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计算一下斑马(自然界中的弱者)和狮子(自然界中的强者)的数量,就会发现斑马在数量上有绝对的优势。可以说,正是因为狮子和斑马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异,自然世界的食物链才得以平衡持续。
那么,作为猎物的斑马,其数量如果减少了会怎么样呢?假如强者不停地捕食弱者,直至弱者灭绝,原本平衡的食物链关系就会崩溃,最终强者也会跟着消失。这就是自然界的法则。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现代金融领域,同样上演着弱肉强食的战争。在当下竞争激烈的金融世界,强者深知这样的自然法则。他们为了避免过度扼杀金融竞争中的弱者,保持着“不助其壮大,不赶尽杀绝”的原则。因为如果没有了可以收取利益的对象,他们自己也无法获利。这可以说是金融界的法则。
相信很多读者都有作为个人投资者进行交易或投资的经历吧。不管是股票、外币存款、投资信托,还是外汇交易,都有人积极参与。可是,有多少人能认识到自己只是交易中的“斑马”呢?
当读到这本书时,希望您记住这一点——普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甚至国家投资,几乎都是“斑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无论是专门从事外汇交易的笔者本人,还是著名的对冲基金经营者,以及那些在市场上被称作“专家”的人,大多数也都只是“斑马”。正如世界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由于次贷危机而破产一样,他们终究还是没能逃脱草食动物的命运。100多年来,每当金融泡沫产生、经济混乱来临,数量居多的草食投资家们都被一小部分的肉食投资家所吞食。
20世纪是美国掌握霸权的时代,胜利的只有美国金融帝国一家。说起这背后的原因,也许您会惊讶——这100多年来世界经济的动荡,其实都是美国对各国的欠账所引起的。而作为债主的日本——尤其是在这40年里——曾经几次把美国的债务一笔勾销。当然,也处于下风的位置。
回顾历史,英国在18世纪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获得了无可比拟的经济实力。他们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了大量产品,并将其销往世界各地,从而控制了世界经济。但现在看来,这种控制只是暂时性的。因为随着英国成为经济大国,其国内的生产成本必然上升,加之技术和产业形态可以跨国界传播,一些新兴国家也可以对产品进行模仿、改良,制造出更廉价的商品。于是,大国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国外生产的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实际上,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出口已经大大低于进口,这就可以看出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开始下降了。
当时的英国出现了两大问题。随着英国不断购买外国的商品,作为关键货币的英镑也被销往全世界。这时如果采用金本位制,当贸易对象国想将手中的英镑换成黄金时,英国也必须满足他们的要求,结果大量黄金从英国流出。第二个问题是,英国没有像美国在《广场协议》中所做的那样使自己的货币贬值,保护本国产业。因此,“世界工厂”转移到了新兴的美国,英国国内发生产业空洞化。当国内的产业低迷时,国内利率也随之降低,于是,与国外的利率差也随之增大,瞄准利率差额的投资基金便纷纷从英国转向海外。
恰逢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为此,英国必须筹措物资和作战资金。大量购买物资导致了黄金的流出,同时,为了筹措作战资金,英国不仅变卖手中的债券,还从美国借入大量资金,丧失了自己债权国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重新生效,经济实力受损的国家纷纷使本国货币贬值,只有英国为了维护本国的威信,保持之前的汇率不变。这也导致了更大规模的黄金流出,加速了美元成为霸权货币的进程。
如果国力上存在差距,那么国外廉价商品的输入是不可避免的。到底怎样才能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我们可以把英国当做反面教材,从中得出这样的答案:改变国家间交易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汇率,以提高进口商品价格。
20世纪70年代,日本商品因其优良的品质和便宜的价格而备受青睐。那时,美国停止了黄金和美元的交换,并用20年的时间使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从1∶360降低到1∶100以下,这一举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用美元贬值的做法提高了国内进口商品的价格,这也让美国避免了重蹈英国的覆辙。
前面只是从商品这一侧面对美国的汇率战略加以考察。其实,美国的货币战略给美国带来了更大的效益。
躲过两次世界大战浩劫的美国作为世界工厂不停地生产商品,也使美元走向世界各地,这是美国计划的第一步。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将大量美元提供给欧洲用于重建,也促进了美元的流通。
一旦美元渗透到世界各地,确立了其作为关键货币的稳固地位,美国就立刻从世界工厂的位子上退了下来。这样,美国就成为了从新兴国家购买廉价商品的一方。但是,如果一味地购买,货币信用的核心——黄金就会流出,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抑制消费?——这只是“斑马”的看法。“狮子”则另有招术可以出奇制胜,它可以通过废除货币和黄金之间一环扣一环连续不断的连锁,在使消费持续的同时,不让黄金流出。美国所走出的第二步,就是颠覆以往的常识,停止货币和黄金的兑换。在已经大量流通的美元和美国绝对的国力面前,世界只能接受这个变化。
