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论的终极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我们是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也是要到社会实践中去运用和检验的,那么理论课程的教师就应该负起指导学生实践的义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进行口头与书面的评价鉴赏能力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资料信息的研究处理,实际上就是一种实践教学,这对于其他传统理论课程的实践性认识也是有启发的。
[关键词]传统理论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者简介]谭为宜(1956- ),男,湖南茶陵人,河池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研究。(广西 宜州 5463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1-0187-01
在高校传统的课程教学分类中,我们往往把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三类。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校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二元对立也越来越被淡化、消解,取而代之的则是二者之间更多的互相渗透、印证和支撑。
一、在传统课程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不管是理工科类大学、文科类大学,还是综合类大学,都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区分,如理工科的“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等,文科的“哲学”“历史学”等,都可归入理论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中,向来是把“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等课程都归入理论课程的,只有“写作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等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那么我们要问,理论课程就没有实践的要素么?理论课程就只有老师讲、学生听么?就拿“中国现代文学史”来说吧,它既不像“寫作学”那样需要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实践运用,也不像“语文课程教学论”那样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试教,形成教学实践的能力,然后到中学去实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教学目的要求,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中所发生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思潮、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以期归纳出历史的、科学的和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人文内涵的充实。于是,“知识性”占据了整个学科,其“实践性”的学科要素被遮蔽,各高校的中文系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学科的学时全部定为“理论学时”。
在教改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河池学院的“文艺学”课程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高校重点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也列其中。于是,笔者对多年以来的课程定位进行重新审视,认为该课程除了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内涵之外,还有实践性的教学诉求。所有的文学史教学目的都具有这样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对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地域和某一文学理念照引下的文学运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和鉴赏。尤其是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和人文内涵的探究,使学生在掌握一般文学常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文学阅读分析能力与批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文学文化素养,为其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工作,以及进行文学研究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由此可见,该课程教学除了理论的教学要素外,还有三个实践意义较强的教学目的:一是培养和提高文学阅读分析和批评鉴赏能力;二是提高文学素养,为学生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培养职业能力;三是在文学优美的语感教学中获得写作能力的滋养,提高写作水平。显然,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课程的指导,同样需要实践课程的教学来历练、检验和巩固。
二、在传统理论课程中进行实践教学的步骤
1.在讲授中注意突出阅读鉴赏方法的传授。必须树立“方法”传授的理念,并在教学中予以强化。比如在分析郭沫若的《凤凰涅 》时,要告诉学生对这类时代特征明显、代表了作家(诗人)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进行分析时,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来俯视其艺术主张和创作特色。同时,向学生指出一般分析诗歌是从诗的语言特色、意象塑造、风格流派和时代意义等方面入手,去作深入的评价和鉴赏。这实际上是属于“理论课程”,但这对于今后的实践课程又是必不可少的,是前提条件。
2.上好讨论课。讨论课在本质上就是实践课程的形式之一。笔者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就参加了导师温儒敏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课程的博士生讨论课,并听了商金林教授、陈晓明教授、王岳川教授以及孟华教授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讨论课,学生发言积极,见解独到,即使是有一些出格或偏激,亦得到教授的鼓励和订正,这对于笔者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于是每个学期笔者也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3~5次讨论课,为使讨论达到目的,特别要注意的是:第一,课前要有阅读和思考的布置,到时学生才会有“话”可说;第二,讨论的对象是学生感兴趣的,是要有可辩性的,是能引起学生语言交锋的;第三,教师应有精到的点拨和引导,课尾有小结。实践证明,讨论课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使传授给学生的阅读评鉴方法得以实践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得到巩固,从而形成能力。
