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理解;感悟;体验
新课标重视阅读的熏陶感悟,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要有主动探究的精神。那么如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一、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扮演着课程实施者的角色。而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能力等重要素质。为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有全新的课程资源观。进行广泛的阅读,善于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语文阅读资源,密切关注学生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优越的阅读环境,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
二、以往的教学中,师生关系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教案进行阅读教学,一个个教学环节就像是工厂车间里的一道道工序,教学思路一顺到底。教师对文本的解释拥有绝对权威,教师以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来解释文本,文本的意义是惟一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居于从属地位。新课改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既要求教师成为“主持人”式的组织者、引导者,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精心设计一个阅读对话的话题,调控好教学节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使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自觉改变“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分子,与学生共建课堂,在平等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作“首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从而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境界。
三、新课标倡导学生、文本、老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强调文本生成意义的多样性。这样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是以阅读活动的一个对话者的身份出现。老师与学生关系表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知识领域的过程中相互对话、互动合作的融洽情景。在对话型语文教学中,尽管师生双方在各方面存在差异,但教师不再担任“发号施令者”,而是以对话者向导的身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充满真诚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适时指点,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让学生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
1、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一个个学生,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差异的鲜活的个体,他们兴趣不同、能力有别,面对学生的差异,在各教学环节中,教师均应为学生创造可供选择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学习习惯进行个性化学习。例如在小组活动中,由学习能力强、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当组长,带领其他同学共同学习,每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受,在汇报中学生依据自身特长、喜好进行多形式个性化的汇报。再如布置作业时,总要涉及一些思考练习,应设计有层次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完成。“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递进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这样一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动冲关,做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比统一指令性的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2、引导学生个性化感悟
“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感性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诸多因素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我们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品词赏句,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
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有感情的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读书,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待有了一定的感受后,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朗读中体现出来。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第七自然段中的“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这句话时,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朗读的。学生朗读时有了自己自由的天空,表现丰富多彩。
有的说:“我读这句话时,重读‘真是’,并拖着长音调,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走近榕树,验证了自己原来远看时说的‘许多株榕树’,这样读,使人更感觉榕树的粗壮。“
有的说:“我读这句话时,重读‘一株’,因为原来作者初次看到榕树时,说是许多株,现在有机会看清楚了它的真面目,不是许多株,是一株。这样读强调大榕树的茂盛和占地面积大……。
在阅读教学评价中,我们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允许多种观点并存,提倡标新立异。只有这样引发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去朗读文本,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还是以《鸟的天堂》为例子,在学习了榕树的“大”“美”的特点后,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5—8自然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榕树的样子。通过想象,学生表达了不同的感受:生甲说:“这棵树像个绿色的大帐篷和我们浮来山的银杏树差不多。”生乙说:“这棵树像一片树林。”生丙说:“榕树就是一个绿色的小岛。”生丁说:“大榕树是一座绿色的小山,。”……一个个生动的比喻充分证明:只要教给学生方法,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领一颗颗充满灵气的心去展开想象,学生个体自身的情思就能充分地展示出来,各具特色,独领风骚。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了学生的个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加以发展,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的思考,创造性地阅读,才能促使他们在不同的层面共同提高,缩小差距,最终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以张扬。
结语:教师角色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方式改变了,个性化阅读教学就会水到渠成。
【关键词】个性化;理解;感悟;体验
新课标重视阅读的熏陶感悟,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要有主动探究的精神。那么如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一、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扮演着课程实施者的角色。而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能力等重要素质。为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有全新的课程资源观。进行广泛的阅读,善于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语文阅读资源,密切关注学生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优越的阅读环境,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
二、以往的教学中,师生关系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教案进行阅读教学,一个个教学环节就像是工厂车间里的一道道工序,教学思路一顺到底。教师对文本的解释拥有绝对权威,教师以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来解释文本,文本的意义是惟一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居于从属地位。新课改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既要求教师成为“主持人”式的组织者、引导者,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精心设计一个阅读对话的话题,调控好教学节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使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自觉改变“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分子,与学生共建课堂,在平等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作“首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从而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境界。
三、新课标倡导学生、文本、老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强调文本生成意义的多样性。这样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是以阅读活动的一个对话者的身份出现。老师与学生关系表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知识领域的过程中相互对话、互动合作的融洽情景。在对话型语文教学中,尽管师生双方在各方面存在差异,但教师不再担任“发号施令者”,而是以对话者向导的身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充满真诚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适时指点,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让学生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
1、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一个个学生,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差异的鲜活的个体,他们兴趣不同、能力有别,面对学生的差异,在各教学环节中,教师均应为学生创造可供选择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学习习惯进行个性化学习。例如在小组活动中,由学习能力强、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当组长,带领其他同学共同学习,每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受,在汇报中学生依据自身特长、喜好进行多形式个性化的汇报。再如布置作业时,总要涉及一些思考练习,应设计有层次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完成。“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递进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这样一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动冲关,做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比统一指令性的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2、引导学生个性化感悟
“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感性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诸多因素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我们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品词赏句,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
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有感情的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读书,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待有了一定的感受后,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朗读中体现出来。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第七自然段中的“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这句话时,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朗读的。学生朗读时有了自己自由的天空,表现丰富多彩。
有的说:“我读这句话时,重读‘真是’,并拖着长音调,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走近榕树,验证了自己原来远看时说的‘许多株榕树’,这样读,使人更感觉榕树的粗壮。“
有的说:“我读这句话时,重读‘一株’,因为原来作者初次看到榕树时,说是许多株,现在有机会看清楚了它的真面目,不是许多株,是一株。这样读强调大榕树的茂盛和占地面积大……。
在阅读教学评价中,我们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允许多种观点并存,提倡标新立异。只有这样引发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去朗读文本,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还是以《鸟的天堂》为例子,在学习了榕树的“大”“美”的特点后,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5—8自然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榕树的样子。通过想象,学生表达了不同的感受:生甲说:“这棵树像个绿色的大帐篷和我们浮来山的银杏树差不多。”生乙说:“这棵树像一片树林。”生丙说:“榕树就是一个绿色的小岛。”生丁说:“大榕树是一座绿色的小山,。”……一个个生动的比喻充分证明:只要教给学生方法,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领一颗颗充满灵气的心去展开想象,学生个体自身的情思就能充分地展示出来,各具特色,独领风骚。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了学生的个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加以发展,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的思考,创造性地阅读,才能促使他们在不同的层面共同提高,缩小差距,最终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以张扬。
结语:教师角色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方式改变了,个性化阅读教学就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