操的八十三万人的军队。但也有学者称八十三万大军是不过是曹操对外的震慑罢了,其实曹操南下的大军只有二十万。历史如何,我们不做过多的解释。探究的重点是在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粮草的给养究竟对于战争的胜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话说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决定挥师南下,一举歼灭长江的孙权与湖北的刘备,孙刘实力岌岌可危,因此在诸葛亮的提议下,孙刘两方势力决定共同联合起来对抗曹军。因为曹操的北方士兵并不习惯水上交战,因此在战略布置时将船都用铁链锁起来,以方便北方的士兵行动。孙刘联军的谋士——诸葛亮和周瑜决定采取“火攻”的方式。于是也就有了历史上闻名的“巧借东风”、“火烧赤壁”。
孙刘联军的作战计划是派黄盖假意向曹操投降,在夜里趁东风吹起时接近曹操的战舰,大伙烧起,曹操一方损失严重而落败。至此,三足鼎立、三权分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曹操落败的原因不仅仅是轻敌,或者是战略选择错误,还有被忽视的粮草补给的问题。曹操大军南下征伐,整条线上的粮草补给线过长,导致补给不及时。再加之战船的烧毁,短时间内曹操的粮食补给根本就满足不了大军的需求。反观孙刘联军,粮草的补给线短,补给及时,战士们的自信心也能跟狗得到提升。那么在此情形下,火烧赤壁之后双方的优劣势表现得更为明显,曹操也就被迫撤退了,南下计划就这样失败了。总体而言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一是输在了战略的选择准备上,另一方面则是输在了粮草的给养上。所以说,在军事斗争中,粮草等后前保障的充足是获胜的关键之一。
2.3汉中之战
刘备与曹操曾经为了占据汉中而展开了一场争夺战,有人将其称之为汉中争夺战,也叫汉中之战。在后世的影视作品、动漫文化中,汉中之战被演绎成了各种版本的作品,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汉中之战的影响性之大。有人说,汉中之战是三国时期影响局面的一场大战,在这场战役中,名将云集,双方投入与牺牲都比较大,可以说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这一点不同于上述两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刘备成功守住了汉中这个咽喉地位,曹操撤出汉中,刘备自称为汉中王。
其实在这场战役中,汉中对于刘备而已显然意义重大。有史料记载,“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因此对于刘备势力而言,争夺汉中是必须要做到的一件事情。本场战役时间长达两年,期间经历了双方的各自失利、两军对峙以及打破对峙四个过程。由于汉中的地理位置偏僻,战争的持续时间长,因此要想获取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建立起一条到汉中的补给线,这条补给线对于曹军来说至为重要,同时也是曹军的弱点所在。在刘军偷袭粮草大营后,曹操决定撤出汉中,这场战役最终也就以刘备的胜利而结束。长长的补给线对于军队作战来说,既不能保证质量,也不能保证数量,这样的局面对于持久作战是极为不利的。也就是说,粮草的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3.粮草给养在三国时代的重要性分析以及结论
在三国时期因为粮草给养以及粮草补给线的问题所导致战争失败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夷陵之战,比如荆州之战等等,由此可见,粮草的给养对于三国时期的战争胜利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粮草的给养是否及时,粮草给养的质量,粮草给养的质量等等,这都对战争的规模、速度、时长以及结果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有一方在粮草给养方面准备的不充足,或者是在给养的过程中出现以外,那么结局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就像在赤壁之战中,如果曹操粮草等后勤力量得以补全,结局到底谁胜谁负也就不一定了。综上所述,在三国时期的战役中,粮草的给养对战争的胜负起了很大的作用,几乎是决定着战争的成败胜负。
三国时期的军事家对此也深有感触,并从中总结出了不少的战争经验与军事作战方法。曹操就曾经在《孙子注·虚实篇》中提出了攻敌的三个步骤: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同样的,魏国的将领也曾经指出行军打仗的过程中,粮食是最不能断的。这些无一不揭示了粮食供给对于战争结果的意义。
三国的军事家们在粮食供给的问题上面有了充足的意识,因此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战争中粮食供给的问题。以曹操为例,他大力开展屯田运动,解决军队中士兵们基本的温饱问题,减轻了中央粮食供给的负担,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粮食攻击线过长的问题。可以说,粮食的供应链问题不仅仅对于三国时期的军事家们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生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们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婕.三国时期军队后勤保障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
[2]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
[3]惠富平.三国时期西部农业开发述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109-113.
[4]任昭坤.关于三国历史分期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1(06):131-133.
[5]朱绍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双方胜败原因试探[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5(5):1-10.
[6]刘斌.军队粮食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4.
(作者单位:1陆军工程大学训练基地;2华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