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新型教师应以学生为本,重新组织课堂,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灵活驾驭课堂,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人人成才。
一、激发兴趣,积极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就会有一种想学好的内在动力,这样就能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兴趣才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这种动力,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由被动变为主动。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引导学生质疑,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课堂活起来。
(1)教师提升自身素质,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上的课。所谓“爱屋及乌”,要学生喜欢科学课,其中有一条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你。很多学生喜欢老师的为人,喜欢老师的上课风格,或是因为老师的幽默风趣,具有丰富的情感,因而喜欢老师的课。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采用幽默的语言,就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到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深情并茂,教态自然,眼神中充满着对学生的期望,这样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发源地,学生的好奇心往往是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或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们总爱问个为什么,或异想天开。教师应该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的特点,大量地应用生活实例、图片资料、模型实物以及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并能解释其包含的科学知识。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把握住学习时机,引导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
(3)强化“参与无错”,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面对如今课堂,学生参与面越来越小,厌学的学生日益增多。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潜能。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特别是问题学生,尽量让他们回答较简单的问题,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不要批评,相反应赞赏他们积极参与,勇敢发言的精神,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其次,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说:“这个问题很有难度,哪个敢于挑战?”当学生回答结束,教师又要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合理的评价,如“你的表达很清晰”“你的理解很有深度”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到被肯定,进而形成内心的精神力量,促进其积极参与课堂。
二、动手实验,自主探究
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知识于一体,且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化宏观现象为直观、有趣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锻炼其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让科学课堂“活”起来。
(1)强化演示实验。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在“燃烧的条件”的教学中,我用白磷红磷对比,做了如下的演示实验:一盛有90度热水的烧杯上放一铜片,铜片上放一小块白磷和红磷,在热水中也放一块白磷,观察现象,会发现,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再向烧杯中缓缓通入空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空气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①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②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③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了解燃烧的条件,甚至不需要教师多讲和多强调,学生也能牢牢记住,比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得多。
(2)相信学生,放手实验。教师应该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实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可以自己去尝试,允许有效果不明显的实验结果的存在。放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知识让学生去探究,方法让学生去寻找,问题让学生去解决,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自主地发展。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3)注重实验后的讨论、交流,总结。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总结,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的体现。实验结束后,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同的结果或发现一些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并给予指导。如:在教学“光的折射实验”当中,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当入射光线在一定的角度入射时,不再发生折射。有学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时老师要引导好,帮助学生分析,可以提出全反射的概念。这样的话,学生才会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到了课堂中,获得了知识的同时更培养了学习能力 。
三、掌握技能,展示自我
新课改中,作为教师首先要自我转变,把属于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展示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价值,给学生广阔的舞台,“学生主讲”的形式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非常有意义。当然,不是说教师在这一环节就只是个普通的观众或听众,教师在此环节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教会学生怎样表现自己。比如,有些学生表现欲虽然较强,可一站到众人面前就会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可根据其表现的内容,帮他们找到适当的方法,理清思路,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对类似的表现内容给以示范,使他们举一反三,慢慢掌握表现方法。其实学生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展示的方式上灵活多样,有口头展示、书面展示、表演展示等,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综合提高。口头展示,要求口头语言简短、灵活、生活化,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书面展示,要求语言结构完整规范,有条理。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表现时必要的辅助手段,即通过姿势、表情、语言等各种辅助手段来提高表现的质量。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八大要素中,微笑属之首。有了微笑,就有了亲和力,这样别人就会很快地接纳你。因此,在学生表现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表现习惯——微笑,这样表现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张扬学生的個性,展现学生的风采是我们教师的最终任务。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海洋,教师只是这个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实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的乐趣,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人人成才的梦想。
一、激发兴趣,积极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就会有一种想学好的内在动力,这样就能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兴趣才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这种动力,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由被动变为主动。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引导学生质疑,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课堂活起来。
(1)教师提升自身素质,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上的课。所谓“爱屋及乌”,要学生喜欢科学课,其中有一条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你。很多学生喜欢老师的为人,喜欢老师的上课风格,或是因为老师的幽默风趣,具有丰富的情感,因而喜欢老师的课。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采用幽默的语言,就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到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深情并茂,教态自然,眼神中充满着对学生的期望,这样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发源地,学生的好奇心往往是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或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们总爱问个为什么,或异想天开。教师应该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的特点,大量地应用生活实例、图片资料、模型实物以及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并能解释其包含的科学知识。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把握住学习时机,引导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
(3)强化“参与无错”,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面对如今课堂,学生参与面越来越小,厌学的学生日益增多。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潜能。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特别是问题学生,尽量让他们回答较简单的问题,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不要批评,相反应赞赏他们积极参与,勇敢发言的精神,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其次,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说:“这个问题很有难度,哪个敢于挑战?”当学生回答结束,教师又要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合理的评价,如“你的表达很清晰”“你的理解很有深度”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到被肯定,进而形成内心的精神力量,促进其积极参与课堂。
二、动手实验,自主探究
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知识于一体,且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化宏观现象为直观、有趣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锻炼其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让科学课堂“活”起来。
(1)强化演示实验。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在“燃烧的条件”的教学中,我用白磷红磷对比,做了如下的演示实验:一盛有90度热水的烧杯上放一铜片,铜片上放一小块白磷和红磷,在热水中也放一块白磷,观察现象,会发现,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再向烧杯中缓缓通入空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空气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①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②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③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了解燃烧的条件,甚至不需要教师多讲和多强调,学生也能牢牢记住,比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得多。
(2)相信学生,放手实验。教师应该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实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可以自己去尝试,允许有效果不明显的实验结果的存在。放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知识让学生去探究,方法让学生去寻找,问题让学生去解决,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自主地发展。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3)注重实验后的讨论、交流,总结。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总结,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的体现。实验结束后,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同的结果或发现一些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并给予指导。如:在教学“光的折射实验”当中,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当入射光线在一定的角度入射时,不再发生折射。有学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时老师要引导好,帮助学生分析,可以提出全反射的概念。这样的话,学生才会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到了课堂中,获得了知识的同时更培养了学习能力 。
三、掌握技能,展示自我
新课改中,作为教师首先要自我转变,把属于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展示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价值,给学生广阔的舞台,“学生主讲”的形式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非常有意义。当然,不是说教师在这一环节就只是个普通的观众或听众,教师在此环节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教会学生怎样表现自己。比如,有些学生表现欲虽然较强,可一站到众人面前就会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可根据其表现的内容,帮他们找到适当的方法,理清思路,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对类似的表现内容给以示范,使他们举一反三,慢慢掌握表现方法。其实学生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展示的方式上灵活多样,有口头展示、书面展示、表演展示等,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综合提高。口头展示,要求口头语言简短、灵活、生活化,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书面展示,要求语言结构完整规范,有条理。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表现时必要的辅助手段,即通过姿势、表情、语言等各种辅助手段来提高表现的质量。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八大要素中,微笑属之首。有了微笑,就有了亲和力,这样别人就会很快地接纳你。因此,在学生表现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表现习惯——微笑,这样表现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张扬学生的個性,展现学生的风采是我们教师的最终任务。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海洋,教师只是这个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实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的乐趣,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人人成才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