3.小作业与小论文的结合。这与“写作”课的文体写作实践是一致的。小作业是在一节课中安排短时间让学生进行小论文的写作,当堂完成。这种书面形式的训练可以使实践的面普及到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达到普遍锻炼的目的。如在教学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这一章节时,让学生写出“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形象比较来。文学的比较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教师如果只是停留在课堂的讲授分析上,那么学生也只能获得一种粗浅的感性认识。因此,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小说《小二黑结婚》的故事性极强,“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形象生动鲜活而又富于情趣,学生有比较研究的动力,自然能达到实践锻炼的目的。小论文则是布置课后完成的千字文。比如,让学生阅读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然后写出比较其思想内容或艺术个性的小评论。再比如,在分析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后,让学生去分析其另一首短诗代表作《沙扬娜拉》,要求独立完成,写出个人的见解;要向学生指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要自信,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就能拿高分;要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和创新精神。理科生毕业时的知识与能力检验是要做实验报告,文科则要写毕业论文,两者同等重要。那么,平时的小论文的实践训练也就至关重要了。
4.指导学生进行考据实践,培养科学的研究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指导他们到图书馆和互联网去搜寻、筛选和整理学术资料。这一实践教学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便于给学生以适时的指导。比如笔者在讲授《阿Q正传》前,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关于阿Q形象的最新评论,然后在讲课前让学生汇报查阅的结果,使学生得到精神鼓励的同时,养成研究式学习的习惯。在讲授鲁迅小说与杂文的讽刺艺术时,鼓励学生从鲁迅的文章中去查找鲁迅对讽刺艺术的见解和主张,并作适当的提示。尽管这一实践活动是非作业式的,也是非强制性的,学生可做可不做,但由于结合了课堂教学,由于有教师的指点,由于课堂教学天然的示范性和激励性,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师的鼓励,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地投入,自然也会越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良性的循环中获得了实践锻炼,能力得到了提高。
此外,教师可利用段考和期考来检验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考试的试题要有能力测试的针对性,针对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内容,直接反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避免出题的随意性和纯理论性。
课堂教学形式还应因人制宜和因材制宜,表现出灵活性和多样性。由于文学史的教学内容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我们不可完全改变课程的性质,把它变成实践课程或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而是让实践教学成为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有效的辅助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可狭义地去理解“实践教学”,不能把它等同于师范类的教学教育实习和理工科的实验研究,以及社会学的实证调查研究。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可以把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口头及书面的评价鉴赏能力与资料考据研究能力归入实践教学的范畴。理论的终极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我们是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也是要到社会实践中去运用和检验的,因此,理论课程的教师就应该负起指导学生实践的义务。
[关键词]传统理论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者简介]谭为宜(1956- ),男,湖南茶陵人,河池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研究。(广西 宜州 5463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1-0187-01
在高校传统的课程教学分类中,我们往往把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三类。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校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二元对立也越来越被淡化、消解,取而代之的则是二者之间更多的互相渗透、印证和支撑。
一、在传统课程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不管是理工科类大学、文科类大学,还是综合类大学,都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区分,如理工科的“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等,文科的“哲学”“历史学”等,都可归入理论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中,向来是把“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等课程都归入理论课程的,只有“写作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等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那么我们要问,理论课程就没有实践的要素么?理论课程就只有老师讲、学生听么?就拿“中国现代文学史”来说吧,它既不像“寫作学”那样需要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实践运用,也不像“语文课程教学论”那样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试教,形成教学实践的能力,然后到中学去实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教学目的要求,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中所发生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思潮、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以期归纳出历史的、科学的和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人文内涵的充实。于是,“知识性”占据了整个学科,其“实践性”的学科要素被遮蔽,各高校的中文系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学科的学时全部定为“理论学时”。
