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市场配置资源”教学为例,从优化教材结构、内化教材内容、深化教材价值的角度,谈谈如何通过优化、内化和深化高中政治教材,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材;高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一、适度调整重组,优化教材结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新教材主要按照生活逻辑,并辅之以学习心理逻辑和学科逻辑,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为主题,以相应的学科知识为支撑,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所遇到的问题,按照感受生活、理解生活、适应生活、反思生活、创新生活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建构的。这一教材建构方法较好地实现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新教材特有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
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因为教材有普适性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位学生的学和每位教师的教,有必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度调整重组教材,从而优化教材结构。具体要做到: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在教材的基本框架内,对教材的逻辑结构、内容的前后程序作一定的调整重组,形成合理、清晰、流畅的教学结构,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教材的调整重组包括:某一框题内部内容的调整重组;同一课内不同框题内容的重新布局;相关内容归类合并或不同程度的重复。
二、促进意义建构,内化教材内容
设置情境探究活动应做到:一要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用现实生活呈现问题、把理论观点融入鲜活的社会生活题材之中的思路设置有意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要。二要考虑问题设置的思考价值,使其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能引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问题的设置还应具有梯度性、启发性,能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循阶而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样的情境探究活动,能让师生围绕情境共同探索,相互交流、质疑,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意义,达成内化教材知识的目的。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优点及弊端”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设置如下问题情境。
材料一:2009年受“蓝耳病”疫情影响生猪价格创下历史新高。2010年生猪价格连续下滑,2011年年中生猪价格持续下跌。2012年年中生猪市场的供需缺口逐渐扩大,生猪价格进入上涨周期,2013年生猪养殖盈利情况进一步提高。
材料二:多年来,我国生猪价格走势形成了一个轮回:价高的时候大家蜂拥入市;价低的时候亏得一塌糊涂,纷纷离场。今年生猪价格再度上涨至历史高点,当前已经出现盲目补栏的苗头,让不少业内人士开始担心价格大起大落的“过山车”行情再次上演。
材料三:有关媒体曝光了河南生猪产区养猪户利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瘦肉精”喂出“健美猪”,其中有少量流入南京生猪市场。
要求学生回答:
(1)请结合材料一,试分析2009-2013年生猪价格为什么会起伏不定?
(2)假如你是养殖户,今年你是选择继续养猪还是杀猪?请说明理由。
(3)上述材料反映出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弊端?为什么有这些弊端?
设置这一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情境探究中回顾并运用“供求与价格的关系”及“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等已有的知识分析经济生活现象,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优点及弊端,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
经过师生充分互动、交流后,学生获得如下认识,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价格、供求、竞争;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1)市场能够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启示:树立市场意识)(2)市场竞争促使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启示:树立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市场配置资源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三、挖掘德育功能,深化教材价值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现代社会生活参与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公民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培养为根本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具有多学科知识兼容性、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统合性、德智共生性、思想性以及实践性等主要特征。可见,思想政治课既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又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的责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内化,还必须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从而深化教材的价值。具体做到:一要落实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或只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挖掘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或脱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德育而德育。正确的做法是,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统领,以知识与能力为支撑,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为一体。二要找准教材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创设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三要突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的发展,鼓励学生围绕情境充分交流思想观点,沟通情感;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形成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影响道德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实现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德育价值。
类似于“市场秩序”教学中挖掘教材德育功能的例子很多,如通过对“资源有限性与人的需求无限性”矛盾冲突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通过教学“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及优点”,让学生明确依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并引导学生树立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认同感。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的优化、内化和深化的过程,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这一处理教材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在实践中摸索前进。
【关键词】教材;高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一、适度调整重组,优化教材结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新教材主要按照生活逻辑,并辅之以学习心理逻辑和学科逻辑,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为主题,以相应的学科知识为支撑,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所遇到的问题,按照感受生活、理解生活、适应生活、反思生活、创新生活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建构的。这一教材建构方法较好地实现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新教材特有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
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因为教材有普适性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位学生的学和每位教师的教,有必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度调整重组教材,从而优化教材结构。具体要做到: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在教材的基本框架内,对教材的逻辑结构、内容的前后程序作一定的调整重组,形成合理、清晰、流畅的教学结构,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教材的调整重组包括:某一框题内部内容的调整重组;同一课内不同框题内容的重新布局;相关内容归类合并或不同程度的重复。
二、促进意义建构,内化教材内容
设置情境探究活动应做到:一要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用现实生活呈现问题、把理论观点融入鲜活的社会生活题材之中的思路设置有意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要。二要考虑问题设置的思考价值,使其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能引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问题的设置还应具有梯度性、启发性,能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循阶而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样的情境探究活动,能让师生围绕情境共同探索,相互交流、质疑,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意义,达成内化教材知识的目的。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优点及弊端”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设置如下问题情境。
材料一:2009年受“蓝耳病”疫情影响生猪价格创下历史新高。2010年生猪价格连续下滑,2011年年中生猪价格持续下跌。2012年年中生猪市场的供需缺口逐渐扩大,生猪价格进入上涨周期,2013年生猪养殖盈利情况进一步提高。
材料二:多年来,我国生猪价格走势形成了一个轮回:价高的时候大家蜂拥入市;价低的时候亏得一塌糊涂,纷纷离场。今年生猪价格再度上涨至历史高点,当前已经出现盲目补栏的苗头,让不少业内人士开始担心价格大起大落的“过山车”行情再次上演。
材料三:有关媒体曝光了河南生猪产区养猪户利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瘦肉精”喂出“健美猪”,其中有少量流入南京生猪市场。
要求学生回答:
(1)请结合材料一,试分析2009-2013年生猪价格为什么会起伏不定?
(2)假如你是养殖户,今年你是选择继续养猪还是杀猪?请说明理由。
(3)上述材料反映出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弊端?为什么有这些弊端?
设置这一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情境探究中回顾并运用“供求与价格的关系”及“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等已有的知识分析经济生活现象,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优点及弊端,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
经过师生充分互动、交流后,学生获得如下认识,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价格、供求、竞争;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1)市场能够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启示:树立市场意识)(2)市场竞争促使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启示:树立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市场配置资源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三、挖掘德育功能,深化教材价值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现代社会生活参与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公民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培养为根本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具有多学科知识兼容性、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统合性、德智共生性、思想性以及实践性等主要特征。可见,思想政治课既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又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的责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内化,还必须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从而深化教材的价值。具体做到:一要落实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或只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挖掘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或脱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德育而德育。正确的做法是,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统领,以知识与能力为支撑,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为一体。二要找准教材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创设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三要突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的发展,鼓励学生围绕情境充分交流思想观点,沟通情感;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形成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影响道德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实现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德育价值。
类似于“市场秩序”教学中挖掘教材德育功能的例子很多,如通过对“资源有限性与人的需求无限性”矛盾冲突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通过教学“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及优点”,让学生明确依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并引导学生树立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认同感。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的优化、内化和深化的过程,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这一处理教材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在实践中摸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