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根据能力的养成,对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养成无疑会起到推动作用。
归纳根据能力是语文各科的基本素养之一,是提炼整合关键信息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提高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的重要途径。目前,课堂中学生概括还存在严重的随意性,表达不确切性,有时甚至无法达到语句通顺,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课文类型以及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概括方法,有效提高语文学科学生的概括能力。下面浅谈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整体感知课文,巧整合
概括文章内容最基本的要素便是完整,文章主要内容不能丢失,鉴于课文都有其结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帮助学生抓关键词语概括文章内容。
1(一).抓关键词语,归纳概括
例如:,《颐和园》这类游记文章,抓住“移步换景”中的表地点转换的词,如“颐和园的大门”、“长廊”、“登上万寿山”等词语,概括作者浏览路线,就一目了然,再如,《新型玻璃》说明文类,直接概括说明文章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五种新型玻璃即可。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可以快速感知文章的结构层次或结构特点,就能轻松准确地概括出全文内容。
2.(二)抓要素归纳概括
如:学生们都知道,记叙文的六大要素,一般写人叙事的通常都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组成。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概括写人或写事的篇章还是有一定难度,教师要积极提示,在学习人物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找一找人物,再找描写人物的时代背景及所做事件。写人离不开事,就将写人的文章归回写事中,通过找要素即可,如《律师林肯》这一文章,找准人物,再提供表现的关键词“判定”、“咬定”、“断定”、“判断”,学生按这样要素思路能清晰完整地说好课文主要内容。
3.(三)抓关键句,归纳概括
在语文课文中,“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等都可称为关键句,这些关键句都能让学生更快把握课文的主旨。
如:《赵州桥》一课,有这样一句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就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直接对全文进行概括。
再如,《太阳》一课,有这样一然:“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仅“远”和“密切”两个词就让学生能迅速概括全文。再如总分总结构课文上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是很好概括了文章内容,如《黄山奇石》一课就是这样。先总写人们对黄山奇石情有独钟,再分述各种怪石,最后再总写石头的多而奇。学生根据课文段与段的逻辑关系,能感知课文写作思路。以上课文的关键句一般都有明显的标志,還有的课文一些关键句暗藏文章内容中,要通过分析才获得:如《鸟语》一课,如果按课文顺序描写的进行学习,文章显得很复杂,又是布谷鸟,又是喜鹊的对话,特别啰嗦,我引导学生抓关键句,“于是,我便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让学生了解前文写“我”和鸟儿接近,写原因,后文写“我”如何与鸟交谈的过程写结果。很自然地我们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概括课文内容,这就是不同文章要找不同的切入点。
二、根据课文内容做适当删减
“简明扼要”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基本要求之一。小学生从三年到六年,抽象思维还较弱,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课文中心分清主次,简明扼要概括。
1.(一)围绕主题,能简则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尤其低年级出现了很多童话类励志的文章,由于学生受限于形象思想的内容抽象化的过程。如《勇敢的小溪》一文,课文最终要表达小溪不知疲倦,日夜不停奔流,不怕困难,不受诱惑,最后终于汇入茫茫大海的高贵品质。但学生不能够将课文概括到反映人物的性格的品质上,学生所读之处,所见之处都要一一描述,而忽略作者设计这些形象的目的所在,一味看到了小草、小树、石头、小蝌蚪这些事物上,还担心自己没有说全面,就忽略了主题,教师要围绕中心内容,简化概括课文主旨。学一篇课文,代几篇课文长期熏陶学生掌握概括能力。
2.(二)分清主次,准确把握
有很大一部分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多样化,造成学生对文章理解偏离轨道,不知作者主要写什么事,只要表达什么?很多,或明或暗,其实,这些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结合的,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内容,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主次来加以选择和比较。如《拥抱大树》一文,有些学生被带入误区,即:绅士的举报并不是丹尼尔受到处罚的主要原因,而是丹尼尔无意伤害大树的这一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如果分不清主次就造成这样的混乱,难以准确概括,引导学生纵观全文可以发现课文是围绕“拥抱大树”这个行为来叙述的,引导学生从拥抱大树的原因,结果来概括,即“丹尼尔无意伤害了大树,经过教育,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理,以拥抱大树的方式公开道歉”。这样就不会节外生枝了。
三、理清课文思路,做一些调整
在语文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做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尝试现有课文思路,运用概括方法,用自己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如《再塑生命》,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2)老师让我认识、了解美丽的大自然。(3)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含义。
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叙述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教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中走出,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在这样的预习指导下,有助于我对每个学生把握课文的了解。还可从学生概括内容上发现共性问题,来指导我的课堂,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像以上的预习方法,学生刚开始就是将每段的段意加上一些关键词,作为概括文章内容,这样机械地堆砌,不符合文章主旨,必须重新调整,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动,在训练中,学生可模仿我用关联词,(如并列关系、转折关系、递近关系)来进行增减课文内容,不但让句子通顺、规范,还概括出文章的原意,逐渐掌握了这一概括方法。
总之,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常抓不放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学生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急于求成,它要经过反复炼,缍炼的复杂过程,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段要求来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不断在课上归纳渗透,训练学习概括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归纳全文的能力和阅读效率才会有所提高。