在教改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河池学院的“文艺学”课程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高校重点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也列其中。于是,笔者对多年以来的课程定位进行重新审视,认为该课程除了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内涵之外,还有实践性的教学诉求。所有的文学史教学目的都具有这样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对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地域和某一文学理念照引下的文学运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和鉴赏。尤其是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和人文内涵的探究,使学生在掌握一般文学常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文学阅读分析能力与批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文学文化素养,为其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工作,以及进行文学研究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由此可见,该课程教学除了理论的教学要素外,还有三个实践意义较强的教学目的:一是培养和提高文学阅读分析和批评鉴赏能力;二是提高文学素养,为学生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培养职业能力;三是在文学优美的语感教学中获得写作能力的滋养,提高写作水平。显然,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课程的指导,同样需要实践课程的教学来历练、检验和巩固。
二、在传统理论课程中进行实践教学的步骤
1.在讲授中注意突出阅读鉴赏方法的传授。必须树立“方法”传授的理念,并在教学中予以强化。比如在分析郭沫若的《凤凰涅 》时,要告诉学生对这类时代特征明显、代表了作家(诗人)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进行分析时,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来俯视其艺术主张和创作特色。同时,向学生指出一般分析诗歌是从诗的语言特色、意象塑造、风格流派和时代意义等方面入手,去作深入的评价和鉴赏。这实际上是属于“理论课程”,但这对于今后的实践课程又是必不可少的,是前提条件。
2.上好讨论课。讨论课在本质上就是实践课程的形式之一。笔者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就参加了导师温儒敏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课程的博士生讨论课,并听了商金林教授、陈晓明教授、王岳川教授以及孟华教授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讨论课,学生发言积极,见解独到,即使是有一些出格或偏激,亦得到教授的鼓励和订正,这对于笔者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于是每个学期笔者也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3~5次讨论课,为使讨论达到目的,特别要注意的是:第一,课前要有阅读和思考的布置,到时学生才会有“话”可说;第二,讨论的对象是学生感兴趣的,是要有可辩性的,是能引起学生语言交锋的;第三,教师应有精到的点拨和引导,课尾有小结。实践证明,讨论课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使传授给学生的阅读评鉴方法得以实践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得到巩固,从而形成能力。
3.小作业与小论文的结合。这与“写作”课的文体写作实践是一致的。小作业是在一节课中安排短时间让学生进行小论文的写作,当堂完成。这种书面形式的训练可以使实践的面普及到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达到普遍锻炼的目的。如在教学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这一章节时,让学生写出“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形象比较来。文学的比较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教师如果只是停留在课堂的讲授分析上,那么学生也只能获得一种粗浅的感性认识。因此,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小说《小二黑结婚》的故事性极强,“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形象生动鲜活而又富于情趣,学生有比较研究的动力,自然能达到实践锻炼的目的。小论文则是布置课后完成的千字文。比如,让学生阅读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然后写出比较其思想内容或艺术个性的小评论。再比如,在分析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后,让学生去分析其另一首短诗代表作《沙扬娜拉》,要求独立完成,写出个人的见解;要向学生指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要自信,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就能拿高分;要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和创新精神。理科生毕业时的知识与能力检验是要做实验报告,文科则要写毕业论文,两者同等重要。那么,平时的小论文的实践训练也就至关重要了。
4.指导学生进行考据实践,培养科学的研究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指导他们到图书馆和互联网去搜寻、筛选和整理学术资料。这一实践教学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便于给学生以适时的指导。比如笔者在讲授《阿Q正传》前,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关于阿Q形象的最新评论,然后在讲课前让学生汇报查阅的结果,使学生得到精神鼓励的同时,养成研究式学习的习惯。在讲授鲁迅小说与杂文的讽刺艺术时,鼓励学生从鲁迅的文章中去查找鲁迅对讽刺艺术的见解和主张,并作适当的提示。尽管这一实践活动是非作业式的,也是非强制性的,学生可做可不做,但由于结合了课堂教学,由于有教师的指点,由于课堂教学天然的示范性和激励性,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师的鼓励,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地投入,自然也会越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良性的循环中获得了实践锻炼,能力得到了提高。
此外,教师可利用段考和期考来检验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考试的试题要有能力测试的针对性,针对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内容,直接反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避免出题的随意性和纯理论性。
课堂教学形式还应因人制宜和因材制宜,表现出灵活性和多样性。由于文学史的教学内容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我们不可完全改变课程的性质,把它变成实践课程或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而是让实践教学成为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有效的辅助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可狭义地去理解“实践教学”,不能把它等同于师范类的教学教育实习和理工科的实验研究,以及社会学的实证调查研究。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可以把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口头及书面的评价鉴赏能力与资料考据研究能力归入实践教学的范畴。理论的终极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我们是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也是要到社会实践中去运用和检验的,因此,理论课程的教师就应该负起指导学生实践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