解除货币与黄金的连锁后,仍不会使美元贬值的唯一方法,就是让美元在世界范围内流通,让全世界的商品、服务等一切决算都通过美元进行,美国轻而易举地让货币变成了一张张钞票。这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对于包括日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失利。
在美国独自走向胜利的过程中,其他国家又发生了什么呢?20世纪80年代前期,日本成为贸易黑字国(债权大国),美国则变为贸易赤字国(债务大国)。
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之后,虽然日元在外汇市场上迅速升值,日本的人寿保险公司购入美国国债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尽管贸易黑字几乎都被用于向国外投资,日本的黑字依然在不断积累。1986年《前川报告》的出炉,让人们认识到这并不是件好事。
之后的20多年对日本来说是走出“世界工厂”的过渡期。和之前的英国一样,日本经历了消费停滞和资本过剩,通过国内外利率差(特别是美元利率持续高于日元利率)和汇率,一条使资金从日本流向美国的渠道被打通了。
最近,在日本,关于储蓄率持续下降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但是,仔细阅读可以发现,在储户中,工薪家庭的储蓄率依然和过去一样,保持着25%的较高水平。虽然工资难以提高是低储蓄率的最大原因,但既然工薪家庭的储蓄率没有变化,就应该有其他原因导致了总体储蓄率的降低。其中之一,是持有大量存款的退休者纷纷躲避长久以来的超低利率,将资金用于投资。1995年开始的低利率政策导致每年10兆日元的利息损失,原本可以用于消费的利息收入一旦被以零利率存入银行,就成为了救济银行的工具。而要避免零利率,就只能把资金投向国外。也就是说,日本的机构投资者、政府和一般投资者,都在源源不断地向美国提供着资金。
对于美国来说,虽然能获得资金是件好事,但也面临着还款的压力。问题于是变成如何减少借款的实际价值。这时美国惯用的手段是操控汇率,而且也只有发行关键货币的美国才能熟练使用这种汇率把戏。
回顾历史可以知道,世界的霸权每100年就会发生一次更迭。从古罗马、威尼斯、西班牙,到荷兰、英国,20世纪又来到美国的手中。假如这一规律持续下去,美国掌握霸权的时间也已所剩无几。
当今,虽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由于次贷危机而开始崩溃,世界也正面临着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但经济体制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摘自广东经济出版社《别上美元的当——以日本金融战败为鉴》 作者:[日]岩本沙弓 译者:崔进伟 等)
那么,作为猎物的斑马,其数量如果减少了会怎么样呢?假如强者不停地捕食弱者,直至弱者灭绝,原本平衡的食物链关系就会崩溃,最终强者也会跟着消失。这就是自然界的法则。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现代金融领域,同样上演着弱肉强食的战争。在当下竞争激烈的金融世界,强者深知这样的自然法则。他们为了避免过度扼杀金融竞争中的弱者,保持着“不助其壮大,不赶尽杀绝”的原则。因为如果没有了可以收取利益的对象,他们自己也无法获利。这可以说是金融界的法则。
相信很多读者都有作为个人投资者进行交易或投资的经历吧。不管是股票、外币存款、投资信托,还是外汇交易,都有人积极参与。可是,有多少人能认识到自己只是交易中的“斑马”呢?
当读到这本书时,希望您记住这一点——普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甚至国家投资,几乎都是“斑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无论是专门从事外汇交易的笔者本人,还是著名的对冲基金经营者,以及那些在市场上被称作“专家”的人,大多数也都只是“斑马”。正如世界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由于次贷危机而破产一样,他们终究还是没能逃脱草食动物的命运。100多年来,每当金融泡沫产生、经济混乱来临,数量居多的草食投资家们都被一小部分的肉食投资家所吞食。
20世纪是美国掌握霸权的时代,胜利的只有美国金融帝国一家。说起这背后的原因,也许您会惊讶——这100多年来世界经济的动荡,其实都是美国对各国的欠账所引起的。而作为债主的日本——尤其是在这40年里——曾经几次把美国的债务一笔勾销。当然,也处于下风的位置。
回顾历史,英国在18世纪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获得了无可比拟的经济实力。他们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了大量产品,并将其销往世界各地,从而控制了世界经济。但现在看来,这种控制只是暂时性的。因为随着英国成为经济大国,其国内的生产成本必然上升,加之技术和产业形态可以跨国界传播,一些新兴国家也可以对产品进行模仿、改良,制造出更廉价的商品。于是,大国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国外生产的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实际上,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出口已经大大低于进口,这就可以看出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开始下降了。
