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多年注水开发,D区块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常规注水调整难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此开展深部调驱先导试验,优选试验井组,对调驱剂类型、注入速度、注入压力等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现场应用效果显著,6个井组日产油量、综合含水,注入压力、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水线推进速度等指标均得到改善,阶段累增油1.2万吨,可为其它油藏提供借鉴经验。
主题词:高含水油藏 深部调驱动 技术研究 实施效果
1概况
D区块构造上位于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南部,主力开发目的层为沙河街组沙二段油层,油藏埋深880~1150m,上报含油面积1.45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455.5万吨,可采储量114.8万吨,标定采收率25.2%,储层物性以中孔中渗为主,平均孔隙度17.5%,渗透率65.5mD,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级差25~150,变异系数0.8~0.88。
D区块1988年以正方形井网210m井距投入开发,同期注水,先后经历注采井网完善上产阶段、注水见效稳产阶段、水窜严重产量快速递减阶段等,共有油井45口,开井40口,注水井15口,日注水井量900方,日产液量904吨,日产油量85吨,综合含水90.6%,采油速度0.68%,地质储量采出程度20.5%,累积注采比1.03。
2开发中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注水开发,D区块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稳油控水难度大,开发中存在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注采井网不规则,水线推移不均。受区块构造复杂影响,采用点状和面积相结合方式注水,局部存在有注无采或有采无注现象,水线推移不均,各井注水受效状况差异大;二是油藏三大矛盾突出,水驱油效率低。平面上受沉积微相变化影响,注入水沿主分流河道推进,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微相油井受效状况差,纵向上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各小层吸水严重不均,低渗层控制储量动用程度低;三是在注入水常期冲刷作用下,剩余油分散零散,常规细分注水、调剖注水效果差,难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3调驱方案优化研究
(1)试验井组选择
优选6个井组20口油井进行深部调驱先导试验,选择依据有三方面,一是注采系统完善,前期注水见效显明,后期水淹井组;二是剩余油富集,具有深部调驱挖潜空间;三是井下技术况良好,无套损、落物、出砂等异常情况。6个井组覆盖地层储量120.5万吨,注水见效井16口,占比80.0%,日产液量320吨,日产油量30吨,综合含水90.6%。
(2)调驱剂体系优选
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结合其它同类型油藏调驱经验,调驱剂采用铬交联的弱凝胶+体膨颗粒体系,分三个段塞注入,即弱凝胶段塞、弱凝胶加体膨颗粒段塞、弱凝胶段塞,每个井组设计注入量15000方。
(3)注入速度设计
为了提高调驱剂在地层中选择性,采用低排量注入,6个井组原日注水量450方,调驱剂注入速度设计为400方/天,实施过程中,结合注采平衡情况适当调整注入速度。
(4)注入压力设计
注入压力设计以满足调驱后正常注水为原则,最高注入压力必段低于系统压力1~2MPa,前置段塞的注入压力上升幅度控制在单井允许压力上升值二分之一左右;对于压力上升不明显井可适当提高段塞成胶强度。
4现场实施效果
4.1注入压力上升
6个调驱井组注水压力稳步上升,相比调驱前,平均注水压力由3.5MPa上升至9.4MPa,表明平面上水窜通道得到封堵,注入波及体积增大。以D11-2井组为例,井组内有油井4口,调驱前日产水量60方,注水压力3.2MPa,调驱后日注药剂量55方,注水压力台阶式上升至9.5MPa,平均每月上升0.5MPa。
4.2吸水剖面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深部调驱后,6口注水井纵向上各小层相对吸水量趋于平衡,新增吸水层12层/36.5m,控制吸水层15层/38.5m,增加水驅动用储量40.5万吨。以D12井为例,注水井段内共有8个小层,调驱前6个小层吸水,且吸水严重不均,2个小层不吸水,调驱后各小吸水状况得到改善,吸水量相对均匀(图1)。
4.3水线推进速度
通过对比调驱前后示踪剂测试数据,水线推进减缓,见效油井比例增加。以D12井组为例,井组内有5口油井,调驱前后各进行2次示踪剂测试,水线推进速度分别由12.3m/d、11.5m/d下降至7.8m/d、5.5m/d,见示踪剂井数由3口增至5口,日产油由10.2吨上升至15.4吨。
4.4总体效果
实施深部调驱后,6个井组20口井全部见到注水效果,日产液量基本保持稳定,日产油量由调驱前30吨上升至55吨,综合含水下降7.8个百分点,阶段累增油1.2万吨,抑制了井组产量递减趋势,实现了提质增效目的,为下步深部调驱规模实施奠定基础。
5结论
(1)D区块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常规注水调整难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稳油控水难度大。
(2)开展深部调驱先导试验,优选试验井组,对调驱剂类型、注入速度、注入压力等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现场应用效果显著,阶段累增油1.2万吨。
(3)本文在高含水油藏深部调驱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可为其它油藏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贾玉琴.长庆油田低渗透油藏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工艺参数优化[J].石油钻探技术.2018.
[2]李宝莹.示踪剂资料在锦16块整体调驱设计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 2012(02).