归纳根据能力是语文各科的基本素养之一,是提炼整合关键信息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提高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的重要途径。目前,课堂中学生概括还存在严重的随意性,表达不确切性,有时甚至无法达到语句通顺,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课文类型以及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概括方法,有效提高语文学科学生的概括能力。下面浅谈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整体感知课文,巧整合
概括文章内容最基本的要素便是完整,文章主要内容不能丢失,鉴于课文都有其结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帮助学生抓关键词语概括文章内容。
1(一).抓关键词语,归纳概括
例如:,《颐和园》这类游记文章,抓住“移步换景”中的表地点转换的词,如“颐和园的大门”、“长廊”、“登上万寿山”等词语,概括作者浏览路线,就一目了然,再如,《新型玻璃》说明文类,直接概括说明文章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五种新型玻璃即可。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可以快速感知文章的结构层次或结构特点,就能轻松准确地概括出全文内容。
2.(二)抓要素归纳概括
如:学生们都知道,记叙文的六大要素,一般写人叙事的通常都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组成。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概括写人或写事的篇章还是有一定难度,教师要积极提示,在学习人物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找一找人物,再找描写人物的时代背景及所做事件。写人离不开事,就将写人的文章归回写事中,通过找要素即可,如《律师林肯》这一文章,找准人物,再提供表现的关键词“判定”、“咬定”、“断定”、“判断”,学生按这样要素思路能清晰完整地说好课文主要内容。
3.(三)抓关键句,归纳概括
在语文课文中,“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等都可称为关键句,这些关键句都能让学生更快把握课文的主旨。
如:《赵州桥》一课,有这样一句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就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直接对全文进行概括。
再如,《太阳》一课,有这样一然:“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仅“远”和“密切”两个词就让学生能迅速概括全文。再如总分总结构课文上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是很好概括了文章内容,如《黄山奇石》一课就是这样。先总写人们对黄山奇石情有独钟,再分述各种怪石,最后再总写石头的多而奇。学生根据课文段与段的逻辑关系,能感知课文写作思路。以上课文的关键句一般都有明显的标志,還有的课文一些关键句暗藏文章内容中,要通过分析才获得:如《鸟语》一课,如果按课文顺序描写的进行学习,文章显得很复杂,又是布谷鸟,又是喜鹊的对话,特别啰嗦,我引导学生抓关键句,“于是,我便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让学生了解前文写“我”和鸟儿接近,写原因,后文写“我”如何与鸟交谈的过程写结果。很自然地我们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概括课文内容,这就是不同文章要找不同的切入点。
二、根据课文内容做适当删减
“简明扼要”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基本要求之一。小学生从三年到六年,抽象思维还较弱,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课文中心分清主次,简明扼要概括。
1.(一)围绕主题,能简则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尤其低年级出现了很多童话类励志的文章,由于学生受限于形象思想的内容抽象化的过程。如《勇敢的小溪》一文,课文最终要表达小溪不知疲倦,日夜不停奔流,不怕困难,不受诱惑,最后终于汇入茫茫大海的高贵品质。但学生不能够将课文概括到反映人物的性格的品质上,学生所读之处,所见之处都要一一描述,而忽略作者设计这些形象的目的所在,一味看到了小草、小树、石头、小蝌蚪这些事物上,还担心自己没有说全面,就忽略了主题,教师要围绕中心内容,简化概括课文主旨。学一篇课文,代几篇课文长期熏陶学生掌握概括能力。
2.(二)分清主次,准确把握
有很大一部分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多样化,造成学生对文章理解偏离轨道,不知作者主要写什么事,只要表达什么?很多,或明或暗,其实,这些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结合的,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内容,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主次来加以选择和比较。如《拥抱大树》一文,有些学生被带入误区,即:绅士的举报并不是丹尼尔受到处罚的主要原因,而是丹尼尔无意伤害大树的这一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如果分不清主次就造成这样的混乱,难以准确概括,引导学生纵观全文可以发现课文是围绕“拥抱大树”这个行为来叙述的,引导学生从拥抱大树的原因,结果来概括,即“丹尼尔无意伤害了大树,经过教育,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理,以拥抱大树的方式公开道歉”。这样就不会节外生枝了。
三、理清课文思路,做一些调整
在语文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做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尝试现有课文思路,运用概括方法,用自己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如《再塑生命》,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2)老师让我认识、了解美丽的大自然。(3)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含义。
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叙述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教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中走出,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在这样的预习指导下,有助于我对每个学生把握课文的了解。还可从学生概括内容上发现共性问题,来指导我的课堂,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像以上的预习方法,学生刚开始就是将每段的段意加上一些关键词,作为概括文章内容,这样机械地堆砌,不符合文章主旨,必须重新调整,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动,在训练中,学生可模仿我用关联词,(如并列关系、转折关系、递近关系)来进行增减课文内容,不但让句子通顺、规范,还概括出文章的原意,逐渐掌握了这一概括方法。
总之,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常抓不放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学生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急于求成,它要经过反复炼,缍炼的复杂过程,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段要求来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不断在课上归纳渗透,训练学习概括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归纳全文的能力和阅读效率才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