当时的英国出现了两大问题。随着英国不断购买外国的商品,作为关键货币的英镑也被销往全世界。这时如果采用金本位制,当贸易对象国想将手中的英镑换成黄金时,英国也必须满足他们的要求,结果大量黄金从英国流出。第二个问题是,英国没有像美国在《广场协议》中所做的那样使自己的货币贬值,保护本国产业。因此,“世界工厂”转移到了新兴的美国,英国国内发生产业空洞化。当国内的产业低迷时,国内利率也随之降低,于是,与国外的利率差也随之增大,瞄准利率差额的投资基金便纷纷从英国转向海外。
恰逢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为此,英国必须筹措物资和作战资金。大量购买物资导致了黄金的流出,同时,为了筹措作战资金,英国不仅变卖手中的债券,还从美国借入大量资金,丧失了自己债权国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重新生效,经济实力受损的国家纷纷使本国货币贬值,只有英国为了维护本国的威信,保持之前的汇率不变。这也导致了更大规模的黄金流出,加速了美元成为霸权货币的进程。
如果国力上存在差距,那么国外廉价商品的输入是不可避免的。到底怎样才能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我们可以把英国当做反面教材,从中得出这样的答案:改变国家间交易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汇率,以提高进口商品价格。
20世纪70年代,日本商品因其优良的品质和便宜的价格而备受青睐。那时,美国停止了黄金和美元的交换,并用20年的时间使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从1∶360降低到1∶100以下,这一举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用美元贬值的做法提高了国内进口商品的价格,这也让美国避免了重蹈英国的覆辙。
前面只是从商品这一侧面对美国的汇率战略加以考察。其实,美国的货币战略给美国带来了更大的效益。
躲过两次世界大战浩劫的美国作为世界工厂不停地生产商品,也使美元走向世界各地,这是美国计划的第一步。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将大量美元提供给欧洲用于重建,也促进了美元的流通。
一旦美元渗透到世界各地,确立了其作为关键货币的稳固地位,美国就立刻从世界工厂的位子上退了下来。这样,美国就成为了从新兴国家购买廉价商品的一方。但是,如果一味地购买,货币信用的核心——黄金就会流出,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抑制消费?——这只是“斑马”的看法。“狮子”则另有招术可以出奇制胜,它可以通过废除货币和黄金之间一环扣一环连续不断的连锁,在使消费持续的同时,不让黄金流出。美国所走出的第二步,就是颠覆以往的常识,停止货币和黄金的兑换。在已经大量流通的美元和美国绝对的国力面前,世界只能接受这个变化。
解除货币与黄金的连锁后,仍不会使美元贬值的唯一方法,就是让美元在世界范围内流通,让全世界的商品、服务等一切决算都通过美元进行,美国轻而易举地让货币变成了一张张钞票。这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对于包括日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失利。
在美国独自走向胜利的过程中,其他国家又发生了什么呢?20世纪80年代前期,日本成为贸易黑字国(债权大国),美国则变为贸易赤字国(债务大国)。
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之后,虽然日元在外汇市场上迅速升值,日本的人寿保险公司购入美国国债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尽管贸易黑字几乎都被用于向国外投资,日本的黑字依然在不断积累。1986年《前川报告》的出炉,让人们认识到这并不是件好事。
之后的20多年对日本来说是走出“世界工厂”的过渡期。和之前的英国一样,日本经历了消费停滞和资本过剩,通过国内外利率差(特别是美元利率持续高于日元利率)和汇率,一条使资金从日本流向美国的渠道被打通了。
最近,在日本,关于储蓄率持续下降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但是,仔细阅读可以发现,在储户中,工薪家庭的储蓄率依然和过去一样,保持着25%的较高水平。虽然工资难以提高是低储蓄率的最大原因,但既然工薪家庭的储蓄率没有变化,就应该有其他原因导致了总体储蓄率的降低。其中之一,是持有大量存款的退休者纷纷躲避长久以来的超低利率,将资金用于投资。1995年开始的低利率政策导致每年10兆日元的利息损失,原本可以用于消费的利息收入一旦被以零利率存入银行,就成为了救济银行的工具。而要避免零利率,就只能把资金投向国外。也就是说,日本的机构投资者、政府和一般投资者,都在源源不断地向美国提供着资金。
对于美国来说,虽然能获得资金是件好事,但也面临着还款的压力。问题于是变成如何减少借款的实际价值。这时美国惯用的手段是操控汇率,而且也只有发行关键货币的美国才能熟练使用这种汇率把戏。
回顾历史可以知道,世界的霸权每100年就会发生一次更迭。从古罗马、威尼斯、西班牙,到荷兰、英国,20世纪又来到美国的手中。假如这一规律持续下去,美国掌握霸权的时间也已所剩无几。
当今,虽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由于次贷危机而开始崩溃,世界也正面临着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但经济体制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摘自广东经济出版社《别上美元的当——以日本金融战败为鉴》 作者:[日]岩本沙弓 译者:崔进伟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