作者简介:
苏野,男,1969年12月出生辽宁岫岩,满族,工程师,1991年毕业于辽河石油学校油田应用化学专业,2006年1月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现于辽河油田公司锦州采油厂工艺研究所从事油田堵水调剖工作。
主题词:高含水油藏 深部调驱动 技术研究 实施效果
1概况
D区块构造上位于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南部,主力开发目的层为沙河街组沙二段油层,油藏埋深880~1150m,上报含油面积1.45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455.5万吨,可采储量114.8万吨,标定采收率25.2%,储层物性以中孔中渗为主,平均孔隙度17.5%,渗透率65.5mD,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级差25~150,变异系数0.8~0.88。
D区块1988年以正方形井网210m井距投入开发,同期注水,先后经历注采井网完善上产阶段、注水见效稳产阶段、水窜严重产量快速递减阶段等,共有油井45口,开井40口,注水井15口,日注水井量900方,日产液量904吨,日产油量85吨,综合含水90.6%,采油速度0.68%,地质储量采出程度20.5%,累积注采比1.03。
2开发中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注水开发,D区块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稳油控水难度大,开发中存在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注采井网不规则,水线推移不均。受区块构造复杂影响,采用点状和面积相结合方式注水,局部存在有注无采或有采无注现象,水线推移不均,各井注水受效状况差异大;二是油藏三大矛盾突出,水驱油效率低。平面上受沉积微相变化影响,注入水沿主分流河道推进,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微相油井受效状况差,纵向上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各小层吸水严重不均,低渗层控制储量动用程度低;三是在注入水常期冲刷作用下,剩余油分散零散,常规细分注水、调剖注水效果差,难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3调驱方案优化研究
(1)试验井组选择
优选6个井组20口油井进行深部调驱先导试验,选择依据有三方面,一是注采系统完善,前期注水见效显明,后期水淹井组;二是剩余油富集,具有深部调驱挖潜空间;三是井下技术况良好,无套损、落物、出砂等异常情况。6个井组覆盖地层储量120.5万吨,注水见效井16口,占比80.0%,日产液量320吨,日产油量30吨,综合含水90.6%。
(2)调驱剂体系优选
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结合其它同类型油藏调驱经验,调驱剂采用铬交联的弱凝胶+体膨颗粒体系,分三个段塞注入,即弱凝胶段塞、弱凝胶加体膨颗粒段塞、弱凝胶段塞,每个井组设计注入量15000方。
(3)注入速度设计
为了提高调驱剂在地层中选择性,采用低排量注入,6个井组原日注水量450方,调驱剂注入速度设计为400方/天,实施过程中,结合注采平衡情况适当调整注入速度。
(4)注入压力设计
注入压力设计以满足调驱后正常注水为原则,最高注入压力必段低于系统压力1~2MPa,前置段塞的注入压力上升幅度控制在单井允许压力上升值二分之一左右;对于压力上升不明显井可适当提高段塞成胶强度。
4现场实施效果
4.1注入压力上升
6个调驱井组注水压力稳步上升,相比调驱前,平均注水压力由3.5MPa上升至9.4MPa,表明平面上水窜通道得到封堵,注入波及体积增大。以D11-2井组为例,井组内有油井4口,调驱前日产水量60方,注水压力3.2MPa,调驱后日注药剂量55方,注水压力台阶式上升至9.5MPa,平均每月上升0.5MPa。
4.2吸水剖面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深部调驱后,6口注水井纵向上各小层相对吸水量趋于平衡,新增吸水层12层/36.5m,控制吸水层15层/38.5m,增加水驅动用储量40.5万吨。以D12井为例,注水井段内共有8个小层,调驱前6个小层吸水,且吸水严重不均,2个小层不吸水,调驱后各小吸水状况得到改善,吸水量相对均匀(图1)。
4.3水线推进速度
通过对比调驱前后示踪剂测试数据,水线推进减缓,见效油井比例增加。以D12井组为例,井组内有5口油井,调驱前后各进行2次示踪剂测试,水线推进速度分别由12.3m/d、11.5m/d下降至7.8m/d、5.5m/d,见示踪剂井数由3口增至5口,日产油由10.2吨上升至15.4吨。
4.4总体效果
实施深部调驱后,6个井组20口井全部见到注水效果,日产液量基本保持稳定,日产油量由调驱前30吨上升至55吨,综合含水下降7.8个百分点,阶段累增油1.2万吨,抑制了井组产量递减趋势,实现了提质增效目的,为下步深部调驱规模实施奠定基础。
5结论
(1)D区块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常规注水调整难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稳油控水难度大。
(2)开展深部调驱先导试验,优选试验井组,对调驱剂类型、注入速度、注入压力等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现场应用效果显著,阶段累增油1.2万吨。
(3)本文在高含水油藏深部调驱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可为其它油藏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贾玉琴.长庆油田低渗透油藏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工艺参数优化[J].石油钻探技术.2018.
[2]李宝莹.示踪剂资料在锦16块整体调驱设计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 2012(02).
作者简介:
苏野,男,1969年12月出生辽宁岫岩,满族,工程师,1991年毕业于辽河石油学校油田应用化学专业,2006年1月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现于辽河油田公司锦州采油厂工艺研究所从事油田堵水调剖工作。